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少青:(著)
郭少青,法学博士,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特聘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深圳大学优秀青年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环境治理和大数据治理。出版专著两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广东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等研究项目十余项。在《国外社会科学》《中国软科学》《社会科学战线》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车秀珍等:《深圳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陈家刚:《协商民主与国家治理》,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版。
陈潭等:《大数据时代的国家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郭少青:《论中国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的合理分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胡惠林:《国家文化治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金江军、郭英楼:《智慧城市: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的城市治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年版。
雷雨若、唐娟主编:《社会治理的“先行示范”:深圳实践》,重庆出版社2020年版。
林旸川:《互联网+法制思维与法律热点问题探析》,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
吕元礼等:《问政李光耀 新加坡如何有效治理》,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马斌:《政府间关系:权力配置与地方治理:基于省、市、县政府间关系的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欧阳志云等:《面向生态补偿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和生态资产核算》,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钭晓东:《论环境法功能之进化》,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汪先锋:《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国环境出版社2019年版。
魏斌等编著:《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中国环境出版集团2018年版。
吴曼青:《物联网与公共安全》,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
严励:《城市公共安全的非传统影响因素研究》,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
姚新等:《智慧环保体系建设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易建军:《智慧环保实践》,人民邮电出版社2019年版。
腾讯研究院:《互联网+时代的立法与公共政策》,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
腾讯研究院等:《网络空间法治化的全球视野与中国实践》,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
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法律》,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年版。
中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政策法规局:《中国互联网法规汇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周红云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
[新]陈荣顺、[新]李东珍、[新]陈凯伦:《清水 绿地 蓝天——新加坡走向环境和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之路》,毛大庆译,团结出版社2013年版。
[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美]戴维·约翰·法默尔:《公共行政的语言——官僚制、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吴琼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德]克劳斯·施瓦布:《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的力量》,李菁译,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
[美]罗伯特·B.丹哈特、[美]珍妮特·V.但哈特:《新公共服务理论——服务,而不是掌舵》,丁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美]罗伯特·亚当斯:《赋权、参与和社会工作》,汪冬冬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美]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王旭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日]藤原洋:《精益制造030:第四次工业革命》,李斌瑛译,东方出版社2015年版。
[日]尾木藏人:《工业4.0:第四次工业革命全景图》,王喜文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年版。
[德]乌尔里希·贝克、[英]安东尼·吉登斯、[英]斯科特·拉什:《自反性现代化》,赵文书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新]约西·拉贾:《威权式法治:新加坡的立法、话语与正当性》,陈林林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白玛卓嘎等:《基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的习水县生态保护成效评估》,《生态学报》2020年第2期。
