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先佐:(著)
范先佐,男,1953年4月生,湖北浠水人,中员。1992年6月毕业于前苏联国立莫斯科列宁师范大学,获经济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院长。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97年12月被原国家教委评为首届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人才,2006年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其主要社会有:湖北省人民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专家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第六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教育与经济》杂志常务副主编等。
1.李培林:《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叶敬忠、[美]詹姆斯·莫瑞等:《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3.周林、青永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吕绍清:《留守还是流动——民工潮中的儿童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版。
5.缪建东:《同一片蓝天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探索和建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卢德平:《中国弱势儿童群体:问题与对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7.范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策略》,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日]望月嵩:《家庭关系学》,牛黎涛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
9.石人炳:《人口变动对教育的影响》,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10.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1.吴康宁:《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2.[美]菲力蒲·库姆斯:《世界教育危机》,赵宝恒、李环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3.翁文艳:《教育公平与学校选择制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5.徐勇:《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6.孔子、程昌明译注:《论语》,远方出版社2004年版。
17.徐勇:《流动中的乡村治理——对农民流动的政治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8.王建民、胡琪:《中国流动人口》,上海财经出版社1996年版。
19.陆益龙:《户籍制度——控制与社会差别》,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0.[美]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施炜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21.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2.杨云彦:《中国人口迁移与发展的长期战略》,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3.[美]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吴珠华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24.[英]H.鲁宾逊:《人口与资源》,陈锦堂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25.辜胜阻:《当代人口流动与城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6.杜鹰、白南生:《走出乡村——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实证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27.蔡昉:《中国流动人口问题》,河南人民版社2000年版。
28.黄平:《寻求生存——当代中国农村外出人口的社会学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9.高佩义:《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0.朱农:《中国劳动力流动与“三农”问题》,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2.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系:《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33.鲁洁、吴康宁:《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社1998年版。
34.理查德·D.范斯科德等:《美国教育基础——社会展望》,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35.林淑玲:《家庭教育学》,中国台湾师大书苑有限发行公司2000年版。
36.陈奎熹:《现代教育社会学》,中国台湾师大书苑有限发行公司1997年版。
37.赵忠心:《家庭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8.吴奇程:《家庭教育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9.颜之推:《颜氏家训》,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40.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1.[美]J.罗斯·埃什尔曼:《家庭导论》,潘允康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42.邱泽奇:《社会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3.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4.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5.康树华:《青少年犯罪与治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6.杨永良、程少魁等:《青少年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机制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7.史柏年:《都市边缘人——进城农民工家庭极其子女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48.吴康宁:《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9.郭书田、刘纯彬:《失衡的中国失衡的中国——农村城市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50.霍奇逊:《现代制度主义经济学宣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1.范先佐:《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2.[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张端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53.[美]列文:《学校财政》,载马丁·卡诺伊《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闵维方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4.周佳:《教育政策执行研究——以进城就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执行为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55.马良:《融合还是排斥——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56.[美]阿特金森、斯蒂格里茨:《公共经济学》,蔡江南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7.王磊:《公共教育支出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8.陆学艺:《中国农村状况及存在问题的原因》,载汝信《200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59.孙立平:《关于农民工问题的几点基本看法》,载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农民工研究选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0.林语堂:《人生的盛宴》,载《古今中外伟人智者明言精粹》,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年版,第168页。
