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农村人口流动背景下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研究——中部地区农村“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义务教育实证调查与对策研究》的结题成果。《人口流动背景下的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基于对中部地区部分省市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多次专项调查,并结合全国其他省市的调查研究,从制度层面就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公平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调整和改革现行义务教育体制的对策思路。
This book is the final result of the major projec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 Base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Research on Compulsory Education System Reform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Population Mobility--Research o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 for Migrant Children and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of Central China.
Based on a number of special surveys on compulsory education for children of migrant populations in some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the central region, as well as surveys and research in other provinces and cities across the country, Reform of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Context of Population Mobility analyzes the problem of fairness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for children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 at the institutional level and its causes, and on this basis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ideas for further adjusting and reforming the current compulsory education system.
1.李培林:《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叶敬忠、[美]詹姆斯·莫瑞等:《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3.周林、青永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吕绍清:《留守还是流动——民工潮中的儿童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版。
5.缪建东:《同一片蓝天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探索和建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卢德平:《中国弱势儿童群体:问题与对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7.范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策略》,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日]望月嵩:《家庭关系学》,牛黎涛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
9.石人炳:《人口变动对教育的影响》,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10.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1.吴康宁:《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2.[美]菲力蒲·库姆斯:《世界教育危机》,赵宝恒、李环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3.翁文艳:《教育公平与学校选择制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5.徐勇:《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6.孔子、程昌明译注:《论语》,远方出版社2004年版。
17.徐勇:《流动中的乡村治理——对农民流动的政治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8.王建民、胡琪:《中国流动人口》,上海财经出版社1996年版。
19.陆益龙:《户籍制度——控制与社会差别》,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0.[美]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施炜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21.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2.杨云彦:《中国人口迁移与发展的长期战略》,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3.[美]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吴珠华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24.[英]H.鲁宾逊:《人口与资源》,陈锦堂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25.辜胜阻:《当代人口流动与城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6.杜鹰、白南生:《走出乡村——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实证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27.蔡昉:《中国流动人口问题》,河南人民版社2000年版。
28.黄平:《寻求生存——当代中国农村外出人口的社会学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9.高佩义:《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0.朱农:《中国劳动力流动与“三农”问题》,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2.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系:《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33.鲁洁、吴康宁:《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社1998年版。
34.理查德·D.范斯科德等:《美国教育基础——社会展望》,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35.林淑玲:《家庭教育学》,中国台湾师大书苑有限发行公司2000年版。
36.陈奎熹:《现代教育社会学》,中国台湾师大书苑有限发行公司1997年版。
