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在中国的建构与反思:晚清天朝观念的消解和主权观念的确立》以史实和文献为基础,在分析天朝观念和主权观念各自的形成机制与特征的基础上,论述了晚清时期天朝观念消解、主权观念逐步确立的历史过程,揭示了主权观念在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内在机制,并从理论层面对历史与现实作了反思。
The Construction and Reflection of Modernity in China: The Diss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Heavenly Dynasty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ncept of Sovereignt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s based on historical facts and documents. Based on analyzing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cept of heavenly dynasty and the concept of sovereignty, the book discusses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diss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heavenly dynasty and the gradual establishment of the concept of sovereignty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reveals the intrinsic mechanis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sovereignty in China's modernity, and reflects on the history and reality at the theoretical level. It also reflects on history and reality at the theoretical level.
一 中文资料
(一)原始资料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
宝鋆等修:《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
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陈立:《白虎通疏证》,吴则虞点校,中华书局1994年版。
陈亮:《陈亮集》(增订本)上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
陈寿:《三国志》,裴松之注,中华书局1982年版。
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版。
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戴扬本评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公羊寿:《春秋公羊传注疏》,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郭嵩焘:《郭嵩焘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1983年版。
郭嵩焘:《郭嵩焘奏稿》,杨坚校补,岳麓书社1983年版。
《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韩非:《韩非子》,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
胡适:《胡适日记全编》,曹伯言整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桓宽:《盐铁论》,张之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黄遵宪:《日本国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贾桢等编辑:《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中华书局1979年版。
翦伯赞等编:《戊戌变法》,神州国光社1953年版。
蒋廷黻:《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版。
康有为:《康有为政论集》,汤志钧编,中华书局1981年版。
《孔子家语》,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
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李鸿章:《李鸿章全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李星沅:《李星沅日记》,袁英光、童浩整理,中华书局1987年版。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
梁廷枏:《海国四说》,中华书局1993年版。
梁廷枏:《夷氛闻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梁廷枏:《粤海关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
林则徐:《林则徐集》,中华书局1962—1965年版。
刘昫:《旧唐书》,岳麓书社1997年版。
罗森等:《早期日本游记五种》,王晓秋点,史鹏校,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马建忠:《适可斋纪言纪行》,沈云龙主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版。
《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明实录》,中国书店1983年影印本。
孟子:《孟子》,赵歧等注,中华书局1998年版。
齐思和等编:《鸦片战争》,神州国光社1954年版。
钱锺书主编:《万国公报文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钱锺书主编:《郭嵩焘等使西记六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清朝野史大观》,上海书店出版社1981年版。
《清实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
沈约:《宋书》,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
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陈植锷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版。
《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版。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00年版。
苏舆:《春秋繁露义证》,钟哲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版。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
孙中山:《三民主义》,岳麓书社2000年版。
谭嗣同:《谭嗣同全集》(增订本),中华书局1981年版。
唐才常:《唐才常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
王韬:《扶桑游记》,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版。
王韬:《弢园尺牍》,汪北平、刘林编校,中华书局1959年版。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1959年版。
王文韶:《王文韶日记》,袁光英、胡逢祥整理,中华书局1989年版。
王彦威纂:《清季外交史料》,台北:文海出版社1963年版。
王之春:《清朝柔远记》,赵春晨点校,中华书局1989年版。
魏源:《海国图志》,李巨澜评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文庆等纂:《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齐思和等整理,中华书局1964年版。
吴永述,刘治襄记:《庚子西狩丛谈》,鄢琨标点,岳麓书社1985年版。
小横香室主人编:《清朝野史大观》,上海书店出版社1981年版。
薛福成:《薛福成选集》,丁风麟、王欣之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徐继畲:《瀛寰志略》,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洋务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
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岳麓书社1987—1992年版。
曾纪泽:《出使英法俄国日记》,王杰成标点,岳麓书社1985年版。
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杜春和、张委清整理,中华书局1981年版。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张星烺编注:《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华书局2000年版。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版。
郑观应:《郑观应集》,夏东元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1988年版。
《中国海关与中日战争》,中华书局1983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义和团史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杨书霖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版。
[美]丁韪良:《邦交提要》,上海:商务印书馆1904年版。
[美]惠顿:《万国公法》,[美]丁韪良译,何勤华点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张汇文等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二)原著
陈赟:《困境中的中国现代性意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陈顾远:《中国国际法溯源》,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版。
陈乐民:《西方外交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陈序经:《现代主权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程琥:《全球化与国家主权——比较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大连出版社1996年版。
