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National Commemoration Day was closely related to political culture and became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shaping and constructing political culture. At that time, the national commemoration day system reflected the value of "revolution" everywhere, commemorative activities expressed "revolutionary" imagery, commemorative discourse described "revolution", especially the National Memorial Day publicized "revolutionization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The system, activities, and discourse of the National Memorial Day at that time also promoted Sun Yat-sen and his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strengthened the "Sun Yat-sen worship", constructed the "Chiang Kai-shek worship", and promoted nationalism through space construction, ritual exercises, ritual language, etc., on this basi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mobilization for the War of Resistance.
Chapter 1 The Emergence and Evolution of the National Memorial Da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Conclusion:National Memorial Day and the State Construction during War-time
《中央日报》《申报》《大公报》《盛京时报》《益世报》《新中华报》《晋察冀日报》《抗敌报》《大众日报》《人民日报》《国民政府公报》《政府公报》《大学院公报》《中央周报》《中央党务月刊》《湖南省政府公报》《东方杂志》《中美周报》《西北春秋》《希望月刊》《兴华周刊》《论语》《政治评论》
[1]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合编:《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
[2]黄一德:《纪念日的日记》,上海儿童书局1931年版。
[3]刘敬之主编:《石光诗文纪念集》,吉林省新闻出版局(内部资料)1993年版。
[4]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版。
[5]王仰清、许映湖标注:《邵元冲日记(1924—193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蔡尚思主编:《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3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陈嵘编:《中国森林史料》,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年版。
[3]陈湛绮编:《民国珍稀专刊特刊增刊纪念号汇编》,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10年版。
[4]韩达编:《评孔纪年(1911—1949)》,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5]韩信夫等编:《中华民国大事记》(第1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
[6]云南省社会科学院、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护国文献》,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7]张研、孙燕京主编:《民国史料丛刊》,大象出版社2009年版。
[8]章开沅、罗福惠、严昌洪主编:《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10]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政府档案》,中国档案出版社2010年版。
[1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汪伪中央政治委员会暨最高国防会议会议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14]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革命文献》,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8年影印版。
[15]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编辑委员会编:《中华民国史事纪要》,(台北)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1977年版。
[16]总理奉安专刊编纂委员会编:《总理奉安实录》,南京出版社2009年版。
[1]高良佐:《西北随轺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公孙訇编著:《冯国璋年谱》,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国立礼乐馆:《北泉议礼录》,北碚私立北泉图书馆1944年印行。
[4]中国国民党津浦铁路特别党部执行委员会:《革命纪念日宣传大纲集》,中国国民党津浦铁路特别党部执行委员会宣传科印,1931年。
[5]中国国民党浙江省执行委员会:《本国党定纪念日宣传大纲集》,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1931年。
[6]中国国民党浙江省执行委员会宣传部:《革命纪念日宣传大纲集》,1931年版。
[7]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西南执行部编:《革命先烈纪念日专刊》,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西南执行部1932年印。
[8]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革命纪念日史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1939年印。
[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26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0年版。
[10]朱公振编:《本国纪念日史》,世界书局1929年版。
[1][波兰]弗·兹纳涅茨基:《知识人的社会角色》,郏斌祥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2][德]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范进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3][德]哈拉尔德·韦尔策编:《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季斌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德]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任军锋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性危机》,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法]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法]莫娜·奥祖夫:《革命节日》,刘北成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8][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佟心平、王远飞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9][法]让-诺埃尔·让纳内:《西方媒介史》,段慧敏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法]雅克·勒高夫:《历史与记忆》,方仁杰、倪复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1][加]卜正民、施恩德编:《民族的构建:亚洲精英及其民族身份认同》,陈城等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
