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未成年人数据手册》,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青年团北京市委员会、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编著:《聚焦新生代——第一次未成年人现状调查报告》,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主编:《新状态:当代城市青年报告,1997—1998》,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4]共青团北京市委:《北京青年发展报告2005—2006》,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共青团上海市委:《网络文明与当代青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共青团上海市委:《改革开放与当代青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7]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暨青年局:《两岸四地青少年发展指标体系研讨会论文集》,澳门,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暨青年局,2004年。
[8]黄伟才、向德平:《多元与发展——惠州青少年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9]彭波:《潘晓讨论:一代中国青少年的思想初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蔡富有、樊和平:《青年塑造未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11]单光鼐、陆建华:《中国青年发展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2]陆建华:《来自青年的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3]谢昌逵:《改革开放中的青年和青年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4]孙抱弘:《现代社会与青年伦理》,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15]苏颂兴、胡振平:《分化与整合——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6]杨雄:《关注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7]杨雄:《社会转型与青年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18]张永杰、程远忠:《第四代人》,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
[19]武俊平:《第五代人》,天津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0]释光:《80后惹谁了》,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21]陈映芳:《“青年”与中国的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22]黄希庭、郑涌等:《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3]杨德广、晏开利:《中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4]曾盛聪、林滨、葛桦等:《伦理的嬗变——十年伦理变迁的轨迹》,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5]高中健:《当代青少年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26]劳凯声、孙云晓:《新焦点:当代中国少年儿童人身伤害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7]朱智贤:《青少年心理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28]雷雳、张雷:《青少年心理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9]佘双好:《毕生发展与教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0]佘双好:《现代德育课程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1]沈壮海:《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概论》,湖北科技出版社2005年版。
[32]陈会昌:《德育忧思》,华文出版社1999年版。
[33]陈会昌:《道德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4]杨韶刚:《道德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5]顾海根、梅仲荪:《爱国情感教育心理学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6]李伯黍、燕国材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7]岑国桢、顾海根、李伯黍主编:《品德研究新进展》,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38]李伯黍、岑国桢主编《道德发展与德育模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9]吴潜涛:《和谐社会的伦理审视与道德建构》,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0]戚万学:《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41]檀传宝:《网络环境与青少年德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2]郭本禹:《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3]万增奎:《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学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4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5]李晓凤、佘双好:《质性研究方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6]佘双好:《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7][美]米尔斯:《社会学的想像力》,陈强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48][美]大卫·理斯曼等:《孤独的人群》,王昆、朱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9][日]千石保:《“认真”的崩溃》,何培忠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50][美]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孙名之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1][美]L.柯尔伯格:《道德发展心理学》,郭本禹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2]John W.Santrock,-(《毕生发展的专题研究》),The McGrow-Hill Company,2004.
[53]Beck,C.et al.,(《道德教育方案》),Year 3,Toronto:Ontario Ministry of Education,1976,p.3.
[54]Nicholas Emler,“How Can We Decide Whether Moral Education Works?”(《我们怎么能够确定是否在进行道德教育?》),,No.1,1996.
[55]Youniss,J.,Yates,M.,“Youth Service and Moral Identity:A Case for Everyday Morality”(《青年服务和道德同一性:日常生活道德的个案研究》),,April,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