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book adopts the structure of general theory and sub-thesis to reflect the basic composition of the legal content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ancient China, that is, the integr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and the diversity of legal cultures of various ethnic minorities. The general discussion mainly examines the legal system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n the governance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Chinese history, and introduces the legal situation of some ethnic minority regimes that have a major impact in history, which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sub-thesis introduces the legal system that can reflect different stages, types and forms of human development in the minority groups that still exist today, with a total of seven chapters. The book strives to reflect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thnic minorities and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n ancient China, and reflect the rich, diverse and multi-form styles of Chinese legal culture. Each chapter adopts four parts: main text, reflection questions, reading extension, and classic legal extracts, so that the book can fully reflect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catalogues of achievements, and basic historical materials of the corresponding chapters.(AI翻译)
胡兴东等:(著)
胡兴东,男,汉族,1975年生,云南临沧市人,法学博士后,教授。现就职于云南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法律史和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在各类出版社出版独著6部,在《中国法学》、《民族研究》和《世界宗教研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60多篇,获省部级学术成果一、二、三等奖8项,主持过国家和省部级课题7项。
1.《史记》,中华书局2005年版。
2.《汉书》,中华书局2005年版。
3.《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
4.《三国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
5.《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6.《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7.《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
8.《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9.《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10.《辽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11.《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
12.《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版。
13.《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
14.《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15.《明实录》,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6.《清实录》,中华书局影印本。
17.(明)李东阳纂、申时行重修:《大明会典》(明万历刊本),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
18.(景泰)《云南图经志书》,云南民族出版2002年版。
19.(宋)范成大:《杜海虞衡志》,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年出版。
20.《苍梧总督军门志》,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1年版。
21.(清)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台湾文海出版社年版印行。
22.(清)那彦成:《那文毅公奏议》,上海古籍出版1995年版。
23.《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4.《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
25.《黔南识略》,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6.(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华书局1991年影印版。
27.《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理藩院》,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
28.(清)索尔纳:《钦定学政全书》,上海古籍出版1995年版。
29.(元)徐松:《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85年版。
30.《土官底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1.《续通志》,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32.(唐)樊绰:《蛮书校注》,向达校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
33.(元)李京著王叔武辑校:《云南志略辑校》,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
34.(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
35.刘毓珂:(光绪)《永昌府志》1936年重印木刻本。