37.赵忠心:《家庭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8.吴奇程:《家庭教育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9.颜之推:《颜氏家训》,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40.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1.[美]J.罗斯·埃什尔曼:《家庭导论》,潘允康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42.邱泽奇:《社会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3.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4.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5.康树华:《青少年犯罪与治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6.杨永良、程少魁等:《青少年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机制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7.史柏年:《都市边缘人——进城农民工家庭极其子女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48.吴康宁:《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9.郭书田、刘纯彬:《失衡的中国失衡的中国——农村城市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50.霍奇逊:《现代制度主义经济学宣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1.范先佐:《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2.[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张端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53.[美]列文:《学校财政》,载马丁·卡诺伊《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闵维方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4.周佳:《教育政策执行研究——以进城就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执行为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55.马良:《融合还是排斥——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56.[美]阿特金森、斯蒂格里茨:《公共经济学》,蔡江南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7.王磊:《公共教育支出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8.陆学艺:《中国农村状况及存在问题的原因》,载汝信《200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59.孙立平:《关于农民工问题的几点基本看法》,载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农民工研究选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0.林语堂:《人生的盛宴》,载《古今中外伟人智者明言精粹》,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年版,第168页。
61.何增科:《新制度主义:从经济学到政治学》,载《公共论丛——市场社会与公共秩序》,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346页。
62.[美]马丁·卡诺伊:《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闵维方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3.[美]科斯、阿尔钦、诺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胡庄君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4.《中国统计年鉴:1983》,中国统计出版社1984年版。
65.高书国:《中国城乡教育转型模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6.杜越、汪利兵、周培植:《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基础教育——政策与革新》,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7.沈小革、周国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群众出版社2006年版。
68.王涤:《中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调查与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69.王涤:《流动人口子女全纳教育研究(理论与实践)》,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0.柯兰春、李汗林:《都市里的村民——中国大城市的流动人口》,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71.周伟文:《生存在边缘——流动家庭》,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2.汪明:《聚焦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73.杨东平:《杨东平教育随笔——教育需要一场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4.黄传会:《我的课桌在哪里——农民工子女教育调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75.王开玉:《不一样的童年——中国农民工子女调查报告》,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6.朱小蔓:《对策与建议——2004—2005年度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分析》,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77.朱小曼:《对策与建议——2006—2007年度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分析》,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78.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
79.韩俊:《中国农村政策报告调查Ⅱ》,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年版。
80.中国广播电视:《流动儿童的呼唤》,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
81.李真:《流动与融合》,团结出版社 2005年版。
82.[英]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3.[法]涂尔干:《道德教育》,陈光金、沈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4.孙霄兵:《教育的公正与利益——中外教育经济政策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5.[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86.[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87.[法]皮埃尔·布尔迪厄:《再生产》,邢克超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88.[法]皮埃尔·布尔迪厄:《国家精英》,杨亚平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89.石彤:《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排斥——以国企下岗失业女工为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0.[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10版),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91.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9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94.刘传江:《中国城市化的制度安排与创新》,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5.魏津生、盛朗等:《中国流动人口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6.黄少安:《制度经济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97.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
98.谭崇台:《发展经济学》,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99.徐晓东、邵文其、洪仙瑜:《社会转型与办学体制创新》,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0.范先佐:《教育经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01.高如峰:《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02.高如峰:《义务教育投资国际比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03.周金玲:《义务教育及其财政制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4.魏新:《教育财政学简明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05.孙绵涛:《教育行政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6.刘易斯:《二元经济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107.钟水映:《人口流动与社会经济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8.何道峰、高筱苏等:《就业·增长·现代化——中国劳动力转移的历史与未来研究》,中国华侨出版社1990年版。
