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book mainly discusses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history of post-Marxism in the West in the 70s of the 20th century, covering postmodernist Marxism, feminist Marxism, ecological Marxism, postmodern cultural Marxism, post-Marxism, analytical Marxism, market socialism, French critical Marxism, contemporary social critical theory and other schools. This book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and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causes,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ubstantive significance of the emergence of these Western neo-Marxist trends, pointing out that the "68 years of revolution" in the West, the rise of new social movements, the failure of socialist practice in the Soviet Union and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and the impact of postmodernist culture are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 birth of Western neo-Marxism, and these schools adhere to and develop certain principles and critical spirit of Marxism in a different way than orthodoxy, and ar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philosophy.(AI翻译)
贺翠香:(著)
贺翠香,女,1972年10月生,汉族,内蒙古包头市人。200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室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国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历史哲学、意识形态理论等。
[澳]黄有光:《福利经济学》,周建明等译,中国友谊出版社1991年版。
[比利时]厄尔奈斯特·曼德尔:《晚期资本主义》,马清文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德]阿尔布莱希特·维尔默:《论现代和后现代的辩证法:遵循阿多诺的理性批判》,钦文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德]阿克塞尔·霍耐特:《权力的批判:批判社会理论反思的几个阶段》,童建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德]阿克塞尔·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胡继华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德]奥古斯特·倍倍尔:《妇女与社会主义》,沈端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版。
[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德]马文·克拉达、格尔德·登博夫斯基编:《福柯的迷宫》,朱毅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理论与实践》,郭官义、李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认识与兴趣》,郭官义、李黎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地平线——哈贝马斯访谈录》,李安东、段怀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郭官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法]保罗·利科:《承认的过程》,汪堂家、李之喆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法]伯努瓦·皮特斯:《德里达传》,魏柯玲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法]弗朗索瓦·多斯:《从结构到解构——法国20世纪思想主潮》,季广茂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法]吉尔·德勒兹:《哲学与权力的谈判——德勒兹访谈录》,刘汉全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法]路易·阿尔都塞、艾蒂安·巴里巴尔:《读〈资本论〉》,李其庆、冯文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必须保卫社会:法兰西学院演讲系列,1976》,钱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 2001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刘北城、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法]让·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夏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法]让·鲍德里亚:《生产之镜》,仰海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法]让·鲍德里亚:《完美的罪行》,王为民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法]让·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
[法]尚·布希亚:《物体系》,林志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法]雅克·比岱:《总体理论》,陈原译,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
[法]雅克·比岱、厄斯塔什·库维拉基斯主编:《当代马克思词典》,徐国艳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法]雅克·德里达:《〈友爱的政治学〉及其他》,胡继华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法]雅克·德里达:《解构与思想的未来》,杜小真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法]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债务国家、哀悼活动和新国际》,何一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荷]马歇尔·范·林登:《西方马克思主义与苏联:1917年以来的批评理论和争论概览》,周穗明译,翁寒松校,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慎之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1年版。
[加]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岳长龄、李建华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美]P.R.格雷戈里、R.C.斯图尔特:《比较经济体制学》,林志军、刘平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
[美]艾莉森·布朗:《福柯》,聂保平译,中华书局2014年版。
