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book conducts a relatively systematic study of Chinese rights protection polic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al science, summarizes the main form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rights protection policies, discusses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rights policy protection and legal protection, specifically analyzes the overall policy planning of Chinese rights protection, as well as the protection policies an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and the rights of specific groups, and conducts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foreign policy and practice of Chinese rights.
1.常健:《当代中国权利规范的转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常健:《人权的理想·悖论·现实》,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常健:《中国人权在行动》(2012),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3年版。
4.常健等:《人权知识公民读本》,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5.常健等: 《中国人权在行动(2013)》,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4年版。
6.陈波:《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人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董云虎、常健:《中国人权建设60年》,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8.董云虎、陈振功、王林霞主编:《人权与世界和平》,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年版。
9.董云虎、王进军、常健等:《中国人权在行动》(2006—2007),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年版。
10.董云虎、王进军、常健等:《中国人权在行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董云虎、王进军等:《中国人权在行动》(2005),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版。
12.冯建仓:《国际人权公约与中国监狱犯罪人权保障》,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
13.哈书菊:《人权视域中的俄罗斯行政救济制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4.韩云川:《中美人权之争》,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5.洪国起、董国辉:《透视美国人权外交》,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16.劳森:《人权百科全书》,汪弥、董云虎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7.李步云:《论人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18.李君如主编:《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报告》(201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19.李君如主编:《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报告》(201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20.李君如主编:《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报告》(201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21.李君如主编:《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报告》(2014),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22.李卫海:《紧急状态下的人权克减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23.李云龙、张妮妮:《民主·自由·人权·正义》,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4.林喆:《当代中国人权保障法律制度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5.刘楠来主编: 《发展中国家与人权》,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6.刘萱等:《中国人权在行动》(2008—2009),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1年版。
27.刘萱等:《中国人权在行动》(2010),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1年版。
28.刘萱等:《中国人权在行动》(2011),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2年版。
29.卢建平等:《国际人权公约与中国刑事法律的完善》,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0.玛雅:《美国的逻辑:意识形态与内政外交》,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
31.苗贵山:《马克思恩格斯人权理论及其当代价值》,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2.莫纪宏:《国际人权公约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33.谭世贵主编:《国际人权公约与中国法制建设》,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4.唐健飞:《国际人权公约与和谐人权观》,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35.唐纳利:《普遍人权的理论与实践》,王浦劬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6.吴忠希:《社会主义与人权》,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
37.吴忠希:《中国人权思想史略》,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38.谢建社:《中国农民工权利保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39.徐显明主编:《人权研究》(第1—14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2014年版。
40.杨宇冠主编:《联合国人权公约机构与经典要义》,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1.曾庆敏:《老年人权益保障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42.张驰:《人权观差异与中欧关系》,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8。