戴逸:《步入近代的历程》,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邓正来:《王铁崖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邓正来:《研究与反思: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思考》,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第九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暨傅衣凌教授诞辰九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鄂裕绵编著:《近代远东外交史》,张忠绂校阅,上海:世界书局1935年版。
方长平:《国家利益的建构主义分析》,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复旦大学历史系编:《近代中国研究集刊》1《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认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葛志毅、张惟明:《先秦两汉的制度与文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顾宝田译注:《尚书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
郭汉民:《晚清社会思潮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韩水法主编:《社会正义是如何可能的——政治哲学在中国》,广州出版社2000年版。
胡明主编:《胡适精品8:信心与反省》,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黄枝连:《天朝礼治体系研究》(共3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994、1995年版。
姜鸣:《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大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金应忠、倪世雄:《国际关系理论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黎虎:《汉唐外交制度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李家善:《国际法学史新论》,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
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中国古代对外体制研究》,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李泽厚:《论语今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梁伯华:《近代中国外交的巨变——外交制度与中外关系变化的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列岛编:《鸦片战争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林庆元:《林则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刘再复、林岗:《传统与中国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刘泽华:《先秦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茅海建:《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钱实甫:《清代的外交机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
仇华飞:《早期中美关系研究(1784—1884)》,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饶宗颐:《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时殷弘:《国际政治——理论研究·历史概观·战略思考》,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
时殷弘:《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从16世纪到20世纪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宋新宁、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孙玉荣:《古代中国国际法史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唐德刚:《袁氏当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王尔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续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王沪宁:《国家主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王屏:《近代日本的亚细亚主义》,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王晓秋:《近代中国与世界:互动与比较》,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版。
王聿均、王尔敏等编辑:《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吴于廑:《古代的希腊和罗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版。
萧功秦:《儒家文化的困境——中国近代士大夫与西方挑战》,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徐传保:《先秦国际法之遗迹》,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
杨泽伟:《主权论——国际法上的主权问题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乐黛云、[法]勒·比雄主编:《独角兽与龙——在寻找中西文化普遍性中的误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袁梅译注:《诗经译注》,青岛出版社1999年版。
苑书义:《李鸿章传》(修订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张岱年等:《中国观念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张国刚:《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明清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张铠:《中国与西班牙关系史》,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
章开沅、罗福惠主编:《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张礼恒:《从西方到东方——伍廷芳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演进》,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张万钧、薛予生编译:《大义觉迷录》,中国城市出版社1999年版。
张星烺:《欧化东渐史》,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张芝联主编:《中英通使二百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2005年版。
赵汀阳:《没有世界观的世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郑剑顺:《晚清外交史》,岳麓书社2004年版。
郑剑顺:《晚清史研究》,岳麓书社2004年版。
《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7、14、18编,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中国与世界:第二届近代中国与世界学术讨论会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期,1971年。
周甦生:《国际法》,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三)译著
[英]阿库斯特:《现代国际法概论》,汪瑄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刘北成、郭小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德]安德烈·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刘北成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曹雷雨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英]巴里·布赞、理查德·利特尔:《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国际关系学的重塑》,刘德斌主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日]坂野正高:《近代中国政治外交史》,陈鹏仁、刘崇稜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英]保罗·卡特里奇:《剑桥插图古希腊史》,郭小凌等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版。
