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美]亨利·埃兹科维茨:《麻省理工学院与创业科学的兴起》,王孙禺、袁本涛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美]希拉·斯劳特、拉里·莱斯利:《学术资本主义——政治、政策和创业型大学》,梁骁、黎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美]丽贝卡·S.洛温:《创建冷战大学——斯坦福大学的转型》,叶赋桂、罗燕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美]亨利·埃兹科维茨:《三螺旋:大学·产业·政府三元一体的创新战略》,周春彦译,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6]陈霞玲:《创业型大学组织变革路径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7][美]伯顿·克拉克:《大学的持续变革:创业型大学新案例与新概念》,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8]温正胞:《大学创业与创业型大学的兴起》,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9]付八军:《纵论创业型大学建设》,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10]宣勇、张鹏:《激活学术心脏地带——创业型大学学术系统的运行与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11]付八军:《大学教师的培养与成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2]付八军:《高等教育属性论——教育政策对高等教育属性选择的新视角》,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3]付八军:《大学理性——一位大学中层干部的教育随笔》,湘潭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14]付八军:《走进大学——献给那些关注大学天空的人》,湘潭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15]付八军:《大学与人生——献给那些在大学中追梦的人》,湘潭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16][美]弗兰克·罗德斯:《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王晓阳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7]付八军:《理想的人生——人生编号论》,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年版。
[18]付八军:《理想的大学——教育学术信札》,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19][英]纽曼:《大学的理想》,徐辉、顾建新、何曙荣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0]王小梅:《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文集》,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1]庄寿强:《普通(行为)创造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2]易高峰:《崛起中的创业型大学——基于研究型大学模式变革的视角》,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3]眭依凡:《大学的使命与责任》,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4]钟小彬:《美国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25]王雁:《创业型大学:美国研究型大学模式变革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5年。
[26]樊亚明:《英国华威大学走向卓越的内因分析》,硕士学位论文,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
[27]雷茹:《经营大学:一个新的大学管理理念——以英国沃里克大学为例》,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28]万萍:《沃里克大学治理结构的有效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南大学,2010年。
[29]温正胞:《创业型大学:比较与启示》,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0]刘叶:《建立创业型大学:管理上转型的路径》,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1]王钟斌:《创业型大学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启示》,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32]宋晓云:《欧洲中世纪大学教师与大学精神》,硕士学位论文,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33]杨光富:《美国赠地学院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4]王伟清:《创造性人才培养的课程资源条件保障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5]刘洋:《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运行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年。
[36]曾晓娟:《大学教师工作压力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大学理工大学,2010年。
[37]张凤贤:《美国高校教师聘用评价机制研究及启示》,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大学,2007年。
[38]张俊超:《大学场域的游离部落——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9]黄容霞:《全球化时代的大学变革(1980—2010):组织转型的制度根源》,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40]王立:《美国大学教师发展研究:历史的视角》,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1]张森:《MIT创业型大学发展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河北大学,2012年。
[42]别敦荣、李晓婷:《麻省理工学院的发展历程、教育理念及其启示》,《高等理科教育》2011年第2期。
[43]何振海、杨桂梅:《MIT本科教育特色及其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13年第7期。
[44]王孙禺等:《20世纪上半叶MIT校长们的教育与人才培养观念》,《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年第4期。
[45]杨聚鹏、王志强:《创业型大学校企合作模式及其经验借鉴》,《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34期。
[46]肖玲等:《高校科技创新创业的典范——美国斯坦福大学案例分析》,《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47]徐旭东:《斯坦福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1期。
