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职业体育市场秩序演化与中国实践研究》以职业体育市场秩序及其演化为核心议题,以西学中用为宗旨,系统分析职业体育市场秩序的理论体系和演化路径,解答职业体育市场秩序是什么样的一种状态,西方职业体育为何会有秩序,而我国职业体育却为何又没有秩序,以及我国职业体育该如何建立市场秩序等问题。研究强调,职业体育市场秩序是职业体育运行中所呈现出的可识别的、具有规律性的存在状态。西方职业体育的强势状态,与其市场体系中结构性要素与功能性要素耦合的外在体现;同时,也是在特定社会经济氛围中,经由互动、选择、适应、异化实践并诱发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等方面顺应性调整优化的结果。而结合我国职业体育演化特征和绩效诉求,宜加强职业体育市场基础要素、市场组织、综合运行体系建设,并围绕不同建设内容采取差异的建构策略。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of Western Professional Sports Market Order and Chinese Practice takes the professional sports market order and its evolution as the core issue, and takes the purpose of applying Western knowledge in China as the purpose, systematically analyses the theoretical system and evolution path of professional sports market order, answers the questions such as what kind of state is the market order of professional sports, why there is an order in the western professional sports and why there is no order in the professional sports of our country and how to establish a market order in the professional sports of China, and so on.How to establish the market order and other issues.The study emphasises that professional sports market order is a recognisable and regular state of existence in the operation of professional sports.The strong state of professional sports in the West is the external manifestation of the coupling of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elements in its market system;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the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selection, adaptation, alienation practice and induced adaptive adjustment and optimisation of the organisational structure and operational mechanism in a specific socio-economic atmosphere.Combined with the evolutionary characteristics and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of professional sports in China, it is appropriate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asic elements of the professional sports market, the market organisation, and the comprehensive operation system, and to adopt different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around different construction contents.
一 外文文献
[1]Anderson,J.G.and Gerbing,D.W.,“The Evaluation of Cooperative Performance”,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Vol.19,No.2,1999.
[2]Andrew Zimbalist,“Reflections on Salary Shares and Salary Caps”,Journal of Sports Economics,Vol.11,No.1,2010.
[3]Apostolopoulou,A.,“Brand Extensions by U.S.Professional Sport Teams: Motivations and Keys to Success”,Sport Marketing Quarterly,Vol.11,No.4,2002.
[4]Cheung,Steven N.S.,“The Contractual Nature of the Firm”,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Vol.26,No.1,1983.
[5]Craig R.Coenen,From Sandlots to The Super Bowl:The National Football League,1920-1967,Knoxville: University Tennessee Press,2005.
[6]Daniel S.Mason,“What is the Sports Product and Who Buys It? —The Marketing of Professional Sports leagues”,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Vol.33,No.3/4,1999.
[7]Ferguson,D.G.,Jones,J.C.H.,LeDressay,A.et al.,“The Pricing of Sport Events: Do Teams Maximize Profits?”,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Vol.39,No.3,1991.
[8]Fligstein Neil,“Markets as Politics: A Political-Cultural Approach to Market Institution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No.61,1996.
[9]Fishwick,Nicholas,English Football and Society 1910-1950,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89.
[10]Fort,R.,“European and North American Sports Differences?”,Scot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No.47,2000.
[11]Gulati,R.,“Network Location and Learning: 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Resources and Firm Capabilities on Alliance Formation”,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Vol.20,No.5,1999.
[12]Harold Seymour,Baseball: The Early Years,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0.
[13]Helmut M.Dietl,Egon Franck,Markus Lang and Alexander Rathke,“Salary Cap Regulation in Professional Team Sports”,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Vol.30,No.3,2012.
[14]Helmut M.Dietl,Markus Lang and Stephan Werner,“Social Welfare in Sports Leagues with Profit-Maximizing and/or Win-Maximizing Clubs”,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Vol.76,No.2,2009.
[15]James Quirk,Rodney Fort,Pay Dirt: The Business of Professional Team Sports,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7.