36.(宋)周去非:《岭外代答校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
37.(清)祝庆祺:《刑案汇览三编》,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38.《西域同文志》,民族古籍丛书,1984年影印本。
39.(清)傅恒:《钦定皇舆西域图志》,西北文献丛书。
40.迪庆藏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迪庆藏族自治州概况》,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
41.《孟连宣抚司法规》,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
42.《四川广西云南彝族社会历史调查》,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3.《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
44.《元典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版。
45.《张家山汉简》,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
46.宝音乌力吉、包格注:《蒙古—卫拉特法典》,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7.才仁巴力、青格力:《青海卫拉特联盟法典》(注释本),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48.策·巴图:《〈蒙古—卫拉特法典〉词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49.陈金全、巴且日伙:《凉山彝族习惯法田野调查报告》,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0.楚雄文联编:《彝族史诗选·梅葛》,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1.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陈庆英译:《汉藏史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2.道润梯步编注:《喀尔喀律令》,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53.道润梯步校注:《卫拉特法典》,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4.道润梯步译注:《新译简注〈蒙古秘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55.德宏州政协文史委:《中国景颇族山官》,德宏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56.德宏州志编委会办公室:《德宏史志资料》(第一集),德宏州志编委会办公室,1985年。
57.邓敏文、吴浩:《没有国王的王国——侗款研究》,中国社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58.杜建录:《〈天盛律令〉与西夏法律制度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9.额尔登泰、乌云达赉、阿萨拉图:《〈蒙古秘史〉词汇选释》,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60.方国瑜:《南诏名号考》,载《方国瑜文集》(第二集),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1.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第一卷),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2.方铁主:《西南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63.高立士:《西双版纳傣族的历史与文化》,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64.龚佩华:《景颇族山官制度社会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65.龚庆进:《景颇族》,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
66.龚荫:《中国土司制度》,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67.海乃拉莫等:《凉山彝族习惯法案例集成》,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8.胡庆钧:《凉山彝族奴隶社会》,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69.胡兴东:《生存范式:理性与传统——元明清时期南方民族法律变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70.胡兴东:《中国古代死刑制度史》,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71.湖南少数民族古籍办公室:《侗款》,岳麓书社1988年版。
72.黄奋生编:《藏族史略》,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73.金山:《清代蒙古地区地方立法问题研究——以〈喀尔喀吉如姆〉研究为中心》,博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大学。
74.李根源、刘楚湘:(民国)《腾冲县志稿》,云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75.李则芬:《成吉思汗新传》,台湾中华书局1970年版。
76.廖祖桂:《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版本考略》,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
77.娄云生:《雪域高原的法律变迁》,西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8.罗国义修订,陈英注,马学良审定:《彝族历史文献选集》(第一集),中央民族学院彝族历史文献编译组1982年油印本。
79.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1—3辑),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资料编撰委员会1978年影印。
80.马长寿:《彝族古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81.苗族文学史编写组:(贵州)《民间文学资料》(第14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贵州分会,1959年。
82.莫金山:《瑶族石牌制》,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83.木芹:《南诏野史会证》,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84.奇格:《古代蒙古族法制史》,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85.钱实甫:《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华书局1984年版。
