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专著类
曹荣湘:《走出囚徒困境——社会资本与制度分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丛鹏:《大国安全观比较》,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
季艳霞:《政府经济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李培林、陈光金、张翼:《2018年中国社会形式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李易骏:《当代社区工作:计划与发展实务》,双叶书廊有限公司2012年版。
刘本旺:《参政议政用语集》,群言出版社2014年版。
毛寿龙:《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闪淳昌、薛澜:《应急管理概论——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吴燕怡:《基层行政协商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徐永祥:《社区发展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杨继绳:《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江西高校出版社2011年版。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张康之:《走向合作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周长城:《生活质量的指标构建及其现状评价》(社会蓝皮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周志忍:《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公民参与:中国地方政府的实践与经验》,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德]乌尔里希·贝克、约翰内斯·威尔姆斯:《自由与资本主义——与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对话》,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美]阿伦·利普哈特:《民主的模式:36个国家的政府形式和政府绩效》(第二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美]爱德华·弗里曼、杰弗里·哈里森、安德鲁·威克斯:《利益相关者理论现状与展望》,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版。
[美]本杰明·雷德克利夫:《人类幸福的政治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美]福克斯、米勒:《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劳伦斯·巴顿:《组织危机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理查德·C.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美]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中信出版社2001年版。
[美]曼瑟尔·奥尔森:《权力与繁荣》,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美]辛西娅·休伊特·德·阿尔坎塔拉、黄语生:《“治理”概念的运用与滥用》,《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年第1期。
[英]奥斯本:《新公共治理?——公共治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观点》,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英]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版。
[英]齐格蒙特·鲍曼:《被围困的社会》,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Sorensen E.& Torfing J.,Theories of Democratic Network Governance,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7。
二 期刊文献
包心鉴:《论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现代化价值指向》,《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2期。
鲍宗豪:《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需求理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9期。
边燕杰、肖阳:《中英居民主观幸福感比较研究》, 《社会学研究》2014年第2期。
陈刚、李树:《政府如何能够让人幸福?——政府质量影响居民幸福感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12年第8期。
陈光、方媛:《论社区治理参与主体的利益追求与规制》,《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5期。
陈亮:《走向网络化治理: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治理的复合困境及破解之道——基于 “理念—主体—客体—介体”的系统分析视角》,《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7年第3期。
程惠霞:《“科层式”应急管理体系及其优化:基于 “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视角》,《中国行政管理》2016年第3期。
陈伟东、李雪萍:《社区治理与公民社会的发育》,《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崔绍亚:《构建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新模式》,《群众》2016年第10期。
董石桃:《公民政治参与权和政治发展——一种参与式民主的反思与构建》,《青海社会科学》2016年第5期。
范如国:《复杂网络结构范型下的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
范维澄:《公共安全体系发展与安全保障型社会》,《中国工程科学》2017年第1期。
冯玲、王名:《治理理论与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与改革》2003年第3期。
风笑天、易松国:《城市居民家庭生活质量:指标及其结构》,《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4期。
傅宏、陈庆荣等:《老龄化社会心理问题研究和心理服务实践——以江苏为例》,《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年第2期。
高红:《城市基层合作治理视域下的社区公共性重构》,《南京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
高文斌、樊春雷等:《普及心理科学与建设健康中国》,《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年第11期。
龚维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体系》,《社会治理》2017年第10期。