[16]John,Hargreaves,Sport,Power And Culture—A Social And Historical Analysis of Popular Sports in Britain,Cambridge: Polity Press,1987.
[17]Kenneth Arrow,“What has Economics to say about racial discrimination?”,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Vol.12,No.2,1998.
[18]March,James G.,Johan P.Olsen,Rediscovering Institutions: The Organizational Basis of Politics,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89.
[19]North,D.,“Economic Performance through Tim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84,No.3,1994.
[20]Pedro Garcia-del-Barrio and Francesc Pujol,“Hidden Monopsony Renta in Winner-Take-All Markets—Sport and Economic Contribution of Spanish soccer Players”,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Vol.28,No.1,2007.
[21]Pedro Garcia-del-Barrio and Stefan Szymanski,“Goal! Profit Maximization Versus Win Maximization in Soccer”,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Vol.34,No.1,2009.
[22]Rob Ford and Jmaes Quirk,“Cross-subsidization,Incentives and Outcomes in Professional Sports Leagues”,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Vol.33,No.3,1995.
[23]Satoshi Shimizu,“The Creation of Professional Sports Leagues in Japan: A Cultural History of Human Networks”,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port,Vol.27,No.3,2010.
[24]Savas,E.S.,Privatization and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New York: Chatham House Publishers,2000.
[25]Ulrich Wassmer,“Alliance Portfolios: 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ournal of Management,Vol.36,No.1,2010.
[26]Umberto Lago,Rob Simmons and Sterfan Szymanski,“The Financial Crisis in European Football:A Introduction”,Journal of Sports Economics,No.7,2006.
[27]Whannel,G.,Fields in Vision: Television Sport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London: Routledge,1992.
[28]Wray Vamplew,Pay up and Play the Game: Professional Sport in Britain,1875-1914,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二 中文文献
1.专著类文献
[1][美]A.爱伦·斯密德:《财产、权力和公共选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德]阿多诺:《美学理论》,王柯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英]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过程与实在:宇宙论研究》,杨富斌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
[4][法]阿尔弗雷德·瓦尔、皮埃尔·兰弗兰基:《职业足球运动员的生活(1930—1995)》,于虹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版。
[5][美]阿兰·斯密德:《制度与行为经济学》,刘璨、吴水荣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美]阿伦·古特曼:《从仪式到记录:现代体育的本质》,花勇民、钟小鑫、蔡芳乐译,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7][德]埃德加·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8][法]埃哈尔·费埃德伯格:《权力与规则:组织行动的动力》,张月等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9][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1848—1875》,张晓华等译,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
[11][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1914—1991》,郑明萱译,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
[12][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黄平、刘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13]鲍明晓:《中国职业体育评述》,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年版。
[14][美]布拉德·汉弗莱斯、[美]丹尼斯·霍华德:《体育经济学》第二卷,赵长杰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5][美]C.E.林德布鲁姆:《市场体制的秘密》,耿修林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6][美]查尔斯·霍顿·库利:《社会过程》,洪小良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17][美]查尔斯·沃尔夫:《市场,还是政府:市场、政府失灵真相》,陆俊、谢旭译,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
[18][日]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王志安、渠涛、申政武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9][美]道格拉斯·诺斯:《理解经济变迁过程》,钟正生、邢华、高东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20][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的矛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21][德]恩格斯:《反杜林论》,韦建桦、顾锦屏译,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2]樊纲:《制度改变中国:制度变革与社会转型》,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
