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共 142 条记录

每页显示:
  • 王国维美学思想研究

    Research on Aesthetic Thought of Wang Guowei

    周锡山

    2017-06-01

    978-7-5203-0096-4

    498千字

    77

    王国维(1877-1927) 美学思想 研究

    王国维和刘勰、金圣叹堪称中国美学史和文学批评史领域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三大家。自20世纪以来,王国维研究一直是一门国际性的高层次学科。本书著者对王国维的美学原著做过全面系统的收集和整理、研究,并编著和出版多种有很大影响的版本。本书将王国维美学论著的全部理论内容重新梳理、归纳、排列和连缀,是一部全面论述、评价王国维美学和文艺思想的专著。本书坚实论证王国维在中国和世界美学史、文学批评史和比较文学史上罕有的崇高地位,并指出王国维的意境说是世界美学史上唯一的以中为主、“三美”(中国、印度和西方美学)皆具的理论体系。本书是王国维学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

  • “中产阶级”与资本主义的历史归宿:以当代西方社会为例

    “Middle class” and the historical destination of capitalism: the example of contemporary western society

    宋丽丹

    2017-04-01

    978-7-5203-0550-1

    304千字

    31

    中等资产阶级 研究 资本主义

    当代西方“中产阶级”概念规避人在社会生产关系及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仅以收入、职业等非本质的、宽泛的标准来定义“中产阶级”。于是,除了极富和极穷者外,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甚至资产阶级都被划归为“中产阶级”,混淆和解构了科学的阶级概念。但自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出现了“中产阶级危机”:“中产阶级”规模在缩小,极富的“上层阶级”和极穷的“下层阶级”却不断扩大,尤其是后者扩大的速度比前者要快,社会结构日益“金字塔化”。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催化下,西方社会陷入了全方位的危机状态,阶级矛盾日趋尖锐。事实证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阶级的断言仍然是正确的,这两大对立阶级的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而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 马克思和科恩正义思想比析

    A Comparison of Marx and Cohen's Ideas on Justice

    张全胜

    2017-12-01

    978-7-5203-1313-1

    254千字

    93

    马克思主义哲学 正义 研究

    本书以“自由”“平等”和“所有权”为主线,旨在阐释、比析马克思、科恩分别完成对自由主义(资本主义)非正义的批驳,而后各自构建其社会主义正义论。其中,重点阐明了科恩立足于当代现实,大胆质疑马克思主义自我所有、剥削等理论,同时发展马克思正义思想;回应当代自由主义的挑战,批判并吸纳当代自由主义的合理资源,探索社会主义基本正义。本书从四个层面展开研探:首先探究马克思、科恩对自由主义批判的缘起,而后着重研究马克思、科恩对新、旧自由主义的批判,再后探析马克思、科恩对社会主义正义的建构,最后简评马克思、科恩两种正义思想。本书的出版一方面有助于国内学者了解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最新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结合我国现实,建构中国语境中的社会正义论和解决中国正义问题,因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 中国古典美学原著精读本

    Study of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s.

    罗筠筠

    2020-09-01

    978-7-5203-5270-3

    310千字

    21

    美学史 中国 古代 教材

    经典原著经过长期的历史沉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今天仍然有着无穷魅力,是国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源泉。对于当今的大学生来说,无论毕业后从事什么工作,自身的修养都是必须的。本书选取古典诗文、书画、乐舞重要代表性文章14篇,每篇分题解、原文、注疏、精解、参考文献、延伸阅读六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便于深刻理解和领会。

  • 逻辑基础问题

    Problems of Logical Foundations

    [美]吉拉·谢尔

    2018-10-01

    978-7-5203-3435-8

    76千字

    29

    逻辑学

    《逻辑基础问题》为逻辑提出了一个全面系统的新基础。众所周知,为逻辑构建一个系统的哲学基础是一个异常困难的问题。本书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方法论。人们普遍认为,逻辑的基础必须采用传统的基础方法论即基础主义。不过,这一方法论在原则上不能为基础学科提供基础。这就使得哲学家完全放弃去为逻辑构造一个基础。但是,基础主义不是唯一合理的基础方法论。本书提出基础整体主义作为替换的方法论。基础整体主义将强烈的基础性要求与整体主义工具结合,为逻辑建立了一个可行的、系统的基础。本书运用这一新的方法论为逻辑描绘了一个实际基础,其出发点是逻辑在人类知识中所起的作用,即提供一个普遍的、特别强有力的推理或后承方法,尤其是,逻辑后承必须保证真在前提到结论的传递,而这一保证必须具有一种特别强的模态力量。为了起到这样的作用,逻辑必须满足各种坚定的真实性要求,为此,它必须建基于人类心灵和世界之中。但是,逻辑又不能建基于世界的任意事物之中,它必须建基在足以强大到为关于逻辑后承的要求提供基础的世界方面。本书把逻辑建基于支配世界的、特别强的法则——即形式法则——之中而解决了这个问题。由于这些法则的特性——特别强的不变性度,形式法则具有强大的模态力量,它们具有了所要求的必然性,从而可以为逻辑后承提供基础。本书为形式性提供了一个标准,这个标准使得逻辑常项成为逻辑真和逻辑后承的“引擎”。书中还进一步解释了新基础如何保证必然性,不仅如此,也对它如何保证逻辑的其他典型特征有所解释:普遍性、主题中立性、强规范性以及(准)先天性。书中讨论了逻辑中的错误和修正,并且对逻辑性标准的批评也进行回应。本书最后考察的是逻辑与数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个弗雷格式的逻辑主义。逻辑主义把数学建基在逻辑之中,但它无法为逻辑提供基础。通过把数学和逻辑都建基于形式之中,这一问题在本书建立的基础中不再出现。这样的新基础就可以解释清楚逻辑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即二者之间的劳动分工与合作。

跳转共29页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