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book is the first monograph on the study of ancient opera concepts in China. Taking "opera view" a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ancient scholars" as the entry point, opera theory literature as the research platform, and "what is opera" (essentialism) and "what is opera" (functionalism) as the basic problem area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nceptual history" method,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concepts such as opera and tricks, song and dance and sound color, poetics and respect, qu science and body discrimination, drama and decency, summary and synthesis, flower elegance and folkization, meeting and modernity, etc. It not only shows the diachronic process of ancient Chinese opera view from generalization to narrowing, but also hints at the modern trend from narrowing to generalization, but also shows the synchronic intersection between rulers and scholars of temples and scholars to opinion leaders of rivers and lakes and the public, and more importantly, this book constructs an entanglement map from the Two Han Dynasty to the late Qing opera view.(AI翻译)
王苏生:(著)
王苏生(1962一),山东人,文学博士,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5年在武汉大学中文系修完文艺学硕士研究生课程;2014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戏曲研究所,获博士学位。从大学毕业以来,一直在高校从事文学、电影与戏曲理论的教学和研究。2003年晋升为教授。曾主持并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省级课题2项;校级课题2项;撰写、参编并出版了《电影学基础》《传统与立场》《写作的奥秘》《先秦诗歌鉴赏辞典》等著作;公开发表省级以上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A
阿英:《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中华书局1960年版。
阿英:《晚清文艺报刊述略》,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安葵:《戏曲理论与戏曲思维》,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版。
B
卜健:《李开先传略》,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
卜健:《角抵考》,《文学遗产》2000年第2期。
C
蔡毅编:《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齐鲁书社1989年版。
蔡钟翔:《中国古典剧论概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车文明:《二十世纪戏曲文物发现与曲学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
曹飞:《敬畏与喧闹——神庙剧场及其演剧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年版。
陈多:《戏曲美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陈多:《古代戏曲研究的检讨与展望》,《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陈多:《由看不懂“戏剧戏曲学”说起》,《戏剧艺术》2004年第4期。
陈竹:《中国古代剧作学史》,武汉出版社1999年版。
陈芳:《乾隆时期北京剧坛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
陈建森、莫嘉丽:《近百年来宋元戏曲本体与生成的反思》,《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第2期。
陈建森:《游戏与娱乐:对戏曲本质与功能的再认识》,《光明日报》2004年9月15日。
陈永标:《汤显祖的戏曲观与晚明心学思潮》,《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
陈友峰:《古代戏曲本体意识的三种类型及其演变》,《戏曲艺术》2007年第4期。
陈志军:《戏剧边缘化——一个没有解决的戏剧观问题》,《戏剧文学》2001年第1期。
程芸:《汤显祖与晚明戏曲的嬗变》,中华书局2006年版。
柴葵珍:《凌濛初戏曲观初探》,《湖州师专学报》1988年第1期。
D
董每戡:《董每戡文集》,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董每戡:《说剧》,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戴不凡:《戴不凡戏曲研究论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杜书瀛:《论李渔的戏剧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邓长风:《明清戏曲家考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邓长风:《明清戏曲家考略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邓长风:《明清戏曲家考略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丁汝芹:《清代内廷演戏史话》,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版。
丁罗男:《重提“戏剧观”》,《戏剧艺术》2003年第3期。
杜桂萍:《论元代文人在杂剧兴衰中的作用》,《社会科学辑刊》1997年第2期。
杜海军:《从〈元曲选〉对元杂剧的校改论臧懋循的戏曲观》,《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段宏政:《戏曲本体论》,《黄梅戏艺术》1989年第1期。
F
福建戏研所编:《南戏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
冯沅君:《古剧说汇》,作家出版社1956年版。
冯俊杰:《傩祭传统与中国戏剧本体发生的逻辑起点》,《中华戏曲》1996年第1期。
冯俊杰:《山西戏曲碑刻辑考》,中华书局2001年版。
冯俊杰:《戏剧与考古》,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
冯俊杰:《山西神庙剧场考》,中华书局2006年版。