[23][德]冯·哈耶克:《哈耶克论文集》,邓正来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4][美]弗兰克·H.奈特:《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25][美]弗朗西斯·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刘榜离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6][法]弗朗兹·博厄斯:《人类学与现代生活》,刘莎、谭晓勤、张卓宏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27][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文化转向》,胡亚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8][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致命的自负》,冯克利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9]高宣扬:《当代社会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0]葛杨:《经济转型期公有产权制度的演化与解释》,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1][波]格泽戈尔兹·W.科勒德克:《从休克到治疗——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政治经济》,刘晓勇、应春子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年版。
[32]顾晨光:《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成长研究——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3]郭劲光:《企业网络的经济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34]贺照田:《后发展国家的现代性问题》,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5][英]亨特·戴维斯:《足球史(1863—2004)》,李军花译,希望出版社2005年版。
[36][英]杰西·洛佩兹、约翰·斯科特:《社会结构》,允春喜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7]姜熙、谭小勇、向会英:《职业体育反垄断理论研究》,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
[38]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39][美]卡尔·波兰尼:《巨变:当代政治与经济的起源》,黄树民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40][美]康拉德·菲利普·科塔克:《文化人类学——欣赏文化差异》第14版,周云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41]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42][瑞士]库尔特·多普弗:《经济学的演化基础》,锁凌燕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3]李斌:《商品经济新秩序论》,长春出版社1989年版。
[44]李大钊:《史学要论》,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45]李燕领、王家宏:《我国职业体育的市场准入制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46]厉以宁:《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修订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47]刘汉民:《企业理论、公司治理与制度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8]刘业进:《经济演化:探索一般演化范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49]鲁篱:《行业协会经济自治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50][德]卢曼:《社会的经济》,余瑞先等译,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1]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
[52][美]罗伯特·L.海尔布罗纳、威廉·米尔博格:《经济社会的起源》,李陈华、许敏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53][美]罗伯特·帕特南:《繁荣的社群——社会资本与公共生活》,转引自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54][美]罗兰·罗伯森:《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梁光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5]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56][美]M.盖尔曼:《夸克与美洲豹——简单性和复杂性的奇遇》,杨建邺等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版。
[57][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第一卷,阎克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58][美]迈克尔·利兹、彼得·冯·阿尔门:《体育经济学》,杨玉明、蒋建平、王琳予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9][澳]麦克林·赫德·罗杰斯:《现代社会游憩与休闲》,梁春媚译,中国旅游出版社2015年版。
[60][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1][德]N.卢曼:《社会的经济》,余瑞先等译,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2][俄]普里戈金:《从存在到演化》,曾庆宏、严士健、马本堃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3][美]乔治·J.施蒂格勒:《产业组织》,王永钦、薛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4][美]乔治·麦可林:《传统与超越》,干春松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65][法]让·博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6][法]让-皮埃尔·戈丹:《何为治理》,钟震宇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67][美]萨缪·鲍尔斯:《微观经济学:行为、制度和演化》,江艇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8][美]斯坦利·L.布鲁:《经济思想史》(第6版),焦国华、韩红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69][美]斯梅尔瑟、斯威德伯格:《经济社会学手册》第二版,罗教讲、张永宏译,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