8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办公室编:《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社会概况:景颇族调查材料之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办公室,1958年。
87.石开忠:《侗款款组织及其变迁研究》,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88.石锐:《景颇族传统祭词译注》,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89.史金波、聂鸿音、白滨译注:《西夏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90.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91.思茅地区文化局、思茅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拉祜族民间故事》,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92.四川省编辑组:《四川省阿坝州藏族社会历史调查》,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93.四川省编写组:《四川彝族历史调查资料、档案资料选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94.宋常恩:《云南少数民族研究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95.孙镇平:《清代西藏法制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版。
96.索南坚赞著、刘立千译:《西藏王统记》,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97.王恒杰:《迪庆藏族社会史》,中国藏学出版社1995年版。
98.王莲芳:《王莲芳云南民族工作回忆》,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99.王天顺主编:《西夏天盛律令研究》,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
100.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民族出版社1980年版。
101.王子尧、刘金才主编:《夜郎史传》,四川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102.文孚纂修:《钦定重修六部处分则例》,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34辑),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103.吴海航:《元代法文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4.吴永章:《中国土司制渊与发展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
105.香格里拉县人民政府驻昆办事处:《中甸藏文历史档案资料汇编》,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106.徐嘉瑞:《大理古代文化史稿》,中华书局1978年版。
107.徐晓光:《藏族法制史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08.杨积堂:《法典中的西夏文化:西夏〈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09.杨权、郑国乔、龙耀宏:《侗族》,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110.杨士宏:《藏族传统法律文化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11.杨一凡主编:《历代判例判牍》(第七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2.杨一凡主编:《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第九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3.尤中:《云南民族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4.余大钧译注:《蒙古秘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15.余大钧:《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传记与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6.云南省编辑组:《景颇族社会历史调查》(三),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17.云南省编辑组:《景颇族社会历史调查》(四),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18.云南省编辑组:《四川贵州彝族社会历史调查》,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19.云南省编辑组:《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汇编》(一),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20.张国英:《〈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版本考略》,中国藏学出版2006年版。
121.张济民主编:《青海藏区部落习惯法资料集》,青海人民出版1993年版。
122.张羽新:《清朝治藏典章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3.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124.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民族调查组、云南省民族研究所:《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县苦聪人社会经济调查》,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民族调查组、云南省民族研究所,1963年。
125.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民族调查组、云南省民族研究所:《云南省拉祜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拉祜族调查材料之二)》,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民族调查组、云南省民族研究所,1963年。
126.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民族调查组、云南省民族研究所:《云南省拉祜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拉祜族调查材料之一)》,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民族调查组、云南省民族研究所,1963年。