郭瑞斌、薛东前、暴向平、高艳:《西安市主城区客观生活质量空间格局研究》,《人文地理》2015年第5期。
韩喜平:《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理论指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年第1期。
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何继新、杨鹏、高亚君:《城市社区公共物品多主体协同供给:现状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吉首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何艳玲:《从 “科层式供给”到 “合作化供给”——街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个案分析》,《武汉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胡晓芳:《公共性再生产:社区共同体困境的消解策略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17年第12期。
胡圆圆、王远河:《现阶段我国公民的政治心理及认同建构》,《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华崟婷:《基于公共财政视角的我国危机应急管理》,《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11期。
黄嘉文:《居民幸福感:一项基于CGSS2005的实证分析》,《社会》2013年第5期。
黄希庭、郑涌等:《关于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心理科学》2007年第1期。
黄希庭、郑涌:《中国心理健康服务:基于需求与服务关系的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年第5期。
黄永明、何凌云:《城市化、环境污染与居民主观幸福感——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中国软科学》2013年第12期。
贾德荣、王国安:《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8年第3期。
蒋超、娄梦雪、胡维芳:《我国社会心理咨询服务现状及发展对策》,《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江国华:《习近平 “共建共治共享”治理理念的理论释读》,《求索》2018年第1期。
姜晓萍:《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第2期。
金太军、姚虎:《国家认同:全球化视野下的结构性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
李春华:《文化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力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年第2期。
李鸿阶、张元钊:《OECD国家生活质量评价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李厚羿:《社会心理: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新维度》, 《理论探讨》2013年第6期。
李磊:《习近平的美好生活观论析》, 《社会主义研究》2018年第1期。
李明:《大数据技术与公共安全信息共享能力》,《电子政务》2014年第6期。
李明华:《作为社会意识的社会心理》,《现代哲学》2006年第6期。
李宁宁、张春光:《社会满意度及其结构要素》,《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黎昕:《关于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的若干思考》,《东南学术》2018年第5期。
李尧远、曹蓉:《全面风险治理:灾害防治模式的理想形态——兼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学术启示》,《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2期。
李宜钊、孔德斌:《公共治理的复杂性转向》,《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李宇、王沛、孙连荣:《中国人社会认知研究的沿革、趋势与理论建构》,《心理科学进展》2014年第11期。
李越、崔红志:《农村老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山东、河南、陕西三省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14年第4期。
刘军强、熊谋林、苏阳:《经济增长时期的国民幸福感——基于CGSS数据的追踪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2期。
刘跃进:《不成立的 “非传统安全”一词》,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刘跃进:《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野下的传统国家安全问题》,《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年第6期。
刘奕:《公共安全体系发展与安全保障型社会》, 《中国工程科学》2017年第1期。
刘朝晖:《社会服务购买机制在高校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应用》,《思想理论教育》2015年第7期。
林安红:《多中心治理视野下社会中介组织与政府的关系解读》,《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林南、王玲、潘允康、袁国华:《生活质量的结构与指标——1985年天津千户户卷调查资料分析》,《社会学研究》1987年第6期。
卢淑华、韦鲁英:《生活质量主客观指标作用机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
罗婕、桑玉成:《权力向上,治理向下:关于整体性治理的一种视角》,《学海》2018年第3期。
吕小康、黄妍:《如何测量 “获得感”?——以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为例》,《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马广海:《论社会心态:概念辨析及其操作化》,《社会科学》2008年第10期。
马捷莎:《论人的自我实现》,《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马庆钰:《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意涵解读》,《行政管理改革》2018年第3期。
孟建柱:《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重要指示》,《社会治理》2016年第6期。
莫征宇:《“群众路线”在社会心理服务类节目中的 “分异”传播》,《传播与版权》2013年第7期。
欧阳瑜华、刘海燕:《社会心态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综述》,《理论探索》2014年第5期。
潘建红、杨利利:《习近平 “人民获得感思想”的逻辑与实践指向》,《学习与实践》2018年第2期。
庞娟:《城市社区公共品供给机制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第8期。
齐卫平:《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新时代需要》,《国家治理》2017年第4期。
钱铭怡、陈红等:《国内六大区心理治疗和咨询管理状况的调查》,《心理科学》2008年第2期。