43.张东:《人权理论若干重大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9。
44.张宏毅:《意识形态与美国对苏俄、中国的政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45.张华:《欧洲联盟对外关系中的“人权条款”问题探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46.郑杭生、谷春德主编:《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年版。
47.中国人权研究会编:《东方文化与人权发展》,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
48.中国人权研究会编:《中国改革开放与人权发展30年》,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49.钟瑞添:《当代中国与人权》,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0.周琪:《人权与外交:人权与外交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年版。
1.布庆荣、乌日丽歌:《美国式民主、自由、人权——美国对外输出的价值观》,《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7(2)。
2.常健:《辩证看待人权利益论与自由论之争》,《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9月23日02版。
3.常健:《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公民和政治权利保障》,《人权》2014(6)。
4.常健:《价值内涵与实现方式》,《人权》2011(1)。
5.常健:《科学理解和把握中国人权保障政策》,《理论探索》,2013(5)。
6.常健:《理清四类治理规范结构关系和协调机制》,《行政改革内参》,2014(11)。
7.常健:《利益与自由:人权的两个维度》,《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
8.常健:《劣迹斑斑的美国人权纪录》,《光明日报》,2014年3月1日08版。
9.常健:《美国的人权模式有问题》,《光明日报》,2012年5月26日04版。
10.常健:《美国人权保障的多重背反》,《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3月1日01版。
11.常健:《美国人权观的偏狭与傲慢》,《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4月22日01版。
12.常健:《浅析环境保护与环境权保护之立法》,《人权》,2013(2)。
13.常健:《人权保障“中国梦”的世界影响力》,《人权》,2014(3)。
14.常健:《人权保障与公共冲突化解》,《人权》,2014(1)。
15.常健:《人权保障中国梦及其实现方式》,《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6月28日04版
16.常健:《人权教育需要明确的六个定位》,《人权》,2012(1)。
17.常健:《人权理念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兼论《人权》杂志创刊10年的重要贡献》,《人权》,2012(6)。
18.常健:《人权理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地位的提升》,《人权》,2012(5)。
19.常健:《人权入宪十年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刻影响》,《光明日报》,2014年12月30日03版。
20.常健:《新时期中国人权发展的挑战与战略选择》,《人权》,2010(4)。
21.常健:《中国人权事业进步不容抹煞》,《人民日报》,2012年5月28日03版。
22.常健:《中国人权事业进入新阶段》,《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6月12日01版。
23.常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发展道路、理论和制度》,《中国人权评论》,2013(2)。
24.常健:《中国在国际人权领域的学习、交流与合作》,《人权》,2013(1)。
25.常健:《中西人权观之差异》,《时事报告》,2012(7)。
26.常健:《走向更全面、更公平的经济和社会权利保障》,《人民日报》,2014年5月27日12版,光明日报,2014年5月27日07版。
27.常健、赵玉林:《人权普遍性的学科间争论》,《南开学报》,2014(5)。
28.陈暄: 《关于人权的比较分析——基于两个公约和中国〈宪法〉》,《法制与社会》,2009(3)。
29.程同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社会管理》,《学术界》,2013(1)。
30.程同顺、杜福芳:《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农村社区建设——以天津市华明街为例》,《湖南社会科学》,2012(3)。
31.程同顺、黄晓燕:《中国农民组织化问题研究:共识与分歧》,《教育与研究》,2003(2)。
32.程同顺、魏宇明:《户籍制度的嵌入关系研究》,《长白学刊》,2014(4)。
33.程同顺、张国军:《民主的回归——从选举民主到过程民主》,《探索》,2012(1)。
34.程同顺、赵学强:《村务公开的路径障碍与制度改进——兼评新《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修改》,《学习与实践》,2013(4)。
35.《村民自治的时代特征及未来趋势》,《人民论坛》,2013(26)。
36.董云虎:《西方对中国人权认知的偏差及其原因》,《人权》,2010(5)。
37.冯卓然:《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人权建设》,《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5(4)。
38.谷春德:《30年来的中国人权理论研究与创新》,《高校理论战线》,2009(2)。
39.谷春德:《关于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体系的几点思考》,《人权》,2011(1)。
40.谷盛开:《美洲区域性人权机制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青年项目,编号:04CFX025。
41.郭道晖:《人权六十年:从否定到回归》,《炎黄春秋》,2011(4)。
42.郝亚明:《城市与移民:西方族际居住隔离研究述论》,《民族研究》,2012(6)。
43.郝亚明:《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功能定位》,《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1(2)。
44.郝亚明:《美国的各族居住隔离:理论与现实》,《世界民族》,2013(1)。
45.郝亚明:《试论民族概念界定的困境与转向》,《民族研究》,2011(2)。
46.郝亚明:《中国少数民族人权保障的政策与实践特色》,《广西民族研究》,2013(3)。
47.郝亚明:《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目标》,《广西民族研究》,2011(1)。
48.郝亚明:《种群分化影响美国公共产品供给》,《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9月3日B1版。
49.郝亚明:《种族歧视是美国人权保障中的痼疾》,《人民日报》,2014年8月26日03版。
50.何志鹏:《人权国际化基本理论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4。
51.黄楠森、云翔:《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权思想》,《人权》,2002(5)。
52.黄晓燕:《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入的行动研究——以天津市华章里社区为例》,晋阳学刊2011(1)。
53.黄晓燕、万国威:《中国城市新贫困群体社会保障困境的分析范式》,《山东经济》,2011(2)。