[美]安德鲁·芬伯格:《可选择的现代性》,陆俊、严耕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编:《波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陈维振、陈明达、王峰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美]弗·卡普拉、查·斯普雷纳克:《绿色政治——全球的希望》,石音译,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马克思主义与形式——20世纪文学辩证理论》,李自修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陈清侨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政治无意识——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叙事》,王逢振、陈永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美]凯文·奥尔森主编:《伤害+侮辱——争论中的再分配、承认和代表权》,高静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美]莉丝·沃格尔:《马克思主义与女性受压迫:趋向统一的理论》,虞晖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女性主义思潮导论》,艾晓明等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马丁·杰伊:《法兰克福学派史》,单世联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美]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范静哗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美]麦克尔·哈特、[意]安东尼奥·奈格里:《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杨建国、范一亭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美]莫里斯·博恩斯坦主编:《比较经济体制》,王铁生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版。
[美]南茜·弗雷泽:《正义的尺度——全球化世界中政治空间的再认识》,欧阳英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美]南茜·弗雷泽、[德]阿克塞尔·霍耐特:《再分配,还是承认?——一个政治哲学对话》,周穗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美]乔恩·埃尔斯特:《理解马克思》,何怀远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美]乔治·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赵月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美]约翰·罗默:《社会主义的未来》,余文烈等译,重庆出版社1997年版。
[美]约翰·罗默:《在自由中丧失: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导论》,段忠桥、刘磊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唐正东、臧佩洪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南]米洛斯·尼科利奇编:《处在21世纪前夜的社会主义》,赵培杰等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等:《图绘意识形态》,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意]奈格里:《〈大纲〉:超越马克思的马克思》,张梧、孟丹、王巍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英]T.莱姆克等:《马克思与福柯》,陈元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英]大卫·哈维:《新帝国主义》,初立忠、沈晓雷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英]戴维·佩珀:《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刘颖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英]恩斯特·拉克劳、查特尔·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走向激进民主政治》,尹树广、鉴传今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英]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英]戈兰·瑟伯恩:《从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孟建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英]罗伊·博伊恩:《福柯与德里达:理性的另一面》,贾辰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英]米兰达·弗里克、詹妮弗·霍恩斯比:《女性主义哲学指南》,肖薇、宋建丽、马晓燕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英]佩里·安德森:《思想的谱系:西方思潮左与右》,袁银传、曹荣湘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英]佩里·安德森、帕屈克·卡米勒主编:《西方左派图绘》,张亮、吴勇立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英]斯图亚特·西姆:《德里达与历史的终结》,王昆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英]索尔·埃斯特林、尤里安·勒·格兰德编:《市场社会主义》,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中文第一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31卷,人民出版社中文第二版。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陈学明主编:《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历程》(四卷本),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陈永国:《文化的政治阐释学——后现代语境中的詹姆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戴雪红:《女性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立场、观点和方法》,光明日报出版2002年版。
孔明安:《物·象征·仿真——鲍德里亚哲学思想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孔明安、陆杰荣主编:《鲍德里亚与消费社会》,辽宁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刘岩:《差异之美:伊里加蕾的女性主义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孟庆顺等:《全球化时代世界意识形态流派述评》,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莫伟民、姜宇辉:《战后法国哲学与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意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欧力同、张伟:《法兰克福学派研究》,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秦美珠:《女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
苏红军、柏棣主编:《西方后学语境中的女权主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汪民安、陈永国、马海良编:《福柯的面孔》,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
王逢振主编:《詹姆逊文集:新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王雨辰:《伦理批判与道德乌托邦——西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王雨辰:《哲学批判与解放的乌托邦》,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吴琼:《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肖薇:《飞往自由的心灵:性别与哲学的女性主义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徐崇温主编:《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徐春荣:《女性与社会变革:唯物主义女性主义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