127.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民族调查组、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社会历史研究室编:《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社会概况:景颇族调查材料之九》,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民族调查组、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社会历史研究室,1963年。
128.中央统战部、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档案出版社1985年版。
129.[波斯]拉施特编:《史集》,余大钧、周建奇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
130.[法]爱弥尔·涂尔干、马塞尔·莫斯:《原始分类》,汲喆译,渠东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31.[英]道森:《出使蒙古记》、《蒙古史》,吕浦译、周良霄注汉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132.《世界征服者史》,何高济译、翁独健校,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33.《斯大林全集》,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
1.阿期的确:《独到的彝族调解法》,载《凉山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
2.安梅梅:《近年来秦汉道制研究概述》,载《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3.巴且日伙:《凉山彝族聚居区法律生活分析》,载《凉山民族研究》2000年刊。
4.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译:《贤者喜宴》,载《西藏民院学报》1983年第1期。
5.白翠琴:《卫拉特法典与葛尔丹洪台吉勒令之比较研究》,载《卫拉特研究》2004年第1期。
6.白金花、乌日嘎:《〈阿拉善蒙古律例〉研究》,载《内蒙古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7.白京兰:《清代回疆立法——〈钦定回疆则例〉探析》,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8.白芝尔姑阿呷:《凉山彝族习惯法》,载《彝族文化》1989年年刊。
9.包红颖:《〈卫拉特法典〉中民法内容初探》,载《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5年第3期。
10.薄音湖:《北宋对契丹归明人的政策》,载《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年第6期。
11.布·孟克:《论〈江格尔札撒〉与〈卫拉特法典〉的关系》,载《卫拉特研究》(蒙)1997年第3期。
12.布仁巴图:《〈卫拉特法典〉中部分狩猎条文释义》,载《内蒙古社会科学》(蒙)1999年第2期。
13.布仁巴图:《〈卫拉特法典〉中有关斗殴、戏虐处罚条文释义辨正》,载《内蒙古大学学报》(蒙古文版)2000年第3期。
14.布仁巴图:《〈卫拉特法典〉中部分狩猎文释义》,载《内蒙古社会科学》(蒙古文版)1999年第2期。
15.布仁巴图:《1678年〈葛尔丹皇太吉律令〉研究》,载《内蒙古大学学报》(蒙古文版)2004年第4期。
16.布仁巴图:《论〈卫拉特法典〉中的一条习惯法》,载《语言与翻译》1990年第4期。
17.才布西格:《〈蒙古—卫拉特法典〉中的某些注释的修正、补充和商榷》,载《内蒙古大学学报》(蒙古文版)2004年第4期;
18.才仁巴力:《〈青海卫拉特联盟法典〉的主持者、成书年代、编纂者、整理者》,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19.策·巴图:《〈卫拉特法典〉部分词语考析》,载《蒙古语言文学》2002年第4期。
20.策·巴图:《论〈卫拉特法典〉词汇解释中存在的一些误解》,载《语言与翻译》1999年第3期。
21.策·巴图:《卫拉特法典〉中的某些词语释义辨正》,载《内蒙古大学学报》(蒙古文版)2002年第3期。
22.曾代伟,王平原:《〈蛮夷律〉考略——从一桩疑案说起》,载《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23.陈光国:《论清朝对藏区法制的立法思想和立法原则》,载《青海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24.陈其斌:《凌迟入律在辽代》,载《读书》2003年第5期。
25.陈启新、杨鹤书:《略论拉祜族的母权制及其向父权制的过渡》,载《中山大学学报》1979年第1期。
26.陈庆元:《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法律调整——以〈属邦律〉和〈蛮夷律〉为中心》,载《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27.陈武强:《北宋后期关于西北蕃部的民族立法述略》,载《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4期。
28.陈武强:《北宋神哲时期对西北蕃部的民族立法》,载《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第4期。
29.陈武强:《北宋西北边区的民族法律政策》,硕士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30.陈武强:《试论北宋西北边区的蕃官行政法制》,载《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31.陈武强:《宋代法律思想与西北边区民族立法》,载《兰台世界》2008年15期。
32.陈武强:《宋代蕃法及其向汉法的过渡论略》,载《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第5期。
33.陈旭:《儒家的“礼”与西夏〈天盛律令〉》,载《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34.楚臣:《论黑白崇拜》,载《彝族文化》1989年年刊。
35.达力扎布:《〈番例〉渊源考》,载《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36.达力扎布:《〈喀尔喀法规〉制定原因及实施范围初探》,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37.达力扎布:《〈蒙古律例〉及其与〈理藩院则例〉的关系》,载《清史研究》2003第4期。
38.达力扎布:《有关乾隆朝〈大清会典则例·理藩院则例〉稿本》,载《清代政治制度与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
39.戴建国:《宋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归明人的政策》,载《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40.戴梦皓:《西夏刑法总则与中原刑法总则之异同比较》,硕士论文,复旦大学,2011年。
41.道·巴图加甫:《对〈卫拉特法典〉中一些词语释的商榷》,载《语言与翻译》1990年第3期。
42.道润梯步:《论〈卫拉特法典〉》,载《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43.邓锐龄:《1789—1790年鄂辉等西藏事宜章程》,载《中国藏学》2008年第3期。
44.丁立军:《清代伯克制的废除与新疆政治中心的转移》,载《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第2期;
45.董昊宇:《〈天盛律令〉中的比附制度——以〈天盛律令〉“盗窃法”为例》,《宁夏社会科学》2011年5期。
