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外文文献
Stübel,H.,Meriggi,P.Die Li-Stämme der Insel Hainan:ein Beitrag zur Volkskunde Südchinas.Klinkhardt & Biermann,1937.
Willey,G.R.,Book Reviews:Prehistoric Settlement Patterns in the Viru Valley,Peru.,1954,78(20):625.
Lynch,K.,.MIT Press,1960.
Heidegger,M.,.Vortrage Und Aufsatze,1967.
Doxiadis,C A.,Ekistics,.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 the Nations Health,1968,59(3):744.
Olmsted,F.L.,/.History,1973.
Carlson A.Appreciation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 ,1979,37(3):267-275.
Usa,F.S.,National forest landscape management.Volume 2,chapter 5.Timber.,1980.
Pierce,C.S.,Eisele,C.,The New Elements of Mathematics.Vol III Parts 1 and 2.Mathematical Miscellanea.,1982,47:705-708.
Berleant,A.,The Aesthetics of Environment.,1995,25(77):22-24.
Berleant,A.,The Aesthetics of Environment.,1995,25(77):22-24.
Berleant,A.,Living in the Landscape:Toward an Aesthetics of Environment,,1998,38(1):104-105.
Berleant,A.,The Aesthetics of Environment,,2010.
Gilpin,W.,Three Essays:on Picturesque Beauty;on Picturesque Travel;and on Sketching Landscape:With a Poem,on Landscape Painting:to These are Now Added Two Essays,,2010.
Hunter,M.C.R.,Impact of Ecological Disturbance on Awareness of Urban Nature and Sense of Environmental Stewardship in Residential Neighborhoods, & ,2011,101(2):131-138.
二 外文译著
[法]泰勒:《艺术哲学》,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美]吉伯逊:《作为感知系统对感觉》,波士顿霍顿·米夫林出版社1966年版。
[美]摩尔根:《古代社会(上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滕守尧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美]C.恩伯、M.恩伯:《文化的变异》,杜杉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英]爱德华·泰勒:《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美]大卫·西蒙:《居住·观看·设计:面向一种现象生态学》,纽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德]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英]贡布·希里:《艺术发展史》,范景中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刘耳、叶平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美]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俞孔坚、王志芳、孙鹏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美]尼古拉斯·T.丹尼斯、[美]凯尔·D.布朗:《景观设计师便携手册》,刘玉杰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美]弗朗兹·博厄斯:《原始艺术》,金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美]弗雷德里克·斯坦纳:《生命的景观: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周年兴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刘魁立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美]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芮经纬译,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符号》,杨大春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加]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金衡山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
[美]阿诺德·柏林特:《生活在景观中——走向一种环境美学》,陈盼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美]阿诺德·柏林特:《环境美学》,张敏、周雨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美]戴斯·贾丁斯:《环境伦理学》,林官明、杨爱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加]艾伦·卡尔松:《自然与景观》,陈李波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美]阿诺德·柏林特:《环境美学》,陈望衡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芬兰]约·瑟帕玛:《环境之美》,武小西、张宜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日]冈田谦、尾高邦雄:《黎族三峒调查》,金山译,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勒·柯布西耶:《明日之城市》,李浩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英]雷蒙德·弗思:《人文类型》,费孝通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英]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金经元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挪]诺伯格·舒尔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施植民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美]查尔斯·莫尔、威廉·米歇尔、威廉·图布尔:《看风景》,李斯译,北方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芬兰]鲍林·冯·邦斯朵夫:《城市丰富度和建筑艺术》,姚丹译,《环境美学前沿》第二辑,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挪威]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居住的建筑——走向图形建筑》,黄士钧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
[英]帕特里克·格迪斯:《进化中的城市:城市规划与城市研究导论》,李浩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
[美]阿诺德·柏林特:《美学与环境——一个主题的多重变奏》,程相占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荷]范丹姆:《审美人类学:视野与方法》,李修建、向丽译,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年版。
三 中文专著
(清)张庆长:《黎岐纪闻》,(清)王锡祺编:《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上海著易堂铅印本清光绪十七年(1891)。
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陶渊明:《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83年版。
陈芳惠:《村落地理学》,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年版。
黄焯:《毛诗郑笺平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岑家梧:《图腾艺术史》,学林出版社1986年版。
金其铭:《中国农村聚落地理》,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版。
(清)张庆长:《黎岐纪闻》,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王国全:《海南黎族的住宅建筑》,广东省民族研究所,1992年。
杨庭硕、罗康隆、潘盛之:《民族文化与生境》,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中南民族学院本书编辑组:《海南岛黎族社会调查(上册)》,《海南岛黎族社会调查(下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周山:《村野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地方志办公室:《琼中县志》,海南摄影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
(明)顾岕:《海槎余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齐鲁书社1996年版。
陈伯冲:《建筑形式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年版。
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