白杨等:《云南省生态资产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研究》,《自然资源学报》2017年第7期。
鲍静:《全面建设数字法治政府面临的挑战及应对》,《中国行政管理》2021年第11期。
毕晓丽等:《基于IGBP土地覆盖类型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山地学报》2004年第1期。
蔡守秋:《第三种调整机制——从环境资源保护和环境资源法角度进行研究(上)》,《中国发展》2004年第1期。
蔡守秋:《第三种调整机制——从环境资源保护和环境资源法角度进行研究(下)》,《中国发展》2004年第2期。
蔡守秋:《论政府环境责任的缺陷与健全》,《河北法学》2008年第3期。
曹海军:《新区域主义视野下京津冀协同治理及其制度创新》,《天津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曹海林等:《公众环境参与:类型、研究议题与展望》,《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年第7期。
常纪文、刘凯:《新环保法实施,多少成效?多少问题?》,《环境经济》2005年第ZA期。
常杪等:《环境大数据概念、特征及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中国环境管理》2015年第6期。
陈刚、蓝艳:《大数据时代环境保护的国际经验及启示》,《环境保护》2015年第19期。
陈海嵩:《绿色发展中的环境法实施问题:基于PX事件的微观分析》,《中国法学》2016年第1期。
陈昊:《“一街一站”让深圳大气治理走向精细化》,《环境》2018年第10期。
陈万球、石惠絮:《大数据时代的城市治理:数据异化与数据治理》,《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第5期。
董天等:《鄂尔多斯市生态资产和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评估》,《生态学报》2019年第9期。
董战峰等:《深圳生态环境保护40年历程及实践经验》,《中国环境管理》2020年第6期。
冯广明:《3S技术在智慧环保领域中的应用》,《河南科技》2013年第5期。
冯晓青、胡少波:《互联网挑战传统著作权制度》,《法律科学》2004年第6期。
冯晓青:《数据财产化及其法律规制的理论阐释与构建》,《政法论丛》2021年第4期。
傅毅明:《大数据时代的环境信息治理变革》,《中国环境管理》2016年第4期。
葛洋等:《浅析新时期生态环境教育的实现路径》,《环境教育》2021年第6期。
辜胜阻等:《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中国软科学》2013年第1期。
古小东、夏斌:《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环境保护》2018年第24期。
关婷、薛澜、赵静:《技术赋能的治理创新:基于中国环境领域的实践案例》,《中国行政管理》2019年第4期。
郭尚花:《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内外因分析与治理策略》,《科学社会主义》2013年第2期。
郭少青:《大数据时代的“环境智理”》,《电子政务》2017年第10期。
郭巍青、陈晓运:《垃圾处理政策与公民创议运动》,《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郭武:《论中国第二代环境法的形成和发展趋势》,《法商研究》2017年第1期。
郭叶波:《城市安全风险防范问题研究》,《中州学刊》2014年第6期。
何浩等:《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量》,《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第6期。
何显红等:《深圳自然教育志愿者培育和激励机制:以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为例》,《湿地科学与管理》2020年第4期。
何艳玲:《“中国式”邻避冲突:基于事件的分析》,《开放时代》2009年第12期。
胡洪彬:《大数据时代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双重境遇与破解之道》,《社会主义研究》2014年第4期。
华启和:《邻避冲突的环境正义考量》,《中州学刊》2014年第10期。
季卫东:《大数据时代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研究》,《政治与法律》2021年第10期。
蒋洪强等:《生态环境大数据研究与应用进展》,《中国环境管理》2019年第6期。
金玉婷:《〈自然学校指南〉正式发布》,《世界环境》2016年第1期。
晋海:《论我国环境法的实施困境及其出路》,《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赖旭等:《盐田区以“碳币”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公众参与机制分析研究》,《能源与环境》2020年第1期。
劳事查:《深圳清水河“8·5”爆炸事故调查》,《劳动保护》2015年第9期。
李健:《城市建设—社会管理:基于双重需求的智慧城市推进路径》,《上海城市管理》2017年第1期。
李健:《维也纳以“智慧城市”框架推动“绿色城市”建设的经验》,《环境保护》2016年第14期。
李培君、单吉祥:《5G在环保信息化中的应用分析》,《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年第32期。
李文华等:《中国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自然资源学报》2009年第1期。
李祥、孙淑秋:《从碎片化到整体性:我国特大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之路》,《湖北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
李永友等:《我国污染控制政策的减排效果——基于省际工业污染数据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8年第7期。
林洁:《苏州、昆山等开发区招商引资中土地出让的过度竞争》,《改革》2003年第6期。
凌向峰等:《基于MSNS的环境公共舆情监督系统》,《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第3期。
刘锐等:《智慧环保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环境管理》2018年第2期。
刘细良、刘秀秀:《基于政府公信力的环境群体性事件成因及对策分析》,《中国管理科学》2013年第11期。
刘友宾:《用信息公开的光芒驱散公众心中的雾霾》,《环境保护》2021年第13期。
龙卫球:《再论企业数据保护的财产权化路径》,《东方法学》2018年第3期。
卢文刚:《超大型城市公共安全治理:实践、挑战与应对》,《中国应急管理》2015年第2期。
卢文刚:《深圳市社会建设回顾及“十三五”展望》,《社会治理》2016年第2期。
