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study selects multi-ethnic literary education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aiming to explore whether the design of literar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erms of literary concepts, professional settings and curriculum teaching is in line with the literary reality of multi-ethnic China, and the possible impact of such literary education as part of national education on the national cognition, identity and national cohesion of the educated.(AI翻译)
付海鸿:(著)
付海鸿,1978年12月出生于四川邻水,2006年于西南大学文学院获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2015年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获文学人类学博士学位,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访问学者。现于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人文学院工作,副教授。
1.(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
2.(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1.《四川大学史稿》编审委员会:《四川大学史稿》(第一至二卷),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西南民族学院院史》编辑室:《西南民族学院院史 1951—1991》,四川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3.白静源编:《周恩来同志对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论述选编》,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1981年印。
4.曹顺庆主编:《比较文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曾毅:《中国文学史》,泰东图书局1915年版。
6.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陈岗龙、额尔敦哈达编著:《奶茶与咖啡:东西方文化对话语境中的蒙古文学与比较文学》,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8.陈平原:《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9.陈守成主编:《中国民族文学与外国文学比较》,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10.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代云红:《中国文学人类学基本问题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2.戴燕:《文学史的权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邓敏文:《中国多民族文学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1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一、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5.方克强:《文学人类学批评》,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16.费孝通:《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
17.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8.傅安辉:《侗族口传经典》,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
19.高歌编著:《伟大祖国的内蒙古自治区》,新知识出版社1955年版。
20.关纪新:《20世纪中华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21.广西民族学院:《广西民族学院工作经验汇编》,1962年印。
22.广西民族学院:《广西民族学院三十年 1952—1982》,1982年印。
23.国家民委教育科技司、教育部民族教育司编:《蓬勃发展的中国民族院校:全国民族院校工作会议文件材料汇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4.哈经雄、滕星主编:《民族教育学通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5.郝时远:《中国共产党怎样解决民族问题》,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6.和钟华、杨世光主编:《纳西族文学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27.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8.胡适:《白话文学史》(1929),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29.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编著:《中国当代文学史稿》,科学出版社1962年版。
30.季羡林:《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1.刘毓盤:《中国文学史》,古今图书店1924年版。
32.金炳镐编:《民族纲领政策文献选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3.李桂林主编:《中国现代教育史参考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34.李鸿然主编:《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稿》,长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35.李陶、徐建顺等:《中国少数民族古代近代文学概论》,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36.李陶、钟进文编:《中国少数民族古代近代文学作品选》,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37.李晓峰、刘大先:《中国多民族文学史观及相关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38.李晓峰:《被表述的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史书写中的民族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39.李怡、郑家建主编:《鲁迅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40.李云忠:《中国少数民族现代当代文学概论》,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41.李云忠:《中国少数民族现代当代文学作品选》,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42.梁启超著,夏晓虹编:《梁启超文选》下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43.梁庭望、汪立珍、尹晓琳:《中国民族文学研究60年》,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4.梁庭望、张公瑾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5.刘大先:《文学的共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46.刘大先:《现代中国与少数民族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47.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48.罗岗:《危机时刻的文化想象——文学·文学史·文学教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9.罗庆春:《灵与灵的对话——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汉语诗论》,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版。
50.罗义群:《苗族民间诗歌》,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1.罗志田:《再造文明的尝试:胡适传》,中华书局2006年版。
