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2]《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
[3]李友芝等:《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
[4]孟明义等:《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简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5]李佳林:《中国现代教育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6]国家教委高校学生司:《高等学校学籍学历管理规定选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7]赵中建:《高等学校的学生贷款——国际比较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8]顾杏元:《中国贫困农村医疗保健制度研究》,百家出版社1996年版。
[9]李华兴:《民国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0]张秉铎、唐钧:《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1]邢克超:《共性与个性——国际高等教育改革比较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2]时正新等:《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年版。
[13]唐钧:《中国城市居民贫困县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14]张民选:《理想与抉择——大学生资助政策国家比较》,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5]关信平:《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6][美]丹尼斯·C.缪勒:《公共选择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7]钟鸣、王逸:《两级鸿沟——当代中国的贫富阶层》,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18]陈端计:《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城镇贫困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9]吕学静:《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
[20]杨冠琼:《当代美国社会保障制度》,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1]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2]多吉才让:《中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3]李学举:《跨世纪的中国民政事业》(文献卷),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版。
[24]潘慧斌、张冠增:《台湾地区高等教育纵览》,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25]李从松:《中国大学贫困生研究——贫困与贫困生现象的经济分析》,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6]马经:《助学贷款国家比较与中国实践》,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
[27]洪大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最新进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8]杨周复:《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9]朱家存:《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0]李从松:《中国大学贫困生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1][德]弗兰茨-克萨韦尔·考夫曼:《社会福利国家面临的挑战》,王学东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32]宋卓平:《残疾人社会保障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3]李彦昌:《城市贫困与社会救助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4]沈立人:《中国弱势群体》,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年版。
[35]孙祁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
[36]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7]王军:《中国转型时期公共财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8]俞思念:《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文化创新》,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9]梁金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0]蒋国河:《教育获得的城乡差异》,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
[41]李文长:《弱势群体高等教育权益研究:理念、政策与制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2]杨克瑞:《战后美国联邦政府大学生资助政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3]靳希斌:《中国教育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44]沈勇:《教育服务管理——基于学生满意的视角》,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45]董云川、张建新:《高等教育机会与社会阶层》,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46]王昌松:《高校贫困生工作》,泰山出版社2008年版。
[47]林刚等:《高等教育成本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8]龚刚敏:《我国高等教育供求矛盾与公共政策——基于财政学视角的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49]冯涛:《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
[50]张亲培等:《公共政策与社会公正》,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1]王蓉:《公共教育解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52]何齐宗:《当代教育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53]桂富强:《高校贫困生发展性资助理念及管理体系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4]徐国兴:《在效率与公平之间——大学生资助体系中政府定位的中日比较》,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55]甘剑锋:《和谐社会构建中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2010年版。
[56]李军、杜继勇、李海东:《金融学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7]赵明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8]熊波:《机会均等视角下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9]十八大报告文件起草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年版。
[60]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61]龚群等:《当代西方伦理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62]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63]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64]杨国洪:《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国际比较与借鉴》,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65]冯刚、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3)》,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66]《中国扶贫开发年鉴》编委会:《中国扶贫开发年鉴(2012)》,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年版。