61.何增科:《新制度主义:从经济学到政治学》,载《公共论丛——市场社会与公共秩序》,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346页。
62.[美]马丁·卡诺伊:《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闵维方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3.[美]科斯、阿尔钦、诺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胡庄君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4.《中国统计年鉴:1983》,中国统计出版社1984年版。
65.高书国:《中国城乡教育转型模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6.杜越、汪利兵、周培植:《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基础教育——政策与革新》,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7.沈小革、周国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群众出版社2006年版。
68.王涤:《中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调查与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69.王涤:《流动人口子女全纳教育研究(理论与实践)》,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0.柯兰春、李汗林:《都市里的村民——中国大城市的流动人口》,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71.周伟文:《生存在边缘——流动家庭》,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2.汪明:《聚焦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73.杨东平:《杨东平教育随笔——教育需要一场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4.黄传会:《我的课桌在哪里——农民工子女教育调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75.王开玉:《不一样的童年——中国农民工子女调查报告》,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6.朱小蔓:《对策与建议——2004—2005年度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分析》,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77.朱小曼:《对策与建议——2006—2007年度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分析》,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78.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
79.韩俊:《中国农村政策报告调查Ⅱ》,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年版。
80.中国广播电视:《流动儿童的呼唤》,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
81.李真:《流动与融合》,团结出版社 2005年版。
82.[英]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3.[法]涂尔干:《道德教育》,陈光金、沈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4.孙霄兵:《教育的公正与利益——中外教育经济政策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5.[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86.[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87.[法]皮埃尔·布尔迪厄:《再生产》,邢克超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88.[法]皮埃尔·布尔迪厄:《国家精英》,杨亚平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89.石彤:《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排斥——以国企下岗失业女工为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0.[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10版),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91.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9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94.刘传江:《中国城市化的制度安排与创新》,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5.魏津生、盛朗等:《中国流动人口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6.黄少安:《制度经济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97.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
98.谭崇台:《发展经济学》,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99.徐晓东、邵文其、洪仙瑜:《社会转型与办学体制创新》,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0.范先佐:《教育经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01.高如峰:《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02.高如峰:《义务教育投资国际比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03.周金玲:《义务教育及其财政制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4.魏新:《教育财政学简明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05.孙绵涛:《教育行政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6.刘易斯:《二元经济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107.钟水映:《人口流动与社会经济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8.何道峰、高筱苏等:《就业·增长·现代化——中国劳动力转移的历史与未来研究》,中国华侨出版社1990年版。
109.陈共:《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0.池子华:《流民问题与社会控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11.吴明伟、吴晓:《我国城市化背景下的流动人口聚居形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2.金浩:《农业过剩劳动二元经济发展》,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3.[美]迈克尔·P.托达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印金强、赵荣美等译,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
114.陆炳炎:《外来流动人口管理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15.黄晋太:《二元工业化与城市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116.陈宗胜:《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17.俞德鹏:《中国户籍制度与户籍法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8.刘怀廉:《中国农民工问题》,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9.陈家骥:《中国农民的分化与流动》,农村读物出版社1990年版。
120.林毅夫等:《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21.汪翔、钱南:《公共选择理论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22.文建东:《公共选择学派》,武汉出版社1995年版。
123.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4.[美]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1995年版。
125.[美]奥尔森:《国家的兴衰探源》,吕应中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126.吴思:《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版。