仰海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仰海峰:《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镜到符号之镜——早期鲍德里亚思想的文本学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姚建斌:《走向马克思主义阐释学——詹姆逊的阐释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姚燕:《生态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九十年代以来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思考》,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
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余文烈等:《市场社会主义:历史、理论与模式》,经济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
曾文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
张一兵:《反鲍德里亚——一个后现代学术神话的袪序》,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张一兵编:《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上、中、下),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张之沧主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赵海月主编:《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周凡:《后马克思主义导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
周凡主编:《后马克思主义:批判与辩护》,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周穗明、王玫等:《西方左翼论当代西方社会结构的演变》,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周穗明主撰:《20世纪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习出版社2004年版。
[德]V.冯·弗罗布莱夫斯基:《法国哲学界对马克思辩证法的研究》,李黎摘译,《国外社会科学》1979年第6期。
[法]雅克·比岱:《再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哲学、预言和理论视角》,夏莹译,《江海学刊》2013年第4期。
[美]巴绪尔·阿布·马勒:《〈帝国〉的错觉》,杨莉译,《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1期。
[美]威廉·布鲁姆:《认同理论:其结构、动力及应用》,王兵译,《社会心理研究》2006年第2期。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帝国:21世纪的〈共产党宣言〉?》,张兆一摘译,《国外理论动态》2004年第8期。
[英]戴维·佩珀:《论当代社会主义》,刘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4期。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社会转型——内格里访谈》,肖辉译,《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第12期。
曹玉涛:《回归中的重构:埃尔斯特对马克思正义论的解读》,《哲学动态》2011年第5期。
陈炳辉:《从政治领导权、意识形态领导权到话语领导权——拉克劳、墨菲的领导权理论》,《厦门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陈永森、黄新建:《资本主义生态危机及其出路——评奥康纳的“生态危机理论”》,《科学社会主义》2008年第1期。
段忠桥:《国外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市场社会主义的争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3期。
段忠桥:《约翰·罗默的非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3期。
弗雷泽:《有关正义实质的论辩:再分配、承认还是代表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4期。
郭剑仁:《评福斯特对马克思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的建构及其当代意义》,《武汉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何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困境与出路》,《国外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胡大平:《激进民主、对抗性与霸权——拉克劳和墨菲后马克思主义政治规划的批评性解读》,《求是学刊》2004年第1期。
胡亚敏:《詹姆逊的后现代理论再探》,《国外文学》2002年第4期。
郇庆治:《西方生态社会主义研究述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4期。
黄继锋:《断裂的历史——评巴里巴尔对马克思历史过渡理论的理解》,《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黄继锋:《唯物主义女权主义》,《国外理论动态》2003年第4期。
黄晓武:《帝国与大众——奈格里论全球化的新秩序》(上),《国外理论动态》2003年第12期。
黄晓武:《帝国与大众——奈格里论全球化的新秩序》(下),《国外理论动态》2004年第1期。
焦玉良、张敦福:《福利国家:走钢丝的巨灵——评克劳斯·奥菲〈福利国家的矛盾〉》,《社会科学论坛》2012年第12期。
景维民、田卫民:《市场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演进与评析》,《南开学报》2008年第3期。
孔明安:《“Articulation”与后马克思主义的偶然性逻辑——从拉克劳和墨菲的“Articulation”谈起》,《现代哲学》2006年第3期。
孔明安:《“Articulation”与后马克思主义的偶然性逻辑——从拉克劳和墨菲的“Articulation”谈起》,《现代哲学》2006年第3期。
孔明安:《从物的消费到符号的消费——鲍德里亚的消费文化理论研究》,《哲学研究》2002年第11期。
黎静:《马克思主义与今日法国社会——乔治·拉比卡教授一席谈》,《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1年第1期。
李春敏:《论詹姆逊后现代空间理论对马克思的继承》,《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12期。
李其庆:《法国学者拉比卡谈“生态学社会主义”》,《国外理论动态》1993年第2期。
刘怀玉、陈培永:《从非物质劳动到生命政治——自治主义马克思主义大众政治主体的建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2期。
刘永洁:《法国著名哲学家雅克·比岱教授访粤》,《学术研究》2012年12期。
马丁·哈特曼、阿克塞尔·霍耐特:《资本主义的悖论》,张琳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4期。
马俊领、魏娟:《论埃尔斯特对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的重建》,《社会科学家》2010年第1期。
倪瑞华:《为马克思的人类中心主义辩护——评格伦德曼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国外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任小艳:《主体动力学与阶级解放的政治拯救——奈格里对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共产主义思想的阐释》,《社会科学论坛》2013年第11期。
邵彦敏:《公有制观念的冲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英国工党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8期。
孙乐强:《自治主义的大众哲学与伦理主义的主体政治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2013年第3期。
孙乐强:《自治主义的大众哲学与伦理主义的主体政治哲学:对奈格里关于马克思‘机器论片断’当代阐释的批判反思》,《南京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谭伟林:《评“分析马克思主义”及其〈新论〉》,《攀登》2009年第1期。