[67]刘旭东:《美国联邦政府高等教育财政资助发展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68]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
[69]罗洪铁、周琪:《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版。
[70]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2014年版。
[71]王世忠:《大学生资助政策执行效果评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72]齐征:《天津市大学贫困生教育资助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
[73]沈东华:《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运行机制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74]张琦、黄承伟:《完善扶贫脱贫机制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75]王义栀:《“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76]赵贵臣:《中国大学生资助体系德育功能研究》,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77]唐玉琴、张乐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多维透视》,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年版。
[78]王世忠:《民族院校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79]李合亮:《解构与诠释: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80]梁国平、胥海军、杨驰:《高校资助育人的探索与实践》,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81]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82]郑治:《政府工作报告》,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83]左涛:《国家助学贷款资产证券化模式研究与实践》,台海出版社2016年版。
[84]吴建章:《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85]李华锋等:《英国工党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86]王蓉、魏建国:《中国教育财政政策咨询报告(2010—2015)》,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1]张民选:《美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研究》,《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6期。
[2]钟宇平、陆根书:《成本分担:中国高等教育财政的另类选择》,《上海高教研究》1997年第12期。
[3]闵维方:《论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政策的理论基础》,《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4]陈晓宇、闵维方:《成本补偿对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影响》,《教育与经济》1999年第3期。
[5]丁小浩:《对中国高等院校不同家庭收入学生群体的调查报告》,《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
[6]刘晓欢、周松华:《民办教育怎么办》,《教育与管理》2000年第8期。
[7]杨爱民:《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推进国家助学贷款》,《中国高等教育》2002年第18期。
[8]郑勇:《高校贫困生成因与援助方式选择》,《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9]陈巴特尔、沈红:《高校收费条件下蒙古族贫困生助学贷款的调查研究》,《民族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
[10]丁小浩:《居民家庭高等教育开支及其挤占效应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第1期。
[11]张建奇:《1983年以来我国大学生资助的演变》,《现代大学教育》2003年第1期。
[12]杨德广、张兴:《关于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的思考》,《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第1期。
[13]房欲飞:《克林顿及其政府的大学生资助政策论述》,《比较教育发展》2003年第6期。
[14]孟东军、张美凤、顾玉林:《我国高校社会捐赠管理比较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15]薛浩:《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育人功能》,《江苏高教》2004年第2期。
[16]刘志娟:《从国家助学贷款看建立信用档案的必要性》,《档案学研究》2004年第1期。
[17]岳昌君:《教育对个人收入差异的影响》,《经济学》(季刊)2004年第3期。
[18]詹鑫:《英国高校改革:学生资助与教育参与》,《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4期。
[19]安·马莉:《美国助学贷款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1期。
[20]李文利:《美国、加拿大高校学生贷款研究》,《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10期。
[21]陈柳:《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研究》,《理工高教研究》2005年第12期。
[22]熊志忠:《教育成本分担制与国内外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比较研究》,《高教研究》2005年第4期。
[23]李慧勤:《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实证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第5期。
[24]刘海波:《高校学费——贷款资助政策体系的问题与改进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第10期。
[25]彭强、马洪波:《高等教育发展基金若干问题探析》,《中国成人教育》2005年第12期。
[26]李文长、刘亚荣:《国家助学贷款的现状及政策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
[27]刘崇献:《以外汇储备设立“中国教育银行”》,《经济导刊》2006年第1期。
[28]李文利等:《高等教育学生资助和助学贷款的国际比较与中国政策探究》,《中国教育财政科学》2006年第6期。
[29]朱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18期。
[30]黄进、徐锐:《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现状考察和出路》,《探究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36期。
[31]王强、施杰:《当前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的政策与思考》,《江苏高教》2006年第4期。
[32]丁小浩:《规模扩大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化》,《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第2期。
[33]高晓清:《苏格兰入学、学费及资助政策新动态》,《现代大学教育》2006年第4期。
[34]苟人民:《从城乡入学机会看高等教育公平》,《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5期。
[35]李莹:《教育政策评价的发展脉络及启示》,《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6年第2期。
[36]左玉珍:《我国贫困大学生问题研究述评》,《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年第9期。
[37]潘建军、谢革利:《美国大学生多元化资助方式评析》,《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38]郝大海:《中国城市教育分层研究(1949—2003)》,《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39]王嘉:《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形势及其发展的战略思考》,《前沿》2007年第9期。
[40]刘增辉、贺美英:《捐赠应成为高校经费重要来源》,《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10期。