冯晔:《汤显祖的戏曲观与晚明思潮》,《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傅惜华编:《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丛编》,音乐出版社1957年版。
傅晓航:《戏曲理论史述要》,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版。
傅谨:《戏曲美学》,台湾文津出版社1995年版。
傅谨:《中国戏剧艺术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G
郭英德:《明清文人传奇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1991年版。
郭英德:《中西传统戏剧观念辨异》,《戏剧文学》1995年第11期。
郭英德:《明清传奇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郭英德:《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韩德森:《〈唱论〉今析——兼与〈燕南芝庵《唱论》新释〉一文商榷》,《音乐研究》2002年第4期。
葛丽英:《从文学属性的倚重到戏曲本体的回归——论李渔戏曲理论的艺术本体性》,《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高志娟、王仁杰:《坚守传统文化 追求戏曲本体》, 《戏剧丛刊》2012年第3期。
高源:《李渔的整体戏剧观念及其理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8年。
H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中华书局1959年版。
黄竹三:《宋金元戏曲文物图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黄竹三:《论泛戏剧形态》,《文学遗产》1996年第3期。
黄竹三:《戏曲文物研究散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黄竹三:《牡丹亭评注》,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黄佐临:《漫谈“戏剧观”》,《文汇报》1962年4月7日。
黄仕忠:《中国戏曲史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黄仕忠:《元明戏曲观念之变迁——以〈琵琶记〉的评论与版本比较为线索》,《艺术百家》1996年第3期。
黄果泉:《雅俗之间——李渔的文化人格与文学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胡忌:《宋金杂剧考》,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胡忌、刘致中:《昆剧发展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
胡忌、洛地:《一条极珍贵资料发现——“戏曲”和“永嘉戏曲”的首见》,《艺术研究》1989年第11辑。
胡忌主编:《戏史辨》1—4,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版。
胡世厚、邓绍基:《中国古代戏曲家评传》,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胡明伟:《中国早期戏剧观念研究》,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
胡明伟:《〈张协状元〉的产生年代及其戏剧观念》,《南都学坛》2005年第5期。
吴晟:《瓦舍文化与宋元戏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贺昌群:《元曲概论》,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华玮,王缓玲主编:《明清戏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8年版。
华玮:《明清妇女之戏曲创作与批评》,“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4年版。
J
(清)金圣叹、傅晓航校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季国平:《宋明理学与戏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版。
蒋兴煜:《中国戏曲史钩沉》,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
蒋中崎:《中国戏曲演进与变革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版。
K
康保成:《傩戏艺术源流》,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康保成:《先秦的散乐与夷乐》,《文化研究》2008年第3期。
L
(明)李开先:《李开先集》,路工辑校,中华书局1959年版。
(明)李开先:《李开先全集》,卜健笺校,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
(清)李渔:《闲情偶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王军评注,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
李昌集:《中国古代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李德原:《李笠翁曲话译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李复波、熊澄宇:《南词叙录注释》,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
李绵:《戏曲批评概念史考论》。
李肖冰、黄天骥等:《中国戏剧起源》,上海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
李修生:《元曲大辞典》(修订本),凤凰出版社2003年版。
李占鹏:《宋前戏剧形成史》,甘肃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
洛地:《戏曲与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洛地:《中国传统戏剧研究的缺憾》, 《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第3期。
洛地:《“樂”字考释》,《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廖奔:《宋元戏曲文物与民俗》,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
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林语堂:《中国人·妓女与姬妾》,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林毓熙:《戏剧观念更新与戏曲现状的思考》,《戏曲艺术》1986年第1期。
林兆华:《戏剧观要在实践中更新》,《戏剧学习》1985年第3期。
(清)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刘师培:《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刘师培:《刘师培辛亥前文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刘念兹:《南戏新证》,中华书局1986年版。
刘峻骧:《中国杂技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刘彦君:《栏杆拍遍:古代剧作家心路》,文化艺术出版社1995年版。
刘晓明:《杂剧形成史》,中华书局2007年版。
