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英文文献
(一)专著和文集
1.Culler,A.D.The Imperial Intellect: A Study of Newman's Educational Ideal [M].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55.
2.Hargreaves,A.Changing Teachers,Changing Times: Teachers' Work and Culture in the Post Modern Age [M].London: Cassel Educational Limited,1994.
3.Myrdal,G.AsianDrama: An Inquiry into the Poverty of Nations [M].NewYork: Pantheon,1968.
4.Perkin,H.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A].Clark,B.R.,ed.Perspective on Higher Education [C].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
5.Rothblatt,S.The Revolution of the Dons: Cambridge and Society in Victorian England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6.Schwartz,A.University: The Students,Faculty,and Campus Life at One University [M].New York: Viking Press,1969.
7.Wagenen,B.C.V.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the Colleges of the United Lutheran Church in America: A Survey and Program [M].New York City:Teachers College,Columbia University,1929.
8.Wilson,L.Emerging Patterns in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M].Washington,D.C.: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1965.
(二)期刊文章
9.Almond,G.A.Comparative Political System [J].The Journal of Politics,1956,18(3):118-122.
10.Haig,A.G.L.The Church,The Universities and Learning in Later Victorian England [J].The Historical Journal,1986,29(l):187-201.
11.Robert,B.Academic Freedom,Autonomy and Accountability in British Universities [J].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1990,15(2):169-180.
12.Thomas,N.Values Edueation Through Thinking,Feeling and Doing [J]Social Educator,2005,23(2): 1-11.
二 中文文献
(一)专著和文集
1.[德]赫尔穆特·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柴方国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2.[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彭强、黄晓京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加]迈克尔·布雷克:《越轨青年文化比较》,岳西宽等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4.[加]许美德:《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许洁英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加]约翰·范德格拉夫、伯顿·克拉克、多萝西娅·弗思等:《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郑继伟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6.[美]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7.[美]宾克莱:《理想的冲突》,马元德等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8.[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王承绪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9.[美]博厄斯:《人类学与现代生活》,杨成志译,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
10.[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
11.[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章建刚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2.[美]亨利·罗索夫斯基:《美国校园文化——学生·教授·管理》,谢宗仙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3.[美]克拉克·科尔:《大学的功用》,陈学飞等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4.[美]理查德·诺顿·史密斯:《哈佛世纪》,程方平等译,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5.[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吕万和等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16.[美]罗宾斯(Stephen P.Robbins): 《组织行为学》,李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7.[美]罗伯特·G.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窦卫霖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8.[美]玛格丽特·米德:《代沟》,曾胡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19.[美]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周晓虹、周怡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0.[美]西摩·马丁·李普赛特:《一致与冲突》,张华青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1.[美]西摩·马丁·李普赛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2.[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王承绪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3.[美]约瑟夫·奈:《美国定能独霸世界吗?》,何小东、盖玉云译,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24.[南斯拉夫]纳伊曼:《世界高等教育的探讨》,令华、严南德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25.[日]佐藤学:《课程与教师》,钟启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6.[英]班克斯:《教育社会学》,林清江译,台湾:伟文图书出版社1984年版。
27.[英]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念》,高师宁等译,贵州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8.[英]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徐辉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9.李华锋、李媛媛:《英国工党执政史论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30.白同平:《高校校园文化论》,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年版。
31.北京大学哲学系:《欧洲哲学史资料简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72年版。
32.宾克莱:《理想的冲突》,马元德等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33.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苏丁:《中西文化文学比较研究论集》,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
34.陈独秀:《中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回眸(新青年)·哲学思潮卷》,河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35.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6.陈奎熹:《教育社会学研究》,台湾:师大书苑1991年版。