饶彩霞:《我国公共安全体系风险与对策研究》,《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新的美好生活,新的感受期盼——当前公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报告》, 《国家治理》2017年第4期。
闪淳昌:《提高应急管理能力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中国应急救援》2015年第1期。
邵雅利:《习近平 “人民获得感思想”的深刻意蕴与实践路径》,《理论导刊》2017年第9期。
石孟磊:《社会心态研究述评:概念、结构与测量》,《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史亚丽、柳礼泉:《近年来国内社会心态研究述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9期。
宋佳萌、范会勇:《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元分析》,《心理科学进展》2013年第21期。
宋洁:《大数据时代城市公共安全预警体系的构建》,《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宋尚桂:《我国大学心理服务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初探》,《山东高等教育》2014年第2期。
孙留华:《90后大学生政治认同感的影响因素分析》,《湘潮》(下半月)2010年第10期。
孙萍、许阳:《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研究现状梳理与评价》,《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谭明方:《论 “社会行为”与 “制度文化”——兼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浙江学刊》2001年第3期。
王大为、张潘仕、王俊秀:《中国居民社会安全感调查》,《统计研究》2002年第9期。
王道勇:《加快形成 “一主多元”式社会治理主体结构》,《科学社会主义》2014年第2期。
王广州、王军:《中国家庭幸福感测量》,《社会》2013年第6期。
王俊秀:《中国社会心态:问题与建议》,《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年第5期。
王俊秀:《社会心态:转型社会的社会心理研究》, 《社会学研究》2014年第1期。
王俊秀:《社会情绪的结构和动力机制:社会心态的视角》,《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王俊秀:《社会心态的结构和指标体系》,《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2期。
王洛忠、李帆:《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构建与地区差距衡量》,《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年第1期。
王绍光:《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王莹、王义保:《社会公共安全治理中公众参与的模式与策略》,《城市发展研究》2015年第2期。
吴春:《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探索与发展——以济南市历下区为例》,《理论学习》2014年第9期。
吴海盛:《农村老人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省农户微观数据的分析》,《农村经济问题》2009年第10期。
吴倬:《人的社会责任与自我实现——论自我实现的动力机制和实现形式》,《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吴金芳、郭镜:《贝克风险社会理论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吴卫东:《论和谐社会建设中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继续教育研究》2011年第10期。
席恒、雷晓康:《合作收益与公共管理:一个分析框架及其应用》,《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1期。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求是》2016第1期。
夏建中:《治理理论的特点与社区治理研究》, 《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谢熠:《论转型期社会公平感的解释路径与研究取向》,《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1期。
邢占军:《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2年第3期。
邢占军、高红、王吉刚:《对我国居民政治生活质量评价的思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徐大真、徐光兴:《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模式建构》,《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第4期。
徐望:《国家文化软实力指标体系框架建构》,《统计与决策》2018年第13期。
徐燕:《松江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探析》, 《中国民康医学》2017年第29期。
徐映梅、夏伦:《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分析——一个综合分析框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许珍:《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农民政治认同感的政策思考》,《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严国红:《论马克思主义对 “社会心理”内涵界定的实质》,《甘肃理论学刊》2012年第4期。
杨延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衡量指标体系的构建——一个初步的分析框架》,《观察与思考》2018年第4期。
杨宜音:《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心理关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
易松国:《生活质量研究进展综述》,《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尹广文、李树武:《合作中的伙伴关系:社会组织参与城市基层社区治理的关系策略研究》,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10期。
易永胜:《深圳社区矛盾调处机制研究》,《特区实践与理论》2012年第4期。
俞国良、王浩:《社会转型:社会心理变迁影响社会舆论引导》,《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总第54期。
于海涛等:《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认同:认同内容及其对群际行为的影响》,《心理科学进展》2014年第5期。
余潇枫:《公共安全体系建构需树立 “总体公共安全观”》,《探索与争鸣》2014年第8期。