109.陈共:《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0.池子华:《流民问题与社会控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11.吴明伟、吴晓:《我国城市化背景下的流动人口聚居形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2.金浩:《农业过剩劳动二元经济发展》,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3.[美]迈克尔·P.托达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印金强、赵荣美等译,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
114.陆炳炎:《外来流动人口管理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15.黄晋太:《二元工业化与城市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116.陈宗胜:《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17.俞德鹏:《中国户籍制度与户籍法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8.刘怀廉:《中国农民工问题》,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9.陈家骥:《中国农民的分化与流动》,农村读物出版社1990年版。
120.林毅夫等:《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21.汪翔、钱南:《公共选择理论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22.文建东:《公共选择学派》,武汉出版社1995年版。
123.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4.[美]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1995年版。
125.[美]奥尔森:《国家的兴衰探源》,吕应中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126.吴思:《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版。
127.蔡昉、都阳、王美艳:《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28.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129.李成贵:《中国农业政策——理论框架与应用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130.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31.李宝元:《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2.杜育红:《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3.赖德胜:《教育与收入分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34.曾满超:《教育政策的经济分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35.[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136.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37.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
138.崔玉平:《高等教育制度创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9.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0.[美]埃瑞克·G.菲吕博顿、鲁道夫·瑞切特:《新制度经济学》,孙经伟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41.张维迎:《产权、政府与信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142.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43.曲恒昌、曾晓东:《西方教育经济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4.史金平:《国有企业:委托代理与激励约束》,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145.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46.盛洪:《经济学精神》,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147.[美]加里·贝克尔:《生活中的经济学》,薛迪安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148.[美]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学分析》,费方域、段毅才译,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149.茅于轼:《经济学的智慧》,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150.王海明:《公正、平等、人道——社会治理的道德原则》,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51.赵晓:《彻底的市场经济是无耻的》,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152.[美]乔·B.史蒂文斯:《集体选择经济学》,杨晓维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153.[美]阿罗(Arrow R.J):《社会选择:个性与多准则》,钱晓敏、孟岳良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54.李松龄:《制度变迁与制度均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155.汪丁丁:《制度分析基础讲义——自然与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56.汪丁丁:《记住未来:经济学家的知识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57.汪丁丁:《我所思考的经济学》,三联书店1997年版。
158.盛洪:《经济学精神》,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59.[美]塞缪尔·鲍尔斯、赫伯特·金蒂斯:《民主和资本主义》,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60.邱渊:《教育经济学导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61.杨葆昆、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62.黎诣远:《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63.[美]E.科恩:《教育经济学》,王玉崑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64.[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第二版,上、下册),张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65.[美]保罗·A.萨谬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萧琛主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
166.[法]埃德加·莫兰:《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陈一壮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7.[德]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李其龙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68.程同顺:《农民组织与政治发展——再论中国农民的组织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9.黄光国、胡先缙:《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0.燕继荣:《投资社会资本——政治发展的一种新维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1.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72.[美]罗伯特·吉本斯:《博弈论基础》,高峰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73.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74.[瑞典]理查德·斯威德伯格:《经济学与社会学》,安佳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75.余秀兰:《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6.汪丁丁、韦森、姚洋:《制度经济学三人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7.徐晓东、邵文其、洪仙瑜等:《社会转型与办学体制创新》,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8.孙开、彭健:《财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9.齐良书:《发展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版。