[英]鲍桑葵:《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汪淑钧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日]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朱荫贵、欧阳菲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英]伯纳德·刘易斯:《现代土耳其的兴起》,范中廉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英]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韩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张理京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年》,刘尊棋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张沛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英]冯客:《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杨立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澳]费约翰:《唤醒中国:国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李恭忠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法]古郎士:《希腊罗马古代社会研究》,李玄伯译,张天虹勘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英]赫德利·布尔:《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张小明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美]何伟亚:《怀柔远人》,邓常春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顾淑馨、林添贵译,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陶骅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法]基佐:《欧洲文明史:自罗马帝国败落起到法国革命》,程洪逵、沅芷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德]卡尔·施米特:《政治的概念》,刘宗坤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王海龙、张家瑄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英]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文杰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林同奇译,中华书局1989年版。
[美]肯尼斯·华尔兹:《人、国家与战争》,倪世雄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
[美]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胡少华、王红缨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美]兰比尔·沃拉:《中国:前现代化的阵痛》,寥七一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英]劳特派特修订:《奥本海国际法》,王铁崖、陈体强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美]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郑大华、任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美]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宋伟杰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美]M.G.马森:《西方的中华帝国观:1840—1876》,杨德山等译,时事出版社1999年版。
[意]马基雅维里:《君主论》,李蒙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美]迈克尔·哈特、[意]安东尼奥·奈格里:《帝国》,杨建国、范一亭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英]麦肯齐:《泰西新史揽要》,李提摩太、蔡尔康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年版。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日]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胡锡年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希腊]尼古拉斯·波利蒂斯:《国际法的新趋势》,原江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法]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王国卿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版。
[美]奚尔恩、张立志:《远东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英]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郭国良、徐建华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韩]全海宗:《中韩关系史论集》,全善姬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中华书局1993年版。
[美]芮玛丽:《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1862—1874)》,房德邻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吴象婴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英]A.J.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苟春生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
[日]王柯:《民族与国家: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系谱》,冯谊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法]维吉尔·毕诺:《中国对法国哲学思想形成的影响》,耿昇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美]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0年版。
[美]西里尔·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景跃进、张静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日]篠田英朗:《重新审视主权——从古典理论到全球时代》,戚渊泽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美]熊玠:《无政府状态与世界秩序》,余逊达、张铁军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日]野村浩一:《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走向亚洲的航踪》,张学锋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四)论文
李云泉:《明清天朝体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03年。
程鹏:《清代人士关于国际法的评论》,《中外法学》1990年第6期。
郭成康:《清朝皇帝的中国观》,《清史研究》2005年第4期。
何芳川:《华夷秩序论》,《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计秋枫:《中国加入近代国际体系的历程》,《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蒋廷黻:《琦善与鸦片战争》,《清华学报》第6卷第3期,转引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大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李鸣:《当代国际法的发展:人权定向对主权定向》,《武大国际法评论》第14卷第2期。
李宪堂:《大一统秩序下的华夷之辨、天朝想象与海禁政策》,《齐鲁学刊》2005年第4期。
李延明:《应该把“自主权”同“主权”区分开来》,《学术界》2013年第1期。
李云泉:《略论宋代中外朝贡关系与朝贡制度》,《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马自毅:《从“天下”到“主权”——从条约、传教看清末社会观念的变化》,《史林》2004年第6期。
屈从文:《论天朝观念的生成和演进机制》,《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第1期。
屈从文:《中国人与主权观念——从被迫接受到主动建构》,《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6期。
屈从文、姚海红:《主权观念:国家起源还是体系产物?》,《政治思想史》2013年第1期。
任晓:《论主权的起源》,《欧洲研究》2004年第5期。
沈长云:《酋邦、早期国家与中国古代国家起源及形成问题》,《史学月刊》2006年第1期。
孙卫国:《从正朔看朝鲜王朝尊明反清的正统意识》,台湾《汉学研究》第22卷第1期,2004年。
田毅鹏:《中国传统对外观念对早期现代化的影响》,《史学集刊》2003年第1期。
王开玺:《天朝中心论和跪拜礼仪》,《河北学刊》2001年第1期。
王铁崖:《中国与国际法——历史与当代》,载中国国际法学会主编《中国国际法年刊》1991年,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年版。
熊义民:《略论先秦畿服制度和华夷秩序的形成》,《东南亚纵横》2002年3/4月。
叶自成:《中国外交的起源——试论春秋时期周王室和诸侯国的性质》,《国际政治研究》2005年第1期。
俞可平:《和谐世界理念下的中国外交》,《瞭望》2007年第17期。
[美]刘禾:《普遍性的历史建构:万国公法与十九世纪国际法的流通》,《视界》第1期。
二 英文资料
(一)专著
Adam Watson,The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A Comparative Historical Analysis,London:Routledge,1992.
Adam Watson,The Limits of Interdependence:Relations Between States in the Modern World,London:Routledge,1997.
Alan James,Sovereign Statehood:The Basis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London:Allen & Unwin,1986.
Chris Brown,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New Normative Approache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2.
Christer Jönsson and Martin Hall,Essence of Diplomacy,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5.