[12][加]罗伯特·W.考克斯:《生产、权力和世界秩序——社会力量在缔造历史中的作用》,林华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
[13][美]阿尔文·托夫勒:《权力的转移》,吴迎春等译,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
[14][美]艾伦·沃尔夫:《合法性的限度——当代资本主义的政治矛盾》,沈汉等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5][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纳日毕力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6][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7][美]迪耶·萨迪奇:《权力与建筑》,王晓刚、张秀芳译,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18][美]费约翰:《唤醒中国:国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李恭忠、李里峰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19][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杨品泉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20][美]格尔哈斯·伦斯基:《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关信平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1][美]海斯:《现代民族主义演进史》,帕米尔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2][美]胡克:《历史中的英雄》,王清彬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3][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24][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25][美]克利福德·格尔兹:《尼加拉:19世纪巴厘剧场国家》,赵丙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6][美]林·亨特编:《新文化史》,姜进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7][美]迈克尔·赫茨菲尔德:《人类学——文化和社会领域中的理论实践》,刘珩、石毅、李昌银译,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
[28][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张岱云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29][美]威廉·亨利:《为精英主义辩护》,胡利平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30][美]西达·斯考切波编:《历史社会学的视野与方法》,封积文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1][美]谢克纳、孙惠柱主编:《人类表演学系列:人类表演与社会科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
[32][美]谢克纳、孙惠柱主编:《人类表演学系列:政治与戏》,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版。
[33][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否思社会科学——19世纪范式的局限》,刘琦岩、叶萌芽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34][美]易劳逸:《流产的革命: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1927—1937)》,钱乘旦校,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版。
[35][美]约瑟夫·列文森:《儒家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郑大华、任菁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6][美]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领袖论》,刘李胜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7][日]子安宣邦:《国家与祭祀:国家神道的现在》,董炳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38][瑞士]卡尔·荣格等:《人类及其象征》,张举文、荣文库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39][以色列]S.N.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张旅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40][意]加塔诺·莫斯卡:《统治阶级》,贾鹤鹏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41][意]威尔弗雷德多·帕累托:《精英的兴衰》,刘北成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2][英]E·霍布斯鲍姆、T.兰格编:《传统的发明》,顾杭、庞冠群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43][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4][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赵旭东、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45][英]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第2版),叶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46][英]彼得·伯克:《制造路易十四》,郝名炜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47][英]彼得·伯克:《历史学与社会理论》,姚朋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48][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问题研究所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9][英]托马斯·卡莱尔:《英雄和英雄崇拜:卡莱尔讲演集》,张峰、吕霞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50][英]维克多·特纳编:《庆典》,方永德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51][英]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黄剑波、柳博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2]A.John Simmon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53]Emily Martin Aher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54]H.Harris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55]K.K.Chang,,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