余潇枫:《中国社会安全理想的三重解读》,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袁浩、顾洁:《社会公平感、政治效能感与政治信任——基于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分位数回归分析》,《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曾秀兰:《公民权利意识觉醒下社会管理之应变》,《广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翟绍果、谌基东:《共建美好生活的时代蕴意、内涵特质与实现路径》,《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
张晨、王生坤、张欢:《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治理问题研究评述》,《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2期。
张虎祥:《社区治理与权力秩序的重构对上海市KJ社区的研究》,《社会》2005年第6期。
张开云、叶浣儿:《多元联动治理:逻辑、困境及其消解》,《中国行政管理》2017年第6期。
张伟伟:《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三条主线——治理主体、工具、客体研究》,《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4期。
张艳涛、杨发玉:《论普列汉诺夫 “社会心理”思想的当代价值——基于社会心理视角的分析》,《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
张忆雄、马佳、桂莹、李小平:《不同地区社区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年第34卷。
张昱、曾浩:《社会治理治什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第5期。
张勇杰:《从多元主体到程序分工:公共服务供给网链化模式的生成逻辑》,《党政干部学刊》2015年第10期。
郑方辉、卢扬帆、覃雷:《公众幸福指数:为什么幸福感高于满意度?》,《公共管理学报》2015年第2期。
郑功成:《用共享发展引领社会治理》,《社会治理》2017年第2期。
郑杭生、黄家亮:《论我国社区治理的双重困境与创新之维——基于北京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分析》,《东岳论丛》2012年第33期。
郑家昊:《政府引导社会管理:复杂性条件下的社会治理》,《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郑谦:《公共性视角下的公共物品供给主体之辨——多元化的困境分析》,《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3期。
郑卫东:《城市社区建设中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以上海市为例》,《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城市生活质量研究中心:《高生活成本拖累城市生活质量满意度提高——中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调查报告(2012)》,《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7期。
钟开斌:《中国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四个基本问题》,《政治学研究》2012年第6期。
周长城、蔡静诚:《生活质量主观指标的发展及其研究》,《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周长城、刘红霞:《生活质量指标建构及其前沿述评》,《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周进萍:《利益相关者理论视域下 “共建共治共享”的实践路径》,《领导科学》2018年第8期。
周绍杰、王洪川、苏杨:《中国人如何能有更高水平的幸福感——基于中国民生指数调查》,《管理世界》2015年第6期。
周雪光:《项目制:一个“控制权”理论视角》,《开放时代》2015年第2期。
佐斌:《论儿童国家认同感的形成》,《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年第2期。
左晓斯:《中国社会治理体系及其评价研究》,《社会科学》2016年第4期。
[德]乌尔里希·贝克:《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 (上篇)》,《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3期。
[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的再思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4期。
[英]格里·斯托克、华夏风:《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年第1期。
ArchonFung,“DeepeningDemocracy:InstitutionalInnovationinEmpwoeredGovernnance”,PublicAdministrationReview,Vol.15,No.2, June2016.
BobJessop,“TheRiseofGovernanceandTheRisksofFailure:TheCase ofEconomic Development”,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Vol.50,No.155,March1998.
Bowles,Samuel,Gintis,etal.,“Social Capitaland Community Governance”,Economic Journal,Vol.112,No.483,November2002.
R.K.Mitchell,B.R.Agle,D.J.Wood,“Towarda Theoryof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and Salience:Definingthe Principleof Whoand What Really Counts”,Academyof Management Review,Vol.22,No.4,October1997.
三 学位论文类
陈蓉:《社会安全福利法律制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 2013年。
高岩:《当代大学生社会安全感现状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马婕:《唇腭裂患者家属的社会心理支持服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沈阳师范大学,2015年。
潘梅:《社会心理——一种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张艳煦:《论提升社会安全感的法治路径选择》,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朱华桂、洪巍:《系统工程视角下的三大应急资源体系建设》,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论文,2009年。
祝捷:《我国运动心理学家奥运心理服务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体育学院,2006年。
四 报纸文献
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人民日报》2015年12月15日第10版。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1版。
俞可平:《衡量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标准》,《北京日报》2013年12月9日第5版。
赵洪福:《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十堰日报》2017年9月21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