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谭刚
2020-10-01
978-7-5203-7224-4
302千字
区域经济发展 研究 深圳
本书立足于粵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重大国家战略格局,全面梳理双区建设对深圳湾区核心引擎的部署安排,借鉴国际一流湾区经验分析深圳增强核心引擎功能和发挥核心引擎作用的基本条件及主要路径。在此基础上,从科技创新驱动、改革幵放引领、优势产业牵引、生态文明涵养、人文理念聚力、营商环境支撑、发展平台助推、空间格局优化、海洋经济共育九个方面,深入剖析深圳当好粵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的推进路径及具体举措。
谭刚
2013-07-01
978-7-5161-2853-4
641千字
交通运输史 西部经济 经济史 研究 中国 1937~1945
我对抗战时期大后方交通问题的兴趣,始于2000年研究民国时期四川航空运输问题时。当时为撰写民国时期四川民航发展问题的论文,我特意到四川省档案馆、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地方志办公室等单位查阅资料。经四川省地方志办公室王友平先生推荐,我还特意拜访了《四川省志·交通志·民用航空篇》的主要编写人员——西南民用航空管理局史志办公室的沈清如先生,沈先生热情地给我指点,还赐我内部资料《中国民航史料通讯》。尽管这篇未刊论文现在看起来十分稚嫩,但它激发了我对研究战时交通史的兴趣,也让我初步体会到学术研究的艰辛。2002年6月我获得了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学位,同年9月到南京大学历史系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进校后不久,导师史全生教授把我加入了他主持的科研课题组。史老师当时正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十五重大招标项目“抗战前后国民政府西部开发研究”,我承担其成果中的第五章,正好专门研究抗战时期的西部交通建设问题,2004年初我承担的课题完成。在做课题研究的同时,我也在考虑博士论文的选题。史老师认为我对大后方交通问题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加上这一问题值得深入研究,所以博士论文就确定为《抗战时期西部交通建设研究》,并于2005年5月顺利通过了答辩。在确定博士论文选题时,我就试图全面系统研究战时大后方交通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问题,但由于时间紧迫,加之资料零散、研究难度大等原因,来不及全面系统研究这一问题。2005年7月我进入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工作后,经过深入的思考、资料的积累和理论知识的补充,我在博士论文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大后方交通及其影响问题。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将这一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丰富抗日战争史和近代交通史的研究内容。从2004年至今,本书部分阶段性成果也陆续发表在《近代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历史档案》、《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上,累计十余篇。对近代中国交通问题,前辈学者们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如果没有前辈学者们的研究工作,我要完成这本书稿将更加困难。因此,本书的完成直接或间接得益于前辈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在尊重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如何进行学术创新,这是笔者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为此,笔者在三个方面做了努力:一是在内容上除了系统研究战时大后方交通问题本身外,还全面系统分析了大后方交通对战时西部地区经济的各种影响。台湾学者张瑞德的《平汉铁路与华北经济发展(1905—1937)》(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1987年)较早系统研究了铁路对华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该书为笔者的研究带来了有益的启示。二是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上进行了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尝试。实际上,交通问题涉及多个学科,除了历史学以外,还包括经济学、地理学、统计学等。以往的研究多从历史学的角度探讨战时交通建设的前因后果,而从多学科角度探讨战时交通问题的论著并不多见。三是在史料的搜集上付出了努力。战时大后方交通问题的一手资料包括原始档案资料、地方文献资料、时人的调查报告、官方的经济统计资料等,这些资料零散分布在西部各省区的档案馆、图书馆等单位。笔者为搜集资料除了托人在北京国家图书馆代为复印资料外,还亲自跑遍了主要的相关单位,包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图书馆、四川省档案馆、四川省图书馆、重庆档案馆、重庆图书馆、云南省档案馆、云南省图书馆、广西自治区图书馆、广西自治区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图书馆、甘肃省档案馆、甘肃省图书馆、新疆自治区档案馆、新疆自治区图书馆、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等。通过笔者的努力,本书想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战时大后方交通是在什么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国民政府在发展大后方交通过程中是如何发挥主导作用的,大后方交通运输状况如何,大后方交通如何推动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大后方交通究竟多大程度上推动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国民政府发展大后方交通的得失与经验教训有哪些等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抗战大后方交通问题的研究,由于内容庞杂、涉及的相关学科知识较多,因此,研究难度不小,尤其是两大问题难度很大:一是战时重要经济统计数据不完整甚至缺乏,很难对一些问题进行量化分析。众所周知,抗战时期由于战争关系,关于战时中国的一些重要统计数据残缺不全,包括大后方各省的工业、农业、对外贸易方面的统计资料不完整,因此,很难宏观地对大后方经济发展进行总体的量化分析,而量化分析大后方交通对战时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更是难上加难。二是在分析交通对经济影响问题时,单纯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很难把问题完全解释清楚,需要借用一些经济学的理论进行研究。历史学与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有很大区别:历史学注重史料考证和历史归纳,擅长现象描述。相比之下,经济学则更强调应用抽象演绎,偏重从经济理论上来解释经济的发展,重视计量分析,当前经济学研究中还常常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量化分析。这两大问题尤其是第二个难题对学历史出身的笔者来讲,的确是个很大的挑战。现在专著《抗战时期大后方交通与西部经济开发》终于出版面世了,笔者深感欣慰,这是笔者十年来研究战时大后方交通问题的总结。但同时又感不安,因为资料搜集工作仍有不足之处,尤其是港台和海外的相关资料由于客观原因未能搜罗齐全,加之笔者的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书中肯定存在诸多不足。但不管如何,如果本书能够对普通读者产生一丝有益的启示或对学者提供一点有益的借鉴,笔者也就心满意足了。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