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
[2]南方局党史资料征集小组:《南方局党史资料》,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3]南方局党史资料征集小组:《南方局党史资料大事记》,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4]《新华日报》、《群众》周刊史学会:《群众》周刊影印本第1—10卷,中国和平出版社1987年版。
[5]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第4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6]中共湖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委员会、中共武汉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委员会:《抗战初期中共中央长江局》,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书信选集》,北京新华印刷厂出版社1988年版。
[9]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职工运动史研究室:《中国工会历史文献》第3卷,工人出版社1983年版。
[10]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15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1]《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毛泽东文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
[4]《毛泽东选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6]《聂荣臻回忆录》(中),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版。
[7]《群众周刊大事记》编写组:《群众周刊大事记》,红旗出版社1987年版。
[8]《新华日报》、《群众》周刊史学会:《章汉夫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9]《周恩来政论选》上册,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10]《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1]蔡铭泽:《中国国民党党报历史研究》,团结出版社1998年版。
[12]成都、重庆《新华日报》,《群众》周刊史学会:《新华之光》,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13]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4]杜埃:《杜埃散文新集》,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15]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2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6]高放:《高放政治学论粹》,团结出版社2001年版。
[17]关海庭:《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8]韩辛茹:《新华日报史》,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19]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20]蒋方震:《新兵制与新兵法》,商务出版社1938年版。
[21]金炳华:《上海文化界奋战在“第二条战线”上史料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2]雷国珍:《国珍自选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3]李蓉:《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24]吕荣斌:《周恩来在国统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年版。
[25]彭红燕:《中国新闻事业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6]钱承军:《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报刊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版。
[27]唐正芒:《“笔”血丹心——国统区抗战文化史稿》,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
[28]唐正芒:《南方局领导的大后方抗战文化运动》,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9]王旭宽:《政治动员与政治参与:井冈山斗争时期为例》,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
[30]温田丰:《温田丰诗词选》,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1]肖效钦、钟兴锦:《抗日战争文化史(1937—1945)》,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
[32]《新华日报》、《群众》周刊史学会南京分会、中共江苏省委《群众》杂志编辑委员会:《群众周刊回忆录》,群众杂志社1989年版。
[33]徐彬:《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34]徐彬:《前进中的动力: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研究(1921—1966)》,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
[35]许涤新:《风狂霜峭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36]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7]张树军、雷国珍、高新民:《民族救星》,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版。
[38]张羽:《战争动员发展史》,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9]郑新如、陈思明:《群众周刊史》,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
[40]郑友成:《华岗纪念文集》,青岛出版社2003年版。
[4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
[4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传》(1898—1949),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43][法]H.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李培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44][法]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杨祖功、王大东译,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
[45][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主体政治的社会剖析》,张华青、孙嘉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6][美]埃德加·斯诺:《红色中国杂记》,群众出版社1983年版。
[47][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版。
[48][美]布鲁斯·拉西特、哈维·斯塔尔:《世界政治》,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49][美]戴维·伊斯顿:《政治体系》,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50][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郑世平等译,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
[51][美]莱斯利·理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52][美]乔万尼·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3][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4][美]易劳逸:《毁灭的种子——革命与战争中的国民党(1937—1949)》,王建朗、王贤知、贾维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5][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特:《中国政治》,顾速、董芳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6][日]白井胜美、稻田正夫:《现代史史料9——中日战争2》,东京书房1964年版。
[57][日]日本外务省:《日本外交年表和主要文书(1840—1945)》下卷,东京原书屋1969年版。
[58][意]G.萨托利:《政党与政党体制》,王明进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59][英]田伯烈:《1937:一名英国记者实录的日军暴行》,杨明译,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白雪:《政治动员的表现逻辑》,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大学,2010年。
[2]陈华森:《转型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研究》,《社会政治研究》2004年第8期。
[3]陈廷湘:《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治与抗战民众动员》,《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第3期。
[4]邓文:《简论苏区政治动员的形式及内容》,《党史文苑》2001年第1期。