[41]杨东平:《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8期。
[42]孙涛、沈红:《基于家庭经济状况调查的高校贫困生认定——国际比较的视角》,《外国教育研究》2008年第10期。
[43]王蓉:《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一个关于中小学校的民众满意度调查》,《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第4期。
[44]徐国兴:《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力度的实证分析——以H大学为例》,《教师教育研究》2008年第2期。
[45]杨庆实:《浅谈我国助学贷款可持续健康发展策略》,《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46]杨庆实:《高校贫困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及实现》,《网络财富》2008年第9期。
[47]杨钋:《高校学生资助影响因素的多水平分析》,《教育学报》2009年第6期。
[48]张雷:《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生活资助体系的思考》,《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第35期。
[49]余梦、周婷:《完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几点思考》,《网络财富》2010年第3期。
[50]杨慧敏:《美国联邦政府大学生资助政策及其启示》,《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3期。
[51]余秀兰:《60年的探索:建国以来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探析》,《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第1期。
[52]徐国兴:《日本大学生海外留学资助制度与政策研究》,《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第10期。
[53]周琴:《新的资助政策体系下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黑河学刊》2010年第1期。
[54]杨慧敏:《美国联邦政府大学生资助政策发展述评》,《高等教育》2010年第1期。
[55]夏书亮:《基于国际经验的关于我国大学生资助体系的思考》,《工会论坛》2010年第1期。
[56]别向红:《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科教新报》2010年第33期。
[57]张正武:《国外资助贫困大学生的经验及其启示:基于英、日、美三国资助模式的比较研究》,《人民论坛》2010年第20期。
[58]杨钋、魏易:《中美地方政府大学生资助比较研究》,《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第21期。
[59]杨少瑕:《大学生资助工作在“三能”人才培养中的成效研究》,《成人教育》2010年第10期。
[60]刘珊红、杨庆实:《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工会论坛》2010年第9期。
[61]丁小浩、梁彦:《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化程度的变化》,《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
[62]陈万柏、康立芳:《贫困大学生“资助”与“教育”相结合的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第19期。
[63]张小慧:《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创新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第15期。
[64]刘景:《美国联邦大学生贷款资助体系研究》,《价值工程》2011年第21期。
[65]刘新文:《建立健全资助贫困大学生长效机制》,《教育与职业》2011年第10期。
[66]包玉山:《浅析对高校贫困大学生提出新资助政策的思考》,《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第9期。
[67]高蕾:《高等学校大学生资助体系的现状研究》,《大家》2011年第15期。
[68]覃奠仁:《我国大学生资助制度的特点及理念分析》,《教育与职业》2011年第12期。
[69]余梦:《美国大学生“资助包”制度的理念及启示》,《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第19期。
[70]孙德刚:《利用贫困大学生资助活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教育探索》2011年第10期。
[71]王新国、张红:《当前形势下加强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对策》,《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第2期。
[72]李红海、阎国华:《资助体系运行中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思想理论教育》2012年第19期。
[73]卢秋菊:《完善大学生资助体系的若干思考》,《中国外资》2012年第16期。
[74]夏越新:《诚信文化助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良性运行: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第32期。
[75]周俊勇:《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运行现状、问题与对策:以山东省邹平县为例》,《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31期。
[76]贺强:《关于高校学生欠费问题的思考》,《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31期。
[77]李静:《助学贷款中违约问题的成因及化解》,《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第21期。
[78]杜琼:《心理资助视角下的高校资助体系改革》,《教书育人》2012年第21期。
[79]张立英:《勤工助学在当代大学生成才教育中的作用》,《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第39期。
[80]丁媛媛、刘巧玲:《勤工助学体系完善与育人功能发挥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12年第36期。
[81]王品、刘勇:《浅谈高校贫困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科技信息》2012年第36期。
[82]郝菲菲:《高校勤工助学的发展及功能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33期。
[83]李娅:《勤工助学在高职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意义及作用》,《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32期。
[84]王焰、杨滨旭:《大学生资助与育人相结合工作的研究与实践》,《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年第33期。
[85]周红燕、王乐生:《美国高校资助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中国成人教育》2013年第18期。
[86]洪书生:《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中大学生诚信机制构建研究》,《科教导刊》2013年第31期。
[87]赵小平:《浅谈国家助学贷款本息回收的策略》,《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第31期。
[88]何卫华:《探析高校学生勤工助学与毕业生就业的因果关系》,《经济视野》2013年第22期。
[89]李姗霖:《日本大学生资助政策研究》,《学园》2013年第35期。
[90]王焰、杨滨旭:《大学生资助与育人相结合工作的研究与实践》,《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年第33期。
[91]李雪丽:《新加坡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形成及启示》,《科学导报》2013年第18期。
[92]刘翠航:《美国大学生资助状况及特点》,《中国高等教育》2013年第17期。
[93]杨莉:《国家助学贷款违约分析及对策思考》,《科教文汇》2013年第32期。
[94]黎安琪:《从高校角度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防控的对策》,《学理论》2013年第32期。
[95]王凤仪:《浅析高校勤工助学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课程教育研究》2013年第32期。
[96]万爽:《论高校资助育人过程中的学生情商培养》,《教书育人》2013年第36期。
[97]李鹏:《高校资助育人管理探析》,《教育观察》2013年第34期。
[98]于超美、叶威惠、郑培晨:《基于量化评估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的建立》,《高校辅导员》2013年第3期。
