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年11月8日。
[加]罗纳德·C.基思:《周恩来外交生涯》,封长虹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
[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美]杰里尔·A.罗赛蒂:《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学》,周启朋、傅耀祖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
[美]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武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增订版),苏长和、信强、何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晔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美]詹姆斯·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张胜军、刘小林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日]星野昭吉:《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政治——世界政治的行为主体与结构》,刘小林、梁云祥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英]乔舒亚·库珀·雷默等:《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里的中国》,沈晓雷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陈昊苏、张胜军:《民间外交与大国崛起》,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
陈燕:《境外媒体涉华舆论年度分析报告(2004—2013)》,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
崔保国:《2006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邓正来、[美]杰弗里·亚历山大:《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增订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董向荣、王晓玲、李永春:《韩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对外传播中的国家形象设计项目组:《对外传播中的国家形象设计》,外文出版社2012年版。
管文虎:《国家形象论》,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胡正荣、李继东:《全球传媒发展报告(2016~201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金桂华:《从官方外交到民间外交》,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
金熙德:《21世纪初的日本政治与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
李宝俊:《当代中国外交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李惠斌:《全球化与公民社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李彦冰:《政治传播视野中的中国国家形象构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李正国:《国家形象构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刘继南:《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刘继南:《中国形象》,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裴坚章:《研究周恩来——外交思想与实践》,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
孙淑民:《新中国民间外交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
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陶文钊:《费正清集》,林海、符致兴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田智辉:《新媒体环境下的国际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王成家:《中日民间交流五十年:以史为鉴·世代友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王庚年:《新媒体国际传播研究》,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2年版。
王杰、张海滨、张志洲:《全球治理中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王仲全:《当代中日民间友好交流》,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
王众一、朴光海:《日本韩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形成》,外文出版社2007年版。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中国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14—2015)》,新华出版社2015年版。
杨伟芬:《渗透与互动——广播电视与国际关系》,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叶自成:《新中国外交思想: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袁祖社:《权力与自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张季风:《中日友好交流三十年(1978—2008)·经济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张楠:《东亚区域合作中的民间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14年版。
张宁:《日本媒体上的中国》,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列宁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周恩来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周恩来外交活动大事记(1949—1975)》,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
《胡锦涛在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代表座谈时强调 扎扎实实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思想文化保证》,《人民日报》2008年1月23日。
《江泽民在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强调 站在更高起点上把外宣工作做得更好》,《人民日报》1999年2月27日。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人民日报》2014年1月1日。
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中央级传统媒体及新闻网站海外网络传播力报告(2016)》,北京师范大学京师中国传媒智库系列发布报告第4期,2016年11月。
[俄]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俄罗斯《独立报》1999年12月30日。