180.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编著:《基础教育新视点》,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81.蔡昉、白南生:《中国转轨时期的劳动力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8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83.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0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84.蔡昉:《中国的二元经济与劳动力的转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85.赵中建编:《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86.邓鸿勋、陆百甫:《走出二元社会结构——农民就业创业研究》,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版。
187.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88.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89.[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
190.唐钧主编:《社会政策:国际经验与国内实践》,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191.胡卫主编:《民办教育的发展与规范》,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92.陆炳炎主编:《外来流动人口管理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93.李帆:《教育:让民众有尊严地分享改革成果》,《人民教育》2007年第9期。
194.上官子木:《 隔代抚养与“留守”儿童》,《父母必读》1993年第11期。
195.蒋忠、柏跃斌:《“民工潮”下的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其思考》,《江西教育科研》1998年第3期。
196.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人口学刊》2006年第3期。
197.段成荣、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2008年第3期。
198.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来自湖南、河南、江西三地的调查报告》,《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第9期。
199.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教育研究》2004年第10期。
200.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7期。
201.王玉琼、马新丽、王田合:《留守儿童,问题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抽查》,《中国统计》2006年第1期。
202.张宇辉:《河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调查与思考》,《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203.汪明:《“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新思考》,《人民教育》2007年第9期。
204.张传玉:《单亲呵护下的留守儿童——以湖北 L 县调查为例》,《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05.郭少榕:《留守儿童问题性别差异调查分析——以福建省为例》,《青年研究》2006年第5期。
206.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207.朱科蓉、李春景、周淑琴:《农村留守子女学习状况分析与建议》,《教育科学》2002年第4期。
208.王艳波、吴新林:《农村“留守孩”现象个案调查报告》,《青年探索》2003年第4期。
209.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210.李卫华:《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育理论研究》2005年第11期。
211.刘霞、赵景欣、申继亮:《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与行为适应特点》,《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第6期。
212.李金涛:《农村留守孩现象亟待关注》,《中国改革(农村版)》2003年第6期。
213.周全德、齐建英:《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理性思考》,《中州学刊》2006年第1期。
214.李成贵:《必须高度关注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调研世界》2007年第5期。
215.温铁军:《分三个层次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河南教育》2006年第5期。
216.吴理财:《地方财政约束下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湖北京山县“留守孩子”问题调查引起的思考》,《人文杂志》2005年第5期。
217.许传新:《“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支持因素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第9期。
218.陶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出现的新问题及其对策——对“两免一补”政策效应的调查与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
219.刘岳启、周宏:《农村“留守儿童”与和谐农村的建设》,《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第24期。
220.唐喜梅、卢清:《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缺失问题及对策研究》,《江西教育科研》2006年第9期。
221.梅健、林健:《代理家长制:政府为留守儿童找“家长”》,《中小学管理》2007年第4期。
222.叶敬忠、杨照:《“代理家长”能为留守儿童带来春天吗》,《中国社会导刊》2006年第8期。
223.唐若水:《日本:“单身赴任”缘何有增无减?》,《社会》2001年第4期。
224.佘凌、罗国芬:《日本“单身赴任”研究对我国留守子女研究的启示》,《青年研究》2005年第10期。
225.叶仁荪、曾国华:《国外亲属抚养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11期。
226.陈友华:《人口红利与人口负债:数量界定、经验观察与理论思考》,《人口研究》2005年第6期。
227.杨丽蝠:《人口红利将近枯竭中国何以面对?》,《观察与思考》2007年第15期。
228.刘玮:《人口红利消失,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转折点吗》,《数据》2006年第10期。
229.邬沧萍、孙鹃娟:《人口政策与历史机遇期》,《求是》2003年第18期。
230.林毅夫:《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农村教育、转移农村人口》,《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第9期。
231.刘朝晖、蒋志宏:《“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探悉》,《现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5期。
232.池子华:《中国“民工潮”的历史考察》,《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4期。
233.陆益龙:《1949年后的中国户籍制度:结构与变迁》,《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234.姚秀兰:《论中国户籍制度的演变与改革》,《法学》2004年第5期。