汤建龙、张之沧:《安德瑞·高兹的“后马克思”技术观——资本主义技术和分工批判》,《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9年第1期。
汪行福:《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左翼思潮》,《学术月刊》2011年第12期。
王才勇:《承认还是再分配?——从霍耐特到弗雷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4期。
王凤才:《从批判理论到后批判理论(上)——对批判理论三期发展的批判性反思》,《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第6期。
王凤才:《平等对待与道德关怀——霍耐特的政治伦理学构想》,《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4期。
王刚:《帝国政治的逻辑建构——哈特、奈格里〈帝国〉论评》,《中国学术期刊》2012年第26卷。
王坤:《约翰·罗默的公平分配理论研究》,《国外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王雨辰:《技术理性批判与科技伦理的重建——评威廉·莱斯的科技伦理价值观》,《淮海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王志刚:《当代平等理论的批判与重构——约翰·罗默的分配正义理论新范式》,《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年第6期。
王志刚、袁久红:《资本主义不公正原因:机会平等与个人责任——约翰·罗默的平等理论述评》,《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第1期。
王志刚、张云翔:《集体行动的“微观基础”:埃尔斯特对马克思阶级理论的重构》,《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魏小萍:《契约原则是否带来了自由和平等:国外马克思主义者与自由主义者的论战——雅克·比岱的元结构与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哲学研究》2002年第3期。
吴琼、高静文:《列宁、斯大林的妇女解放思想及其实践浅析》,《中华女子学院院报》2008年6月第20卷第3期。
吴翔:《消费社会与中国》,《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吴学琴:《詹姆逊批评解释学的理论视角探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夏莹:《符号政治经济学:一种超越经济的政治话语——解读鲍德里亚的“符号政治经济学”》,《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杨大春:《身体经验与自我关怀:米歇尔·福柯的生存哲学研究》,《浙江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仰海峰:《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一般理论建构》,《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仰海峰:《功能化时代的物的意识形态批判——鲍德里亚〈物体系〉解读》,《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仰海峰:《马克思哲学与古典政治经济学:一种后现代的挑战——鲍德里亚〈生产之镜〉解读》,《理论探讨》2003年第5期。
余文烈、刘向阳:《当代市场社会主义六大特征》,《国外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俞吾金:《解读罗默的“一般剥削理论”》,《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袁久红、荣耀华:《论埃尔斯特的局部正义理论——“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新发展研究之一》,《东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曾文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危机理论评析》,《北方论丛》2005年第5期。
曾枝盛:《法国学者雅克·比岱谈契约关系与现代社会》,《国外理论动态》1998年第5期。
曾枝盛:《拉克劳、墨菲及其“新霸权”理论》,《浙江学刊》2004年第6期。
曾枝盛:《忆我的导师乔治·拉比卡》,《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5期。
张建军、曾庆福:《关于“分析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几个问题》,《学术月刊》2010年第12期。
张晓云:《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基础探析》,《安徽大学学报》2007年第9期。
张一兵:《使用价值的形而上学批判——鲍德里亚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解读》,《东南学术》2009年第2期。
张一兵、周嘉昕:《如何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终结”——兼答汪行福教授的质疑》,《学术月刊》2006年第10期。
张志忠:《市场社会主义的含义、沿革和模式——兼谈90年代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进展》,《内蒙古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周凡:《从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拉克劳与墨菲思想演进的全景透视》,《学术月刊》2008年第7期。
周怀红:《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后现代主义——评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周嘉昕:《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霸权”理论——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批评性反思》,《河海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周穗明:《〈帝国〉:全球化时代的无政府主义思潮与战略》,《国外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周穗明:《弗雷泽和A.霍耐特关于承认理论的争论 ——对近十余年来西方批判理论第三代的一场政治哲学论战的评析 》,《世界哲学》2009年第2期。
周穗明:《生态社会主义述评》,《国外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
朱刚:《评詹姆逊的“元评论”理论》,《当代外国文学》1997年第1期。
陈桂香:《自然的理由——论詹姆斯·奥康纳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戴湘:《论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硕士学位论文,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郭剑仁:《福斯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04年。
蔻大伟:《拉比卡生态社会主义思想述评》,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李广良:《论埃尔斯特的方法论个人主义》,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李小红:《埃尔斯特方法论个人主义及其人学思想探析》,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大学,2005年。
申治安:《当代资本主义批判与绿色解放之路——本·阿格尔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覃安基:《约翰·罗默的平等主义:从逻辑推演到社会建构》,博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王维杰:《在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詹姆逊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8年。
谢宝贵:《平等主义视野下的分配正义》,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Agger Ben,-,Santa Monica California:Goodyear Publishing Company,Inc.,1979.