[48]熊华军、岳芩:《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11年第11期。
[49]郑刚、郭艳婷:《世界一流大学如何打造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斯坦福大学的经验与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14年第9期。
[50]赵淑梅:《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及其启示》,《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4年第6期。
[51]毛庆等:《探寻“斯坦福式”创业型大学建设之路》,《南京日报》2012年2月22日。
[52]顾征、李文:《创业型大学知识产权管理经典模式》,《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第6期。
[53]郑宇明:《斯坦福大学的创业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12期。
[54]朱艳、王晓玲:《华威大学的办学理念及其启示》,《煤炭高等教育》2011年第3期。
[55]罗丹:《突出“课程”要素保障教学质量——华威大学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
[56]周江林:《英国华威大学成功的内在“基因”及启示》,《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57]洪成文:《企业家精神与沃里克大学的崛起》,《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
[58]刘叶:《创业型大学的发展之道:以沃里克大学为例》,《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年第5期。
[59]李勇、闵维方:《美国研究型大学经费来源与支出结构的特征分析与启示》,《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第3期。
[60]高明:《斯坦福大学——美国研究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典范》,《当代教育科学》2011年第19期。
[61]陈超:《从学术革命透视美国研究型大学崛起的内在力量》,《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年。
[62]黄扬杰、邹晓东、侯平:《学术创业研究新趋势:概念、特征和影响因素》,《自然辩证法研究》2013年第1期。
[63]王雁、李晓强:《创业型大学的典型特征和基本标准》,《科学学研究》2011年第2期。
[64]陈霞玲、马陆亭:《创业型大学的兴起与内涵——大学组织技术变迁的视角》,《大学教育科学》2012年第5期。
[65]罗泽意:《创业型大学的生成理路与实现》,《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66]王雁、孔寒冰、王沛民:《创业型大学:研究型大学的挑战和机遇》,《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
[67]胡丽莎:《知识生产的新模式与创业型大学的兴起》,《教育学术月刊》2012年第3期。
[68]彭宜新、邹珊刚:《从研究到创业——大学职能的演变》,《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第4期。
[69]王建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高等教育研究》2014年第2期。
[70]钱佩忠、翁默斯、郭石明:《学术与市场价值冲突视角下创业型大学的创建》,《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71]程广文:《创业型大学:走出象牙塔后的范式》,《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72]李世超、苏竣:《大学变革的趋——从研究研大学到创业型大学》,《科学学研究》2006年第4期。
[73]王雁、孔寒冰、王沛民:《两次学术革命与大学的两次转型》,《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74]冒澄、操太圣:《走出象牙塔:西方创业型大学的实践及启示》,《全球教育展望》2009年第3期。
[75]杨德广:《应将部分研究型大学转变为创业型大学——从“失衡的金字塔”谈起》,《高等理科教育》2010年第2期。
[76]黄子文、程广文:《论创业型大学》,《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77]顾坤华、赵惠莉:《高职院校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探索》,《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第19期。
[78]王坤、蒋国平:《基于创业型大学的高校组织转型障碍问题》,《现代教育管理》2010年第8期。
[79]朱永跃、马志强:《创业型大学视野下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新探》,《中国科技论坛》2010年第1期。
[80]陈汉聪、邹晓东:《发展中的创业型大学:国际视野与实施策略》,《比较教育研究》2011年第9期。
[81]吴伟、邹晓东、陈汉聪:《德国创业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慕尼黑工业大学为例》,《高教探索》2011年第1期。
[82]吴伟、石变梅、余晓:《欧美创业型大学的异化发展、趋同演变及其意蕴》,《现代教育管理》2012年第2期。
[83]许霆:《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与创业文化建设》,《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4期。
[84]张鹏、宣勇:《创业型大学学术运行机制的构建》,《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第9期。
[85]苏晓华等:《创业型大学市场化生存机制及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
[86]王琳玮、周丽华:《创业型大学建设的政府保障机制研究》,《科技创业月刊》2013年第2期。
[87]王孝坤:《面向创业型经济社会的创业型大学建设——以浙江万里学院为例》,《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88]荣军、李岩:《澳大利亚创业型大学的建立及对我国的启示》,《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第5期。
[89]张维亚、严伟:《创业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模式选择之一种》,《文教资料》2013年第28期。
[90]丁志同:《高校教师转型的内涵及其动力机制析论》,《理论导刊》2014年第9期。
[91]龚春芬、李志峰:《创业型大学教师发展:目标选择与实现途径》,《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第11期。
[92]冒荣、赵群:《两次学术革命与研究型大学的发展》,《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
[93]田静琳:《中世纪大学教学研究》,《科教文汇》2010年第12期。
[94]陈超:《从学术革命透视美国研究型大学崛起的内在力量》,《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年第4期。
[95]付八军:《论大学教师的职业特性》,《理工高教研究》2009年第6期。
[96]熊华军:《中世纪大学教学价值的取向:在理性中寻求信仰》,《江苏高教》2007年第6期。