235.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外出动因与行为选择》,《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7期。
236.景普秋、张复明:《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研究综述与评价》,《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第3期。
237.曹向昀:《西方人口迁移的主要流派及观点综述》,《中国人口科学》1995年第1期。
238.朱农:《中国四元经济下的人口迁移——理论、现状和实证分析》,《人口与经济》2001年第1期。
239.段成荣:《影响我国省级人口迁移的个人特征分析——兼论时间因素在人口迁移研究中的重要性》,《人口研究》2000年第4期。
240.陈吉元、胡必亮:《中国的三元经济结构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经济研究》1994年第4期。
241.蔡昉、都阳:《迁移的双重动因及其政策含义——检验相对贫困假说》,《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第4期。
242.高洪:《人口流动的效应分析》,《江淮论坛》2003年第2期。
243.文军:《从生存理性到社会理性选择:当代中国农民外出就业动因的社会学分析》,《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6期。
244.刘伟德:《推进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的若干建议》,《城市规划》2000年第11期。
245.李辉:《中国人口城市化综述》,《人口学刊》2003年第6期。
246.梅建明:《实现农民工市民化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根本途径》,《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247.陆杨、陈劲:《关于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研究》,《湖南农机》2007年第7期。
248.吴兴陆:《农民工定居性迁移决策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人口与经济》2005年第1期。
249.叶一舵、白丽英:《国内外关于亲子关系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250.骆风:《海内外学者有关家庭教育要素述评》,《家庭与社区教育》2005年第6期。
251.鲁印服:《试论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第16期。
252.张晓霞、谢晓蔚:《农村留守儿童留守意愿分析——以于都县Z镇为例》,《社会工作》2008年第5期。
253.甘满堂:《城市农民工与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三元结构》,《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254.周作翰、张英洪:《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破除二元社会结构》,《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3期。
255.肖冬连:《中国二元社会结构形成的历史考察》,《党史研究》2005年第1期。
256.曾满超、丁延庆:《中国义务教育财政面临的挑战与教育转移支付》,《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第1期。
257.安体富、梁朋、黄然:《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问题研究》,《财政研究》2001年第9期。
258.范先佐:《农村义务教育公平与制度保障》,《今日中国论坛》2008年第5期。
259.尹磊:《农村义务教育的政府投入》,《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260.乔宝云等:《中国的财政分权与小学义务教育》,《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261.范先佐:《构建“以省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262.杨瑞龙:《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化的三阶段论——兼论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行为》,《经济研究》1998年第1期。
263.张宇燕:《利益集团与制度非中性》,《改革》1994年第2期。
264.刘传江:《城乡统筹发展视角下的农民工市民化》,《人口研究》2006年第4期。
265.李玉英、王林生、陈敏钰:《陕西省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社会版)2005年第1期。
266.李永道、林琳:《影响城市流动儿童教育的制度因素及对策探讨》,《教育探索》2005年第9期。
267.雷世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研究》,《湖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268.孙红玲:《浅论转型时期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教育科学》2001年第1期。
269.范先佐:《“流动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第2期。
270.贺惠:《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权受损问题探讨》,《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年第11期。
271.项继权:《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选择与制度保障——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272.李英:《论我国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三大矛盾》,《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第5期。
273.夏焰、林群:《推行教育券制度保障流动学童接受义务教育》,《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274.徐东:《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及对策》,《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5期。
275.简新华:《从“民工潮”到“民工荒”——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制度分析》,《人口研究》2005年第2期。
276.王兰玉:《农民工权利保障困境及对策研究》,《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277.高洪:《地区发展差距拉动:我国人口流动的成因分析》,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政治类专题》2003年第3期。
278.郑书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成因与对策》,《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279.刘志仁:《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现状与对策》,《中国报道》2006年第3期。
280.段成荣:《我国流动儿童状况》,《人口学与计划生育》2004年第3期。
281.焦建国:《农村教育与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3期。
282.王焕清:《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保障问题研究》,《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283.《央行对农民工就业分布和收入的调查》,《云南农业》2006年第5期。
284.张玉:《武汉市社区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3期。
285.张迎宪:《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四川省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调研世界》2005年第12期。
286.范先佐:《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教育公平与制度保障》,《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1期。
287.中央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部“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教育研究》2004年第10期。
288.龙承建:《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与义务教育制度改革》,《江西教育科研》2003年第5期。
289.高惠:《中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当代青年研究》2006年第11期。