[56]曹本治:《思想的行为:仪式中音声的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57]陈明恒:《中华民国政治符号之研究》,(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58]陈蕴茜:《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9]陈宗明:《符号世界》,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0]崔之清:《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1905—19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61]邓野:《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国共政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62]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3]童小彪:《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64]傅红春:《领袖与大众的互动模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5]高瑞泉:《中国现代精神传统——中国的现代性观念谱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66]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67]胡志毅:《国家的仪式:中国革命戏剧的文化透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8]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版。
[69]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广州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
[70]金以林:《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蒋介石“最高领袖”地位是如何确立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71]金泽:《英雄崇拜与文化形态》,(香港)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1991年版。
[72]雷闻:《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73]李恭忠:《中山陵:一个现代政治符号的诞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74]李宏图选编:《表象的叙述——新社会文化史》,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75]李新总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中华民国史》(全十六册),中华书局2011年版。
[76]梁景和主编:《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77]刘建明、纪忠慧、王莉丽:《舆论学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8]刘金同、马良洪、高玉婷等著:《中国传统文化》,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9]卢建荣主编:《性别、政治与集体心态——中国新文化史》,台北麦田出版社2001年版。
[80]罗福惠、朱英主编:《辛亥革命的百年记忆与诠释》,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81]罗福惠主编:《中国民族主义思想论稿》,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82]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83]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84]潘光哲:《华盛顿在中国——制作“国父”》,(台北)三民书局2006年版。
[85]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86]孙惠柱:《社会表演学》,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87]汪民安主编:《文化研究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88]王柏中:《神灵世界秩序的构建与仪式的象征——两汉国家祭祀制度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89]王海洲:《合法性的争夺——政治记忆的多重刻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90]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
[91]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92]王宵冰主编:《仪式与信仰——当代文化人类学新视野》,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93]王霄冰、迪木拉提·奥迈尔主编:《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94]王霄冰主编:《仪式与信仰:当代文化人类学新视野》,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95]魏建克:《文本话语与历史记忆:1921—1951年中国共产党的“七一”纪念》,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96]吴忠民:《渐进模式与有效发展》,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
[97]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98]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99]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0]张春山:《中国的个人崇拜——表现、危害、根源及克服的途径》,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01]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2]张意:《文化与符号权力——布尔迪厄的文化社会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3]赵克生:《明朝嘉靖时期国家祭礼改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04]赵旭东:《文化的表达:人类学的视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5]郑大华、邹小站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06]仲富兰主编:《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1940—1949)》,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107]周光辉:《论公共权力的合法性》,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108]周怡:《解读社会:文化与结构的路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日]川岛真:《「抗日勝利日」—歴史記念日の揺らぎ—》,《中国研究月報》2005年第690号。