52.罗中枢:《四川大学:历史 精神 使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3.马学良、梁庭望、张公瑾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上、中、下册,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54.马学良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55.马越编著:《北京大学中文系简史(1910—1998)》,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6.玛拉沁夫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少数民族文学集,1976—1982),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版。
57.毛星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5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59.内蒙古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编印:《内蒙古自治区文学史》,1960年版。
60.内蒙古乌兰夫研究会编:《乌兰夫论民族工作》,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版。
61.欧阳哲生主编:《傅斯年全集》第三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2.彭兆荣:《文学与仪式:文学人类学的一个文化视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3.钱理群主编:《走近北大》,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4.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65.荣仕星:《中央民族大学五十年》,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6.十三所高等院校《中国文学史》编写组:《中国文学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67.史忠义、户思社、叶舒宪主编:《国际文学人类学研究》,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68.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69.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70.唐德刚:《胡适杂忆》,华文出版社1990年版。
71.滕星:《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凉山彝族社区教育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与文本撰述》,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72.王富仁:《中国文化的守夜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73.王明珂:《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根基历史的文本与情境》,中华书局2009年版。
74.文化部外联局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公约选编》,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75.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三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版。
76.吴同瑞、王文宝、段宝林编:《“纪念北京大学〈歌谣〉周刊创刊七十周年暨文学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77.吴重阳、陶立璠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选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78.吴重阳:《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中央民族学院科研处1984年印。
79.吴重阳:《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简史》,中央民族学院科技处1984年印。
80.夏冠洲:《新疆当代多民族文学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1.谢立中主编:《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82.徐其超、罗布江村主编:《族群记忆与多元创造——新时期四川少数民族文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3.徐新建:《民歌与国学:民国早期“歌谣运动”的回顾与思考》,巴蜀书社2006年版。
84.徐新建:《西南研究论》,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85.徐新建:《多民族国家的文学与文化》,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86.严家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三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87.晏阳初:《晏阳初全集》一,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88.杨亮才、陶立璠、邓敏文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89.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90.姚新勇:《观察、批判与理性》,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91.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92.叶舒宪:《文学人类学教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93.叶舒宪主编:《文化与文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94.游国恩、王起、季镇淮、费振刚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95.余冠英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96.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97.张海洋:《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98.张炯、邓绍基、樊俊主编:《中华文学通史》十卷本,华艺出版社1997年版。
99.张炯:《新中国文学五十年》,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00.张诗亚:《祭坛与讲坛》,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01.张寿康主编:《少数民族文艺论集》,建业书局1951年版。
102.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3.赵志忠:《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104.赵志忠:《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选》,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105.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白皮书:《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06.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参考资料》,1984年印。
10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学生管理司编:《1980年高等院校招生专业介绍汇编》,1980年印。
108.中南民族学院《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稿》编写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稿》,长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109.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10.中央民族学院汉语文学系:《少数民族诗人作品选》(1949—1979),四川民族出版社1980年版。
111.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三系暨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编:《民族语文专业教学经验文集》,贵州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112.钟进文:《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书面文学研究》,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
113.钟进文:《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基础教程》,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14.钟敬文主编:《民间文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115.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版。