127.蔡昉、都阳、王美艳:《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28.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129.李成贵:《中国农业政策——理论框架与应用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130.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31.李宝元:《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2.杜育红:《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3.赖德胜:《教育与收入分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34.曾满超:《教育政策的经济分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35.[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136.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37.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
138.崔玉平:《高等教育制度创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9.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0.[美]埃瑞克·G.菲吕博顿、鲁道夫·瑞切特:《新制度经济学》,孙经伟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41.张维迎:《产权、政府与信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142.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43.曲恒昌、曾晓东:《西方教育经济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4.史金平:《国有企业:委托代理与激励约束》,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145.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46.盛洪:《经济学精神》,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147.[美]加里·贝克尔:《生活中的经济学》,薛迪安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148.[美]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学分析》,费方域、段毅才译,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149.茅于轼:《经济学的智慧》,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150.王海明:《公正、平等、人道——社会治理的道德原则》,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51.赵晓:《彻底的市场经济是无耻的》,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152.[美]乔·B.史蒂文斯:《集体选择经济学》,杨晓维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153.[美]阿罗(Arrow R.J):《社会选择:个性与多准则》,钱晓敏、孟岳良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54.李松龄:《制度变迁与制度均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155.汪丁丁:《制度分析基础讲义——自然与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56.汪丁丁:《记住未来:经济学家的知识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57.汪丁丁:《我所思考的经济学》,三联书店1997年版。
158.盛洪:《经济学精神》,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59.[美]塞缪尔·鲍尔斯、赫伯特·金蒂斯:《民主和资本主义》,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60.邱渊:《教育经济学导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61.杨葆昆、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62.黎诣远:《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63.[美]E.科恩:《教育经济学》,王玉崑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64.[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第二版,上、下册),张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65.[美]保罗·A.萨谬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萧琛主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
166.[法]埃德加·莫兰:《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陈一壮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7.[德]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李其龙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68.程同顺:《农民组织与政治发展——再论中国农民的组织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9.黄光国、胡先缙:《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0.燕继荣:《投资社会资本——政治发展的一种新维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1.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72.[美]罗伯特·吉本斯:《博弈论基础》,高峰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73.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74.[瑞典]理查德·斯威德伯格:《经济学与社会学》,安佳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75.余秀兰:《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6.汪丁丁、韦森、姚洋:《制度经济学三人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7.徐晓东、邵文其、洪仙瑜等:《社会转型与办学体制创新》,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8.孙开、彭健:《财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9.齐良书:《发展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版。
180.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编著:《基础教育新视点》,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81.蔡昉、白南生:《中国转轨时期的劳动力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8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83.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0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84.蔡昉:《中国的二元经济与劳动力的转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85.赵中建编:《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86.邓鸿勋、陆百甫:《走出二元社会结构——农民就业创业研究》,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版。
187.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88.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89.[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
190.唐钧主编:《社会政策:国际经验与国内实践》,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191.胡卫主编:《民办教育的发展与规范》,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92.陆炳炎主编:《外来流动人口管理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93.李帆:《教育:让民众有尊严地分享改革成果》,《人民教育》2007年第9期。
194.上官子木:《 隔代抚养与“留守”儿童》,《父母必读》1993年第11期。
195.蒋忠、柏跃斌:《“民工潮”下的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其思考》,《江西教育科研》1998年第3期。
196.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人口学刊》2006年第3期。
