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建林、刘玫:《外国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陈光中:《21世纪域外刑事诉讼立法的发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陈光中:《21世纪域外刑事诉讼立法最新发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陈光中:《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陈光中:《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陈朴生:《刑事诉讼实务》,正中书局1998年再订初版。
陈瑞华:《看得见的正义》(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陈盛清:《外国法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崔敏:《刑事诉讼法教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郭成伟等:《清末民初刑诉法典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何家弘:《检察制度比较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
何家弘、刘品新:《证据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何勤华:《检察制度史》,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版。
侯东亮:《少年司法模式研究》,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
冀祥德:《控辩平等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贾宇、舒洪水:《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司法制度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年版。
李春雷:《中国近代刑事诉讼制度变革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李林、田禾:《法治蓝皮书:中国法治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卢建平主编:《京师刑事政策评论》第3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马作武:《清末法制变革思潮》,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闵春雷、杨波、徐阳等:《刑事诉讼基本范畴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齐树洁:《英国司法制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宋世杰等:《外国刑事诉讼法比较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田文昌:《律师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2007年版。
王晋、刘生荣:《英国刑事审判与检察制度》,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
王兆鹏:《美国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温小洁:《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夏宗素、张劲松:《劳动教养学基础理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谢佑平:《社会秩序与律师职业——律师角色的社会定位》,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熊秋红:《刑事辩护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徐静村:《律师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徐美君:《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特别程序研究——基于实证和比较的分析》,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薛梅卿:《新编中国法制史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张晋藩:《中国法制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张晋藩:《中国司法制度史》,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张智辉:《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
周宝峰:《刑事被告人权利宪法化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周伟、万毅:《刑事被告人、被害人权利保障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周欣:《欧美日本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周欣:《外国刑事诉讼特色制度与变革》,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组织编译:《所有人的正义——英国司法改革报告》,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陈光中:《外国刑事诉讼程序的近期发展趋势》,《比较法研究》1987年第4期。
陈光中:《刑事和解再探》,《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第2期。
陈光中、步洋洋:《审判中心与相关诉讼制度改革初探》,《政法论坛》2015年第2期。
陈雷:《新刑诉法:阻击贪官外逃的一把利剑》,《法制日报》2012年4月2日。
陈瑞华:《程序性裁判中的证据规则》,《法学家》2011年第4期。
陈瑞华:《证据法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证据科学》2007年第15卷。
陈兴良:《限权与分权:刑事法治视野中的普察权》,《法律科学》2002年第1期。
陈学权:《污点证人豁免制度初论》,《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陈煜:《穿梭的蜉蝣——讼师的法律社会史考察》,硕士论文,南京大学,2004年。
储殷:《当代中国校园暴力的法律缺位与应对》,《中国青年研究》2016年第1期。
邓思清:《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研究》,《法学研究》2007年第3期。
高巍:《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辩护律师问题研究》,《中国司法》2012年第6期。
郭铭文:《比较法视野中的刑事搜查证明标准》,《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何家弘:《对法定证据制度的再认识与证据采信标准的规范化》。
侯晓焱:《论我国搜查证明标准的完善》,《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蒋丽华:《法治视野下搜查程序问题研究》,《当代法学》2004年第5期。
雷鸿涛:《中国将严惩行贿犯罪》,《法制周报》2014年4月29日第1版。
李玉萍:《异地审判与我国刑事管辖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年第2期。
李云虹:《6500亿元外逃资金推动“缺席审判”》,《法律与生活》2011年第9期(下)。
刘金友、郭华:《搜查理由及其证明标准比较研究》,《法学论坛》2004年第4期。
龙宗智:《试论证据矛盾及矛盾分析法》。
龙宗智:《印证与自由心证——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模式》。
卢少锋:《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诉讼模式初探》,《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5期。
马可:《程序法事实证明的概念、适用、实质与意义》,《中国刑事法》2013年第10期。
马可:《程序法事实证明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1年。