[97]胡微微:《解构美国大学技术转移的MIT模式》,《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
[98]潘黎、侯剑华:《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主题和研究前沿——基于8种SSCI高等教育学期刊2000—2011年文献共被引网络图谱的分析》,《教育研究》2012年第6期。
[99]金美福:《实现教师转型与学校教育改善的同期互动——论“科研兴校”作为教师管理策略的基本原理》,《外国教育研究》2001年第6期。
[100]温正胞、谢芳芳:《学术资本主义: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性》,《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第5期。
[101]高明:《创业型大学兴起的背景研究》,《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0年第6期。
[102]宣勇、张鹏:《论创业型大学的价值取向》,《教育研究》2012年第4期。
[103]姚春梅、刘春花、朱强:《创业教育向创业型大学发展的四个维度》,《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7期。
[104]宣勇、付八军:《创业型大学的文化冲突与融合——基于学术资本转化的维度》,《中国高教研究》2013年第9期。
[105]高飞:《组织学视野下的创业型大学转型研究》,《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第9期。
[106]李木洲:《学术资本主义:全球化背景下大学面临的变革》,《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107]苏晓华、李剑湘、张耀辉:《创业型大学市场化生存机制及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
[108]董志霞:《国外创业型大学与营利性大学异同辨析》,《高校教育管理》2013年第6期。
[109]陈汉聪、邹晓东:《发展中的创业型大学:国际视野与实施策略》,《比较教育研究》2011年第9期。
[110]赵文华、易高峰:《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式研究:基于研究型大学模式创新的视角》,《高教探索》2011年第2期。
[111]刘永芳:《创业型大学视角下的高校资产公司:国际比较与政策选择》,《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9期。
[112]龚晓嵘:《创业型大学中教师角色分析》,《中国成人教育》2012年第8期。
[113]付淑琼:《忆王承绪先生与创业型大学研究》,《外国教育研究》2014年第4期。
[114]张鹏、宣勇:《创业型大学学术运行机制的构建》,《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第9期。
[115]肖绍聪:《创业型大学:市场经济时代大学的出路?——读〈学术资本主义〉》,《教育学术月刊》2012年第5期。
[116]付八军:《激活学术心脏地带:创业型大学学科建设的图景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14年第7期。
[117]付八军:《从教师转型看创业型大学建设的三个命题》,《教育发展研究》2015年第9期。
[118]陈超:《从学术革命透视美国研究型大学崛起的内在力量》,《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年第4期。
[119]高明、史万兵:《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型大学之路及对我国的启示》,《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120]王健华、周勇:《关于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第6期。
[121]林崇德:《创造性人才 创造性教育 创造性学习》,《中国教育学刊》2000年第1期。
[122]刘道玉:《论大学创造性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高教探索》2011年第1期。
[123]于翔:《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困境与机遇》,《前沿》2015年第5期。
[124]万慧颖、张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模式探讨》,《中国高校科技》2015年第5期。
[125]吴顺恩:《如何破解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中国高校科技》2015年第5期。
[126]刘叶:《建立学术导向的创业型大学——兼论洪堡理想与学术资本主义合的途径》,《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
[127]易军、李太福、葛继科:《大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的探索与实践》,《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8期。
[128]陈爱萍、王玉祥:《探讨大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的意义》,《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10期。
[129]于畅:《基于分类管理的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130]张浩:《高校教师评价机制的创新》,《教育评论》2014年第9期。
[131]吕淑青、问筱平、秦兴方:《美国大学教师评价机制及其启示——以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富乐敦分校为例》,《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年第6期。
[132]左文龙:《我国高校教师评价机制的主要问题和几点建议》,《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133]陈颖、李勤耕、刘新:《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34]任青青、叶深溪、陈焕新:《打造高效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科学与管理》2009年第2期。
[135]李丹、张杰:《浅谈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服务平台建设》,《云南科技管理》2013年第6期。
[136]李建聪:《建设“两计划一平台”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国科技产业》2015年第7期。
[137]乔均录:《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平台支撑》,《北京观察》2014年第6期。
[138]何晋秋:《博采众长 创优质大学科技园区——国内外科技园发展比较与借鉴》,《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年第3期。
[139]陈万里:《国内外大学科技园区发展追溯》,《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33期。
[140]郝红军、刘洋:《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机理研究》,《科技与管理》2013年第2期。
[141]刘国超:《发挥高校优势 建好科技园区——关于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思考》,《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年第2期。