1.巴莫曲布嫫、朝戈金:《民族志诗学》,《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6期。
2.曹顺庆、罗安平:《“多元一体”还是“华夏中心”:关于中国高校推进多民族文学教学的思考》,《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第11期。
3.曹顺庆:《三重话语霸权下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3期。
4.陈平原:《“中文教育”之百年沧桑:写在北大中文系百年诞辰之际》,《文史知识》2010年第10期。
5.陈平原:《文学如何教育》,《中国教育报》2013年5月14日。
6.陈学金、滕星:《全球化时代“三种认同”与中国民族教育的使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7.陈永春:《关于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少数民族文学课的建议》,《民族教育研究》2010年第5期。
8.陈跃红、付海鸿:《多民族文学教育的融合与发展:北京大学中文系陈跃红教授访谈》,《百色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9.楚小庆:《文学教育必须走出凝固化模式:东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王廷信访谈》,《文艺报》2013年3月13日。
10.代艳芝、杨筱奕:《蛮夷戎狄称谓探析》,《思想战线》2009年S1期。
11.丁国旗:《回归作为艺术教育的文学教育》,《文艺报》2011年6月13日。
12.丁一清:《〈回族文学〉课程开发与实践》,《甘肃高师学报》2012年第4期。
13.房福贤:《文学教育应当回到文学教育自身》,《文艺争鸣》2012年第7期。
14.费孝通:《促进东西部均衡发展 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群言》2000年第9期。
15.关纪新:《创建并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2期。
16.关纪新:《老舍研究个案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17.关纪新:《综合性高等院校应普遍开设民族理论及多民族文学课程》,《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6期。
18.何其芳:《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中的问题:一九六一年四月十七日在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召开的少数民族文学史讨论会上的发言》,《文学评论》1961年第5期。
19.胡昌平:《文学史观的转变与多民族文学教学》,《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第8期。
20.胡谱忠:《母语文学创作》,《中国民族》2013年第1期。
21.黄胜、巴登尼玛:《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1—9年级)中少数民族文化要素分析》,《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第2期。
22.姜妍:《畅销书〈藏地密码〉推出大结局》,《新京报》2011年4月26日。
23.降边嘉措:《民族大团结从此开始:记毛主席书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题词的经过》,《民族团结》2000年第6期。
24.郎樱:《多元一体 中华民族文学史的体认与编纂》,《民族文学研究》2009年第1期。
25.乐黛云:《多民族文化研究的广阔前景》,《读书》1993年第12期。
26.乐黛云:《为中国文学研究开创历史新纪元》,《中外文化与文论》2013年第2期。
27.李冰:《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学事业》,《文艺报》2011年1月14日。
28.李菲:《民族文学与民族志:文学人类学批评视域下的民族文学》,《民族文学研究》2009年第3期。
29.李建宗:《多民族文学史观中人口较少民族的口头文本:以裕固族民间故事为研究个案》,《民族文学研究》2009年第6期。
30.李晓峰:《“不在场的在场”:中国少数民族母语文学的处境》,《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31.李晓峰:《各民族母语文学跨语际传播困境原因初探》,《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32.李怡:《少数民族知识、地方性知识与知识等级问题》,《民族文学研究》2010年第2期。
33.李怡:《我们为什么接受了这样的文学格局:文学史教育与多民族文学问题》,《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34.李长中:《“创伤”记忆与族群身份的寓意化想象——以人口较少民族文学为中心的考察》,《青海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35.李长中:《空间的伦理化与风景的修辞——以当代人口较少民族文学为中心的考察》,《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36.李忠:《近代中国“教育救国”与“实业救国”的互动》,《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7期。
37.李宗刚:《文学教育与大学的文学传承》,《文艺争鸣》2011年第4期。
38.梁庭望、付海鸿:《文学、民族与教育:梁庭望教授访谈录》,《中外文化与文论》2013年第2期。
39.梁昭:《族群单位与文学建构——“美国文学”的“族群化”趋势及特点》,《中外文化与文论》2013年第2期。
40.梁昭:《从“母语文学”看少数权利和文化认同》,《中外文化与文论》2014年第1期。
41.刘大先:《作为文化动力的多民族母语文学》,《文艺报》2014年4月16日。
42.刘大先:《民族文学研究所成立始末》,《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3月20日。
43.刘克敌:《教育的使命与文学的使命:从〈文学兴国策〉说起》,《书屋》2005年第3期。
44.刘守华:《困境中挣扎的民间文学学科》,《文艺报》2002年1月19日。
45.刘锡诚:《为民间文学的生存——向国家学位委员会进一言》,《文艺报》2001年12月8日。
46.刘锡诚:《保持一国两制好——再为民族文学学科一呼》,《社会科学报》2004年8月12日。
47.刘新锁:《当前大学文学教育何为:兰州大学文学院院长程金城教授访谈》,《文艺报》2013年8月9日。
48.刘绪义:《一百年前的“文学兴国梦”》,《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2年12月号。
49.罗宗宇、章小梅:《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普及与强化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思考》,《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第2期。
50.罗宗宇:《文学教育要强化文学的诗性——湖南大学文学院院长郭建勋访谈》,《文艺报》2013年8月2日。
51.吕豪爽:《书写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学史:对少数民族文学融入现当代文学史的思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52.吕微:《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研究:国家学术与现代民族国家方案》,《民族文学研究》2000年第4期。
53.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1期。
54.纳张元:《文学教育与民族凝聚力》,《文艺报》2011年5月20日。
55.彭兆荣:《首届中国文学人类学研讨会综述》,《文艺研究》1998年第2期。
56.彭兆荣:《文学人类学叙事的形式实体》,《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57.钱理群:《现当代文学与大学教育关系的历史考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大学文化”丛书序》,《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第1期。
58.庆格勒图:《绥远省与内蒙古自治区的合并及其历史背景》,《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59.邵宁宁:《中华多民族文学教学中的一些观念问题》,《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第2期。
60.孙浩:《北方民族大学为非母语学生开设少数民族语言选修课》,《中国民族》2011年10月17日。
61.谭光鼎、林君颖:《族群关系与国小社会科教学:一个多元文化课程的设计与实验》,《教育研究资讯》2001年第4期。
62.汤晓青:《比较文学视阈下的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63.滕星:《“多元文化整合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国教育学刊》2010年第1期。
64.万明钢:《从“差异”走向“承认”的多元文化教育》,《教育研究》2008年第11期。
65.王泉根:《评教育部〈学科专业目录〉中有关文学学科设置的不合理性》,《学术界》(双月刊)2004年第2期。
66.王泉根:《学科级别:左右学术命运的指挥棒?》,《中华读书报》2007年7月4日。
67.王海:《〈五指山文艺〉与黎族作家文学的起步》,《三亚文艺》2014年第1期。
68.王鉴:《多元文化教育:西方少数民族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广西民族教育》2004年第1期。