Alex Callinicos,“Tony Negri in Perspective”,,2001,Issue 9.
André Gorz(eds.),:,Sussex,England:The Harvester Press,1976.
André Gorz,,,,London:Verso,1994.
Austin M.Empire,“A Postmodern Theory of Revolution”,,2002,Volume 7,No.3.
Axel Honneth,',,Polity Press,2014.
Barry Smart,,,London,Boston,Melbourne and Henley:Routledge & Kegan Paul,1983.
Bob Jossop,“Informational Capitalism and Empire:The Post-Marxist Celebration of US Hegemony in New World”,,2003/04,Volume 71/72.
Dave,Furth,“The(Price) Core of a Bertrand Edgeworth Economy”,,2003,Vol.78,Issue 1.
David Macey,,London:Huchinson,1993.
David Miller,,:,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Didier Eribon,,translated by Betsy Wing,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1.
Dipesh Chakrabart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2.
Edward Said,,New York:Vintage,1993.
Ernesto Laclau(ed.),,London:Verso,1990.
Ernesto Laclau and Chantal Mouffe,:,London:Verso,1985.
Fredric Jameson,:,,New York:Verso Books,1990.
Fredric Jameson,:-,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1.
Fredric Jameson,:,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1.
G.A.Cohe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G.A.Cohen,':,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0.
Immanuel Wallerstein and Sharon Zukin,“1968,Revolution in the World-System:Theses and Queries”,,Vol.18,No.4(Jul.,1989).
Iris Marion Young,:,,,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7.
Iris Marion Young,,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
I.M.You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Jacques Derrida,,translated by Alan Bass,London:Continuum,2004.
Jacques Derrida,,,,,Britain:Routledge,1994.
Jean L.Cohen,:,Amherst: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retts Press,1982.
Jean-Philippe Deranty.“Marx,Honneth and the Tasks of a Contemporary Critical Theory”,,Vol.16,No.4,(August 2013).
Jill Dolan,“In Defense of the Discourse:Materialist Feminism,Postmodernism,Poststructuralism …And Theory”,(1988-),Vol.33,No.3(Autumn,1989).
John Roemer,,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
John Roemer,,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8.
John Roemer,,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6.
Jon Elster,,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Judith Butler,,,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1990.
J.A.Yunker,:,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1992.
Karl Kautsky,,trans.By H.J.Stenning,London:G.Allen & Umvin,1925.
Linda J.Nicholson,/,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1990.
Louis Althrsser,,New York and London:Monthly Review Press,1971.
Margaret Walter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3.
Martin Jay,:á,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
Michel Foucault,,-,,,Oxford:Basil Blackwell,1977.
Michel Foucault,/, 1972-1977,Colin Gordon(edit),New York:Pantheon Books,1980.
Michel Foucault,,New York:Pantheon Books,1972.
Michel Foucault.:,Volume 1,London:Penguin Books,1990.
Nancy Fraser,,-,London & New York:Verso,2013.
Nancy Fraser,, d,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9.
Nancy Fraser,:,,,Minneapolis M.N.: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9.
Nythamar de Oliveira,Marek Hrubec,Emil Sobottka,Giovani Saavedra(eds.),:,Prague:PUCRS,Porto Alegre Filosofia,2015.
Ota Sik,,Prague:Academia Publishing House of The Czechoslovae Academy of Sciences,1967.
Perry Anderson,,London:NLB,1976.
Peter Dews(eds.):,,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99.
Pranab K.Bardhan,John E.Roemer(e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Reiner Grundmann,,London an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Robert Ada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Press,2000.
Rosemary Hennessy and Chrys Ingraham(eds.),-,,',New York:Routledge,1997.
Rosemary Hennessy,“Book Reviews on Materialist Feminism and the Politics of Discourse”,,Volume 5,No.1,1998.
Seyla Benhabib,:,New York:Routledge,1995.
Seyla Benhabib,Judith Butler,Drucilla Cornell,Nancy Fraser,,,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1995.
Seyla Benhabib,:,,New York:Routledge,1992.
Seyla Benhabib,:,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2.
Stuart Sim(ed.),-:,UK: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98.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