Cynthia Weber,Simulating Sovereignty:Intervention,The State,and Symbolic Exchang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D.E.Mungello,The Great Encounter of China and the West,1500-1800,Lanham: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Inc.,1999.
Ersun N.Kurtulus,State Sovereignty:Concept,Phenomenon and Ramifications,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5.
Evan Luard,Basic Text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The Evolution of Ideas about International Society,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92.
F.H.Hinsley,Sovereignt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Gerrit W.Gong,The Standard of“Civilization”in International Societ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George N.Curzon,Problems of the Far East:Japan,Korea,China,London:Longmans,Green,andCo.,1894.
Harold Nicolson:The Evolution of Diplomacy,New York:Collier Books,1962.
Hedley Bull and Adam Watson,The Expansion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Oxford:Clarendon Press,1984.
Immanuel Wallerstein,Unthinking Social Science:The Limits of Nineteenth-Century Paradigms,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2001.
James Der Derian,International Theory:Critical Investigations,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95.
Jean Bodin,On Sovereignty:Four Chapters from the Six Books of the Commonwealth,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影印版。
Jens Bartelson,Genealogy of Sovereignty,Ca m bridge:Ca m 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John K.Fairbank,The Chinese World Order,Ca m 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4.
Johannes Fabian,Time and the Other:How Anthropology Makes Its Object,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2.
J.S.Gregory,The West and China since 1500,Hampshire:Palgrave Macmillan,2003.
Judith Goldstein and Robert O.Keohane(eds.),Ideas and Foreign Policy,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3.
Mark Mancall,China at the Center:300 Years of Foreign Policy,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4.
Marshall G.S.Hodgson(ed.),Rethinking World History:Essays on Europe,Islam,and World History,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Masataka Banno,China and the West,1858-1861:the Origins of the Tsungli Yemen,Ca m 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4.
Michael A.Hogg,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Group Cohesiveness:From Attraction to Social Identity,New York:Harvester Wheatsheaf,1992.
M.S.Anderson,T he Rise of Modern Diplomacy,1450-1919,London:Longman,1993.
Sohail H.Hash mi(ed.),State Sovereignty:Change and Persistenc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University Park: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7.
Stephen D.Krasner,Sovereignty:Organized Hypocrisy,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9.
Teng Ssu-yu and John K.Fairbank,China's Response to the West:A Documentary Survey 1839-1923,Harvar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5.
Thomas J.Biersteker and Cynthia W eber(eds.),State Sovereignty as Social Construct,Melbourne,T he Press Syndica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1996.
Tudor Jones,Modern Political Thinkers and Ideas:An Historical Introductio n,London:Routledge,2002.
Zhang Yongjin,C hina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1918-1920:T he Middle Kingdom at the Periphery,London:Macmillan,1991.
(二)论文
Eli Lauterpacht,“Sovereignty-Myth or Reality?”,International Affairs.Vol.73,No.1,Jan.,1997.
Hans J.Morgenthau,“The Problem of Sovereignty Reconsidered”,Columbia Law Review,Vol.48,N o.3,A pr.,1948.
Ivan Simonovic,“Relative Sovereignty of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Hastings International & Comparative Law Review,Vol.25,2002.
James W.Garner,“Limitations on National Sovereignt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19,No.1,Feb.,1925.
J.K.Fairbank and S.Y.Teng,“On The Ch'ing Tributary System”,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6,No.2,June,1941.
Jonathan Mercer,“Anarchy and Identity”,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49,No.2,Spring,1995.
Leo Gross,“The Peace of Westphalia,1648-1948”,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 a w,Vol.42,N o.1,Jan.,1948.
Louis Henkin,“The Mythology of Sovereignty”,in Ronald St.John Mac Donald(ed.),Essays in Honor of Wang Tieya,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1994.
Stephen D.Krasner,“Sovereignty”,Foreign Policy,No.122,Jan.-Feb.,2001.
中国越学.第十二辑
China's Vietnamese Studies. Twelfth Series中国历史学40年:1978-2018
40 Years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1978-2018中国礼学思想发展史研究:从中古到近世
STUDY O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RITE THOUGHTS:From Medieval to Early Modern Times英国对华政策:1895-1902
British policy in china:1895-1902南越国考古学研究
Research on the Archaeology of South Vietnam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