69.王璐:《从“文本中心”到“本文探求”——文学人类学研究范式讨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70.王孝廉等:《关于叶舒宪等“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丛书的笔谈》,《海南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71.吴思敬:《中国文学史研究的一座丰碑:评〈中国文学通史〉》,《人民日报》2014年2月25日。
72.吴晓东:《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73.武书连:《再探大学分类》,《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2年第4期。
74.徐新建、梁昭:《多民族文学的高校教育:以四川大学团队教学为个案的实证考察》,《中外文化与文论》2013年第2期。
75.徐新建、唐启翠:《表述问题:文学人类学的理论核心——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徐新建教授访谈》,《社会科学家》2012年第2期。
76.徐新建:《“多民族文学史观”简论》,《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2期。
77.徐新建:《历史就是被表述》,《文艺理论研究》2014年第3期。
78.徐新建:《民间仪式与作家书写的双重并轨:从“普洱誓盟”看现代中国的“民族表述”》,《民族文学研究》2012年第4期。
79.徐新建:《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的意义和前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题报告》,《中外文化与文论》2013年第2期。
80.徐新建:《族群问题与校园政治:“族群研究”在哈佛》,《思想战线》2006年第4期。
81.晏杰雄:《当前大学文学教育何为:兰州大学文学院院长程金城教授访谈》,《文艺报》2013年3月22日。
82.杨荆楚:《民族团结的光辉典范:纪念“彝海结盟”六十周年》,《民族研究》1996年第1期。
83.杨荣:《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的思考》,《中国成人教育》2009年第4期。
84.姚新勇:《追寻的轨迹与困惑:“少数民族文学性”建构的反思》,《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
85.叶舒宪:《“学而时习之”新释:〈论语〉口传语境的知识考古学发掘》,《文艺争鸣》2006年第2期。
86.叶舒宪:《本土文化自觉与“文学”“文学史”观反思》,《文学评论》2008年第6期。
87.叶舒宪:《后现代知识观有助于重构多元文化理念和历史观》,《中国民族报》2009年7月10日。
88.叶舒宪:《口传文化与书写文化:“民族志诗学”与人类学的表现危机》,《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89.叶舒宪:《再论文本与田野的关系互动》,《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90.叶舒宪:《中国文化的构成与“少数民族文学”:人类学视角的后现代观照》,《民族文学研究》2009年第2期。
91.张艾力:《东西部差距对民族关系的负面影响》,《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92.张炯:《中国文化与文学再认识》,《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第11期。
93.赵红:《“回族民间文学”校本课程的基本构想》,《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94.赵红:《“回族民俗文化”地方课程开发的思考》,《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6期。
95.钟进文:《书写我们自己的历史与未来——人口较少民族的书面文学掠影》,《中国民族》2004年第6期。
96.周少青:《我们为什么坚持这样的民族政策》,《中国民族报》2012年2月24日。
1.金真迪:《解放后韩朝中国朝鲜族文学教育比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2.栗永清:《学科 教育 学术:学科史视野中的中国文学学科》,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0年。
3.秦春:《中国文学教育历史轨迹及价值反思》,博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09年。
4.孙华泽:《晚清民初“现代文学教育”的发生》,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5.王璐:《民国时期西南民族志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13年。
1.[加]乔治·曼纽尔、迈克·波思兰斯:《第四世界:印第安人的现实》,蒋瑞英译,董天民校,时事出版社1987年版。
2.[加]许美德:《中国大学 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许洁英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美]James A.Banks:《文化多样性与教育:基本原理、课程与教学》第五版,苟渊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美]昂利·拜尔编:《方法、批评及文学史:朗松文论选》,徐继曾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5.[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美]杜维明:《儒家传统与文明对话》,彭国翔编译,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美]费正清、费维恺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 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8.[美]海登·怀特:《元史学: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陈新译,译林出版社2004版。
9.[美]洪长泰:《到民间去:1918—1937年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运动》,董晓萍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0.[美]华勒斯坦等编:《学科·知识·权力》,刘健芝等编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牛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美]林乐知:《〈文学兴国策〉序》,《万国公报》1896年第88期。
12.[美]罗伯特·F.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王卓君、吕迺基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13.[美]马丁·N.麦格:《族群社会学:美国及全球视野下的族群关系》,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14.[美]玛格丽特·米德:《萨摩亚人的成年》,周晓虹、李姚军、刘婧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15.[美]迈克尔·W.阿普尔、L.克里斯蒂安·史密斯主编:《教科书政治学》,侯定凯译,袁振国审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美]迈克尔·W.阿普尔:《教育与权利》,曲囡囡、刘明堂译,谢维和审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美]迈克尔·W.阿普尔:《意识形态与课程》,黄忠敬译,袁振国审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8.[美]欧文·拉兹洛编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研究报告:多种文化的星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9.[美]孙康宜、宇文所安编:《剑桥中国文学史》,刘倩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
20.[日]森有礼编著:《文学兴国策》,[美]林乐知、任廷旭译,上海广学会1896年初版,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21.[瑞士]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原型与集体无意识》,徐德林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版。
22.[英]埃里克·R.沃尔夫:《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赵丙祥、刘传珠、杨玉静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23.[英]傅兰雅:《求著时新小说启》,《万国公报》1895年第77期。
24.[英]傅兰雅:《时新小说出案启》,《中西教会报》1896年第2卷第3期。
25.[英]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1.Ruoff A.La Vonne Brown and Jerry W.Ward,Jr.eds.,New York: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1990.
