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孙音
2012-03-01
978-7-5161-0512-2
239千字
通货膨胀 研究 中国 货币政策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流动性对于金融体系的重要性受到前所未有的强调。保持流动性,成为金融体系健全运行的基本原则之一。最近几年,流动性过剩成为人们在谈论宏观经济与资本市场时使用频率最高的概念,这一概念影响之深,不仅体现在人们的投资决策方面,而且体现在政府宏观政策决策方面。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称:“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依然偏大,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突出,引发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的因素仍然存在。”为积极应对流动性过剩问题,《报告》还指出:“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总量,有效缓解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在2007年以来的货币政策操作,几乎都是在围绕着“流动性过剩”这一主题做文章。2007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频繁地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基准利率、中央银行票据、货币掉期等多种流动性管理工具来遏制流动性过剩,然而效果却不十分明显。究其原因,可能源自两个方面:一是流动性过剩弱化了利率政策的传导机制,因而一味地提高基准利率并不能有效地稳定产出和通货膨胀,恰恰相反,当基准利率提高到某一临界点之上时,流动性过剩会突然转变为流动性不足,造成资产泡沫破裂和经济危机。美国的次级债危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二是虽然中央银行采用了发行票据、货币掉期等流动性管理工具,但由于缺乏一个最优的流动性目标,因而中央银行的流动性管理仍然处于一种盲目调控的状态。本书试图基于流动性过剩来构建中国通胀目标制。首先,以流动性过剩为出发点,试图为我国实行通胀目标制寻求理论和现实基础。其次,试图基于流动性过剩构建我国的通胀目标制体系。这一体系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条件,即应提高中央银行的责任心、独立性和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二是流动性过剩管理策略,确定流动性过剩的合理区间和稳定流动性过剩预期;三是流动性过剩约束下的稳健最优利率规则,以实现中央银行承诺的预期通胀目标。具体而言,除导言和结论外,本书正文将分五章分别展开论述。第二章回顾通胀目标制的理论基础,包括通胀目标制的内涵、理论渊源以及货币政策规则理论。第三章主要构建通胀目标制的一个基准的理论研究框架,也可以说是通胀目标制的一个基本的货币政策框架,包括模型框架、目标框架与政策框架。第四章基于资产期限结构探讨了流动性过剩的内涵,并对流动性过剩进行了定量测度和因子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流动性管理策略。第五章构建了流动性过剩与完全时间一致性标准双重约束下的通胀目标制的 LRE 模型框架,并推导出考虑流动性过剩的稳健最优利率规则和流动性过剩均衡确定性条件。第六章考察了中国通货膨胀的惯性特征,并对通货膨胀进行了结构冲击响应分析,实证分析了结构外部冲击对输入型通胀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以及对国内物价体系的传导路径,在此基础上,利用 1993年第一季度至2009年第四季度的中国经济数据对考虑流动性过剩的通胀目标制的稳健最优利率规则进行实证检验与非线性冲击响应分析。本书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在理论方面,尝试在通胀目标制的基准LRE 模型框架内引入流动性过剩因子,在考虑流动性过剩的 LRE 模型中,推导出附加流动性过剩因子的最优利率规则,其反应系数是流动性过剩的函数,因而最优利率规则呈现出非线性的特征;还基于确定性标准得出了为使 LRE 模型产生确定性理性预期均衡,流动性过剩应满足的均衡确定性条件;同时,还从理论上基于流动性过剩角度为我国作为转轨经济国家实行通胀目标制寻求理论和现实基础。在实证方面,遵循部分到整体的方式循序渐进依次展开:首先是流动性过剩。基于资产期限结构对我国流动性过剩进行测度和因子分解,定量给出了流动性管理策略。其次是通货膨胀。利用 VAR模型对通货膨胀进行了结构冲击响应分析,实证分析了结构外部冲击对输入型通胀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以及对国内物价体系的传导路径。最后是考虑流动性过剩的通胀目标制的最优利率规则。利用中国转轨经济数据对中国通胀目标制的稳健最优利率规则进行实证检验和非线性冲击响应分析,考察通胀目标制下外生随机扰动对政策目标变量的影响。这三个方面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为流动性过剩背景下我国通胀目标制体系的构建提供一个参考框架。本书框架结构是遵循这样一条技术路线展开的:理论综述→理论建模→模型求解与分析→模型的经验检验或模拟分析→政策含义。在理论建模部分,本书创新性地在完全时间一致性标准和流动性过剩双重约束下构建通胀目标制的 LRE 模型框架,对通胀目标制的基准 LRE 模型在流动性过剩约束下进行了改进;在模型求解与分析部分,采用拉格朗日最优化动态规划方法与最优控制理论;在模型的经验检验与模拟分析部分,采用回归分析、协整分析、主成分分析、VAR 建模、联立方程系统建模、定量模拟的分析方法,并使用 Matlab 编程实现非线性冲击响应分析。这种结构框架和研究方法力图使本书体现出现代经济学的研究规范。本书尝试基于流动性过剩来构建中国通胀目标制的理论框架和逻辑体系,但是由于中国通货膨胀动态特征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复杂性,本书并没有在通胀目标制的 LRE 模型的传导机制约束条件中过多地考虑通货膨胀动态性,因而对考虑流动性过剩的最优利率规则的参数估计可能有偏,同时本书也没有对中国通胀目标制的目标规则进行检验和深入分析,这是本书研究的两个主要不足之处。另外,本书在结构编排和观点建议方面也难免有不妥之处,我们将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深入思考,予以完善和改进。本书是在近三年来相关课题研究报告基础上修改整理而成的。这些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最优利率规则:一般理论与应用”(项目编号:704730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完全时间一致性标准、最优流动性过剩与中国稳健最优利率规则体系的构建”(项目编号:708730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逻辑平滑转移的非线性非对称性货币政策规则的不确定性检验: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应用”(项目编号:71003016);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经济转轨、通胀惯性与中国通胀目标制”(项目编号:08JA790013);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中国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基于带通胀惯性的 LRE 模型的分析与检验”(项目编号:09YJC790028);辽宁省教育厅高校创新团队项目“完全时间一致性与流动性过剩双重约束下中国稳健最优利率规则体系的构建”(项目编号:2008T036)。在研究与写作过程中,我们还得到了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辽宁省教育厅、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等多家单位的资助、协助和支持。此外,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科研处的领导与同志也给予了关注、理解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特别感谢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邢天才教授,邢院长往返北京数次,一直为本书的出版不辞辛劳地与出版社联系和沟通,我们对此铭感五内。最后,我们要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本书的责任编辑卢小生编审,他们严谨高效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以及训练有素的专业技能为本书的面世增色不少,在此深表敬意。郭凯2011年12月于东财师学斋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