46.杜建录:《论西夏〈天盛律令〉的特点》,《宁夏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47.额·宝音乌力吉:《关于〈卫拉特法典〉中对〈借宿法规〉之解释的商榷》,载《蒙古学研究》(蒙)2000年第3期;
48.范毅:《原始民主:现代跨越的“卡夫丁”峡谷——侗、苗民族“款文化”的政治社会视角》,载《求索》2002年第5期。
49.冯剑:《简析〈理藩院则例〉的内容特点及成因》,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50.龚佩华:《景颇族的山官和山官制度》,载《民族学研究·第八辑》1986年。
51.郭长海:《金代刑法浅谈》,载《哈尔滨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52.韩伟:《略论清代〈回疆则例〉立法特色及现实意义》,载《新疆社科论坛》2010年第2期。
53.韩小忙:《〈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中所反映的西夏道教》,载《西北师大学报》1998年第3期。
54.韩小忙:《〈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中所反映的西夏佛教》,载《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4期。
55.何峰:《〈番例〉探析》,载《中国藏学》1998年第2期。
56.何峰:《五世达赖喇嘛〈十三法〉探析》,载《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4期。
57.何宁生:《论后燕的法制》,载《西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58.何宁生:《论前燕的法制》,载《西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59.何宁生:《前秦法制初探》,载《西北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60.何宁生:《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司法制度及建树》,载《西北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61.何宁生:《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政权法制的历史影响》,载《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
62.何天明:《辽代的“因俗而治”与货币流通》,载《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七辑)2006年。
63.何耀华:《论凉山彝族的家支制度》,载《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2期。
64.侯爱梅:《试论北宋对西夏归明人的政策》,载《宁夏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65.侯绍庄、钟莉:《〈夜郎君法规〉时代辨析》,载《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
66.胡金鳌、米正国:《论彝族谱牒的特点及功能》,载《凉山彝族研究》(2),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
67.胡兴东:《清代民族法中“苗例”之考释》,载《思想战线》2004年第6期
68.华世:《试论景颇族山官制度》,载《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69.黄震云:《辽代法令考》,载《北方文物》2008年第4期。
70.吉克·则伙·史伙:《彝族尔比与习惯法》,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71.姜歆:《论西夏法典结构及私法在其中的地位》,载《宁夏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72.姜歆:《论西夏法律制度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西夏法典〈天盛律令〉为例》,载《固原师专学报》2006年第2期。
73.姜歆:《西夏〈天盛律令〉厩牧律考》,载《宁夏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74.姜歆:《西夏法典〈天盛律令〉佛道法考》,载《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75.蒋蓓妮:《关于唐王朝化外人涵义的探讨》,载《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第13期。
76.雷广正:《侗族地区“侗”、“款”组织的特征和作用》,载《民族研究》1980年第5期。
77.李保文:《康熙六年〈蒙古律书〉》,载《历史档案》2002年第4期。
78.李红艳:《关于十六国时期“胡汉分治”问题的思考》,载《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79.李剑、汪亚光:《论南诏的法律制度》,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80.李克建:《谈谈五服制、道和左郡、左县的历史作用及意义》,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增刊。
81.李明泽:《彝语“纳”(黑)义演变浅析》,载《彝族文化》1989年年刊。
82.李鸣:《西夏司法制度述略》,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83.李廷贵、酒素:《略论苗族古代社会结构的“三根支柱”——鼓社、议榔、理老》,载《贵州民族研究》1981年第4期。
84.李廷贵、酒素:《苗族“鼓社”调查报告》,载《贵州民族研究》1980年第3期。
85.李云泉:《五服制与先秦朝贡制度的起源》,载《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86.李云霞:《清朝的民族立法特色》,载《满族研究》2006年第2期。
87.廖君湘、严志钦:《“补拉”制度:侗族社会之宗法制度》,载《兰州学刊》2004年第6期。
88.刘本锋:《试论辽朝“因俗而治”的国策及意义》,载《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89.刘格平:《三年来民族工作的成就》,载《人民日报》1952年9月21日。
90.刘国石、王玮平:《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典章制度的汉化》,载《北华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91.刘海涛:《辽代死刑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92.刘建丽、陈武强:《略论北宋对西北边区蕃民的法律保护》,载《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年第2期。
93.刘强:《北元时期蒙古族女性社会地位探论——以〈阿勒坦汗法典〉为视角》,载《辽宁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94.刘志玲:《秦汉道制问题新探》,载《求索》2005年第12期。
95.龙威:《金代法律的渊源及其运用》,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96.隆英强:《浅谈五世达赖喇嘛时期的〈十三法典〉》,载《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97.卢汇:《论凉山彝族双则交错表兄弟姐妹优先婚姻》,载《凉山彝族研究》(2),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