常燕荣:《论跨文化传播的三种模式》,《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陈芳:《发挥主力军作用 不断提升国际传播力——访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王庚年》,《中国记者》2010年第8期。
陈世阳:《国家形象战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陈艳平、盛辉:《韩国的“文化立国”》,《人民文摘》2015年第2期。
程曼丽:《大众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3期。
程曼丽:《国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具备战略视野》,《光明日报》2015年7月21日。
丑则静:《从“坏孩子”到“优等生”——德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建构》,《学习时报》2016年8月11日。
崔远航:《“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概念使用变迁:回应“国际传播过时论”》,《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6期。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新形势下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战略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结项报告,2014年11月。
范勇:《美国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中的意识形态偏见词汇与“中国形象”塑造——基于对〈纽约时报〉的实证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
方兴东、陈帅、徐济涵、夏鸿、许祎玥:《2012—2017年全球新媒体发展特征》,《新闻与写作》2017年第11期。
高炳:《外媒瞩目中国游客新形象》,《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10月26日。
龚灿:《“今日俄罗斯”崛起之路》,《看世界》2017年24期。
龚娜:《软实力视阈下的日本动漫外交》,《日本问题研究》2014年第1期。
管文虎、邓淑华:《党的三代领导人对树立新中国国家形象的贡献》,《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年第1期。
管文虎:《新中国领导人对国家形象问题的认识》,《高校理论战线》2009年第4期。
光明日报评论员:《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光明日报》2018年8月14日。
韩方明:《应以战略眼光看待留学生公共外交》,《南方日报》2011年10月10日。
韩源:《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家形象战略框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1期。
胡澎:《震灾能否拉近中日民间感情》,《人民论坛》2011年第10期。
黄发红、管克江:《用企业形象促进国家形象》,《人民日报》2013年9月18日。
姜飞:《新阶段推动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理性思考》,《南京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
金春梅、凌强:《当前日本实施观光立国战略的研究》,《日本问题研究》2014年第2期。
金鑫、林永亮:《以解读中国梦为契机再塑国家形象》,《红旗文稿》2014年第15期。
荆学民、李彦冰:《政治传播视野: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中的国家理念析论——以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良性互动为理论基点》,《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年第11期。
雷婷:《俄罗斯运用英文媒体塑造国家形象问题分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李安山:《为中国正名:中国的非洲战略与国家形象》,《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4期。
李罡:《德国四大机构力推对外文化传播》,《中国文化报》2017年4月21日。
李红秀、李丝绦:《中国国家形象新媒体传播的问题与对策》,《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李洪山:《注重国民形象:美国中美关系研究的新趋势》,《太平洋学报》1998年第4期。
李嘉、卢海燕:《论国外智库的中国研究对我国政府决策以及决策服务的参考价值》,《情报资料工作》2013年第3期。
李晶侠:《中日民间大使——童新政》,《国际人才交流》2003年第10期。
李宇:《日本NHK国际传播的“文化战略”及启示》,《传媒》2010年第12期。
李玉林、郑礼志:《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现状述评》,《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6期。
李正国:《当前国内学术界对国家形象的研究现状》,《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李志永:《公共外交相关概念辨析》,《外交评论》2009年第2期。
栗战书:《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日报》2017年11月9日。
林民旺:《国家声誉的塑造与变迁:一个分析框架》,《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凌强:《日本观光立国战略的新发展及特点》,《现代日本经济》2013年第4期。
刘芳:《如何加强我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传媒》2011年第10期。
刘涵喆:《打造提高国际传播力的境外舆论平台》,《军事记者》2009年第11期。
刘火雄:《毛泽东著作的海外传播》,《文史天地》2014年第3期。
刘奇葆:《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光明日报》2014年5月22日。
刘小燕:《关于传媒塑造国家形象的思考》,《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2期。
刘义昆、杨兆祥:《面向新时代的国家形象研究:现状、不足与展望》,《中国出版》2017年第22期。
刘滢:《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中国媒体国际传播“本土化”的问题与对策》,《对外传播》2013年第8期。
刘智利:《国外知名媒体的中国形象探析——以半岛电视台英文频道为例》,《理论与改革》2016年第6期。
柳斌杰:《创新、融合、开拓——在第三届国家形象论坛上的主旨演讲》,2016清华国家形象论坛,2016年12月17日。
罗以澄、叶晓华、付玲:《〈人民日报〉(1997—2006年)镜像下的美国国家形象建构》,《新闻与传播评论》2007年第Z1期。
毛莉:《“锐实力”背后的霸权逻辑和双重标准》,《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4月24日。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人民日报》1956年11月12日。
美通社:《日本媒体传播概况》白皮书(中文版),2014年。
孟建、王帆:《在国际传播新格局中审视我国传媒业的新发展》,《新闻传播》2010年第5期。
潘登:《互联网时代中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当代世界》2012年第10期。
冉志敏、赵晶:《从日本大地震看微博信息传播作用》,《新闻研究导刊》2011年第5期。
石畅、卢泽华:《世界那么大,微信国际化》,《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3月28日。
苏淑民:《公共外交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1期。
孙敬鑫、林剑贞:《伙伴关系助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当代世界》2015年第10期。