197.段成荣、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2008年第3期。
198.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来自湖南、河南、江西三地的调查报告》,《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第9期。
199.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教育研究》2004年第10期。
200.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7期。
201.王玉琼、马新丽、王田合:《留守儿童,问题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抽查》,《中国统计》2006年第1期。
202.张宇辉:《河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调查与思考》,《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203.汪明:《“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新思考》,《人民教育》2007年第9期。
204.张传玉:《单亲呵护下的留守儿童——以湖北 L 县调查为例》,《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05.郭少榕:《留守儿童问题性别差异调查分析——以福建省为例》,《青年研究》2006年第5期。
206.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207.朱科蓉、李春景、周淑琴:《农村留守子女学习状况分析与建议》,《教育科学》2002年第4期。
208.王艳波、吴新林:《农村“留守孩”现象个案调查报告》,《青年探索》2003年第4期。
209.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210.李卫华:《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育理论研究》2005年第11期。
211.刘霞、赵景欣、申继亮:《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与行为适应特点》,《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第6期。
212.李金涛:《农村留守孩现象亟待关注》,《中国改革(农村版)》2003年第6期。
213.周全德、齐建英:《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理性思考》,《中州学刊》2006年第1期。
214.李成贵:《必须高度关注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调研世界》2007年第5期。
215.温铁军:《分三个层次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河南教育》2006年第5期。
216.吴理财:《地方财政约束下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湖北京山县“留守孩子”问题调查引起的思考》,《人文杂志》2005年第5期。
217.许传新:《“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支持因素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第9期。
218.陶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出现的新问题及其对策——对“两免一补”政策效应的调查与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
219.刘岳启、周宏:《农村“留守儿童”与和谐农村的建设》,《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第24期。
220.唐喜梅、卢清:《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缺失问题及对策研究》,《江西教育科研》2006年第9期。
221.梅健、林健:《代理家长制:政府为留守儿童找“家长”》,《中小学管理》2007年第4期。
222.叶敬忠、杨照:《“代理家长”能为留守儿童带来春天吗》,《中国社会导刊》2006年第8期。
223.唐若水:《日本:“单身赴任”缘何有增无减?》,《社会》2001年第4期。
224.佘凌、罗国芬:《日本“单身赴任”研究对我国留守子女研究的启示》,《青年研究》2005年第10期。
225.叶仁荪、曾国华:《国外亲属抚养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11期。
226.陈友华:《人口红利与人口负债:数量界定、经验观察与理论思考》,《人口研究》2005年第6期。
227.杨丽蝠:《人口红利将近枯竭中国何以面对?》,《观察与思考》2007年第15期。
228.刘玮:《人口红利消失,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转折点吗》,《数据》2006年第10期。
229.邬沧萍、孙鹃娟:《人口政策与历史机遇期》,《求是》2003年第18期。
230.林毅夫:《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农村教育、转移农村人口》,《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第9期。
231.刘朝晖、蒋志宏:《“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探悉》,《现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5期。
232.池子华:《中国“民工潮”的历史考察》,《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4期。
233.陆益龙:《1949年后的中国户籍制度:结构与变迁》,《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234.姚秀兰:《论中国户籍制度的演变与改革》,《法学》2004年第5期。
235.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外出动因与行为选择》,《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7期。
236.景普秋、张复明:《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研究综述与评价》,《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第3期。
237.曹向昀:《西方人口迁移的主要流派及观点综述》,《中国人口科学》1995年第1期。
238.朱农:《中国四元经济下的人口迁移——理论、现状和实证分析》,《人口与经济》2001年第1期。
239.段成荣:《影响我国省级人口迁移的个人特征分析——兼论时间因素在人口迁移研究中的重要性》,《人口研究》2000年第4期。
240.陈吉元、胡必亮:《中国的三元经济结构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经济研究》1994年第4期。
241.蔡昉、都阳:《迁移的双重动因及其政策含义——检验相对贫困假说》,《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第4期。
242.高洪:《人口流动的效应分析》,《江淮论坛》2003年第2期。
243.文军:《从生存理性到社会理性选择:当代中国农民外出就业动因的社会学分析》,《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6期。
244.刘伟德:《推进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的若干建议》,《城市规划》2000年第11期。
245.李辉:《中国人口城市化综述》,《人口学刊》2003年第6期。
246.梅建明:《实现农民工市民化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根本途径》,《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247.陆杨、陈劲:《关于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研究》,《湖南农机》2007年第7期。
248.吴兴陆:《农民工定居性迁移决策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人口与经济》2005年第1期。
249.叶一舵、白丽英:《国内外关于亲子关系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250.骆风:《海内外学者有关家庭教育要素述评》,《家庭与社区教育》2005年第6期。
251.鲁印服:《试论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第16期。
252.张晓霞、谢晓蔚:《农村留守儿童留守意愿分析——以于都县Z镇为例》,《社会工作》2008年第5期。
253.甘满堂:《城市农民工与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三元结构》,《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254.周作翰、张英洪:《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破除二元社会结构》,《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3期。
255.肖冬连:《中国二元社会结构形成的历史考察》,《党史研究》2005年第1期。
256.曾满超、丁延庆:《中国义务教育财政面临的挑战与教育转移支付》,《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第1期。
257.安体富、梁朋、黄然:《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问题研究》,《财政研究》2001年第9期。
258.范先佐:《农村义务教育公平与制度保障》,《今日中国论坛》2008年第5期。