37.陈昕:《救赎与消费》,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8.陈学询:《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39.仇春霖:《大学美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0.戴慧思:《中国都市消费革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41.[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42.但昭彬:《话语与权力——中国近现代教育宗旨的话语分析》,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43.刁培萼:《教育文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4.丁石孙、王世儒等:《蔡元培全集》(第三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5.董宝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6.都培炎:《“思接千载”和“与时俱进”——中共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历史考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7.段建国、孟根龙:《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48.房列曙、木华主:《中国文化史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9.傅立民、贺名仑主编:《中国商业文化大辞典》(上、下册),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年版。
50.傅维利、刘民:《文化变迁与教育发展》,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51.葛金国:《校园文化——理论意蕴与实务运作》,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2.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探索》(增订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4.顾琴轩:《组织行为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5.关成华:《北京大学校园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6.郭广银、杨明:《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7.郝维谦、龙正中:《高等教育史》,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58.黄延复:《二三十年代清华校园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9.计国勇:《开创校园文化的新纪元》,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0.《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2.教育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领导小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3.李庆霞:《社会转型中的文化冲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4.李瑞华、李正斌、曾庆均、孙在国:《中国商业文化》,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
65.《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66.林清江:《教育社会学新论——我国社会与教育关系之研究》,台湾:五南图书出版社1998年版。
67.林语堂:《吾国与吾民》,华龄出版社1995年版。
68.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9.刘金才:《家庭本位与群体本位》,北京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中日比较文化论集》,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70.刘云衫:《学校生活社会学》,南京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71.柳卸林:《世界名人论中国文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2.陆有铨:《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3.《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74.民国教育部:《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开明书店1934年版。
75.南开大学校长办公室:《张伯苓纪念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76.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7.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8.笙长军、才忠喜、陈忠平:《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研究》,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9年版。
79.施哓光:《美国大学思想论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0.寿韬:《大学校园文化的设计与实践》,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版。
81.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82.苏勇、何智美:《现代组织行为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3.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上册),华岳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84.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5.覃光广:《文化学词典》,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86.汤用彤:《汤用彤全集》(第五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7.陶国富等:《大学校园文化》,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88.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89.王冀生:《大学之道》,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90.韦政通:《中国文化与现代生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1.吴康宁:《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92.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3.吴中平、徐建华、徐跃飞等:《冲突与融合:学校文化建设新视角》,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94.肖谦:《多视野下的大学文化》,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5.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6.[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97.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98.颜吾佴:《大学校园文化》,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9.杨怀中、龚贻洲:《象牙塔之谜:校园文化学概论》,人民交通出版社1993年版。
100.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1.曾乐山:《中西文化和哲学争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02.张岱年:《张岱年文集》(第1卷),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
103.张德祥、周润智:《高等教育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04.张惠芬、金忠明:《中国教育简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5.张慧明:《中外高等教育史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6.张建平:《中西文化比较概论》,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版。
107.张山:《文化学辞典》,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108.章人英:《社会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
109.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10.郑登云:《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11.郑金洲:《教育文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12.中村元:《东方民族的思维方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13.《中国近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11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等:《社会科学新词典》,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