陆安颉:《公众参与对环境治理效果的影响——基于阶梯理论的实证研究》,《中国环境管理》2021年第4期。
陆冬华、齐小力:《我国网络安全立法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路宏峰、吴泽婷:《“深圳标准”城市发展理念探究》,《中国标准化》2017年第5期。
栾彩霞:《大气污染治理,深圳的速度和标准》,《世界环境》2017年第4期。
栾彩霞:《环境教育的推力和依托——从环境教育基地探索日本环境教育》,《环境教育》2013年第6期。
罗梁波:《“互联网+”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场景:使命、格局和框架》,《学术研究》2020年第9期。
吕凯波:《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带来官员晋升吗?——来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证据》,《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吕忠梅:《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决策法律机制》,《中国法学》2014年第3期。
吕忠梅:《再论公民环境权》,《法学研究》2000年第6期。
吕忠梅等:《中国环境法治七十年:从历史走向未来》,《中国法律评论》2019年第5期。
马奔等:《当代中国邻避冲突治理的策略选择——基于对几起典型邻避冲突案例的分析》,《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马波:《论政府环境责任法制化的实现路径》,《法学评论》2016年第2期。
马国霞等:《中国2015年陆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研究》,《中国环境科学》2017年第4期。
马小虎:《新媒体时代的公共政策创新研究——基于信息传播变革的视角》,《理论观察》2016年第4期。
马长山:《智慧社会的基层网格治理法治化》,《清华法学》2019年第3期。
欧阳志云:《开创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学,奠基生态文明建设——纪念著名生态学家王如松院士诞辰七十周年》,《生态学报》2017年第17期。
欧阳志云等:《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概念、核算方法与案例研究》,《生态学报》2013年第21期。
欧阳志云等:《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的初步研究》,《生态学报》1999年第5期。
潘耀忠等:《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生态资产遥感定量测量》,《中国科学(D辑)》2004年第4期。
潘禹等:《浅析“智慧环保”背景下的环保执法能力建设》,《科技致富导向》2014年第24期。
潘泽泉、杨金月:《寻求城市空间正义:中国城市治理中的空间正义性风险及应对》,《山东社会科学》2018年第6期。
彭爱华:《浅析大数据在环境治理领域的运用》,《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年第7期。
钱水苗:《政府环境责任与〈环境保护法〉修改》,《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钱小平:《环境刑法立法的西方经验与中国借鉴》,《政治与法律》2014年第3期。
钱玉英、钱振明:《制度建设与政府决策机制优化:基于中国地方经验的分析》,《政治学研究》2012年第2期。
乔坤元:《我国官员晋升锦标赛机制:理论与证据》,《经济科学》2013年第1期。
邱桂杰、齐贺:《政府官员效用视角下的地方政府环境保护动力分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4期。
任丙强:《环境领域的公众参与:一种类型学的分析框架》,《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肖如林等:《基于互联网与遥感的网络环境舆情联动监控技术应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6年第2期。
沈国麟《大数据时代的数据主权和国家数据战略》,《南京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
沈晓悦等:《我国雾霾治理环保体制障碍与突破》,《环境保护》2016年第8期。
史玉成:《环境法学核心范畴之重构:环境法的法权结构论》,《中国法学》2016年第5期。
帅志强等:《构建新媒体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环境污染的舆论监督机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年第9期。
孙海波:《基因编辑的法哲学辨思》,《比较法研究》2019年第6期。
孙伟平、赵宝军:《信息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与信息社会的建构》,《哲学研究》2019年第6期。
孙伟增等:《环保考核、地方官员晋升与环境治理》,《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孙佑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境立法的基本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孙佑海:《影响环境资源法实施的障碍研究》,《现代法学》2007年第2期。
锁利铭、廖臻:《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府际联席会机制研究》,《行政论坛》2019年第3期。
谭娟等:《大数据时代政府环境治理路径创新》,《中国环境管理》2018年第2期。
陶然等:《经济增长能够带来晋升吗?——对晋升锦标竞争理论的逻辑挑战与省级实证重估》,《管理世界》2010年第12期。
陶韬等:《河务通系统在“河长制”实践中的应用》,《人民珠江》2020年第8期。
童星:《中国应急管理的演化历程与当前趋势》,《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18年第6期。
涂正革:《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模式》,《国家治理》2018年第4期。
汪劲:《中国环境法治三十年:回顾与反思》,《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汪自书等:《我国环境管理新进展及环境大数据技术应用展望》,《中国环境管理》2018年第5期。
王基岩:《论威胁网络空间安全的十大因素及其立法规制》,《河北法学》2014年第8期。
王君玲:《网络环境下群体性事件的新特点》,《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王珺:《双重博弈中的激励与行为》,《经济研究》2001年第8期。
王世伟:《论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的新特点与新要求》,《图书情报工作》2016年第6期。
