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图书详情

首页

英文文献

我的书架

图书结果 全文结果

图书

搜索“马亮宽等” 共 1 条记录
  • 聊城文化史

    马亮宽等

    2014-04-01

    978-7-5161-3832-8

    861千字

    27

    文化史 聊城市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地域和特定的历史发展轨迹,创造了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通过固化形态构成一个地方发展的重要资源,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文化已经融入当地广大居民的血脉,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工作和生活习惯。对地域历史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既可以“通古今之变”、“察往以知今”,又可以通过对地域优秀文化的总结和强化,活化历史文化资源,增强地域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积累正能量,汇聚一个地方发展的动力源泉。聊城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文化发展源远流长,积淀深厚。早在远古时期,黄河与济水在此形成冲积扇区,水土相间,土肥草美,成为东夷族活动的主要地区。距今大约6000年前,大汶口文化早期聊城已有居民活动,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在境内都有大量遗存,以阳谷县景阳冈和茌平县教场铺为中心,发现了两组9座龙山文化古城遗址。在夏商周时期,聊城区域成为文化交流碰撞的前沿地区,东夷与西夏、殷商与西周长期对峙,两大系统“因对峙而生争斗,因争斗而起混合,因混合而文化进展”欧阳哲生:《傅斯年全集》第3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81—182页。。春秋战国时期,聊城大部属于齐国,小部分属于赵、魏等诸侯国,处于齐、鲁、燕、赵、楚等文化圈层的交汇处,这样的地理区位丰富了聊城地域文化的内涵,助推了聊城地域文化的发展,促成了聊城地域文化的早期繁荣。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政权统治中心多在关中,但聊城地域文化中心的地位始终没有变化,“齐鲁赵魏,学者尤多,负笈追师,不远千里,讲诵之声,道路不绝”《北史·儒林列传》。。隋代开掘大运河、元代修通会通河,促使黄河运河文化圈形成,进一步促进了聊城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昌盛。明、清两朝统治的数百年间,聊城文化的多元性和兼容性特点更加明显,儒学文化、商业文化、宗教文化在聊城汇聚,涌现出众多文化世家和士绅群体,贤士荟集,英才星灿,再次形成聊城地域文化的繁荣。在民族革命和民族解放战争中,聊城人民在先进文化引领下,为社会进步、民族振兴做出了应有贡献,聊城地域文化在沿革中继续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聊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文化因注入新鲜血液继续保持旺盛生机和充沛活力。通过几千年的传承积淀,聊城地域文化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厚重的人文精神。聊城地域人文具有诚信待人和侠义自守的特点,受齐鲁文化和燕赵文化影响,居民的仁德之风和侠义自守的责任意识强,轻生死、重然诺、任侠重义;聊城地域人文具有尚文重教的淑世情怀,许多儒士名人先后到聊城为官作宰,尚文重教,大开文运,尤其是明清时期,书院林立,私塾遍布,“科目鼎盛,贤士辈出”,文化教育的繁荣造就了很多名人志士,同时也推动了聊城地域文化的发展,丰富和提升了聊城地域文化的内涵;聊城地域人文还具有宽仁中和的和谐理念,山陕会馆山门左右各有一个匾文,左为“履中”,右为“蹈和”,这既是商人遵循的原则,也是聊城传统文化仁厚宽容精神的体现。聊城地域文化具有数千年漫长而辉煌的发展历程,是穿越时空、绚丽多彩的宏伟画卷,对聊城地域文化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发掘和利用,是我们的历史责任,是秉承优秀文化传统,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迫切需要。基于聊城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及文化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聊城正在打造文化强市,建设冀鲁豫三省交界文化先行区。如何总结好、弘扬好、利用好聊城优秀的历史文化,变文化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换为聊城跨越发展的动力,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长期以来,对聊城地域文化的专题研究和个案探讨较多,全面系统研究较少。2010年,我市开始筹划编著地域文化史,由市政协组织一批专家学者,对聊城地域文化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总结,经过几年努力,完成了《聊城文化史》的撰写。该书系统论述了聊城地域文化的渊源与发展变化,脉络清晰,内容丰富,是具有传世价值的学术精品。全书70余万字,分上下两篇,上篇写历史文化发展脉络,探源述变;下篇专题写文化亮点和特色,撷英聚华,安排科学。本书突出了学术性,求真务实,追求创新,注重问题探究,解析内涵底蕴,探求规律趋势,观点独特精到;突出了翔实性,力求充分收集、挖掘、整理、运用相关资料,尤其突出新材料的发现和使用,并分赴各县(市、区)及基层收集勘验族谱、古迹、遗址、契约文书、碑刻铭文等资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确保论述言之成理,论有所据;突出了规范性,本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观点和方法,论证严密,评断科学,语言准确,是聊城地域文化研究的集成之作,能够达到“一本书读懂聊城”的效果。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为我市把丰厚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重要支持,能够为我市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打造特色鲜明、近悦远来的文化名城发挥更大作用。王忠林

跳转共1页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