[99]李少阳、王志伟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体系的构建》,《高校辅导员》2013年第4期。
[100]胡伶、范国睿:《从关注过程、结果导向到“共享领导”:教育政策监测与评估的理论模型构建》,《教育发展研究》2013年第4期。
[101]王丽萍、姜土生:《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建设的内涵与逻辑》,《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年第6期。
[102]马彦周、高艳丽、江广长:《大学生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年第15期。
[103]彭友:《基于发展性资助视角下的贫困生资助体系构建》,《中国校外教育》2013年第1期。
[104]陈冲、杨延圣:《中国梦引领下的中国特色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年第8期。
[105]杨庆实:《浅谈国家助学贷款多渠道融资体制的构建》,《网友世界》2014年第13期。
[106]余鸣娇、何群艳、许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体系的数学模型研究》,《湖北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
[107]胡勇:《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问题与思考——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例》,《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108]牛磊磊:《激励经济困难学生的新视角:资助与自助的结合》,《南方论刊》2014年第11期。
[109]孙弘羊、孙利:《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大学生诚信建设》,《法制与社会》2014年第5期。
[110]金东海、蔺海沣:《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建设: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年第10期。
[111]皇甫倩、王后雄:《提高免费师范生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教师教育论坛》2014年第6期。
[112]胡亚辉、祁超:《师范生免费教育出现的不足及解决思路》,《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113]潘小春:《首届免费师范生就业政策实施情况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年第1期。
[114]张兆林:《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行业协会研究》,《美术观察》2015年第4期。
[115]张福友:《关于普通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理路》,《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年第11期。
[116]农李巧:《民族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策略研究》,《教育观察》2015年第10期。
[117]查方勇:《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优化探讨》,《陕西教育》2015年第3期。
[118]习近平:《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中华英才》2015年第24期。
[119]潘邦飞:《影响高校助学精准化因素分析与应对策略》,《高教学刊》2015年第5期。
[120]李霞:《基于发展理念的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研究述评》,《价值工程》2015年第7期。
[121]刘东胜:《新媒体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作用》,《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122]曲绍卫、范晓婷、曲垠姣:《高校大学生资助管理绩效评估研究——基于中央直属120所高校的实证分析》,《教育研究》2015年第8期。
[123]曲绍卫、纪效珲、范晓婷、曲垠姣:《我国省级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绩效评价研究——基于全国36个省级参评单位的实证分析》,《中国高等教育》2015年第1期。
[124]宁家骏:《“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背景、内涵及主要内容》,《电子政务》2015年第6期。
[125]欧阳日辉:《从“+互联网”到“互联网+”——技术革命如何孕育新型经济社会形态》,《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年第10期。
[126]阮素妍:《浅谈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资助工作之做好受助学生的可持续教育》,《高教学刊》2015年第22期。
[127]牛磊磊:《“大学生资助—自助”体系构建理念与路径的双重变革》,《教育与职业》2015年第22期。
[128]于甜、成宏涛:《优化大学生资助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年第20期。
[129]冯尊武:《民办院校“90后”经济困难大学生发展性资助构建研究》,《时代教育》2015年第19期。
[130]黎媛、张启荣:《中、美、日大学生资助体系分析研究》,《中国校外教育》(高教)2015年第13期。
[131]刘毅佳:《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资助工作中的角色定位》,《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11期。
[132]赵贵臣:《大学生资助结构优化策略构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11期。
[133]杨庆实:《新形势下师范生免费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山东工会论坛》2016年第2期。
[134]张丽、王晓鹏、暴晓彤、迟瑞娟、杨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方法的研究——基于中国海洋大学的案例分析》,《高教学刊》2016年第2期。
[135]张楠:《“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科技视界》2016年第20期。
[136]王欣:《高校精准资助育人机制的创新思考》,《长江丛刊》2016年第14期。
[137]谢浩然:《辅导员在高校“精准资助”中的角色定位及角色扮演》,《法制与社会》2016年第22期。
[138]谢浩然:《美国联邦政府学生资助体系对我国高校“精准资助”的借鉴价值》,《法制与社会》2016年第20期。
[139]徐登伟、褚必海:《高校大学生资助制度的回顾、发展及思考》,《中国成人教育》2016年第10期。
[140]邢彪、李雄平、段元媛:《国家助学贷款中有关大学生诚信问题的探讨》,《当代经济》2016年第20期。
[141]程敏:《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与心理援助相结合的路径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6年第33期。
[142]齐清、宋伟:《全面发展视域下大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教育教学论坛》2016年第23期。
[143]赖巧玲:《高等学校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政策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时代金融》2016年第21期。
[144]付舒涵、高晓琴:《对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违约情况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市某高校为例》,《科教文汇》2016年第16期。
[145]熊丙奇:《帮助贫困大学生,该怎样使用大数据?》,《中国大学生就业》2016年第16期。
[146]李建、张乐丹:《浅析生源地信用贷款》,《教育现代化》2016年第20期。
[147]杨晓慧:《关于新时期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思考》,《中国高等教育》2016年第9期。
[148]武立勋、胡象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实施效果研究——基于对北京部分高校本科毕业生的调查分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
[149]张远航:《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资助”》,《思想理论教育》2016年第1期。
[150]王瑞琪、陈汉澄:《大学生资助体系诚信观结构探究——以广东高校资助认定体系研究项目为例》,《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年第18期。
[151]孙晓东:《浅谈高校女大学生资助教育工作的对策》,《求知导刊》2016年第16期。
[152]李华锋:《科尔宾向左转》,《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