290.龚红莲:《“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分析与思考》,《社科纵横》2006年第3期。
291.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292.陶红、杨东平:《北京市“流动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江西教育科研》2007年第1期。
293.林李霞:《流动就学农民工子女学籍档案管理研究》,《科技与经济》2006年第14期。
294.蒋国河、孙萍:《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政策反思》,《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295.王涤:《关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4期。
296.张斌贤:《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年第4期。
297.史柏年:《城市流动儿童少年就学问题政策分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298.张铁道、赵学勤:《建立适应社会人口流动的接纳性教育》,《山东教育科研》2002年第8期。
299.刘鸿渊、曾艳琳:《论制度框架下的西部贫困地区“留守学生”问题》,《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6期。
300.周皓:《我国人口迁移的家庭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人口研究》2004年第6期。
301.刘大江:《面对农村义务教育新机制他们有“三愁”》,《教育》2006年第7期。
302.马薇:《无锡农村小学学生六成是民工子弟——师资力量不足影响教学质量 》,《新华日报》2007年1月12日。
303.倪红日、张俊伟:《加快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步伐》,《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7月31日第4期。
304.李陈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亟待解决》,《光明日报》2002年4月9日。
305.良肖:《魔爪频频伸向幼女 留守子女安全当引起社会重视》,《楚天都市报》2002年12月26日。
306.周俏春、邬焕庆:《全国千万“留守儿童”需关爱》,《中国青年报》2004年5月26日。
307.张学珍:《农村留守儿童总数约 5800 万人》,《中国妇女报》2008年2月28日。
308.王祥楠、沈芙萱:《爱心妈妈情暖留守儿童》,《楚天金报》2008年8月14日。
309.李铁:《为农民进城提供宽松的环境》,《人民日报》2001年6月18日。
310.丁伟:《教育部:全国农民工子女入学状况得到改善》,《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5日。
311.陈晓蓓:《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大部分就学有保障》,《中国教育报》2003年11月6日。
312.陆士桢、卢德平:《“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基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专题调查结果》,2005年6月27日,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网站(http://www.cinfo.org.cn/zhuanti/20050627zgnc/zgnclsetshzyxdyth-006.htm)。
313.尹素云:《农村“空巢”学生的成长调查》,2005年6月27日,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网站(http://www.cinfo.org.cn/zhuanti/20050627zgnc/zgnclsetshzyxdyth-017.htm)。
314.杨振杰:《功能主义视角下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2005年1月2日,中国三农问题研究网(http://publishblog.blogchina.com/blog/tb.b?diaryID=482819)。
315.熊健:《北京大学的农业经济学教授姚洋谈三农问题》,2004年1月14日,绿色果农网(http://www.hispeed.com.cn/Forum/ReadPost.asp?PostID=351123)。
316.孙宇挺、林毅夫:《发展农村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2004年2月22日,新浪网(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40222/0913642306.shtml)。
317.陈有权:《三农问题的政治制度分析》,2004年10月27日,金光农业网(http://www.jgny.net/nong/2002.asp?id=2973)。
318.莫荣:《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和政策建议——基于31个省的调查报告》,2008年7月7日,中国农村研究网(http://www.ccrs.org.cn/show.aspx?id=2460)。
319.《关注中国农村留守儿童:2千万孩子缺乏亲情呵护》,《郑州晚报》2005年5月23日。
32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2006年3月16日,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qgrkpcgb/t20060316_402310923.htm)。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指每百名出生女婴对应男婴数,联合国设定的男女出生人口性别比正常值为103—107∶100。
32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02年2月17日。
322.教育部“中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组:《中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调研报告》,2005年6月2日。
323.马丽娜:《调查显示:在被拐卖的儿童中留守儿童居第二位》,2008年2月27日,中国教育新闻网(http://www.jyb.com.cn/xwzx/gnjy/zhbd/t20080227_144685.htm)。
324.陈哲:《安徽一12岁少年自杀 遗书称想念外出打工父母》,2008年2月27日,新华网(http://news.xhby.net/system/2008/02/27/010209651.shtml)。
325.陈锡文:《通向市民之路》,2006年9月2日,千龙网(http://news.21cn.com/today/2006/09/20/2980133.shtml)。
326.凌枫:《海外华人临时夫妻现象:梦想回归现实的无奈选择?》,2006年12月18日,腾讯网(http://news.qq.com/a/20061218/000971.htm)。
327.刘健、张先国、宋振远:《农民工期待:同一个城市,同一个待遇》,2009年3月4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cus/2009-03/04/content_10938924_2.htm)。
328.张天维:《制度创新:辽宁对外开放须臾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2005年9月5日,21世纪新闻网(http://news.21cn.com/zhuanti/2005/liaoning/2005/09/05/2275262_1.shtml)。
329.刘洪:《专访世行副行长林毅夫:金融危机给世界两大教训》,2008年10月7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8-10/07/content_10159114.htm)。
330.刘涛:《中国崛起对策:新思维下的中央与地方之关系》,2008年2月17日,国际金融投资网(http://www.jinruiyuan.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5249&Article Page=5)。
331.苏敏:《我国流动儿童失学率高达9.3%》,2004年5月14日,新浪网(http//www.sina.com.cn)。
332.陈晓蓓:《共沐阳光雨露: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状况调查》,2003年12月19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3-12/19/content_1239375.htm)。
333.王蓉:《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影响》,教育部课题研究报告,2003年。
334.孙福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模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安交通大学,1999年。
335.石绍宾:《城乡基础教育均等化供给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7年。
336.沈凌燕:《美国特许学校对我国民工子弟学校的启示》,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37.H.J.Leichter, .New York & Landon 1977.