2.Astrov,Margot(ed.),,New York:The John Day company,1946.
3.Austin,M.C.,and Jenkins,E.-8,Littleton,CO:Libraries Unlimited,1973.
4.Cai,Mingshui.,Westport,Connectinut:Greenwood Press,2002.
5.Derman-Sparks,Louise.,Washington,DC: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1989.
6.Elliott,Emory,et al.(ed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8.
7.Fisher,Dexter(ed.),,New York: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1977.
8.Guibernau,Montserrat.,Cambridge:Policy Press,1996.
9.Harris,V.(ed.),-8,,MA:Christopher-Gordon,1992.
10.Hymes,Dell(ed.),“”: .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81.
11.Lauter,Paul,et al.(eds.),,Lexington,Mass.:D.C.Heath,1990.
12.Lindgren,M.V.(ed.),,WI:Highsmith,1991.
13.Mair,Victor H(ed.),,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1.
14.Mair,Victor H.and Bender,Mark(ed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11.
15.Maitino,John R and Peck,David R.(eds.),,Albuquerque: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1996.
16.Norton,D.E.’ (5th ed.),Columbus,Ohio:Merrill,1999.
17.Quasha,George and Rothenberg,Jerome(eds.),,:,New York:Random House,1973.
18.Rothenberg,Jerome(ed.), & ,New York:Doubleday Anchor,1968.
19.Rothenberg,Jerome(ed.), .Garden City,N.Y.,Doubleday,1972.
20.Rothenberg,Jerome and Rothenberg,Diane(eds.),,Berkley and Los Angeles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3.
21.Shumway,David R..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4.
22.Tedlock,Dennis and Peynetsa,Andrew and Sanchez,Walter(eds.),,New York:Dial Press,1972.
23.Viswanathan,Gauri.,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9.
1.Dasenbrock,R.W.“Intelligibility and meaningfulness in multicultural literature”,in ,Vol.102(1),1987.
2.Fisher,John H.1979-80.“Nationalism and the study of literature”,in,Vol.9.
3.Harris,V.“No invitation required to Share Multicultural Literature”,in’,Vol.20(1),1994.
4.Hoskin,Keith W.,and Macve,Richard H.“Accounting and the examination:a genealogy of disciplinary power”,in ,Vol.11(No.2),1986.
5.Larrick,Nancy.“The all white world of children’s books”,in ,September 11,1965.
6.Rothenberg,Jerome & Tedlock,Dennis.,Vol(1),1970.
7.S,Neal Marilyn.“Using African-American Literature to increase Ethnic Understanding”,in,Vol.69,1992.
8.Sarafian,Arpi.“Ethnic literature in the classroom:the inclusion of 'Voyages' into the course Introduction to Fiction”,in ,Vol.114(n2),1999.
9.Tawake,Sandra Kiser.“Multi-ethnic Literature in the Classroom:Whose Standards?” in ,Vol.10(3),1991.
10.Thompson,D.L.& Hager,JaneMeeks.“Assessing teachers’ knowledge of multi-ethnic literature”,in ,No.ED 328916,1990.
11.Thompson,D.L.,& JaneMeeks Hager.“Assessing teachers’ knowledge of multi-ethnic literature”,in ,1990.
12.Viswanathan,Gauri.“The beginnings of English Literary Study in British India”,in ,Vol.9(1&2).1987.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