[5]邓彦、钟添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治动员机制》,《求实》2004年第11期。
[6]丁伟志:《理解先驱——读华岗早期著作有感》,《百年潮》1999年第8期。
[7]关海庭:《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述论》,《中共党史资料》2009年第2期。
[8]关兴:《新农村建设的政治动员研究——以华北T县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郭群、涂榉耀:《浅析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报刊宣传》,《黑龙江史志》2009年第18期。
[10]韩成鹏:《标语与口号——一种动员模式的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7年。
[11]胡俊修、钟爱平:《〈群众〉杂志与中共抗战时期的社会动员》,《光明日报》2013年1月30日。
[12]黄建平:《20世纪20—60年代中国政治发展中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的绩效及其评估》,《黑龙江史志》2009年第5期。
[13]黄兢:《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评析》,《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4]黄兢:《试论邓小平的政治动员思想》,《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年第2期。
[15]黄正林:《社会教育与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动员》,《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2期。
[16]黄正林:《社会教育与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动员——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2期。
[17]季仲新:《高技术局部战争战前政治动员特点探析》,《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18]孔繁斌:《政治动员的行动逻辑——一个概念模型及其应用》,《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19]匡宁:《试论抗战时期中共报刊的抗日动员宣传工作》,《党史文苑》(下半月)2010年1月。
[20]李迪:《从〈新华日报〉看抗战时中共在国统区的政治宣传》,《学习月刊》2010年第11期。
[21]李明:《苏维埃革命初期的中共政治动员分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22]李征:《简论“政治动员”》,《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23]林伟京:《建国前毛泽东的政治动员思想探析》,《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年第1期。
[24]林伟京:《论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政治动员》,《齐鲁学刊》2007年第1期。
[25]林伟京:《试析抗美援朝战争中政治动员的内容与方法》,《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26]林伟京:《转型时期党的政治动员实效下降的原因分析》,《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3期。
[27]刘荣刚:《对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的现实思考》,《理论与改革》1998年第4期。
[28]刘甜:《抗日战争时期〈群众〉周刊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29]刘卫华、李艳:《论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的政治动员与政治参与》,《党史文苑》2010年第11期。
[30]刘永生:《中共早期湖南乡村政治动员论析》,《重庆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5期。
[31]刘振华:《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运动建党方式》,《理论探讨》1999年第1期。
[32]罗佳、刘小龙:《网络动员与现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改进》,《求实》2006年第3期。
[33]罗凌波、唐治国:《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模式的历史考察》,《党政干部学刊》2010年第1期。
[34]潘汉琼:《群众周刊的风雨历程》,《史海钩沉》2004年第5期。
[35]秦文志:《抗战时期中共新闻媒体对重庆大轰炸的反应》,《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36]孙远东:《政治动员与政策过程》,苏州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37]唐正芒:《论〈新华日报〉的抗日宣传》,《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38]王永恒:《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对大后方工人的政治动员》,《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22期。
[39]王永恒:《媒体的力量》,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0]王玉全:《国共两党外交政策比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1]王长付:《中国共产党在苏区政治动员分析》,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2]吴开松:《当代中国危机动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3]吴莉莉:《中共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动员》,《安徽文学》2008年第12期。
[44]熊易寒:《文献综述与学术谱系》,《读书》2007年第4期。
[45]徐彬:《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论析》,《党史研究与教学》2007年第5期。
[46]徐彬:《论政治动员》,《中共福建省委党校》2005年第1期。
[47]宴雪平:《江西国统区社会动员研究(1928—1945)》,博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9年。
[48]杨建中:《政治动员: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1期。
[49]杨丽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动员及其效力以上海为中心的考察》,《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50]于之伟:《〈新华日报〉与抗日统一战线——武汉时期〈新华日报〉的历史功绩研究》,《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51]张桂霞、吴春晖:《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动员》,《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52]张红春、雷国珍:《论〈群众〉在抗战初期的政治动员》,《中共党史研究》2013年第6期。
[53]张红春:《论〈群众〉周刊与中共抗战政治动员》,《江西社会科学》2014年第8期。
[54]张慧:《潘梓年新闻实践与新闻思想研究(1937—1947)》,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5]张丽梅:《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社会动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6]张敏卿:《中国共产党民众动员战略口号三次变化的历史特点及经验》,《江汉论坛》2005年第7期。
[57]张孝芳:《抗战时期中共群众动员的组织机制分析》,《党史研究与教学》2008年第5期。
[58]张新萍:《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动员》,《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12期。
[59]张颖:《故友二人行——怀念龚澎并忆乔冠华》,《百年潮》2004年第6期。
[60]郑新如、陈思明:《领袖与严师——回忆办〈新华日报〉〈群众〉周刊时的周恩来同志》,《求是》1998年第5期。
[61]郑永廷:《论现代社会的社会动员》,《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62]郑忠、高萍萍:《抗战时期日军暴行的文化分析》,《徐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63]周岑银、白少华:《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的成因和影响及启示》,《延边党校学报》2011年第2期。
[64]周晓东、卫静春:《特种教育与抗战时期国民党的政治动员——以江西为中心》,《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65]朱静:《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探析——以革命党向统治党转变为视角》,硕士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66]左玉珍、徐彬:《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的绩效及其评估》,《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12期。
[1]《抗日旬刊》
[2]《新华报》
[3]《新华日报》
[4]《新中华报》
[5]《中央周刊》
[1]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编著:《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不列颠百科全书》编辑部编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