98.鲁宁:《清朝对蒙古地区宗教政策及宗教立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大学,2009年。
99.罗家修:《德古与苏依浅议》,载《凉山彝族研究》(2)。
100.罗家云:《南诏国刑事法律规范的渊源探析》,《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1期。
101.罗家云:《影响南诏土地法律制度的诸因素》,载《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2期。
102.罗开玉:《论秦汉道制》,载《民族研究》1987年第5期。
103.吕英亭:《宋朝涉外法律初探》,博士论文,山东大学,2006年。
104.马尔子:《浅谈凉山彝族德古》,载《凉山民族研究》1992年刊。
105.马曼丽:《浅议〈蒙古—卫拉特法典〉的性质与宗旨》,载《西北史地》1981年第2期。
106.那仁朝格图:《〈成吉思汗大札撒〉中的几个问题》,载《内蒙古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107.那仁朝格图:《〈阿勒坦汗法典〉及其内容浅析》,载《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108.聂红萍:《清朝统一新疆进程中伯克阶层投清述论》,载《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109.牛海桢:《试论清王朝对维吾尔族伯克制度的改革》,载《喀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10.牛绿花:《略论〈钦定西藏章程〉及其历史意义》,载《青海民族研究》2009年第1期。
111.诺布旺丹:《〈十六法〉与十六世纪初期的藏族社会》,载《民族研究》1991年第3期。
112.欧俊娇:《浅谈侗族“款词”及其语言形式美》,载《贵州民族研究》1989年第3期。
113.裴杰生:《略论清代的西北边政方略——以〈蒙古律例〉、〈回疆则例〉为研究对象》,载《昌吉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114.齐格:《〈卫拉特法典〉中“别尔克”一词考释》,载《前沿》1996年第3期。
115.奇格:《〈卫拉特法典〉体系的产生及其特点》,载《西北史地》1998年第2期。
116.奇格:《一部珍贵的古代蒙古法律文献——〈阿勒坦汗法典〉》,载《内蒙古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
117.青格勒图:《〈卫拉特法典〉中无因管理之债辨析》,载《内蒙古大学学报》(蒙)2003年第4期。
118.青格勒图:《〈蒙古—卫拉特法典〉中的“札尔忽”、“札尔忽赤”之探析》,载《内蒙古大学学报》(蒙古文版)2007年第2期。
119.青格勒图:《卫拉特法典)若干刑法条款解析》,载《蒙古语言文学》2003年第5期。
120.曲比石美、马尔子:《旧凉山彝族家支、姻亲人命案及案例》,载《凉山彝族研究》(2),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
121.仁布仁巴图:《1678年〈葛尔丹皇台吉律令〉研究》,载《内蒙古大学学报》(蒙古文版)2004年第4期。
122.荣丽贞:《略述阿勒坦汗》,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81年第3期。
123.芮素平:《金朝立法研究》,硕士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24.闰宗森:《清朝回疆民族政策——伯克制度研究》,硕士论文,石河子大学,2010年。
125.萨仁格日勒:《〈蒙古—卫拉特法典〉中的风俗内容》,载《卫拉特研究》(蒙)2004年第4期。
126.桑耀华:《景颇族山官问题初论》,载《民族学研究第五辑》1983年。
127.邵方:《唐宋法律中儒家孝道思想对西夏法典的影响》,载《法学研究》2007年第1期。
128.邵方:《西夏法典对中华法系的传承与创新——以〈天盛律令〉为视角》,载《政法论坛》2011年第1期。
129.邵方:《西夏服制与亲属等级制度研究》,载《法学评论》2004年第3期。
130.沈寿文:《〈唐律疏议〉“化外人”辨析》,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年第3期。
131.石朝江:《苗族传统社会组织及功能》,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
132.石开忠:《侗族习惯法的文本及其内容、语言特点》,载《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133.史筠:《清王朝治理西藏的基本法律——〈西藏通制〉》,载《民族研究》1992年第2期。
134.宋国华:《论西夏法典中的拘捕制度》,载《宁夏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135.苏鲁格:《阿勒坦汗法典》,载《蒙古学信息》1996年第2期。
136.苏钦:《苗例考析》,载《民族研究》1993年第3期。
137.粟丹:《侗族传统社会款文化再认识》,载《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5期。
138.孙任之:《辽朝“因俗而治”政策的作用及思考》,载《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139.汤江灏:《“因俗而治”——〈钦定回疆则例〉评析》,新疆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140.李奋:《〈回疆则例〉研究》,石河子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141.陶玉坤:《北宋对契丹归明人的安置》,载《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142.特木尔宝力道:《从〈卫拉特法典〉看17世纪蒙古族婚姻家庭制度》,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蒙古文版)2002年第4期。
143.特木尔宝力道:《浅论〈卫拉特法典〉中的蒙古诉讼制度》,载《内蒙古大学学报》(蒙)1994年第2期。
144.图雅:《〈桦树皮律令研究〉——以文献学研究为中心》,内蒙古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145.王东平:《关于清代回疆伯克制度的几个问题》,载《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
146.王东平:《清代回疆地区法律典章的研究与注释》,载《西北民族研究》1998年第2期。
147.王宏翼:《南诏行政法律制度研究》,载《人民论坛》2011年第13期。
148.王鸿儒:《夜郎君法规的历史内容及其真实性探讨》,载《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第11期。
149.王娟娟:《关于清政府对回疆伯克制度改革的几个问题》,载《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10期。
150.王善军:《辽代籍没法考述》,载《民族研究》2001年第2期。
151.王爽:《论西夏刑事法律制度》,硕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152.王显家:《城步苗族、侗族款文述略》,载《民族论坛》1991第2期。
153.王欣:《〈回疆则例〉研究》,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3期。
154.王志强:《有清一代西北边疆民族立法措施评析》,载《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155.韦玖灵:《从石牌话看瑶族的原始法律意识》,载《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5期。