孙恪勤:《德国发展援助新政策及其对亚洲的影响》,《当代亚太》1998年第6期。
孙兴昌:《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长白学刊》2018年第2期。
孙有中:《国家形象的内涵及其功能》,《国际论坛》2002年第3期
檀有志:《公共外交中的国家形象建构——以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为例》,《现代国际关系》2012年第3期。
唐青叶:《中国主流报纸媒体中的土耳其国家形象及涉土新闻话语分析》,《西亚非洲》2015年第5期。
田刚健:《普京时期俄罗斯文化外交政策与国家形象塑造》,《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童清艳:《新媒体现状及未来媒体发展趋势的分析研究——用户自主传播的媒体创意效应》,《今传媒》2017年第3期。
涂万雯:《略谈国际传播中的领导人形象塑造——以习近平主席“足球先生”形象为例》,《视听》2016年第4期。
王日华:《互联网开启外交新时代》,《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2月17日。
王润珏、胡正荣:《融媒体时代国际传播的新特点与新格局》,《国际传播》2017年第5期。
王秀丽、韩纲:《“中国制造”与国家形象传播——美国主流媒体报道30年内容分析》,《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9期。
王学东:《国家声誉与国际制度》,《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7期。
王异虹:《德国国际传播战略——二战后神奇重塑国家形象》,国家社科基金2010年度重大项目“新形势下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战略研究”子课题研究报告。
吴飞、边晗、毕研韬:《美国国际传播战略的几个关节点》,《新闻界》2013年第8期。
吴飞、陈艳:《中国国家形象研究述评》,《当代传播》2013年第1期。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我国媒体海外人员本土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建议》,国家社科基金《成果要报》,“中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战略研究”课题研究成果。
徐小鸽:《国际新闻传播中的国家形象问题》,《新闻与传播研究》1996年第2期。
宣言:《改革开放天地宽》,《光明日报》2018年8月13日。
薛可:《中国对外传播的几个关键点》,《人民论坛》2017年第23期。
于运全:《共同演进:新时代中国全球形象的塑造》,第二届中国形象与全球传播高端论坛,2018年6月23日。
于运全、袁林:《构建与我国际地位相称的全球性国家形象》,《红旗文稿》2012年第24期。
余红、王琨:《国家形象概念辨析》,《中州学刊》2014年第1期。
曾德国、陈红梅:《国家品牌塑造的难点及对策探讨》,《学术论坛》2012年第4期。
曾庆鲲:《国家威望和中国的战略选择》,硕士学位论文,外交学院,2015年。
詹德斌:《韩国文化战略与文化外交》,《国际研究参考》2013年第11期。
张春波:《形塑中国:YouTube视频对中国形象的表征》,《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年第9期。
张昆:《改革创新国家形象传播方式》,《人民日报》2016年6月19日。
张昆、徐琼:《国家形象刍议》,《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3期。
张楠:《比较视野下的中日相互认知——基于〈2015年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的分析》,《ICCS現代中国学ジャーナル》2016年第9卷第1号。
张楠:《从WeChat海外推广看新媒体时代国际传播战略选择》,《今传媒》2016年第6期。
张生祥:《〈毛泽东选集〉的传播为中国拓展国际话语空间》,《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1月27日。
张毓强:《国家形象刍议》,《现代传播》2002年第2期。
张志洲:《民间外交涵义的学理分析》,《国际观察》2008年第5期。
张柱:《“央视新闻”的新媒体战略及系列创新》,《中国记者》2014年第10期。
赵可金:《中国公共外交的创新与发展》,《公共外交季刊》2017年第1期。
赵良英:《美国的国家战略传播体系及其启示》,《新闻前哨》2015年第10期。
赵贤:《BBC涉华纪录片研究及中国形象建构》,《新闻研究导刊》2016年第13期。
赵新利:《日本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青年记者》2013年第25期。
赵章云、张静宇:《〈新世纪中日民间友好宣言〉在京发表》,《人民日报》2001年1月17日。
郑芸:《西方公民社会形成原因探微——兼从中西方公民社会发展史比较谈起》,《学术论坛》2007年第10期。
支庭荣:《国家形象传播——一个新课题的凸现》,《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6年第7期。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8年7月。
中国日报社、零点研究咨询集团:《2006—2014年中日关系舆论调查》,2006—2014年。
中国外文局、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中日关系舆论调查2015中方报告》,2015年10月。
中国外文局、日本言论NPO:《2015年中日关系舆论调查中日比较资料》,2015年10月。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课题组:《怎么看国外智库的中国问题研究》,《学习时报》2015年3月2日。
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问题与领域》,《东南学术》2005年第1期。
周珊珊、胡克凡:《新华社如何利用推特平台对外报道“9·3”胜利日阅兵》,《中国记者》2015年第10期。
朱蓉蓉:《民间外交与政府外交关系初探》,《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10期。
Catherine A.Luther,,,:..- 1955-1995,New York:Routledge,2001.
Colin Mackerras,,2nd ed.,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Edward T.Hall,,New York:Doubleday and Company,Inc.,1959.
Gabriel A.Almond and G.Bingham Powell Jr.,:,,Boston:Little,Brown and Co.,1978.
Harold R.Isaacs,:,New York:John Day Company,1958;reprinted as :in 1972.
Howard H.Frederick,,Belmont: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93.
James N.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John King Fairbank,,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48.
Jonathan Mercer,,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10.
Joseph S.Nye,Jr.,:,New York:PublicAjfairs,2005.
Kenneth E.Boulding,:,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56.
Ouyang Yu,,1888-1988,New York:Cambria Press,2008.
Raymond Dawson,:,London,New York etc.: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7.
Robert Jervi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9.
Akira Nagashima,“A Comparison of Japanese and U.S.Attitudes toward Foreign Products”,,34(1),1970.