[70]盛洪:《为什么制度重要》,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1][美]史蒂芬·多布森、约翰·戈达德:《足球经济》,樊小平、张继业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72]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73]唐娟:《政府治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74][美]W.理查德·斯科特、[美]杰拉尔德·F.戴维斯:《组织理论——理性、自然与开放系统的视角》,高俊山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75][法]瓦尔特·本雅明:《巴黎,19世纪的首都》,刘北成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76]汪波:《利益共容体、比较制度优势与制度变迁——区域兴衰中地方政府功能透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7]王景波:《论我国职业足球俱乐部品牌创建》,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8]王宁:《消费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79]王一江:《国家与经济:关于转型中的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张旱平、王义高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0][英]威尔斯:《文明的溪流》,袁杜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81]邢建国等:《秩序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2]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增删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3][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84]杨年松:《职业竞技体育经济分析与制度安排》,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
[85]杨晓猛:《经济秩序的制度理性——以转型国家为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86]杨紫烜:《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7]于良春:《经世济民:经济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8]于小千:《管办分离:公共服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89][澳]约翰·福斯特、J.斯坦利·梅特卡夫:《演化经济学前沿:竞争、自组织与创新政策》,贾根良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90][英]约翰·洛克:《政府论》,丰俊功译,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91][英]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郭英剑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O2年版。
[92][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经济体制转型的理论与证据》,周立群、韩亮、余文波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93][英]约瑟夫·马奎尔、凯文·扬:《理论诠释:体育与社会》,陆小聪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94][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郭武军、吕阳译,华夏出版社2015年版。
[95][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96][美]詹姆斯·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平新乔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97][美]詹姆斯·L.多蒂、德维特·R.李:《市场经济——大师们的思考》,林季红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98][美]詹姆斯·罗尔:《媒介、传播、文化——一个全球性的途径》,董洪川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99][美]詹姆斯·M.布坎南:《宪法秩序的经济学与伦理学》,朱泱、毕红梅、李广乾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100]张保华:《职业体育服务业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1]张保华:《职业体育联盟的特性与治理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102]张亚泽:《利益秩序重构的政治逻辑——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利益分化和国家政治建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103]张叶:《美国证券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04]张维迎:《信息、信任与法律》,三联书店2006年版。
[105]张维迎:《市场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06]张五常:《凭栏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07]郑芳:《基于要素分析的职业体育治理结构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08]郑志强:《职业体育的组织形态与制度安排》,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109]钟秉枢等:《职业体育——理论与实证》,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论文类文献
[1][美]巴里·斯玛特:《全球化与体育》,《体育文化导刊》2010年第3期。
[2]鲍明晓:《职业足球的发展逻辑》,《体育科研》2015年第4期。
[3]陈平:《剖析“中国模式”》,《中国国情国力》2014年第6期。
[4]陈元欣、王健:《论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的企业集团风险投资融资方式》,《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5]程竹汝、卫绒娥:《价值·制度·角色——系统论视野中的现代司法结构形态》,《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2期。
