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刘华
2015-04-01
978-7-5161-5957-6
254千字
高等学校 教育经费 研究 中国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社会对高等教育重视程度的逐渐加大,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规模也得到了较大提升,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随着高等学校经费投入的不断增加,经费分配不均衡、利用率低下的问题也逐步出现,因此如何衡量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本书基于高等学校经费投入的政策发展及现实,以及对相关理论研究的总结与归纳,使用我国2002—2011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DEA方法,对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经费和科技经费投入的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与评价。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 (1)介绍了高等学校经费投入的相关概念及相关文献,介绍了教育经费和科技经费政策的发展和现状,并介绍了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和层次分析法; (2)在对高等学校投入产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投入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和科技经费投入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3)利用DEA方法对30个省份高等学校经费投入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 (4)通过对高等学校经费投入现状和面临问题的分析,为提高高等学校经费投入效率提供了建议。本书的创新点包括: (1)将DEA方法运用于区域高校教育经费和科技经费投入效率的评价研究领域,构建了基于DEA的高校教育经费和科技经费投入效率评价指标体系。(2)利用DEA方法中的Malmquist指数对2002—2011年高校经费投入产出面板数据进行了分析,动态分析了高校经费投入效率的演变。(3)利用DEA方法中的视窗分析模型对2002—2011年高校经费投入产出面板数据进行了分析评价。
杨庆实
2017-07-01
978-7-5203-0208-1
621千字
高等学校 助学金 教育政策 研究 中国
为切实提高构建高校精准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书以国家制定实施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措施为中心,围绕我国公办普通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中的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师范生免费教育及其他辅助资助政策与措施的发展历程、实施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提出合理化发展对策和完善建议,并在我国普通高校精准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提出构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互联网+精准认定”新模式的基本框架与主要途径。全书既有助于促进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创新发展,同时对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乃至促进全社会精准扶贫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刘家思
2013-02-01
978-7-5161-2149-8
560千字
刘大白(1880-1932) 评传
刘大白是“五四”时期蜚声文坛的诗人,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又是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在现代中国的革命、文学、教育、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贡献。然而,到目前为止,学界对刘大白的研究还很少,对他的生平事业也缺少了解。坊间流行的各种文学史倒是都提到刘大白,但通常只注意他早期少量的抒情诗和叙事诗。其实刘大白的诗作很多,有创作也有理论,特别是散文也写得很好,看来文学史应当给这位诗人更高的评价。过去对刘大白重视不够,跟单一化的政治鉴定有关,大概因为刘大白早年参加过共产党,后脱党,又在国民政府担任过职务,参与过一些政治活动。他的人生历程和社会身份的确复杂,而以往的评判又过于简化。如果说过去是因为时代的限制,对这位复杂的诗人难以做深入的探讨,那么现在应当具备充分讨论的条件了。我们总不能忽视这样一位在历史上有过重要影响的人物。刘家思先生所做的就是这个工作。他的《刘大白评传》第一次比较全面、清楚地描述了传主的生平事迹,并尽量给以有历史感的正面评价。这本较完整的《刘大白评传》,能帮助读者了解这位“五四”诗人,对“五四”新诗以及整个新文学发生发展的研究,乃至对二三十年代革命史、教育史、思想史的研究,以及对现代知识分子的研究,都有所推进,或能提供某些重要参考。刘大白早年接受过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同时又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信徒,他还追求过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最终还是自由主义者,思想可谓复杂;他从一个封建科举士子转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参加过光复会,又加入过共产党,参加过革命,又脱离革命,从文坛迈向政坛,担任过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次长等要职,最终又退隐“江湖”;他是诗人、学者、革命者,又是官员,身份也的确复杂。刘大白的一生不能说有多少传奇性,却也很曲折,他的经历在“五四”后起来的那一代知识分子中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这个人物是值得注意的,他的传记写作是有学术价值的。刘家思用评传的方式,有描写,有梳理,有论评,有阐发,对刘大白生平创作及其思想历程裁别有识。此书作为一种人物传记研究,是相当完整的。该评传根据所收集的大量原始材料,梳理出刘大白曲折的人生历程,力图将其文学创作、教育实践、革命经历、仕途升迁、社会活动、人际交往、爱情婚姻等诸多方面按照时序编织起来,展现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沉浮,同时也借一个人看一个时代,可以感触近百年历史变局中的某些色相和光影。刘家思先生为了写这本评传,在材料收集方面下了很大工夫。他花费多年时间,跑遍全国30多个图书馆、档案馆和纪念馆,访问许多相关人士,钩沉史实,详征逸闻,发掘了大量有关刘大白的文献资料。评传很多地方都是靠材料说话,纠正或者补充了以往对刘大白的某些误解或偏见。如刘大白是否逃过婚、出过家,他何时加入光复会,为何会退出上海党组,何时赴任民国浙江省教育厅秘书等等,这些情况以往没有弄清楚,甚至以讹传讹,这本评传都予以辨正,还原了刘大白的人生真相。以往文学史给刘大白的地位,主要就是“初期白话诗人”。这本评传认为这样定位是不够的。书中发掘了刘大白很多被淹没的作品,让人们看到他的创作贡献不只是“五四”的抒情诗和描写农工的叙事诗,其他风格题材的诗作也很出色,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他的一些优秀的诗篇仍然在一般水平的诗作之上。他的散文创作也有独特的成就。他是现代散文最早的尝试者之一,早在辛亥革命时期,他就在《绍兴公报》上发表杂文。“五四”时期编辑过《责任》、《午钟》、《黎明》等杂志,又有许多散文发表。其作品笔锋之锐利,思想之鲜明,在当时文坛上独树一帜。后来收入《白屋文话》、《白屋书信》等集的作品,只是其中一部分。作者发掘收集了刘大白四五百篇散文,大部分是以前学界从未提及的。例如《萧山衙前农村小学校校歌》、《湘湖师范校歌》、浙江一师教师“留经”《宣言》和《请愿书》、《浙江图书馆落成记》、《哥尔基在中国的生死》等等,是现代文学的重要实绩,也是研究刘大白的珍贵资料。该书对刘大白散文的研究,是一个突破。历史总在不断重写。以往对“五四”可能是抬得过高,如今不少人却又将之贬损过甚,往往都是把现实的情绪召唤到历史的疆域中,丰富的历史就被简化了。我宁可多看一些散落的野史杂论,或者逸闻琐记,也不愿看所谓研究性的论著了。因为经过理论过滤、过于条理化的以论带史,已经失去史的精气,而野史逸闻之类的杂乱而朴素,多少还带有史的质感。读传记也是获取历史感的途径,当然,是那些有根据说实话的传记。刘家思这本评传起码能让人了解刘大白这样的复杂人物,了解曾有过的复杂的历史,以及曾有过的人心、政俗之变。读此书愈加感到,知人论世不容易,知人论史更不容易。我本人对刘大白没有什么研究,读这本评传,迹其生平,仰扬咏叹,所获甚多。想到在学风浮泛的当今,刘家思能沉下心来做学问,写成这本扎实的评传,我为他高兴,也乐于介绍这部书给大家。温儒敏2011年10月20日于历城南院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