刘岩:《论李渔的戏剧观》,《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第10期。
刘祯、谢雍君:《昆曲与文人化》,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刘祯:《民间戏曲与戏曲史学论》,国家出版社2005年版。
刘祯、张静:《百年之蜕现代学术视野下的戏曲研究》,《戏曲研究》第59辑。
刘祯:《二十世纪中国戏剧学批判》,《民族艺术》1997年第1期。
刘荫柏:《中国古代杂技》,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刘于锋:《曲学史上一次戏曲本体特征的论争》,《戏剧文学》2009年第10期。
刘闽生:《对戏曲本质特征退化的思考》,《文艺报》2011年10月14日。
刘汉光:《寓言·本色·意境》,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陆粤庭:《昆剧演出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陆林:《元代戏剧学研究》,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陆方龙:《朱有燉曲作曲论中之戏曲史与戏曲观》,《戏曲研究》2008年第3期。
陆军:《戏曲观:历史粘合和个性解读》, 《戏剧艺术》2010年第3期。
陆炜:《我们今日的戏剧观问题》,《戏剧艺术》2003年第4期。
路应昆:《戏曲艺术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路应昆:《中国戏曲与社会诸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吕天成:《曲品校注》,吴书荫校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
吕文丽:《诸宫调与中国戏曲形成》,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年版。
吕效平:《戏曲特征再认识》,《南京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6期。
梁归智、周月亮:《大俗小雅:元代文人心迹追踪》,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蓝凡:《中国戏曲向何处去?——为〈死与美〉的戏曲观念号脉》,《上海戏剧》1993年第3期。
M
(北宋)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明清戏曲小说评点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所编:《南大戏剧论丛》,中华书局2005年版。
梅兰芳:《梅兰芳戏剧散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梅兰芳:《梅兰芳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62年版。
马廉校注:《录鬼簿新校注》,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版。
马少波:《中国京剧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版。
马也:《戏曲的实质是“写意”或“破除生活幻觉”的吗——就“戏剧观”问题与佐临同志商榷》,《戏剧艺术》1983年第4期。
马丽敏:《清代中后期经学家的戏曲观——以焦循与俞樾为中心》,《北方论丛》2010年第1期。
N
宁宗一、陆林、田桂民:《明代戏剧研究概述》,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聂传学:《百戏奇观》,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
O
欧阳光:《诗社与书会——元代两类知识分子群体及其价值取向的分野》,《中山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P
(明)潘之恒:《潘之恒曲话》,汪效倚辑注,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
浦汉明:《新校录鬼簿正续编》,巴蜀书社1996年版。
彭隆兴:《中国戏曲史话》,北京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
Q
(明)祁彪佳:《远山堂明曲品剧品校录》,黄裳校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日)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王古鲁译,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秦学人,侯作卿编:《中国古典编剧理论资料汇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
齐如山:《齐如山全集》,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版。
齐森华:《曲论探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齐森华、陈多、叶长海主编:《中国曲学大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齐森华、谭帆:《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逻辑演进》,《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2期。
齐森华:《李渔的戏剧理论初探》,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1期。
钱南扬:《戏文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钱久元:《中国戏曲本体论质疑》,《艺术百家》1999年第3期。
R
荣广润主编:《中国戏剧:从传统到现代》,中华书局2006年版。
S
(明)沈璟:《沈璟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沈达人:《戏曲的美学品格》,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
沈达人:《戏曲意象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年版。
孙楷第:《也是园古今杂剧考》,上杂出版社1953年版。
孙楷第:《元曲家考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孙崇涛、徐宏图笺注:《青楼集笺注》,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
孙崇涛:《南戏论丛》,中华书局2001年版。
孙崇涛:《中国戏曲本质论——兼及东方戏剧共同特征》,《戏曲艺术》2000年第3期。
孙玫:《西方影响与现代中国戏曲研究之进程》,《文艺研究》2001年第6期。
孙玫:《中国戏曲跨文化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版。
苏国荣:《中国剧诗美学风格》,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苏国荣:《戏曲美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版。
苏国荣:《宇宙之美人》,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年版。
苏平:《元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与元杂剧的繁荣》,《社会科学研究》1986年第3期。
施旭升:《中国戏曲审美文化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施旭升:《论中国戏曲的乐本体》,《戏剧艺术》1997年第2期。