[6]丛湖平、郑芳:《我国职业体育制度变迁的方式、路径及相关问题研究》,《体育科学》2004年第3期。
[7]董红刚:《自生能力:职业体育发展的逻辑起点》,《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10期。
[8]范可:《当代中国的“信任危机”》,《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9]付子堂、类延村:《诚信的自由诠释与法治规训》,《法学杂志》2013年第1期。
[10]高超:《西方产权理论在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运用的缺失》,《求索》2004年第5期。
[11]高树枝:《论产权形成及其演变》,《宁夏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12]龚波、陶然成、董众鸣:《举国体制创新与中国足球改革的互动》,《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13]郭冬乐、李越:《市场秩序若干基本理论问题分析》,《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14]郭旭新:《论经济转型中的秩序——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经济学解释》,《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15][美]哈罗德·德姆塞茨:《关于产权的理论》,银温泉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0年第6期。
[16]黄胜:《职业体育联盟的契约特性与契约选择分析》,《体育学刊》2013年第4期。
[17]郝勤:《政府在体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体育学刊》2004年第2期。
[18]洪银兴:《市场秩序的微观基础:契约和产权》,《学术月刊》2006年第3期。
[19]胡利军、杨远波:《中国职业体育发展研究》,《体育科学》2010年第2期。
[20]胡小明:《新世纪新体育》,《体育学刊》2000年第5期。
[21]胡鑫晔:《我国职业体育发展中的利益博弈》,《体育文化导刊》2011年第11期。
[22]纪宝成:《论市场秩序的本质与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23]金太军、姚虎:《政治逻辑及演化趋势:中国场域的实践》,《天津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24][美]卡罗尔·索尔坦、[美]埃里克·尤西拉纳、[美]维吉尼亚·郝夫勒:《新制度主义:制度与社会秩序》,陈雪莲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6期。
[25]李稻葵:《转型经济中的模糊产权理论》,《经济研究》1995年第4期。
[26]李慧凤、蔡旭昶:《“共同体”概念的演变、应用与公民社会》,《学术月刊》2010年第6期。
[27]李建华、张善炎:《市场秩序、法律秩序、道德秩序》,《哲学动态》2005年第4期。
[28]李江帆、张保华、蔡永茂:《职业体育俱乐部体育竞争与经济收益关系研究》,《体育科学》2010年第4期。
[29]刘金利:《情感营销:中国职业体育的主要营销策略》,《中国体育科技》2006年第3期。
[30]李林林、宋昱、刘东升:《北美职业体育产品设计模式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13年第10期。
[31]李燕领、王家宏:《职业体育联盟的性质与最佳规模控制——以NBA与“英超”为例》,《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
[32]梁伟:《基于资本权力错配与重置的中国足球超级联赛股权管办分离研究》,《体育科学》2003年第1期。
[33]廖年忠、谭洁:《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体育的价值取向》,《体育学刊》2004年第2期。
[34]林虎勇、刘爽、慎弘范等:《西方国家职业体育的“Sportainment”趋向及其启示》,《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35]凌平、何正兵:《美国职业体育管理体制初探》,《体育与科学》2003年第1期。
[36]林勇:《论演化产权理论对经典产权理论的继承、批判与拓展》,《学术月刊》2009年第6期。
[37]鲁长芬、陈琦:《从当代体育价值观的转变透视新时期体育功能》,《体育学刊》2007年第3期。
[38]卢现祥:《论西方产权理论运用在中国经济研究中的四大问题》,《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39]马忠:《权力介入:中国职业足球的“福”与“祸”》,《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40]孟琦、韩斌:《企业战略联盟自组织演化的协同动力模型构建》,《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第8期。
[41]欧亚敏:《对职业运动员流动的经济学分析》,《科技广场》2006年第6期。
[42]彭贻海:《国外职业体育市场开发的成就及其对竞技体育的影响》,《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43]佘发勤:《市场经济自由秩序探微》,《财贸研究》2009年第3期。
[44]沙振权、周飞:《企业网络能力对集群间企业合作绩效的影响研究》,《管理评论》2013年第6期。
[45]沈本秋:《美国文化全球化的层次结构分析》,《太平洋学报》2010年第12期。
[46]市场秩序评价体系课题组:《当代中国市场秩序的评价体系》,《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1期。
[47]石春生、李向阳、方淑芬:《动态联盟组织模式及系统设计》,《管理科学学报》2008年第2期。
[48]石武、郑芳:《欧美职业体育联盟的比较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49]宋继新:《发展职业体育:完善举国体制战略的抉择》,《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50]谭广鑫、胡小明:《以共享运动理念促进我国青少儿足球发展》,《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51]谭世文、潘铁山:《对现阶段我国职业体育联赛管理体制的研究》,《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52]唐炎、卢文云:《制约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改革的相关问题探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53]易鸣:《经济利益共同体的形成条件和制度安排》,《商场现代化》2009年第5期。
[54]阳艺武:《从“急”到“缓”——中国足球“厚积薄发”的发展思路探讨》,《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55]王建国:《NBA制衡机制的理论构建》,《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56]王庆伟、王庆锋:《西方职业体育制度变迁的比较研究》,《体育与科学》2006年第1期。
[57]王庆伟:《我国职业体育联盟理论研究》,《体育科学》2005年第5期。
[58]王少春、白真、张博等:《中外体育文化相遇的发展格局》,《体育科学》2011年第5期。
[59]王晓东:《转型经济条件下商品市场秩序问题思考》,《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年第6期。
[60]王泽普:《经济、政治、道德三种制度力量相互制衡》,《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61]王琢:《行政制衡与机制制衡——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衡机制》,《财政》1994年第1期。