54.黄晓燕、许文青:《区域性贫困地区儿童福利服务的思路与实践——以中国儿童福利示范区项目为例》,《社会工作》,2012(11)。
55.黄晓燕、许文青:《事实孤儿社会支持研究:基于三类主体的分析——四川省凉山州的实地调查》,《南开学报》,2013(1)。
56.金永丽:《从贱民问题的解决看印度的人权政策》,《烟台大学学报》,2006(2)。
57.黎尔平:《人权及中国人权模式》,《学术界》,2011(2)。
58.柳华文:《论人权在中国的主流化与本土化》,《学习与探索》,2011(4)。
59.罗豪才:《人权保障的“中国模式”》,《人权》,2009(6)。
60.蒲俜: 《中国对外关系中的人权政策》, 《教学与研究》,2004(9)。
61.齐延平:《和谐人权——中国精神与人权文化的互济》,《法学家》,2007(2)。
62.齐延平:《论中国人权精神的建设》,《文史哲》,2005(3)。
63.秦正为:《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及其中国实践》,《学术界》,2010(9)。
64.沈雅梅:《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国际人权政策及其演变》,《国际问题研究》,2004(1)。
65.孙宇:《人权视野下的欧盟公民自由流动权》,《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5(2)。
66.汤恩佳:《论儒家的人权思想》,载陈启智主编《儒家传统与人权·民主思想》,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版。
67.王达全、谢昌荣:《论有中国特色人权发展道路的特点》,《南方冶金学院学报》,2002(3)。
68.王恒:《西方人权的政治属性对我国人权法律化的影响》,《前沿》,2011(14)。
69.王林霞:《浅谈中国人权发展的独特模式及其经验意义》,《人权》,2009(1)。
70.吴双全、申伟:《“人权与中国传统”论争中的若干前设反思》,甘肃社会科学,2009(3)。
71.徐显明,和谐权:《第四代人权》,《人权》,2006(2)。
72.徐显明、齐延平:《中国人权制度建设的五大主题》,2002(4)。
73.许尧:《“国家人权行动计划”研究现状评述》,《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74.许尧:《论人权保障政策与人权保障法律的关系》,《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9)。
75.薛进文:《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人权事业的贡献》,《人权》,2009(5)。
76.闫广芬、吴俊:《中国义务教育发展轨审视——从教育法制建设看义务教育权利的保障》,《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1(4)。
77.张宏毅、茹莹:《“美国病”和人权——美国等西方国家书刊摘编》,《高校理论战线》,1992(5)。
78.赵新元:《新时期中国人权发展的三个阶段》,《人权》,2009(5)。
79.赵玉林:《从〈世界人权宣言〉看人格尊严与人权间的内在联系》,《人权》,2011(8)。
80.赵玉林:《人权“政治性”与“超政治性”的平衡——审查和改进人权发展战略的尺度》,《人权》,2011(2)。
81.中国政法大学人权所、浙江大学法学院:《“国家人权机构与少数者权利保护”》,《国际学术动态》,2009(5)。
82.钟声:《美国在人权问题上充满偏见》,《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5月26日01版。
83.周叶中、杨蓉:《论人权保障的逻辑进程》,《人权》,2010(5)。
1.Chang Jian.China’s Housing Security System and Housing Rights Security for Citizens,Human Rights,2008(3)
2.Giuseppe Balducci,The Limits of Normative Power Europe in Asia:The Case of Human Rights in China,East Asia,2010,Volume 27,Number 1,pp.35-55
3.Guan Xinping,Equal rights and soc Equal rights and social inclusion:Actions for improving welfare access by rural migrant workers in Chinese cities,China Journal of Social Work,V.1 No.2,July 2008
4.Han S.Park,Correlates of Human Rights:Global Tendencies,Human Rights Quarterly,Vol.9,No.3(Aug.,1987),pp.405-413
5.Jiing-Lih Farh,Chen-Bo Zhong and Dennis W.Organ.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Organization Science,Vol.15,No.2(Mar.-Apr.,2004),pp.241-253
6.Randall Peerenboom,Law and Development of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Is China a Problem Case?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Vol.603,Law,Society,and Democracy:Comparative Perspectives(Jan.,2006),pp.192-199
7.Sonia Cardenas,Norm Collision:Explaining the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Pressure on State Behavior,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Vol.6,No.2(Jun.,2004),pp.213-231
8.Sumner B.Twiss.History,Human Rights,and Globalization,The Journal of Religious Ethics,Vol.32,No.1(Spring,2004),pp.39-70
9.Vanessa L.Fong,China's One-Child Policy and the Empowerment of Urban Daughters,American Anthropologist,New Series,Vol.104,No.4(Dec.,2002),pp.1098-1109
10.Xu Qingwen,John F.Jones.Community welfare services in Urban China:A public-private experiment,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2004,Volume 9,Number 2,pp.47-62
11.Yuan Guiren,Dong Lihe.On Value and Culture.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Vol.1,No.2(Jun.,2006),pp.237-244
中国美术与现代主义:庞德、摩尔、史蒂文斯研究
The Modernist Response to Chinese Art中国当代经济理论与实践(英文)
China’s Economy:Theory and PracticePractice of BRI Think Tank Internationalization RDI Annual Report 2017(Volume Ⅰ)
Practice of BRI Think Tank Internationalization RDI Annual Report 2017(Volume Ⅰ)中国现代人生论美学文献汇编
Compilation of literature on life theory aesthetics in modern China中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研究.2015
Research on Quality of Life of Chinese Urban Residents.2015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