259.尹磊:《农村义务教育的政府投入》,《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260.乔宝云等:《中国的财政分权与小学义务教育》,《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261.范先佐:《构建“以省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262.杨瑞龙:《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化的三阶段论——兼论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行为》,《经济研究》1998年第1期。
263.张宇燕:《利益集团与制度非中性》,《改革》1994年第2期。
264.刘传江:《城乡统筹发展视角下的农民工市民化》,《人口研究》2006年第4期。
265.李玉英、王林生、陈敏钰:《陕西省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社会版)2005年第1期。
266.李永道、林琳:《影响城市流动儿童教育的制度因素及对策探讨》,《教育探索》2005年第9期。
267.雷世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研究》,《湖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268.孙红玲:《浅论转型时期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教育科学》2001年第1期。
269.范先佐:《“流动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第2期。
270.贺惠:《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权受损问题探讨》,《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年第11期。
271.项继权:《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选择与制度保障——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272.李英:《论我国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三大矛盾》,《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第5期。
273.夏焰、林群:《推行教育券制度保障流动学童接受义务教育》,《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274.徐东:《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及对策》,《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5期。
275.简新华:《从“民工潮”到“民工荒”——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制度分析》,《人口研究》2005年第2期。
276.王兰玉:《农民工权利保障困境及对策研究》,《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277.高洪:《地区发展差距拉动:我国人口流动的成因分析》,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政治类专题》2003年第3期。
278.郑书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成因与对策》,《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279.刘志仁:《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现状与对策》,《中国报道》2006年第3期。
280.段成荣:《我国流动儿童状况》,《人口学与计划生育》2004年第3期。
281.焦建国:《农村教育与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3期。
282.王焕清:《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保障问题研究》,《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283.《央行对农民工就业分布和收入的调查》,《云南农业》2006年第5期。
284.张玉:《武汉市社区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3期。
285.张迎宪:《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四川省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调研世界》2005年第12期。
286.范先佐:《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教育公平与制度保障》,《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1期。
287.中央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部“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教育研究》2004年第10期。
288.龙承建:《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与义务教育制度改革》,《江西教育科研》2003年第5期。
289.高惠:《中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当代青年研究》2006年第11期。
290.龚红莲:《“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分析与思考》,《社科纵横》2006年第3期。
291.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292.陶红、杨东平:《北京市“流动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江西教育科研》2007年第1期。
293.林李霞:《流动就学农民工子女学籍档案管理研究》,《科技与经济》2006年第14期。
294.蒋国河、孙萍:《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政策反思》,《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295.王涤:《关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4期。
296.张斌贤:《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年第4期。
297.史柏年:《城市流动儿童少年就学问题政策分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298.张铁道、赵学勤:《建立适应社会人口流动的接纳性教育》,《山东教育科研》2002年第8期。
299.刘鸿渊、曾艳琳:《论制度框架下的西部贫困地区“留守学生”问题》,《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6期。
300.周皓:《我国人口迁移的家庭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人口研究》2004年第6期。
301.刘大江:《面对农村义务教育新机制他们有“三愁”》,《教育》2006年第7期。
302.马薇:《无锡农村小学学生六成是民工子弟——师资力量不足影响教学质量 》,《新华日报》2007年1月12日。
303.倪红日、张俊伟:《加快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步伐》,《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7月31日第4期。
304.李陈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亟待解决》,《光明日报》2002年4月9日。
305.良肖:《魔爪频频伸向幼女 留守子女安全当引起社会重视》,《楚天都市报》2002年12月26日。
306.周俏春、邬焕庆:《全国千万“留守儿童”需关爱》,《中国青年报》2004年5月26日。
307.张学珍:《农村留守儿童总数约 5800 万人》,《中国妇女报》2008年2月28日。
308.王祥楠、沈芙萱:《爱心妈妈情暖留守儿童》,《楚天金报》2008年8月14日。
309.李铁:《为农民进城提供宽松的环境》,《人民日报》2001年6月18日。
310.丁伟:《教育部:全国农民工子女入学状况得到改善》,《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5日。
311.陈晓蓓:《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大部分就学有保障》,《中国教育报》2003年11月6日。
312.陆士桢、卢德平:《“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基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专题调查结果》,2005年6月27日,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网站(http://www.cinfo.org.cn/zhuanti/20050627zgnc/zgnclsetshzyxdyth-006.htm)。
313.尹素云:《农村“空巢”学生的成长调查》,2005年6月27日,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网站(http://www.cinfo.org.cn/zhuanti/20050627zgnc/zgnclsetshzyxdyth-017.htm)。
314.杨振杰:《功能主义视角下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2005年1月2日,中国三农问题研究网(http://publishblog.blogchina.com/blog/tb.b?diaryID=482819)。
315.熊健:《北京大学的农业经济学教授姚洋谈三农问题》,2004年1月14日,绿色果农网(http://www.hispeed.com.cn/Forum/ReadPost.asp?PostID=351123)。