115.周川、黄旭:《百年之功》,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16.周辅成:《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家政治思想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辑》,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
117.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118.周玲:《大学组织冲突研究——角色、权力与文化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9.周运来:《高校校园文化传承与发展》,岳麓书社2009年版。
120.朱汉民:《中国传统文化导论》,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1.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122.祝怀新:《科学教育导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二)学术期刊
123.蔡昌淼:《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年第6期。
124.陈军宏:《中西大学校园文化差异及其整合》,《职业时空》2009年第9期。
125.陈立:《西方大学自治理念的变迁——从中世纪行会自治到“有条件的自治”》,《高等理科教育》2006年第3期。
126.陈小军:《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途径的思考》,《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127.迟成勇、杨湘红:《大众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128.[德]洪堡:《论柏林高等学术机构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组织》,《高等教育论坛》1987年第1期。
129.董芍素、张国强:《现代化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浙江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
130.董小麟:《论全方位建设高校校园文化》,《高教探索》2003年第3期。
131.董云川:《论大学行政权力的泛化》,《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
132.段鑫星、付豪、宋冰:《大学里的“课桌文化”》,《青年研究》2003年第8期。
133.冯双:《文化素质教育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高教探索》1997年第4期。
134.符庆明、刘立忱:《关于一流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辽宁教育研究》2003年第8期。
135.傅定涛:《文化生态视野中大学师生关系新构》,《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136.傅定涛:《文化维度的大学师生关系论》,《现代大学教育》2009年第1期。
137.傅显捷:《大学生校园文化冲突解析》,《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138.傅显捷:《解读校园文化发展的关键——大学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互动》,《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139.甘自恒:《论名牌大学的特征》,《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0期。
140.高丙中:《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民间文化:中国文化的群体差异及其变迁》,《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2期。
141.龚长宇:《酷文化·青年价值观·社会转型》,《青年研究》2002年第2期。
142.龚玉:《西方大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关系的演变》,《理工高教研究》2009年第5期。
143.古翠凤:《文化四维度理论视角下的教师文化研究》,《教育探索》2005年第8期。
144.韩志强、杨淑娣、马洪亮:《国内外大学校园文化品位建设的比较研究》,《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3期。
145.贺宏志:《大学校园文化的结构和功能》,《高等教育研究》1993年第3期。
146.胡保利、赵惠莉:《冲突理论视野中高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第4期。
147.胡弼成、陈桂芳:《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矛盾冲突及现实抉择》,《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
148.姜春馥、柳晓光、李文春、柳英娜:《浅论校园文化建设》,《辽宁教育研究》1997年第1期。
149.金生鈜:《相互理解与师生关系的新建构》,《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4年第4期。
150.柯茜茜:《两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冲突和融合》,《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2010年第3期。
151.李长真、俞思念:《中国共产党与大学文化》,《理论导刊》2006年第10期。
152.李从浩:《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冲突之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153.李贵:《论社会文化和政治对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影响》,《理论导刊》2009年第8期。
154.李昊、冯伟等:《新理念、新大学、新空间——对新时代我国大学校园规划的思考》,《安徽建筑》2004年第2期。
155.李红云:《学校文化发展中的学生文化》,《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56.李金齐:《文化理想、文化批判、文化创造与文化自觉》,《思想战线》2009年第1期。
157.李玲、段晓明、陈荟:《教师文化类型及其教师发展的启示》,《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58.李振远:《析校园文化的本质特征》,《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159.林存华、金科:《价值差异、教师权威与师生冲突——兼与沈莹同志商榷》,《上海教育科研》2006年第12期。
160.凌宏彬、沈昕:《论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高校理论战线》2003年第5期。
161.刘德群:《合并类高校的文化冲突与文化构建》,《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年第4期。
162.刘刚:《论大学校园商业文化》,《教育评论》2008年第3期。
163.刘建华、斯琴格日乐:《高校合并中的文化冲突、整合与创新》,《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64.刘振怡:《浅论高校校园文化的定在性和开放性》,《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第2期。
165.刘宗南、吴静:《知识教育价值选择的冲突与大学教育的创新》,《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4年第3期。
166.柳扬、王伟:《中西文化冲撞中的校园文化选择》,《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167.楼仁功、陈庆:《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1期。
168.卢乃桂:《少年的发展——兼论校外教育的培育角色与功能》,《青年研究》2002年第7期。
169.鲁洁:《应对全球化:提升文化自觉》,《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第1期。
170.欧阳洁:《在文化对抗中实现提升——解析高校师生文化冲突》,《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171.潘道兰:《建设校园文化 增强高校文化软实力》,《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第5期。
172.庞桂美:《大众文化的泛滥及其对校园文化的影响》,《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173.彭轩雁、肖中云:《高校合并后的文化冲突及其重建》,《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174.钱小霞:《浅议师生间的文化冲突》,《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年第2期。
175.任义君:《应对大学生文化冲突的建设性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第10期。
176.申作青:《西方文化对我国大学文化建设走向的影响》,《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177.石中英:《代际冲突与现代教师角色的转变》,《现代教育论丛》1997年第1期。