156.韦启光:《关于苗族的“习惯法”问题》,载《贵州社会科学》1983年第2期。
157.文志勇:《〈天盛律令〉卷一译释及西夏法律中的“十恶罪”》,载《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158.乌·巴克曼:《关于1815年颁行的〈理藩院则例〉》,载《蒙古史研究》2003年第6期。
159.吴浩:《刍议侗族款词的科学价值》,载《贵州民族研究》1985年第4期。
160.吴永章:《论宋代对南方民族的“羁縻”政策》,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3期。
161.吴振平、海棠:《清朝对蒙古地区的立法原则探微》,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162.吴治德:《侗款的“款”字探源——兼谈“都”字》,载《贵州民族研究》1992年第2期。
163.伍月:《一部珍贵的地方法规〈青海会盟法典〉》,载《第七次全国少数民族古文字学术研讨会参会论文提要》年。
164.习布仁巴图:《〈卫拉特法典〉中有关斗殴、戏虐处罚条文释义辨正》,载《内蒙古大学学报》(蒙古人版)2000年第3期。
165.喜农:《黔东南苗族“议榔”考》,载《贵州民族研究》1981年第4期。
166.向零:《侗款乡规及其演变》,载《贵州民族研究》1989年第3期。
167.项春松:《辽代财产刑研究——契丹“籍没”刑及其相关问题试析》,载《北方文物》2002年第3期。
168.肖汉银:《论清代民族立法的主要原则》,载《理论月刊》2003年第11期。
169.晓根:《拉祜族“卡些卡列”制度的产生与变异》,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l期。
170.谢波:《北宋对“归明人”的法律控制》,载《北方论丛》2009年第6期。
171.谢波:《南宋的归明人法制——以〈庆元条法事类·蛮夷门〉为中心》,载《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172.谢波:《宋代归明人法制研究》,博士论文,云南大学,2011年。
173.刑联禹:《〈阿勒坦汗法典〉研究与思考》,载《前沿》1994年第3期。
174.徐铭:《凉山彝族家支问题散论》,载《凉山彝族研究》(2),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
175.徐晓光:《看谁更胜一“筹”——苗族口承法状态下的纠纷解决与程序设定》,载《山东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176.徐晓光:《清朝民族立法原则初探》,载《民族研究》1992年第1期。
177.徐晓光:《清朝政府对苗族立法与苗疆习惯法的准用》,载《第二届贵州法学论坛论文集》(2001年)。
178.徐晓光:《无文字状态下的一种“立法”活动——黔桂边界苗族地区作为“先例”的埋岩》,载《山东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179.许伟伟:《〈天盛律令·节亲门〉对译与考释》,载《西夏学》2009年第5期。
180.寻丽琴:《浅议“化外人”》,载《法制与社会》2010年10期。
181.杨国才、刘俊清:《南诏国法制史研究》,载《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182.杨建:《略论秦汉道制的演变》,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4期。
183.杨进飞:《侗款制试探》,载《民族论坛》1987年第3期。
184.杨秀绿:《侗款的产生、功能及承传试探》,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6期。
185.杨选第:《从〈理藩院则例〉析清朝对蒙古地区立法特点》,载《内蒙古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186.杨毓攘:《拉祜族“奥者奥卡”双系制家庭剖析》,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3期。
187.易谋远:《对凉山彝族“家支”概念的研究》,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第4期。
188.袁俊英、李文军:《辽代行政制度二元化原因分析》,载《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189.岳红琴:《禹贡五服制与夏代政治体制》,载《晋阳学刊》2006年第4期。
190.张德元:《凉山彝族家支制度论要》,载《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4期。
191.张冠梓:《浅论中国古代的民族法制及其精神》,载《学术界》2003年第5期。
192.张国英:《藏文〈水牛年文书〉和〈钦定章程二十九条〉探析》,载《西藏研究》1993年第3期。
193.张晋藩:《清朝民族立法经验浅析》,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194.张淼淼:《唐代化外人的法律地位述论》,硕士论文,苏州大学,2010年。
195.张明山:《伯克制略考》,载《新疆地方志》2006年第6期。
196.张涛:《金代法制略探》,载《东北史地》2008年第1期。
197.张祥福:《〈青海卫拉特联盟法典〉研究》,硕士论文,内蒙古大学,2011年。
198.张永萍:《西夏和唐代婚姻制度的异同研究——以〈唐律〉和西夏〈天盛改旧定新律令〉比较为中心》,载《甘肃农业》2006年第3期。
199.张植荣:《〈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的法律地位》,载《西藏研究》1993年1期。
200.张志勇:《辽代法律及其特色》,载《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201.赵君:《〈唐律疏议〉“化外人”再探讨》,载《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22期。
202.赵心愚:《南诏告身制度试探》,载《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
203.赵英:《从〈云梦秦简〉看秦国的民族立法》,载《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7年第4期。
204.赵云田:《清朝〈理藩院则例〉的整理和利用》,载《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1年第2期。
205.赵云田:《清末新政期间的“筹蒙改制”》,载《民族研究》2002年第5期。
206.赵云田:《清末新政期间东北边疆的政治改革》,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第3期。
207.白翠琴:《试论卫拉特法典》,载《民族研究》1981年第2期。
208.周泓:《伊斯兰教在近代新疆的世俗化与地方化——伯克制度及新疆伊斯兰文化与内地的相异》,载《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209.周润年:《西藏古代〈十六法典〉的内容及其特点》,载《中国臧学》1994年第2期。
210.周伟洲:《驻藏大臣琦善改订西藏章程考》,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年第1期。
211.周星:《家支·德古·习惯法》,载《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5期。
212.卓嘎:《〈铁虎清册〉产生的背景及内容》,载《中国藏学》1992特刊。
213.邹敏:《关于唐律“化外人相犯”条的再思考》,载《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
214.邹渊:《〈夜郎君法规〉——一部贵州弃族古代地方政权习惯法》,载《夜郎研究》1999年。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