[62]魏成元、刘晓红:《市场经济秩序的本质属性及其启示》,《湖北社会科学》2002年第10期。
[63]翁建锋:《我国职业足球竞赛市场秩序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11年第5期。
[64]巫东浩:《秩序及其数学理论》,《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年第5期。
[65]向昀、任健:《西方经济学界外部性理论研究评价》,《经济评论》2002年第3期。
[66]邢鸿飞、徐金海:《论独立规制机构:制度成因与法理要件》,《行政法学研究》2008年第3期。
[67]徐家良:《双重赋权:中国行业协会的基本特征》,《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68]杨桦、任海:《转变体育发展方式由“赶超型”走向“可持续发展型”》,《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69]杨越:《体育强国:未来10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体育事业的需求》,《体育科学》2010年第3期。
[70]易剑东、王会寨:《试论世界职业体育俱乐部兴起的历史背景》,《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71]于永慧:《中国职业体育制度改革的动力与路径》,《体育与科学》2013年第1期。
[72]袁春梅:《我国职业体育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与协调》,《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73]赵长杰:《北美职业体育经营模式对我国职业体育发展的启示——基于2008年奥运会后的分析》,《体育与科学》2011年第3期。
[74]赵立波:《事业单位管办分离若干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2期。
[75]赵凌云:《市场力量的综合分析与理论结论》,《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76]张保华、何文胜、方娅等:《职业体育联盟的生产与经营行为分析》,《体育学刊》2009年第11期。
[77]张兵:《中外足球俱乐部球队一线球员构成的差异性探讨》,《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78]张兵、周学荣、沈克印:《中国特色职业体育的内涵界定及其阶段特征构想》,《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79]张兵:《论高水平职业联赛对国家队的供应效益——基于第19届世界杯足球赛球员来源特征研究》,《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80]张兵:《职业体育竞争平衡的经济社会学分析》,《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81]张兵:《内源性结构转型:关于我国职业体育缘起与发展实质的判断》,《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82]张兵:《职业体育市场伦理及其建构》,《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83]张兵:《过渡经济视域下我国职业体育产权结构形成与改进分析》,《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84]张兵:《走出政府中心逻辑:我国职业体育管办分离的理论与实践》,《体育与科学》2014年第2期。
[85]张剑利、靳厚忠、秦椿林:《论政府对职业体育组织的培育和支持》,《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86]张林、徐昌豹:《现代职业体育俱乐部的本质与特征》,《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87]张林、戴健、陈融:《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运行机制的主要缺陷》,《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88]张林、戴健、陈融:《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形成与发展》,《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89]张明科:《我国体育市场秩序的本质与作用的理论分析》,《体育与科学》2006年第2期。
[90]张文健:《对职业体育联盟组织模式的研究》,《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91]张文健:《职业体育联盟的组织模式研究》,《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92]张维迎、柯荣住:《信任及其解释:来自中国的跨省调查分析》,《经济研究》2002年第10期。
[93]张月、陆丹:《组织的全新界说与释义》,《中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94]郑芳:《美国职业体育制度的起源、演化和创新——对中国职业体育制度创新的启示》,《体育科学》2007年第2期。
[95]郑芳、杜林颖:《欧美职业体育联盟治理模式的比较研究》,《体育科学》2009年第9期。
[96]郑志强:《论职业体育的市场特征》,《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97]郑志强:《交易成本理论视角下职业体育的专用性投资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年第11期。
[98]郑志强:《职业体育市场交易制度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99]周建超:《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研究述评》,《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11期。
[100]周平:《从产业组织理论角度探讨国外职业体育市场的主要特征》,《体育与科学》2005年第4期。
[101]周业安:《制度演化理论的新发展》,《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4期。
[102]周雪光:《“关系产权”:产权制度的一个社会学解释》,《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2期。
[103]庄德水:《政府创新:社会资本视角》,《公共管理学报》2006年第2期。
[104]卓萍:《基于SSP范式的公共组织绩效差异研究》,《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105]邹吉忠:《论现代社会的秩序问题》,《河北学刊》2002年第1期。
[106]邹吉忠:《现代制度与自由秩序的形成》,《北方论丛》2002年第2期。
中非双边法制合作:英文
Bilateral Legal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frica世界能源中国展望.2015—2016
World Energy China Outlook. 2015-2016当代中国水利史:1949—2011
History of Water Conservancy in Contemporary China: 1949-2011“一带一路”年度发展报告.2018:英文
Report on BRI Progress(2018)中国新闻界的“半边天”
Half the Sky in China's News Industry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