338.Jenny Morris..First published 2005 by the Joseph Rowntree Foundation.
339.NSW Department of Community Services.(2002)— from www.community.nsw.gov.au/Document/socissues.
340.Hunt,J.(2003).http://www.doh.gov.uk/carers/family and friends.htm.
341.Clark,J.(1995)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342.C.A.Scarcella,J.Ehrle,and R.Geen.(2003).The Urban Institute SeriesB,No.B-55.
343.National Crime Prevention(NCP).(1999).
344.GAO.(1999).: to the Chairman,Subcommittee on Human Resources,Committee on Ways and Means,House of Represent atives.Washington DC:United States 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
345.Zuravin,S.J.,Benedict,M.&Somerfield,M.(1993)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Vol 63(4)p.589.
346.Solomon,J.C.,& Marx,J.(1995)‘'’:.The Ge-rontologist,35,pp.386—394.
347.Kortenkamp,K.&Ehrle,J.(2002).-: .Assessing the New Federalism SeriesB,No B-43,January.Washington DC:The Urban Institute.
348.J. Ehrle and R. Geen.(2002):?Jennifer Ehrle and RobGeen,The Urban Institute 2100 M Street,N.W.Washington,D. C. 20037.
349.O'Neill.(2002):.The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Civil Society.
350.Esme Fuller-Thomson.(2005):.SEDAP Research Paper No.132.
351.Geen,R.(2000).:.Policy & Practice of Public HumanS ervic-es.March 2000 Vol58(1).
352.Donna M.Butts.(2005) :.http://66.102.7.104/search?q=cache:roYgO7kdZKEJ:www.aecf.org/initiatives/mc/readingroom/documents/Kincare.pdf+Kinship+Care:+Supporting+Those+Who+Raise+Our+Children.& hl=zh-CN & ct=clnk & cd=1.
353.UNICEF/International Social Service.August 2004. :.NewYork,NY 10017 USA www. unicef.org.
354.Weibel-Orlando,J.(1997):.InJ.Sokolovsky(Ed.),The cultural context of aging:Worldwide perspectives (2 nd ed.pp.139-155).Westport,CT:Bergin & Garvey.
355.Paik S. : ? Georgetown University Rebecca Phillips,NCREL.2002.
356.Coleman J. . Cambridge,MA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
357.Simpson & M. G. Fowler . -'/. Pediatrics,1993.
358.Tucker,C. J,Marx,J .& Long,L.:'. Sociology of Education,1998,71(2).
359.Bienat,L,&Jax,C. . Hemline Law Review,2000.
360.Kellaghan,T..(.):. Oxford UK:Elsevier Science,1997.
361.U.P.Keeves,,in the Intem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Vol.6.
362.Tiebout.C. .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6,64(5).
363.Schultz. .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75(13).
中国科技类大学生健康成长状况研究报告
Research Report on the Healthy Growing Condition of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Students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组织转型研究
A STUDY ON THE ORGANIZATIONAL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CHINA初中发展:中国基础教育无法缺场的研究
Junior High School Development: A Study on China's Basic Education Cannot Miss the Field中国主题性绘画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研究
A Study on the Cultivating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inese Thematic Painting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困惑与出路
Value Confusion and Way Out for Contemporary Chinese Youths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