王威、朱京海:《大数据时代下辽宁环保的思考》,《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6年第2期。
王威、朱京海:《基于大数据的辽宁智慧环保新思路》,《环境影响评价》2016年第2期。
王锡锌:《参与式治理与根本政治制度的生活化》,《法学杂志》2012年第6期。
王锡锌:《公众决策中的大众、专家与政府》,《中外法学》2006年第4期。
王贤斌等:《辖区经济增长绩效与省长省委书记晋升》,《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第1期。
文宏、林彬:《国家战略嵌入地方发展:对竞争型府际合作的解释》,《公共行政评论》2020年第2期。
吴建南等:《环保考核、公众参与和治理效果:来自31个省级行政区的证据》,《中国行政管理》2016年第9期。
吴元元:《双重博弈结构中的激励效应与运动式执法——以法律经济学为解释视角》,《法商研究》2015年第1期。
吴元元:《双重结构下的激励效应、信息异化与制度安排》,《制度经济学研究》2006年第1期。
吴真、高慧霞:《新加坡环境公共治理的实施逻辑与创新策略——以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的三方合作为视角》,《环境保护》2016年第23期。
吴志攀:《“互联网+”的兴起与法律的滞后性》,《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夏莉、江易华:《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双重境遇》,《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向志强、孔令锋:《我国学校领导激励机制的双重博弈》,《社会科学家》2006年第5期。
熊德威:《发展大数据,构建环境管理“千里眼、顺风耳、听诊器”》,《环境保护》2015年第19期。
徐桂红等:《深圳自然学校环境教育体系研究》,《湿地科学与管理》2015年第4期。
徐健荣等:《深圳市盐田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研究》,《环境科学与管理》2019年第5期。
许多奇:《个人数据跨境流动规制的国际格局及中国应对》,《法学论坛》2018年第3期。
许勤:《坚持深圳质量深圳标准,争当全国应急管理工作排头兵》,《中国应急管理》2014年第10期。
许庆瑞、吴志岩、陈力田:《智慧城市的愿景与架构》,《管理工程学报》2012年第4期。
薛澜、张慧勇:《第四次工业革命对环境治理体系建设的影响与挑战》,《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年第9期。
杨学军、徐振强:《智慧城市中环保智慧化的模式探讨与技术支撑》,《城市发展研究》2014年第7期。
杨雪冬:《压力型体制:一个概念的简明史》,《社会科学》2012年第11期。
姚洋、张牧扬:《官员绩效与晋升锦标赛——来自城市数据的证据》,《经济研究》2013年第1期。
于志刚:《“信息化跨国犯罪”时代与〈网络犯罪公约〉的中国取舍》,《法学论坛》2013年第2期。
於方等:《生态价值核算的国内外最新进展与展望》,《环境保护》2020年第14期。
郁建兴、高翔:《地方发展型政府的行为逻辑及制度基础》,《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郁建兴:《中国地方治理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治理研究》2018年第1期。
詹志明、尹文君等:《环保大数据及其在环境污染防治管理创新中的应用》,《环境保护》2016年第6期。
詹志明:《我国“智慧环保”的发展战略》,《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2年第10期。
张彩云等:《中国式财政分权、公众参与和环境规制——基于1997—2011年中国30个省份的实证研究》,《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5年第6期。
张晨:《大数据时代下环保人的宣教工作》,《环境教育》2021年第4期。
张金阁、彭勃:《我国环境领域的公众参与模式:一个整体性分析框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
张锦水等:《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生态资产测量及其动态变化分析》,《应用生态学报》2007年第3期。
张琳、陈军:《“智慧环保”建设中关键问题探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6年第4期。
张平:《互联网法律规制的若干问题探讨》,《知识产权》2012年第8期。
张橦:《新媒体视域下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效果研究——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18年第9期。
张新宝:《互联网发展的主要法治问题》,《法学论坛》2004年第1期。
张逸:《城市总体规划公众参与的创新性实践——对“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公众参与的思考》,《上海城市规划》2018年第4期。
赵娟:《论环境法的行政法性质》,《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7期。
赵宇峰:《城市治理新形态:沟通、参与与共同体》,《中国行政管理》2017年第7期。
郑石明:《数据开放、公众参与和环境治理创新》,《行政论坛》2017年第4期。
郑思齐等:《公众诉求与城市环境治理》,《管理世界》2013年第6期。
郑方雅:《论大数据时代我国柔性环境执法方式改革》,《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
郑卫:《我国邻避设施规划公众参与困境研究——以北京六里屯垃圾焚烧发电厂规划为例》,《城市规划》2013年第8期。
仲伟周、王军:《地方政府行为激励与我国地区能源效率研究》,《管理世界》2010年第6期。
周国文:《从生态文化的视域回顾环境哲学的历史脉络》,《自然辩证法通讯》2018年第9期。
周黎安:《政府治理的变革、转型与未来展望》,《人民法治》2019年第7期。
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
周庆山:《论网络法律体系的整体建构》,《河北法学》2014年第8期。
朱光磊、赵志远:《政府职责体系视角下的权责清单制度构建逻辑》,《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
朱江丽:《新媒体推动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现状、问题与对策》,《中国行政管理》2017年第6期。
朱京海等:《大数据何以助力环保?》,《环境经济》2015年第CZ期。
Alex Wang,“The Search for Sustainable Legitimacy:Environmental Law and Bureaucracy in China”,,Vol.37,No.2,2013.