施旭升:《再论中国戏曲的乐本体——兼答安葵先生》,《戏剧艺术》1999年第4期。
史雨泯:《斯芬克斯之谜——戏曲观念漫谈之二》,《当代戏剧》1987年第2期。
史雨泯:《桃花旧梦再难续——漫谈戏曲观念》,《戏曲研究》1986年第5期。
T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华书局1959年版。
(明)汤显祖:《汤显祖全集》,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明)汤显祖:《汤显祖诗文集》,徐朔方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岳麓书社1997年版。
(日)田仲一成:《中国戏剧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唐文标:《中国古代戏剧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版。
谭帆、陆炜:《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谭帆:《中国雅俗文学思想论集》,中华书局2006年版。
谭帆:《中国古代曲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文艺研究》2000年第1期。
谭坤:《晚明越中曲家群体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谭坤:《论明代戏曲本体观念的演变和确立》,《艺术百家》2005年第1期。
W
(明)王骥德:《曲律》,陈多、叶长海注释,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年版。
王国维:《王国维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
王国维:《王国维遗书》(第1—10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83年版。
王安祈:《明代传奇之剧场及其艺术》,台湾学生书局1986年版。
王安祈:《明代戏曲五论》,大安出版社1990年版。
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王长安:《古今戏剧观念探索》,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
王汉民:《八仙与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王汉民:《中国戏曲小说初论》,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王卫民编:《吴梅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版。
王忠阁:《明代戏剧观念的转变及原因》,《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王苏生:《辨言与得体:古代“本色”论中的戏曲本体观之嬗变》,《中华戏曲》第46辑。
王苏生:《论齐如山戏曲本体研究的创新精神》,《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王苏生:《齐如山与董每戡戏曲研究“舞台性视域”之比较》,《中华戏曲》第44辑。
王苏生:《田仲一成中国戏曲史研究的成就和局限》,《戏剧》2013年第3期。
吴梅:《中国戏曲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吴乾浩:《戏曲美学特征》,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
吴新雷:《中国戏曲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吴毓华编:《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
吴承学、李光摩:《晚明心态与晚明习气》, 《文学遗产》1997年6期。
隗芾,吴毓华编:《古典戏曲美学资料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
武俊达:《戏曲音乐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版。
汪涌豪:《“声色”范畴的意义内涵与逻辑定位》,《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汪余礼:《戏剧本体论的基本内涵和提问方式》,《珞珈艺术评论》2004年第1辑。
汪余礼:《戏曲本体研究引论》,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05年。
卫绍生:《从泛戏剧到戏剧的自觉——兼论宋元戏剧观念及其与儒家诗教之关系》,《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文师华:《浅谈汤显祖重“曲意”的戏曲观》, 2006中国·抚州汤显祖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2006年9月。
X
(明)徐渭:《徐渭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
徐慕云:《中国戏剧史》,世界书局1938年版。
徐扶明:《元明清戏曲探索》,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徐城北:《京剧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徐朔方:《元曲选家臧懋循》,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版。
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谱》,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徐朔方:《徐朔方说戏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徐朔方:《古代戏曲小说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徐朔方:《论书会才人——关于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的编著写定者的身份》,《浙江学刊》1999年第4期。
徐天河:《论元代两大文人集团》,《广西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徐振贵:《中国古代戏剧统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徐子方:《明杂剧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1998年版。
徐子方:《挑战与抉择:元代文人心态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徐子方:《明杂剧史》,中华书局2003年版。
徐定宝:《凌濛初研究》,黄山书社1999年版。
徐大军:《从“杂剧”、“传奇”的称名看元人戏剧观念的分野及其意义》,《戏剧艺术》2004年第6期。
夏写时:《中国戏剧批评的产生和发展》,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
夏写时:《论我国民族戏剧观的形成》,《戏剧艺术》1984年第1期。
夏写时:《论中国戏剧批评》,齐鲁书社1988年版。
萧艾:《一代大师——王国维研究论丛》,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萧亢达:《汉代乐舞百戏艺术研究》,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谢柏梁:《李渔的戏曲美学体系》,载《戏曲艺术》1993年第3期。