[2][日]山本忠士:《「国恥記念日」に関する一考察》,《日本大学大学院総合社会情報研究科紀要》2001年第2号。
[3][日]田中仁:《「抗戦建国記念日」に関する三大新聞「社論」言説分析》,《近きに在りて》2007年第51号。
[4][日]丸田孝志:《国旗、领袖像:中共根据地的象征(1937—1949)》,《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9年第10卷。
[5][日]小野寺史郎:《大清臣民与民国国民之间?——以新政时期万寿圣节为中心的探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6][日]小野寺史郎:《抗戦期·内戦期における国民党政権の国民統合政策——政治シンボルと政治儀式の再編をめぐって——》,2005年度財団法人交流協会日台交流センター日台研究支援事業報告書,2005年。
[7][日]小野寺史郎:《民国初年の革命記念日——国慶日の成立をめぐって》,《中国——社会と文化》2005年第20号。
[8][日]小野寺史郎:《南京国民政府的革命纪念日政策与国族主义》,载彭明辉、唐启华编《东亚视角下的近代中国》,台北市政治大学历史学系2006年版。
[9]Allen Buchanan,,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Vol.28,No.1.(Winter,1999),pp.46-78.
[10]艾萍:《国民政府时期革命纪念日论析》,《广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11期。
[11]才华:《节庆日、纪念日: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宣传资源——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研究中心》,《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12]陈金龙:《纪念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以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纪念活动为视角》,《思想教育研究》2008年第8期。
[13]陈金龙:《论民主革命时期的中共建党纪念活动》,《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第4期。
[14]陈金龙:《论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的社会功能——以新中国“七一”纪念活动为中心的考察》,《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5期。
[15]陈金龙:《略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纪念活动》,《中共党史研究》2007年第6期。
[16]陈金龙:《毛泽东与纪念活动的政治功能表达》,《现代哲学》2009年第1期。
[17]陈金龙:《试论国庆纪念的社会功能——以新中国国庆纪念为中心的考察》,《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10期。
[18]陈金龙:《中共纪念活动与党史文化的建构》,《中共党史研究》2012年第11期。
[19]陈文胜:《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九一八事变”的纪念》,《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20]陈秀凤:《政权“神圣化”?——以法兰西国王祝圣典礼为中心的探讨》,(台北)《新史学》2005年第4期。
[21]陈蕴茜:《植树节与孙中山崇拜》,《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22]冯申:《“英雄崇拜”与“人民崇拜”》,《史学集刊》1990年第2期。
[23]高丙中:《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24]郭汉民、敬妮:《民国元年国庆纪念活动述略——以〈申报〉为中心的考察》,《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第7期。
[25]郭辉:《北伐前后国民党对国庆纪念日的整合与运用》,《史学月刊》2013年第7期。
[26]郭辉:《操演的政治:现代国家仪式与民初政治合法性建构》,《安徽史学》2013年第1期。
[27]郭辉:《传统的发明:抗战时期孔子诞辰纪念日研究》,《学术研究》2014年第7期。
[28]郭辉:《抗战时期“九一八”纪念的历史考察》,《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3年第2期。
[29]郭辉:《抗战时期国家纪念日与国家观念的传播》,《抗战史料研究》2013年第1辑。
[30]郭辉:《抗战时期民族扫墓节与民族精神的建构》,《史学月刊》2012年第4期。
[31]郭辉:《民国时期黄花岗起义纪念与国民党政治诉求的表达》,《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32]郭辉:《民国时期商家对辛亥革命的特殊纪念》,《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33]郭辉:《战后抗战胜利纪念日述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34]郭辉:《制度设计、象征表达、话语控制——民国北京政府对“共和国庆日”的建构》,香港《二十一世纪》2013年4月号。
[35]郭辉:《中国记忆史研究的兴起与路径分析》,《史学理论研究》2012年第3期。
[36]郭于华:《民间社会与仪式国家》,《读书》1999年第9期。
[37]何广:《分歧的解读:纪念中的“辛亥革命”(1912—1949年)》,《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38]侯怡利:《国之重典——乾隆四年的大阅与〈大阅图〉》,台北《通识研究集刊》2007年第12期。
[39]胡国胜:《试论中国共产党政治符号的建构与传播——以民主革命时期中共纪念活动为中心的考察》,《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年第1期。
[40]胡锐军:《儒家政治秩序建构的合法性基础》,《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41]胡锐军:《政治秩序何以可能》,《晋阳学刊》2007年第2期。
[42]户晓辉:《中国传统节日与现代性的时间观》,《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43]黄涛:《清明节的源流、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变迁与功能》,《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5期。
[44]江沛、迟晓静:《中国国民党“党国”体制述评》,《安徽史学》2006年第1期。
[45]江沛:《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政治文化评析》,《史学月刊》1996年第2期。
[46]姜良芹、朱继光:《抗战胜利前后国民政府忠烈祠功能之嬗变——以江苏省为例》,《抗日战争研究》2011年第1期。
[47]姜瑞学:《北洋政府与中华民国国民塑造——以“双十节”为中心的考察》,《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48]姜义华:《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嬗变轨迹的新探寻——民国时期思想文化史研究述评》,《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6期。