316.孙宇挺、林毅夫:《发展农村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2004年2月22日,新浪网(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40222/0913642306.shtml)。
317.陈有权:《三农问题的政治制度分析》,2004年10月27日,金光农业网(http://www.jgny.net/nong/2002.asp?id=2973)。
318.莫荣:《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和政策建议——基于31个省的调查报告》,2008年7月7日,中国农村研究网(http://www.ccrs.org.cn/show.aspx?id=2460)。
319.《关注中国农村留守儿童:2千万孩子缺乏亲情呵护》,《郑州晚报》2005年5月23日。
32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2006年3月16日,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qgrkpcgb/t20060316_402310923.htm)。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指每百名出生女婴对应男婴数,联合国设定的男女出生人口性别比正常值为103—107∶100。
32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02年2月17日。
322.教育部“中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组:《中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调研报告》,2005年6月2日。
323.马丽娜:《调查显示:在被拐卖的儿童中留守儿童居第二位》,2008年2月27日,中国教育新闻网(http://www.jyb.com.cn/xwzx/gnjy/zhbd/t20080227_144685.htm)。
324.陈哲:《安徽一12岁少年自杀 遗书称想念外出打工父母》,2008年2月27日,新华网(http://news.xhby.net/system/2008/02/27/010209651.shtml)。
325.陈锡文:《通向市民之路》,2006年9月2日,千龙网(http://news.21cn.com/today/2006/09/20/2980133.shtml)。
326.凌枫:《海外华人临时夫妻现象:梦想回归现实的无奈选择?》,2006年12月18日,腾讯网(http://news.qq.com/a/20061218/000971.htm)。
327.刘健、张先国、宋振远:《农民工期待:同一个城市,同一个待遇》,2009年3月4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cus/2009-03/04/content_10938924_2.htm)。
328.张天维:《制度创新:辽宁对外开放须臾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2005年9月5日,21世纪新闻网(http://news.21cn.com/zhuanti/2005/liaoning/2005/09/05/2275262_1.shtml)。
329.刘洪:《专访世行副行长林毅夫:金融危机给世界两大教训》,2008年10月7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8-10/07/content_10159114.htm)。
330.刘涛:《中国崛起对策:新思维下的中央与地方之关系》,2008年2月17日,国际金融投资网(http://www.jinruiyuan.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5249&Article Page=5)。
331.苏敏:《我国流动儿童失学率高达9.3%》,2004年5月14日,新浪网(http//www.sina.com.cn)。
332.陈晓蓓:《共沐阳光雨露: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状况调查》,2003年12月19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3-12/19/content_1239375.htm)。
333.王蓉:《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影响》,教育部课题研究报告,2003年。
334.孙福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模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安交通大学,1999年。
335.石绍宾:《城乡基础教育均等化供给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7年。
336.沈凌燕:《美国特许学校对我国民工子弟学校的启示》,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37.H.J.Leichter, .New York & Landon 1977.
338.Jenny Morris..First published 2005 by the Joseph Rowntree Foundation.
339.NSW Department of Community Services.(2002)— from www.community.nsw.gov.au/Document/socissues.
340.Hunt,J.(2003).http://www.doh.gov.uk/carers/family and friends.htm.
341.Clark,J.(1995)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342.C.A.Scarcella,J.Ehrle,and R.Geen.(2003).The Urban Institute SeriesB,No.B-55.
343.National Crime Prevention(NCP).(1999).
344.GAO.(1999).: to the Chairman,Subcommittee on Human Resources,Committee on Ways and Means,House of Represent atives.Washington DC:United States 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
345.Zuravin,S.J.,Benedict,M.&Somerfield,M.(1993)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Vol 63(4)p.589.
346.Solomon,J.C.,& Marx,J.(1995)‘'’:.The Ge-rontologist,35,pp.386—394.
347.Kortenkamp,K.&Ehrle,J.(2002).-: .Assessing the New Federalism SeriesB,No B-43,January.Washington DC:The Urban Institute.
348.J. Ehrle and R. Geen.(2002):?Jennifer Ehrle and RobGeen,The Urban Institute 2100 M Street,N.W.Washington,D. C. 20037.
349.O'Neill.(2002):.The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Civil Society.
350.Esme Fuller-Thomson.(2005):.SEDAP Research Paper No.132.
351.Geen,R.(2000).:.Policy & Practice of Public HumanS ervic-es.March 2000 Vol58(1).
352.Donna M.Butts.(2005) :.http://66.102.7.104/search?q=cache:roYgO7kdZKEJ:www.aecf.org/initiatives/mc/readingroom/documents/Kincare.pdf+Kinship+Care:+Supporting+Those+Who+Raise+Our+Children.& hl=zh-CN & ct=clnk & cd=1.
353.UNICEF/International Social Service.August 2004. :.NewYork,NY 10017 USA www. unicef.org.
354.Weibel-Orlando,J.(1997):.InJ.Sokolovsky(Ed.),The cultural context of aging:Worldwide perspectives (2 nd ed.pp.139-155).Westport,CT:Bergin & Garvey.
355.Paik S. : ? Georgetown University Rebecca Phillips,NCREL.2002.
356.Coleman J. . Cambridge,MA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
357.Simpson & M. G. Fowler . -'/. Pediatrics,1993.
358.Tucker,C. J,Marx,J .& Long,L.:'. Sociology of Education,1998,71(2).
359.Bienat,L,&Jax,C. . Hemline Law Review,2000.
360.Kellaghan,T..(.):. Oxford UK:Elsevier Science,1997.
361.U.P.Keeves,,in the Intem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Vol.6.
362.Tiebout.C. .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6,64(5).
363.Schultz. .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75(13).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