Bruce Hemmer,Paula Garb,Marlett Phillips and John L Graham,“Putting the ‘Up’ in Bottom-up Peacebuilding:Broadening the Concept of Peace Negotiations”,,Zoetemeer,11(1),2006.
David Davenport,“The new diplomacy”,,Washington:Dec 2002/Jan 2003.
James G.March and Johan P.Olsen,“The New Institutionalism:Organizational Factor in Political Life”,,78(3),1984.
James G.McGann,“2017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Think Tanks and Civil Societies Program(TTCSP),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January 2018.
Jarol B.Manheim and Robert B.Albritton,“Changing National Images:International Public Relations and Media Agenda Setting”,,78(3),1984.
Johan Galtung and Mari H.Ruge,“The Structure of Foreign News”,,2(1),1965.
John King Fairbank,“1946:Our Chance in China”,,September 1946.
Kenneth E.Boulding,“National Images and International Systems”,,3(2),1959.
Peter van Ham,“The Rise of the Brand State”,,September/October 2001.
Robert J.Bookmiller and Kirsten N.Bookmiller,“Dateline Algeria:U.S.press coverage of the Algerian War of Independence,1954-1962”,in Beverly G.Hawk ed.,',New York:Praeger,1992.
Robert J.Samuelson,“The new globalization”,,October 16,2013.
Simon Anholt,“The Importance of National Reputation”,in Jolyon Welsh and Daniel Fearn ed.,:,London: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Office,2008.
William D.Davidson and Joseph V.Montville,“Foreign Policy according to Freud”,,winter 1981-1982.
William Scott,“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Correlates of International Images”,in H.C.Kelman ed.,:-,New York:Holt,Rinehart & Winston,1965.
言論NPO·[韓]東アジア研究院『第3回日韓共同世論調査日韓世論比較結果』、2015.5.
『現代中國研究』中国現代史研究会、1号、1997.
星山隆『21世紀日本外交の課題:対中外交,アジア外交,グローバル外交』創風社、2008.
家近亮子·唐亮·松田康博『5分野から読み解く現代中国:歴史·政治·経済·社会·外交』晃洋書房、2009.
草野厚『ODAの現場で考えたこと:日本外交の現在と未来』日本放送出版協会、2010.
眞鍋俊二『IT時代の外交と市民:グローカル·コミュニティへの歩みのなかで』法律文化社、2001.
松前重義『私の民間外交二十年:日本対外文化協会二十年の記録』東海大学出版会、1986.
松村正義『国際交流史:近現代日本の広報文化外交と民間交流』すずさわ書店、2002.
和田一夫『国際連帯と日中友好運動』日中出版、1976.
安霍尔特—捷孚凯国家品牌指数网站,https://nation-brands.gfk.com
澳大利亚洛伊研究所网站,https://www.lowyinstitute.org
北京—东京论坛网站,http://www.beijing-tokyo.com
博鳌亚洲论坛网站,http://www.boaoforum.org
参考消息网,http://www.cankaoxiaoxi.com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网站,http://www.chinacics.org
凤凰网,http://fashion.ifeng.com
光明网,http://www.gmw.cn
韩国“未来林”网站,http://www.futureforest.org
环球网,http://www.huanqiu.com
美国公共外交校友会网站,https://pdaa.publicdiplomacy.org
美国国务院网站,https://www.state.gov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http://www.npopss-cn.gov.cn
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
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网站,https://www.toyota.co.jp
日本外务省网站,https://www.mofa.go.jp
日本文化厅网站,http://www.bunka.go.jp
腾讯网,https://www.tencent.com
WeChat英文版网站,https://www.wechat.com/en
维基百科,http://www.wikipedia.org
新华丝路网,http://silkroad.news.cn
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新浪网,http://www.sina.com.cn
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
亚马逊网站,https://www.amazon.com
央视网,http://www.cctv.com
证券时报网,http://kuaixun.stcn.com
中国工信部网站,http://www.miit.gov.cn
中国国际电视台网站,https://www.cgtn.com
中国国际友好城市联合会网站,http://www.cifca.org.cn
中国国家图书馆网站,http://www.nlc.cn
中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
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网站,http://www.cnie.org.cn
中国民政部网站,http://www.mca.gov.cn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网站,http://www.cpaffc.org.cn
中国日报网,http://www.chinadaily.com.cn
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平台网站,http://www.chinanpo.gov.cn
中国外交部网站,http://www.fmprc.gov.cn
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
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
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
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
中国驻日本国大使馆网站,http://www.china-embassy.o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