[49]孔凡岭:《略论南京政府首次纪念孔子诞辰活动》,《济南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50]雷振文:《政治秩序的理论基础:涵义、要素与特征》,《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51]雷振文:《政治秩序的实现何以可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52]李峰:《节日的功能及其社会学隐喻》,《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53]李恭忠:《孙中山:英雄形象的百年流变》,《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54]李俊领、殷定泉:《抗战时期的黄陵祭祀典礼》,《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55]李俊领:《抗战时期的黄陵祭祀典礼》,《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56]李俊领:《抗战时期国民党与南京国民政府对孔子的祭祀典礼》,《社会科学评论》2008年第4期。
[57]李里峰:《新政治史的视野与方法》,《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58]李霞、李恭忠:《领袖崇拜与民族认同——华盛顿、孙中山和毛泽东崇拜比较研究》,《天府新论》2006年第2期。
[59]李学智:《政治节日与节日政治——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国庆活动》,《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60]李永毅、李永刚:《死亡盛宴:古罗马竞技庆典与帝国秩序》,《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61]梁占军:《全球视阈下的中国抗战纪念:历史与启示》,《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10期。
[62]林伯勋、张金鹗:《街舞!对抗?中正纪念堂——人、活动与公共空间关系至探讨》,台北《都市与计划》2002年第1期。
[63]林凤升:《关于“个人崇拜”现象的再思》,《河北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64]林绪武:《论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纪念》,《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11期。
[65]刘德厚:《关于“社会政治”的一般理论》,《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66]刘方玲:《国家祀典与民间信仰:祭厉及其社会意义》,《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7年第2期。
[67]刘学军:《“政治文化”一解》,《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68]罗福惠:《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评价的多样范式》,《探索与争鸣》2006年第3期。
[69]罗福惠:《研究“辛亥革命记忆”的意义与方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70]罗玉明:《20世纪30年代湖南尊孔祀孔活动述论》,《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71]马敏:《政治象征:作为权力技术和权力实践的功能》,《探索与争鸣》2004年第2期。
[72]马敏:《政治仪式:对帝制中国政治的解读》,《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4期。
[73]马新:《唐代出现的寒食扫墓之俗》,《民俗研究》1988年第1期。
[74]潘光哲:《晚清中国士人与西方政体类型知识“概念工程”的创造与转化——以蒋敦复与王韬为中心》,台北《新史学》2011年第3期。
[75]彭南生:《屈辱的记忆:以“廿一条”国耻纪念为讨论中心》,《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76]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研究评述》,《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
[77]阮荣:《民国时期纪念日的确定与变更》,《民国春秋》2000年第1期。
[78]沈坚:《法国史学的新发展》,《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3期。
[79]孙德忠:《论社会记忆的合法性根据》,《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80]唐靖:《仪式文化对群体心态的影响作用》,《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81]唐启华:《北洋时期的“宣布共和南北统一纪念日”》,《社会科学辑刊》2013年第1期。
[82]童小彪、陈金龙:《中国共产党的纪念活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典作家纪念活动为中心的考察》,《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第11期。
[83]童小彪:《“七一”纪念资源的当代建构——以〈人民日报〉为中心的考察》,《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年第5期。
[84]童小彪:《“三八”纪念与延安时期的妇女运动》,《妇女研究论丛》2008年第1期。
[85]童小彪:《借助纪念活动推进党的建设》,《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第2期。
[86]童小彪:《论民主革命时期中共纪念活动的发展特征——以党报党刊为中心的历史考察》,《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第7期。
[87]王海洲:《后现代视域中的政治仪式——一项基于戏剧隐喻的考察》,《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88]王海洲:《论政治仪式变革中的政治传统》,《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89]王海洲:《政治仪式的权力策略——基于象征理论与实践的政治学分析》,《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
[90]王海洲:《政治仪式中的权力结构及其动态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91]王海洲:《作为媒介景观的政治仪式:国庆阅兵(1949—2009)的政治传播学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年第4期。
[92]王建伟:《中共创建初期对辛亥革命的纪念与阐释(1921—1927)》,《党史研究与教学》2011年第5期。
[93]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94]王霄冰:《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95]王晓葵:《国家权力、丧葬习俗与公共记忆空间——以唐山大地震殉难者的埋葬与祭祀为例》,《民俗研究》2008年第2期。
[96]王元林:《国家祭祀视野下的金龙四大王信仰》,《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97]王元林:《论碧霞元君信仰扩展与道教、国家祭祀的关系》,《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1期。
[98]魏建克:《21世纪以来中共纪念史研究:一个文献综述》,《重庆社会科学》2011年第10期。
[99]翁佳音:《历史记忆与历史事实:原住民史研究的一个尝试》,台北《“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1996年第1期。
[100]巫仁恕:《节庆、信仰与抗争——明清城隍信仰与城市群众的集体抗议行为》,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0年第34期。