[142]蔡袁强:《地方大学的使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教育研究》2012年第2期。
[143]张虹:《广东特色高层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构建初探》,《广东科技》2012年第11期。
[144]李海芳:《论大学教师教育观念的建构途径》,《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12期。
[145]戴维奇:《创业型大学是如何组织创业教育的?——以荷兰特温特大学为例》,《比较教育研究》2014年第2期。
[146]舒志定:《大学教师学术观念的哲学思考》,《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147]林锈戎:《我国地方高校实践创业型大学之路的若干探索》,《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148]眭依凡:《关于现代大学制度设计的几点思考》,《探索与争鸣》2013年第6期。
[149]徐小洲:《知识创新与创业教育》,《国际学术动态》2008年第6期。
[150]付八军:《创业型大学的外部着力点在于实现成果转化》,《中国教育报》2012年4月30日。
[151]付八军:《创业型大学的内部着力点在于培养创造性人才》,《中国教育报》2012年3月6日。
[152]毕玉才:《东北大学:50%以上的学生参与科研》,《光明日报》2012年12月10日。
[153]李平、宫恩威:《行业特色大学宜向创业型大学转型》,《黑龙江日报》2010年4月12日。
[154]李平:《从行业特色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型》,《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0月20日。
[155]王军胜:《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业型大学》,《光明日报》2013年3月31日。
[156]司洪昌、茶世俊:《培养创造性人才着力点何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创造性人才培养”论坛综述》,《中国教育报》2007年6月22日。
[157]钟文:《努力把专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成都日报》2015年6月30日。
[158]本报评论员:《把讨论成果转化为创新发展的动力》,《绍兴日报》2015年6月29日。
[159]焦占伟、曹佩:《把党建成果转化为司法审判实效》,《山西法制报》2015年6月29日。
[160]陈笃彬、吴敏生:《创建创业型大学 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福建日报》(求是版)2008年4月1日。
[161]高建进:《福州大学:创业教育成为学生发展助推器》,《光明日报》2014年12月10日。
[162]周玲玲:《福州大学以建设“创业型大学”为引领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2014年12月18日,http://www.jyb.cn/high/zjzz/201412/t20141218_607932.html(2015年4月20日)。
[163]王忆希:《福大要闻:福大召开2014年大学生创业工作会议》,2011年11月26日,http://news.fzu.edu.cn/html/fdyw/2014/11/26/fd49f807-8538-458a-8634-f1d70bbe4c78.html(2015年4月20日)。
[164]王德明:《解放思想凝心聚力协同创新跨越发展开启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全球化”高水平大学的新征程——在中国共产党南京工业大学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3年9月1日,http://njut.cuepa.cn/show_more.php?doc_id=845307(2015年5月4日)。
[165]黄维:《改革统领全局 以创新推动发展 以团结凝聚力量 以实干成就事业——在2014年新学期全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3月5日,http://tyb.njtech.edu.cn/view.asp?id=5735&class=929(2015年5月4日)。
[166]佚名:《研究称硅谷的竞争优势正在被取而代之》,2010年2月11日,http://tech.163.com/10/0211/20/5V92R1J7000915BD.html(2015年5月19日)。
[167]李菊容:《高校筹资的重要来源——社会捐赠》,2012年12月4日,http://www.xzbu.com/1/view-3731189.htm(2015年5月19日)。
[168]佚名:《英国市场营销名校解析》,2015年3月1日,http://liuxue.xdf.cn/wuhan/wzy/zx/755099.shtml(2015年5月29日)。
[169]陈统奎:《复旦:又一次华丽转身》,2005年9月21日,http://news.sohu.com/20050921/n227021310.shtml(2012年3月1日)。
[170]陈笃彬:《走进福州大学:创建创业型大学》,2008年10月23日,http://www.gmw.cn/content/2008-10/23/content_863253.htm(2015年4月20日)。
[171]佚名:《600多所本科高校将转向职业教育 150多所地方院校已报名转型》,2014年5月11日,http://news.163.com/14/0511/11/9RV90JQD00014Q4P.html(2015年6月25日)。
[17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各级各类学校校数、教职工、专任教师情况》,2014年12月30日,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8493/201412/181591.html(2015年6月25日)。
[173]单挑中的小傻叉:《为什么我一直在说福大大氛围浮躁》,2013年7月16日,http://tieba.baidu.com/p/2461866540(2015年8月15日)。
[174]葛剑雄:《中国的教育问题?教育的中国问题?》,2014年12月18日,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1/06/c_125963538.htm(2015年8月21日)。
[175]李向光:《南京工业大学的“斯坦福之路”》,2014年12月22日,http://cqt.njtech.edu.cn/xcb/Artcle_view.asp?id=16673(2015年5月4日)。
[176]Stuart,W.Lesli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4.
[177]Shane,S.,,Edward Elgar,2004.
[178]Bienkowska,D.,“Klofsten M.Creating Entrepreneurial Networks: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Mobility and Collaboration During Phd Education”,,2012,64(2):207-222.
[179]Pazos,D.R.,Lopez,S.F.,Sandias,A.R.,et al.,“Financing Research as a Key to 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Analysis of University Patents”,,2012(357):203-229.
[180]Henry Etzkowitz,“Research Groups as‘Quasi-firms’:the Invention of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2003,32:10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