宋蜀华、白振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俞孔坚:《理想风水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朱熹:《诗经集注》,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老子:《老子·十九章》,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徐恒醇:《生态美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王学萍:《黎族传统文化》,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吴家骅:《环境设计史纲》,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庄孔韶:《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王学萍:《中国黎族》,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叶朗:《欲罢不能》,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魏向东、宋言奇:《城市景观》,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年版。
王振复:《建筑美学笔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梁思成、陈占祥、王瑞智、梁陈:《方案与北京》,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章海荣、方起东《休闲学概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李传统:《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胡亚玲:《海南黎族风情》,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
胡鸿保:《中国人类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汉宝德:《中国建筑文化讲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王其钧、谢燕:《民居建筑》,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年版。
张泉:《城乡统筹下的乡村重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陈望衡:《环境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高哲强、潘先谔:《祭祀与避邪》,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刘悦笛:《生活美学与艺术经验》,南京出版社2007年版。
符桂花:《清代黎族风俗图》,海南出版社2007年版。
杨平:《环境美学的谱系》,南京出版社2007年版。
袁鼎生:《生态艺术哲学》,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彭修银:《东方美学》,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王侠:《发展可再生能源》,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杨卫平、王辉山:《海南古村古镇解读》,海南出版社2008年版。
黎族简史编写组:《黎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邓佑玲:《中国少数民族美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任欢迎、李先:《读城》,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王大恒:《中国建设文化艺术概论》,中国城市出版社2010年版。
曾繁仁:《生态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陈洁萍:《场地书写》,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彭修银、黎遥、杨爱新:《现代设计学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曾繁仁、阿诺德·柏林特:《全球视野中的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长春出版社2011年版。
张泉、王晖:《村庄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
孙海兰:《黎族符号与记忆——黎族织锦文化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程相占:《生态美学与生态评估及规划》,河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程相占:《中国环境美学思想》,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刘晖:《景观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
曲金良:《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2013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李雪铭:《人居环境的地理学研究——从实证主义到人本主义》,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罗有亮:《民族民间生态智慧研究》,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刘滨宜:《人居环境研究方法论与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年版。
曾繁仁、谭好哲:《生态美学的理论构建》,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五 期刊论文
林同奇、格尔茨:《“深度描绘”与文化义见》,《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
常青:《人类学与当代建筑思潮》,《新建筑》1993年第3期。
常青:《人类习俗与当代建筑思潮》,《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第3期。
黄捷、王瑜:《船屋文化——海南黎族传统民居探源》,《新建筑》1997年第4期。
张朝晖:《符号学与环境艺术设计》,《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徐杰舜:《论族群与民族》,《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
田敏:《论族群不能取代民族》,《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袁鼎生:《生态人类学的审美走向》,《广西民族研究》2004年第4期。
何明、吴晓:《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基础及其特质》,《学术探索》2005年第3期。
柏贵喜:《乡土知识及其利用与保护》,《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魏泽松、张玉坤:《人体意向在当代西方建筑中的表现》,《装饰》2006年第2期。
俞孔坚:《生存的艺术:定位当代景观设计学》,《建筑学报》2006第10期。
王瑜:《黎族船形屋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第6期。
曾繁仁:《试论当代生态美学之核心范畴“家园意识”》,《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陈望衡:《环境美学的主题》,《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段超:《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思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方向红:《海德格尔的“本真的历史性”是本真的吗?——海德格尔早期时间现象学研究献疑》,《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刘娟娟、李保峰、南茜·若、宁云飞:《构建城市的生命支撑系统——西雅图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案例研究》,《中国园林》2012年第3期。
裴丹:《绿色基础设施构建方法研究述评》,《城市规划》2012年第5期。
翟俊:《协同共生:从市政的灰色基础设施、生态的绿色基础设施到一体化的景观基础设施》,《规划师》2012年第9期。
张法:《西方生态型美学:解构传统、内在差异、全球汇通》,《天津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张法:《生态型美学的三个问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1期。
伊丽莎白·K.迈耶、隋心、胡迪:《可持续之美,外观的性能——宣言之三》,《中国园林》2012年第3期。
张法:《环境-景观-生态美学的当代意义——从比较美学的角度看美学理论前景》,《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高建平:《美学的救赎与田园城市的理想》,《探索与争鸣》2013年第3期。
李秋实:《“如画”作为一种新的美学发现》,《东方艺术》2013年第3期。
邓辉:《生态家园:文化遗产型特色民族村寨发展的有效模式》,《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彭修银、吴震东:《“复魅”与“回归”——民族艺术与现代性视域中的文化寻根》,《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9期。
张宝华:《融汇中西颂新“神”:论沈从文边城世界的“意识形态”》,《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4年第1期。
孙九霞、王学基:《民族文化“旅游域”多元舞台化建构——以三亚槟榔谷为例》,《思想战线》2015年第1期。
六 学位论文
李哲:《生态城市美学的理论建构与应用性前景研究》,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戴成萍:《清代琼黎图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杨定海:《海南岛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
袁晓丽:《生存与造物——黎族造物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
张超:《当代西方环境审美模式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