Andersson,Krister P.and Elinor Ostrom,“Analyzing Decentralized Resource Regimes from a Polycentric Perspective”,,Vol.41,No.1,2008.
Bai,Chong-En,Du,Yingjuan,Tao,Zhigang,Tong,Sarah Y.,“Local Protectionism and Regional Specialization:Evidence from China's Industries”,,Vol.63,No.2,2004.
Richman,Barak D.,“Mandating Negotiations to Solve the NIMBY Problem:A Creative Regulatory Response”,...& ' 20,Vol.20,2001.
Beck,Ann,“Some Aspects of the History of Anti-pollution Legislation in England,1819-1954”,,1959.
Carroll B.and C.Terrance,“Civic Networks.Legitimacy and the Policy Process”,:,Vol.12,No.1,2011.
Chen Ye,Li Hongbin,Zhou Li-An,“Rela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the Turnover of Provincial Leaders in China”,,Vol.88,No.3,2005.
Beck,Ann,“Some Aspects of the History of Anti-pollution Legislation in England,1819-1954”,,1959.
Eigenraam,Mark,Joselito Chua,and Jessica Hasker,“Land and Ecosystem Services:Measurement and Accounting in Practice”,,,,,2013.
Folke,Carl,et al.,“Adaptive Governance of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Vol.30,2005.
Guo,Huadong,et al.,“Scientific Big Data and Digital Earth”,,Vol.59,No.35,2014.
Ha,Huong,and Jim Jose,“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n Singapore”,,,Vol.4,No.3,2017.
Hoekstra,Arjen Y.and Pham Q.Hung,“Globalisation of Water Resources:International Virtual Water Flows in Relation to Crop Trade”,,Vol.15,No.1,2005.
Lan,Jing,Kakinaka,Makoto,Huang,Xianguo,“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Human Capital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China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 ,Vol.51,No.2,2012.
Leitmann,Josef,“Integrating the Environment in Urban Development:Singapore As a Model of Good Practice”,,,,,Vol.26,2000.
Li H.,Zhou L.,“Political Turnover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The Disciplinary Role of Personnel Control in China”,,Vol.89,No.9-10,2005.
Li,Guoping,Yun Hou,and Aizhi Wu,“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Technological Drivers,Impacts and Coping Methods”,,Vol.27,No.4,2017.
McGinnis,Michael Dean,:,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9.
Gerrard,Michael B.,“The Victims of NIMBY”,,Vol.21,1993.
Monostori,László,“Cyber-physical Production Systems:Roots,Expectations and R&D Challenges”,,Vol.17,2014.
Oi,Jean C.,“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in China”,,Vol.45,No.1,1992.
Olsson,Per and Carl Folke,“Local ecological knowledge and institutional dynamics for ecosystem management:A study of Lake Racken watershed,Sweden”,,Vol.4,No.2,2001.
Ostrom,Elinor,Governing the Commons: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Ostrom,Elinor,,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9.
Pahl-Wostl,Claudia,“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Analysing Adaptive Capacity and Multi-level Learning Processes in Resource Governance Regimes”,,Vol.19,No.3,2009.
Qian,Yingyi and Roland,Gérard,“Federalism and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Vol.88,No.5,1998.
Reid,Walter V.,et al.,--:,Island Press,2005.
Wang,Hua,and Wenhua Di,“The Determinants of Government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Chinese Townships”, 636298,2002.
Wichelns,Dennis,“The Policy Relevance of Virtual Water Can Be Enhanced by Considering Comparative Advantages”,,Vol.66,No.1,2004.
Zehnder,Alexander JB,Hong Yang,and Roland Schertenleib,“Water Issues:The Need for Action at Different Levels”,,Vol.65,No.1,2003.
Zhang,Shanqi,and Rob Feick,“Understanding Public Opinions from Geosocial Media”,-,Vol.5,No.6,2016.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