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仪平策 李庆本等
2016-04-01
978-7-5161-8128-7
490千字
审美文化 研究 中国
有什么样的思维文化,就必有什么样的美学话语。中国审美文化之所以具有独特的民族性特征,根源亦在中华名族特有的思维文化。本书聚焦于“阴阳两仪”这一中华民族典型的思维文化范式,全面研讨了这一思维范式与中国审美文化之民族性特征形成发展的本源性、义理性、内在性联系,深入解读了这一思维范式对中国传统美学概念、范畴、命题、思想的深刻影响,具体论述了这一思维范式对《周易》、儒家、道家以及诗论、画论、生态、体育等诸多文化形态的潜在塑造,从一个特殊的学术视角对中国审美文化的民族性特征做出了新的探索和阐释。
邓纯东
2017-11-01
978-7-5203-1613-2
235千字
马克思主义 发展 研究报告 中国 2016
本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科学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体现出坚定的人民立场、鲜明的问题意识、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为全面准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领会把握其基本观点、精神实质、思想精髓和核心要义,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部组织本部门研究人员,精心选题、认真研究、撰写成文,集合成本书这部文集,希望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更全面、深入、准确地理解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邓纯东
2018-10-01
978-7-5203-3583-6
254千字
马克思主义 发展 研究报告 中国 201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围绕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提出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环节,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包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新发展理念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和文化强国战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施精准扶贫和打赢扶贫攻坚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把党建工作作为政绩,总体国家安全观,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等等。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马俊峰 马乔恩
2020-09-01
978-7-5203-7165-0
245千字
历史唯物主义 政治哲学 研究
本书所选录的文章集中展示了当前中国学界关于西方生命政治理论研究的热点和前沿。这些文章虽视角各异、主题不同,但它们都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历史唯物主义与西方生命政治理论之间的关系,故而在理论基础、现实关照、学术脉络上相互关联、彼此支撑,从整体上较为全面地呈现了当前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中的生命政治批判研究的整体状况和最新成果。
马向真
2015-10-01
978-7-5161-6696-3
463千字
社会心理 研究报告 中国 道德社会学 研究报告 中国
书稿早就交付,可是却迟迟未动笔写序,说不清楚是什么样的心境促成的,直至今日,再次尝试提笔时却感觉下笔有些沉重。我知道,这个沉重并非因为心理学与伦理学跨界的艰难。在从心理学跨界伦理学后,我一直在寻找一个自己喜欢,又适合自身学术特长的领域做研究。回顾多年来的探索,有意无意间和社会心态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最早的专著《社会心理学原理与方法》到《社会心理与控制》《道德心理研究》,再到本书,探索着一条从理论到实证发展的路径,探索建设与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社会心态的伦理—心理理论构架与互动模式。这种跨界的痛苦在撰写《道德心理研究》时已经从挣扎趋向升华。这种沉重决非调查研究中样本收集与数据处理之艰难引起的。本书历时多年,有多个调查研究交叉着同时进行,从最初的样本分布、群体分层、入户调查乃至夏日炎炎到建筑工地上的采样与访谈情景都历历在目,如今已经是快乐的回忆了。沉重的感受也不是因为社会心态的测量与研究之艰难引起的。社会心态的复杂性在于它是社会精神系统的一部分内容,是隐藏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同时也表现在社会心态的两层含义上:第一,社会心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不断发展变化着,包括各种心理过程和行为;第二,针对某一特定时期来看,社会心态又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状态,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相对稳定的时期,社会心态会出现小的变化,但总体上是比较稳定的。社会心态内涵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都会对社会心态的分析和测量带来很大困难。但这恰恰也是我探索的意义所在。当初我选择了对社会心态与道德生活状况这两个主题进行综合研究。之所以选择社会心态,是因为在每一个变动的社会中,社会心态都是必须注重的研究领域。一方面,社会心态是社会变迁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社会变迁的一个表达和展示;另一方面,对社会心态的把握和调适,也是社会变革的一个社会心理条件。无论作为宏观决策和管理部门,还是作为对中国现实社会变迁及社会问题进行研究的机构,都会特别关注这一研究的进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社会心态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了解社会心态不仅对于了解社情民意、社会热点以及公众情绪非常重要,而且是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前提。选择道德生活状况是为道德建设做准备的。我觉得个体、群体乃至社会的道德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的人文精神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从伦理学意义上说,和谐社会乃是社会的多元利益主体通过道德的认同和行为选择的协调而形成的一种有利于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的社会良好的道德关系和精神氛围。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政治和法律的事情,而且也是道德伦理的事情,因为只有通过道德伦理的方式而不是政治法律的方式才能真正深入人们的心理与精神世界。道德生活状况可以塑造、影响、调控社会心态。社会心态是社会精神系统的一部分,属于自发的、无形的、隐性的、无序的、零乱的社会意识,隐藏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只有通过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显现出来。因此道德建设可以通过理想信念、价值规范、行为习俗等方面的作用,引导塑造良好的社会心态。研究社会心态可为道德建设开辟新的途径,社会心态的状态是衡量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尺度,优化社会心态是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两者均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影响和作用。在回想并重新翻阅研究报告时,我有些感悟到那份沉重是从哪里来的:是数据背后传递出的社会现实信息,是各大群体对社会心态与道德生活现状的评价相对消极的实情,是屡屡爆发的群体性事件背后的隐患。从最初看到数据结果时的惊讶、疑惑,到现在的沉思,反省自己未来还可以再做些什么。本书是多年实证调查研究的汇总,都是第一手资料。应该说,绝大部分数据都没有公开发表过,我觉得无论是单独发表哪一种数据都不够全面,不足以让人了解全貌,因而现在才得以以完整的形态呈现在您的面前。诚如我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专访中所言,传统的数据分析样本较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发展,这也是本书的局限。未来的大数据样本将为社会心态与道德生活研究的变革带来崭新机遇。希望本书的出版可以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学人从跨界的角度探索这个主题。我们可尝试从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进行交叉研究。对社会心态进行精神哲学的考察,采用心理学的量化研究方式,社会学的田野调查模式。我们可以建立中国人自己的实验小镇、现场实验,建构我们自己的理论模型或者是释义系统,这在短期之内未必会实现,在路途中摸索,举步维艰总好过举步不前。这也将是我前行的动力。马向真2015年9月20日于牧心斋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