孟昭毅:《比较文学通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曾艳兵:《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陶东风主编:《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陈平原、山口守编:《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
舒扬:《当代文化的生成机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单波:《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应用新闻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段忠桥:《当代国外社会思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易益典、周拱熹:《社会学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单世联:《现代性与文化工业》,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南帆:《双重视域——当代电子文化分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胡大平:《崇高的暧昧——作为现代生活方式的休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潘知常、林 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扈海鹂:《解读大众文化——在社会学的视野中》,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王岳川:《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陈刚:《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
蒋原伦:《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高宣扬:《流行文化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邹广文:《当代中国大众文化论》,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孙英春:《大众文化:全球传播的范式》,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贾明:《现代性语境中的大众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单小曦:《现代传媒语境中的文学存在方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王宁:《消费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李红秀:《新时期的影像阐释与小说传播》,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金元浦:《接受反应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马航飞:《消费时代的缪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小说的欲望叙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陈立旭:《都市文化与都市精神——中外城市文化比较》,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王雅林、董鸿扬:《构建生活美——中外城市生活方式比较》,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张国良主编:《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陶东风、金元浦、高丙中主编:《文化研究》第1—3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2001年、2002年版。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樊葵:《媒介崇拜论:现代人与大众媒介的异态关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崔欣、孙瑞祥:《大众文化与传播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孙瑞祥:《新闻传播与当代社会——一种传播社会学理论视阈》,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钟琛:《当代文学与媒介神话:消费文化语境中的“媒介文学事件”研究》,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
邹贤尧:《广场上的狂欢:当代流行文学艺术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周海波:《传媒时代的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金惠敏:《媒介的后果——文学终结点上的批判理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李清霞:《沉溺与超越:用现代性审视当今文学中的欲望话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王晓明主编:《在新意识形态的笼罩下——90年代的文化和文学分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熊澄宇选编:《新媒介与创新思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孟繁华:《众神狂欢——当代中国的文化冲突问题》,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
周毅:《传播文化的革命》,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刘登阁:《全球文化风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孙瑞祥主编:《广告策划创意学》,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孙瑞祥:《广告策划与创意原理》,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美]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媒介事件》,麻争旗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致死》,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英]约翰·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冯建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美]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明安香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美]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周晓虹、周怡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英]阿雷恩·鲍尔德温等:《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陶东风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加]哈罗德·伊尼斯:《帝国与传播》,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法]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阎克文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第2版,祝建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美]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郭镇之、徐培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英]罗宾·科恩、保罗·肯尼迪:《全球社会学》,文军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陈亮等译,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美]丹尼尔·杰·切特罗姆:《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从莫尔斯到麦克卢汉》,曹静生、黄艾禾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
[美]约翰·费斯克等:《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第2版,李彬译注,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美]约翰·R.霍尔、玛丽·乔·尼兹:《文化:社会学的视野》,周晓虹等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美]弗·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美]杰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美]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谢立中等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美]埃弗里特·M.罗杰斯:《创新的扩散》第4版,辛欣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齐世荣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美]雪莉·贝尔吉:《媒介与冲击——大众媒介概论》第4版,赵敬松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赵国新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德]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学》,居延安译,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德]齐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费勇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
[美]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康筝、田松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英]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英]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阎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法]加布里埃尔·塔尔德:《模仿律》,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美]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肖志军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巴伦·李维斯、克利夫·纳斯:《媒体等同》,卢大川等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毛怡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樊星:《论八十年代以来文学世俗化思潮的演化》,《文学评论》2001年第2期。
谭冰若、苏夏等:《对当前音乐问题的讨论》,《新华文摘》1981年第6期。
费孝通:《文化自觉和而不同》,《民俗研究》2000年第3期。
王忠武:《大众文化与社会发展》,《山东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许长山、曾云莺:《大众文化的二重性及其价值引导》,《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邹广文、常晋芳:《当代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学海》2001年第5期。
王忠武:《大众文化与社会发展》,《山东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彭万荣:《中国当代流行文化的生成机制》,《文艺研究》2001年第5期。
张荣翼:《关于当代流行文化特征的思考》,《文艺研究》2001年第5期。
陆万胜:《通俗文化现象的理论思考》,《齐鲁学刊》2002年第4期。
刘海龙:《从费斯克看通俗文化研究的转向》,《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4期。
潘知常:《流行文化与孤独的大众》,《东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高亚萍:《“亚文化”视野中的青年流行文化》,《中国青年研究》2003年第5期。
陆玉林:《什么是“青少年流行文化”》,《中国青年研究》2003年第2期。
吴烨宇:《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产生的动因》,《中国青年研究》2003年第2期。
毛晓红:《流行文化时尚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分析》,《现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1期。
黄琴:《对689位初中生阅读〈Q版语文〉的调查分析》,《科学教育》2005年第5期。
张玉霞:《青少年流行文化研究》,《当代传播》2007年第5期。
孙瑞祥:《传播社会学:发展与创新》,《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孙瑞祥:《文本呈现:传播形态变迁的文化意蕴》,《新闻知识》2008年第11期。
孙瑞祥:《大众传播动力学:理论与应用——以流行文化的传播动力阐释为例》,《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11期(下半月)。
孙瑞祥:《当代中国流行文化生成的动力机制——一种分析框架与研究视角》,《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孙瑞祥:《后现代消费观与广告欲望书写逻辑》,《新闻知识》2009年第11期。
孙瑞祥:《当代流行文化研究路径与方法》,《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6期。
孙瑞祥:《大众传媒引领时尚潮流的策略与机制——重读罗杰斯的〈创新的扩散〉》,《新闻爱好者》2013年第12期。
崔欣、孙瑞祥:《媒介素养教育的大众化与实现途径》,《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年第6期。
崔欣、孙瑞祥:《语境化:大众文化研究的一个理论问题》,《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3年第3期。
任湘怡:《“极速”时代的媒介文化——美国传播学者评媒介文化新动向》,《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2期。
郭镇之:《媒介崇拜与经验认同》,《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2年第6期。
方平:《清末上海民办报刊的兴起与公共领域的体制建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陶东风:《批判理论与中国大众文化批评》,《东方文化》2000年第5期。
向荣:《背景与空间: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的文化语境》,《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第2期。
[美]J.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会继续存在吗?》,《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
[英]大卫·帕金翰:《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年第2期。
金惠敏:《趋零距离与文学的当前危机》,《文学评论》2004年第2期。
单小曦:《电子传媒时代的文学场裂变》,《文艺争鸣》2006年第4期。
司金銮:《我国文化消费与消费文化研究之概观》,《兰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秦志希、刘敏:《新闻传媒的消费主义倾向》,《现代传播》2002年第1期。
高冠钢:《大众文化:当代文化的主角》,《复旦学报》1988年第3期。
马惠娣、刘耳:《西方休闲学研究述评》,《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第5期。
李良荣:《中国新闻改革20年的三次跨越》,《新闻界》1998年第6期。
刘微:《变化中的新闻内涵——美国主要媒体20年来新闻报道的变化》,《国际新闻界》1999年第5期。
赵月枝:《公众利益、民主与欧美广播电视的市场化》,《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年第2期。
田方萌、杨长征:《近5年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的特点》,《中国青年研究》2003年第2期。
黄成盛:《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沟》,《思想理论教育》1989年第3期。
陶东风:《研究大众文化与消费主义的三种范式及其西方资源》,《河北学刊》2004年第5期。
姚登权:《后现代文化和消费主义》,《求索》2004年第1期。
金民卿:《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研究评介》,《哲学动态》199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