谢柏梁:《中华戏曲文化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解玉峰:《论臧懋循〈元曲选〉于元剧脚色之编改》,《文学遗产》2007年第3期。
许建中:《明清传奇结构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许金榜:《中国戏曲文学史》,中国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许凌冬:《晚明思潮下汤显祖的戏曲观》,《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4期。
Y
叶德均:《戏曲小说丛考》,中华书局1979年版。
叶大兵:《中国百戏史话》,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叶长海:《曲学与戏剧学》,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叶长海:《中国戏剧学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余秋雨:《戏剧审美心理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余秋雨:《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俞为民:《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史通论》,台湾华正书局1998年版。
俞为民、孙蓉蓉编:《历代曲话汇编》,黄山书社2005年版。
么书仪:《元代文人心态》,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版。
么书仪:《元人杂剧与元代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延保全:《戏养神:金代北方民间的戏曲观——山西稷山金代段氏“戏养神”砖铭论》,《文艺研究》2005年第12期。
颜长坷:《戏曲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版。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
姚品文:《朱权研究》,江西高校出版社1993年版。
姚文放:《中国戏剧美学的文化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Z
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1—10),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编:《中国戏曲理论研究文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编:《高腔学术讨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年版。
张次溪编:《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
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版。
张庚:《戏曲艺术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
张庚:《中国戏曲通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张庚:《张庚文录》,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张庚:《也谈“戏剧”与“戏曲”两个概念之区分》,《光明日报》1984年1月31日。
张发颖:《中国家乐戏班》,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
张大新:《金元文士之沉沦与元杂剧的兴盛》,《文学评论》1994年第2期。
张萍:《也谈黄宗羲的戏曲观》,《戏曲艺术》2002年第1期。
张晓兰:《黄宗羲戏曲观探微——兼论其学术观对戏曲观之影响》,《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张晓兰:《清初名儒毛奇龄戏曲观探微》,《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张晓兰:《由情返理 以礼正情——论晚明到清代戏曲观之渐变》,《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赵景深:《宋元戏文本事》,北新书局1934年版。
赵景深:《小说戏曲新考》,世界书局1943年版。
赵景深:《元明南戏考略》,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
赵景深:《戏曲笔谈》,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
赵景深:《曲论初探》,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赵山林:《中国戏剧观念的演变历程》,《艺术百家》1996年第4期。
赵山林:《中国戏剧学通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赵山林:《中国戏曲观众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郑传寅:《传统文化与古典戏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郑传寅:《中国戏曲文化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郑涵:《复古:一种值得选择的戏曲观念》,《上海戏剧》1993年第5期。
周贻白:《中国戏曲史》,中华书局1953年版。
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
周贻白:《戏曲演唱论著辑释》,中国戏剧出版社1962年版。
周贻白:《中国戏曲史发展纲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周贻白:《周贻白戏剧论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周维培:《论中原音韵》,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
周维培:《曲谱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周育德:《中国戏曲与中国宗教》,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
周育德:《中国戏曲文化》,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6年版。
周传家:《新花部农谭》,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周华斌:《京都古戏楼》,海洋出版社1993年版。
周华斌:《我的“大戏剧观”》,《戏剧艺术》2005年第3期。
周华斌:《中国戏剧史新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曾永义:《明杂剧概论》,台湾学海出版社1989年版。
曾永义:《戏曲源流新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
曾永义:《戏曲本质与腔调新探》,《中国文化报》2008年1月26日。
曾永义:《戏曲学的新发展》,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版。
朱万曙:《明代戏曲评点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朱万曙:《中国戏曲本体观的演进》,《艺术百家》1998年第2期。
朱伟明:《〈西厢记〉与明清戏曲观念的擅变》,《戏曲研究》2001年第1期。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