马可、吕升运:《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适用中的司法证明问题——以〈非法证据排除规定〉、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及司法解释为视角》,《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马可、肖军、李忠勇:《逮捕、羁押措施的完善与证明标准的层次性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
闵春雷:《刑事诉讼中的程序性证明》,《法学研究》2008年第5期。
缪颖丰、郑胜锋:《试论未成年人犯罪及不诉帮教机制》,提交给“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的论文,2009年8月1日。
牟军:《中英两国刑事证人的权利与义务之比较研究》(下),《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彭波:《高检院:反贪重点查办行贿犯罪》,《民主与法制时报》2014年5月19日第013版。
祁建建:《美国辩诉交易中的有效辩护权》,《比较法研究》,2015年第6期。
强卉:《“污点证人”的作证豁免制度研究》,《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6期。
屈新、梁松:《建立我国“污点证人”豁免制度的实证分析——以贿赂案件为例》,《证据科学》2008年第16期。
任学强:《腐败犯罪特殊诉讼程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桑本谦、杨圣坤:《落马高官异地审判三大争议辨析》,《人民论坛》2013年第4期。
山茂峰:《关于恶意补足年龄适用的探讨》,《法治博览》2016年第19期。
宋英辉、陈永生:《刑事案件庭审查及准备程序研究》,《诉讼法理论与实践》2001年刑事诉讼法学卷(上)。
孙记:《程序性证明——一个证据法学不可缺失的概念》,《北方法学》2007年第5期。
孙艳敏:《不让贪官在经济上占便宜将有法律保障》,《检察日报》2011年8月30日。
谭世贵、董文彬:《试论在贿赂案件中引入污点证人豁免制度》,《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天津市河北区人民检察院课题组:《对搜查、扣押、冻结等强制性侦查措施检查监督有关问题研究》,《法学杂志》2011年第2期。
万毅、林喜芬:《宪政型与集权型:刑事诉讼模式的导向性分析》,《政治与法律》2006年第1期。
汪建成、何诗扬:《刑事推定若干基本理论之研讨》,《法学》2008年第6期。
王继学等:《高官异地审判:中国司法史上独特的风景线》,《民主与法制时报》2007年1月1日。
王雷:《遏制犯罪低龄化的新途径——恶意补足年龄原则的引入》,《南方论刊》2017年第1期。
王敏远:《论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中国法学》2011年第6期。
王敏远:《论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司法审查——以侦查中的强制性措施的司法审查为例的分析》,《法学》2015年第1期。
王敏远:《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问题初步研究》,《法律适用》2015年第6期。
王祺国、刘周:《贪污贿赂犯罪案件诉讼程序的反思与重构》,《犯罪研究》2008年第4 期。
吴娟:《小留学生霸凌事件的美式解读》,《中国教育报》2016年2月25日第4版。
向广宇、闻志强:《日本校园欺凌现状、防治经验与启示——以〈校园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为主视角》,《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第38卷第1期。
向晓静:《对受贿犯罪趋势的新思考》,《检察日报》2003年6月3日。
谢佑平:《生成与发展:刑事辩护制度的进化历程论纲》,《法律科学》2012年第11期。
颜湘颖、姚建龙:《宽容而不纵容的校园欺凌治理机制研究——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法学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17年第1期。
杨正万:《法国刑事搜查制度述评》,《规则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姚建龙:《防治学生欺凌的中国路径:对近期治理校园欺凌政策之评析》,《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
姚建龙:《应对校园欺凌,不宜只靠刑罚》,《人民日报》2016年6月14日第5版。
殷淑娟:《论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完善》,学位论文,辽宁大学,2015年。
余进、孙素心:《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中国检察官》2013年第17期。
张春霞:《论污点证人之豁免》,《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张建良、王利平:《我国刑事搜查启动程序的反思与重构》,《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张建伟:《审判中心主义的实质内涵与实现途径》,《中外法学》2015年第4期。
张自然:《面对校园暴力,美法两国零容忍》,《中国教师报》2015年9月30日第3版。
郑菲:《试论我国司法鉴定人的诉讼地位》,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4月。
庄崴:《刑事侦查中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之完善》,郑州大学2013年。
邹志宏:《受贿案的司法调查》,《上海检察调研》2001年第2期。
左卫民:《规避与替代——搜查运行机制的实证考察》,《中国法学》2007年第3期。
左卫民、马静华:《刑事证人出庭率:一种基于实证研究的理论阐述》,《中国法学》2005年第6期。
左卫民、王戡:《论宪法基本权利与刑事诉讼》,《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3期。
[英]丹宁:《法律的正当程序》,李克强等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英]丹宁勋爵:《法律的界碑》,刘庸安等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俄罗斯联邦刑事诉讼法典》,黄道秀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美]房龙:《宽容》,迮卫、靳翠微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
[法]卡斯东·斯特法尼等:《法国刑事诉讼法精义》(下),罗结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朱林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美]罗纳德·J.艾伦等:《证据法:文本、问题和案例》,张保生、王进喜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日]松尾浩也:《日本刑事诉讼法》(下卷),张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德]苏姗娜·瓦尔特:《德国有关搜查、扣押、逮捕以及短期羁押的法律:批判性的评价》,陈光中、[德]汉斯约格·阿尔布莱希特:《中德强制措施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日]田口守一:《刑事辩护制度》,[日]西原春夫主编:《日本刑事法的形成与特色》,中国法律出版社、日本成文堂1997年联合出版。
[日]土本武司:《日本刑事诉讼法要义》,董璠舆、宋英辉译,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版。
[德]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事诉讼程序》,岳礼玲、温小洁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美]约翰·亨利·梅利曼:《大陆法系》,西南政法大学法制史教研室编译室。
[英]詹宁斯:《法与宪法》,龚祥瑞、侯键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E.Coke.[M].London:M.Flesher,1644:29.
J.M.Beattie.[J].Law and History Review,1991,9(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