178.史华楠:《论大学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江苏高教》1998年第2期。
179.史学正、陈柳:《学生文化初探》,《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年第4期。
180.寿韬:《高校校园文化的层次结构及特征初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181.宋晟、张庆余:《中西方大学校园建筑文化比较》,《南方建筑》2004年第6期。
182.宋晟:《中外大学校园建筑文化比较》,《华中建筑》2008年第4期。
183.宋兴川、金华盛:《多元选择——青少年偶像崇拜研究》,《青年研究》2002年第11期。
184.苏国红:《当代中国大学校园文化新变化——精英阶段与大众化阶段中国大学校园文化特点的比较研究》,《青年研究》2002年第1期。
185.孙晓凌、汪北华:《从思维方式差异看中西文化差异》,《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186.陶东风:《大话文学与消费文化语境中经典的命运》,《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187.陶应勇、姜慧敏、张海霞:《中外高校校园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188.万增奎:《大学生“课桌文化”与道德失范的调控》,《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第1期。
189.汪昌平、江立成:《中西校园文化比较研究》,《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190.王建军:《校园文化功能新论》,《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191.王立科:《城市精神、大众文化与青年社会化》,《当代青年研究》2003年第4期。
192.王林:《浅谈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与内涵》,《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第2期。
193.王凌彬:《论高校校园文化的审美特征与功能》,《高等农业教育》2002年第6期。
194.王学文:《论多校园的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
195.王义遒:《大学的文化品位与大学生的文化素质》,《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1期。
196.王卓君:《文化自觉与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1期。
197.吴浩明:《香港与大陆教师文化差异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第1期。
198.吴永军:《课堂教学中文化结构的社会学分析》,《上海教育科研》1998年第4期。
199.伍德勤、高宝力:《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活动现状及优化策略》,《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
200.徐波锋:《学生反文化现象的教育学思考》,《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201.许士密:《大众文化和主流文化、精英文化良性互动机制的构建》,《求实》2002年第6期。
202.杨东平:《浅议中国近现代大学的教育目标》,《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6期。
203.杨娜:《校园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新手段》,《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
204.杨学斌:《文化冲突与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探索》2006年第5期。
205.叶澜:《试论当代中国学校文化建设》,《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8期。
206.叶为、韦耀阳:《重新审视师生冲突——一种文化学分析》,《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207.尤冬克:《以传统文化视角:现代大学文化的守望与重构》,《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第9期。
208.于杰、高日晖:《当代大众文化对大学文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化学刊》2010年第5期。
209.于立军等:《论大学校园文化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2期。
210.俞加生、沈汝发:《是谁构建了新世纪的童话——从“流星花园”的流行谈起》,《青年研究》2002年第6期。
211.袁贵仁:《加强大学文化研究推进大学文化建设》,《中国大学教学》2002年第10期。
212.张爱芳:《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之关系阐释》,《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年第4期。
213.张宝昆:《人的因素对大学发展的影响》,《外国教育动态》1988年第1期。
214.张步先、倪士光:《高校老乡会特点分析及政策引导》,《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215.张建刚、卧谈:《校园“寝室文化”深处的景观》,《中国青年研究》1994年第4期。
216.张洁、白彦刚、朱磊:《高校合并后的文化冲突与整合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217.张宁娟:《中西教师文化的历史演变》,《教师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
218.张晓瑜:《课程改革与教师文化重建》,《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1期。
219.张雁华:《论文化反哺视野中的新型师生关系》,《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年第6期。
220.郑敏:《高校师生关系的文化社会学思考》,《交通高教研究》2004年第6期。
221.钟玉云、赵凤娟:《认清高校内部冲突的功能属性 建设和谐校园》,《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222.周川:《高校与政府关系的几点思考》,《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第1期。
223.周挥辉:《增强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自觉意识》,《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第19期。
224.朱为鸿:《民族文化传统:中国大学文化创新的基点》,《现代教育论丛》2009年第7期。
225.邹广文:《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及其生成背景》,《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三)学位论文
226.车丽娜:《教师文化的嬗变与重建》,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227.陈晓萍:《高校师生文化冲突与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长安大学,2010年。
228.李芳芳:《提升学生文化的育德效能初探——从文化变迁的视角》,硕士学位论文,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229.李庆霞:《社会转型中的文化冲突》,博士学位论文,黑龙江大学,2004年。
230.林存华:《师生文化冲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31.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2年。
232.刘万里:《大学校园空间的文化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233.宁冬梅:《内蒙古A大学学生文化个案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06年。
234.秦秋霞:《学生生活发展视域下的学生文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06年。
235.邱邑亮:《论大学校园文化及其对大学生素质的影响》,博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1998年。
236.张爱芳:《美国大学校园文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7年。
237.张卫红:《文化视野下高校师生关系冲突和整合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三 电子资源
1.《北师大教授“警告”学生:40岁没4000万别见我》(http://news.qq.com/a/20110406/000146.htm,2011-04-06)。
2.《大学教师全心投入教学是种毁灭》(http://www.qiuxue.com/article/news_9727.html,2011-05-22)。
3.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01_zcwj/201008/xxgk_93785.html,2010-07-29)。
4.张清常:《忆联大的音乐活动——兼忆西南联大校歌的创作》(http://www.nankai.edu.cn,2007-11-05)。
5.杨东平:《北大人事改革:重建现代大学制度和大学精神》(http://news.sina.com.cn/c/2003-07-22/17401392909.shtml,2003-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