[101]熊斌:《国耻记忆与民族自信:民国时期国耻纪念述论》,《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102]徐勇:《近现代军阀现象的政治文化分析——兼考军阀概念输入中国之成因》,《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103]许峰:《想像新国民:民初知识精英的元旦书写》,《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104]薛亚利:《庆典:集体记忆与社会认同》,《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105]杨鹏、张远波:《耻感与爱国——民国时期“五七”“五九”国耻纪念平议》,《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11期。
[106]杨振东:《普天同庆抑或塑造党国之民——1927年国民党人对“双十节”的重塑》,《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9期。
[107]姚群民:《民国时期孙中山纪念日述略》,《文史杂志》2005年第2期。
[108]张爱华:《革命纪念之下的纷争:民国第一届国庆纪念》,《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1年第12期。
[109]张华腾:《袁世凯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及其变化——以民国国庆纪念为重点的考察》,《史学月刊》2013年第5期。
[110]张康之:《政治文化:功能与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111]张鸣:《义和团仪式的文化象征与政治隐喻》,《开放时代》2000年第9期。
[112]张亦工、徐思彦:《20世纪初期资本家阶级的政治文化与政治行为方式初探》,《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2期。
[113]张亦工:《革命政治文化形成初探》,《民国研究》第2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114]张亦工:《民国初年政治的结构与文化初探》,《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
[115]赵付科:《中共早期纪念活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第6期。
[116]赵世瑜:《传说·历史·历史记忆——从20世纪的新史学到后现代史学》,《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117]郑大华、喻春梅:《论“九一八事变”后文化民族主义思潮》,《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118]郑大华:《“九一八”后的民族复兴思潮》,《学术月刊》2006年第4期。
[119]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来源、演变及其他》,《史学月刊》2006年第6期。
[120]郑丽航:《清代国家祭祀体系中的天后考述》,《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121]郑丽航:《宋至清代国家祭祀体系中的妈祖综考》,《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2期。
[122]智利疆:《伪满洲国的“国家祭祀”及其日本化》,《抗日战争研究》2010年第1期。
[123]周文:《构建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仪式》,《现代传播》2008年第2期。
[124]朱斌:《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辛亥革命的纪念》,《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第10期。
[125]朱斌:《论中共纪念辛亥革命话语之嬗变》,《党史研究与教学》2011年第5期。
[126]左玉河:《从“改正朔”到“废旧历”:阳历及其节日在民国时期的演变》,《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2期。
[127]左玉河:《评民初历法上的“二元社会”》,《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3期。
[1]冯攀:《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七七纪念活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3年。
[2]韩承鹏:《标语与口号:一种动员模式的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7年。
[3]阚玉香:《北泉仪礼初探——〈中华民国礼制〉的形成与评价》,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赖国栋:《历史记忆研究——基于20世纪西方历史理论的反思》,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9年。
[5]李俊领:《中国近代国家祭祀的历史考察》,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6]李媛:《明代国家祭祀体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廖小东:《政治仪式与权力秩序——古代中国“国家祭祀”的政治分析》,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8年。
[8]刘兴中:《民国国耻日与国家认同》,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1年。
[9]汤心竹:《南京国民政府“五九”国耻纪念述评(1927—1937)》,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杨涛:《合法性争夺与民国时期青年节的演变》,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2011年。
[11]张红涛:《纪念中的矛盾与冲突——南京国民政府的五一劳动节(1927—1937)》,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2]孙鹏举:《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的进程和经验》,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3]王旭瑞:《黄陵祭祀:公祭与民祭》,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14]徐国磊:《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纪念孔子诞辰活动的历史考察》,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7年。
[15]杨扬:《空间、仪式与社会记忆》,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6]周兵:《当代西方新文化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5年。
[17]周俊宇:《塑造党国之民——中华民国国定节日的历史考察》,硕士班学位论文,台湾政治大学,2008年。
中国越学.第十二辑
China's Vietnamese Studies. Twelfth Series中国逻辑史研究.第一辑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ogic. First Series近400年来中国西部社会变迁与生态环境
Social Change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Western China over the Past 400 Years家风家训与乡风文明建设:山西闻喜裴柏村的个案研究
Family Tradi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ivilization: A Case Study of Peibai Village in Wenxi, Shanxi Province中国古代科技文献作者群体研究:基于三大社会群体的视角
Study on the Groups of Authors of Ancient Chines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Literatur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s of Three Social Groups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