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ce the 80s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quality assurance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gradually evolved into an indispensable and formal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in the moder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Using the perspective, theory and method of sociology, this book systematically studies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assurance in the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especially since the 90s of the 20th century, as well as its institutional logic,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and practical consequences, and puts forward a possible path to ensur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niversity system.(AI翻译)
苏永建:(著)
苏永建,男,山东淄博人,教育学博士,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基本理论和高等教育社会学研究。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社会科学总论》转载,合作出版著作1部。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完成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教育学重大招标课题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获得第十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排名第二)。博士学位论文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十二届“高等教育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一 中文文献
(一)中文图书
[美]欧内斯特·博耶:《美国大学教育——现状·经验·问题及对策》,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美]厄内斯特·博耶:《大学:美国的大学生的就读经验》,徐芃等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王承绪等译,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法]福柯:《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严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王铭铭:《想象的异邦——社会与文化人类学散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孙立平、晋军、何江穗等:《动员与参与——第三部门募捐机制个案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安心:《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
[英]齐格蒙·鲍曼:《立法者与阐释者:论现代性、后现代性与知识分子》,洪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加拿大]许美德:《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许洁英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美]伯顿·克拉克主编:《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王承绪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美]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徐小洲、陈军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荷]弗兰斯·F.范富格特主编:《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王承绪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美]梅雷迪斯·D.高尔、沃尔特·R.博格、乔伊斯·P.高尔:《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第六版),许庆豫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英]斯蒂芬·J.鲍尔:《教育改革:批判和后结构主义的视角》,侯定凯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加拿大]迈克·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英]玛丽·亨克尔、布瑞达·里特主编:《国家、高等教育与市场》,谷贤林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美]约翰·布伦南、特拉·沙赫:《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一个关于高等院校评估和改革的国际性观点》,陆爱华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英]马尔科姆·泰特:《高等教育研究:进展与方法》,侯定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美]E.格威狄·博格、金伯利·宾汉·霍尔:《高等教育中的质量与问责》,毛亚庆、刘冷馨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美]德雷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侯定凯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英]托尼·比彻、保罗·特罗勒尔:《学术部落及其领地:知识探索与学科文化》,唐跃勤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加拿大]比尔·雷丁斯:《废墟中的大学》,郭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美]C.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像力》,陈强、张永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美]沃尔特·W.鲍威尔、保罗·J.迪马吉奥主编:《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姚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美]约翰·W.克里斯韦尔:《质的研究及其设计方法与选择》,余东升译,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英]杰勒德·德兰迪:《知识社会中的大学》,黄建如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美]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李曼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美]爱德华·希尔斯:《教师的道与德》,徐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英]安东尼·史密斯、弗兰克·韦伯斯特:《后现代大学来临?》,侯定凯、赵叶珠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美]W.理查德·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第3版),姚伟、王黎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美]马丁·特罗:《多样性与领导力——马丁·特罗论美国高等教育和研究型大学》,马万华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英]迈克尔·吉本斯等:《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当代社会科学与研究的动力学》,陈洪捷、沈文钦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美]哈瑞·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第二版),侯定凯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美]特伦斯·W.拜高尔克、迪恩·E.纽鲍尔主编:《亚太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与公共利益》,杨光富、任友群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
[美]詹姆斯·C.斯科特:《国家的视角》,王晓毅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英]维克多·特纳:《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赵玉燕等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周雪光、刘世定、折晓叶主编:《国家建设与政府行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主编:《世界级大学领导力》,姜有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美]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原书第5版),周海涛、史少杰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张银霞:《大学初任教师学术身份及其建构的质性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财团法人台南师范学院校务发展文教基金会、台湾教育社会学学会:《九年一贯课程与教育改革议题:教育社会学取向的分析》,高雄復文图书出版社2002年版。
周光礼:《学术自由与社会干预——大学学术自由的制度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陈玉琨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范文曜、马陆亭主编:《国际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与财政拨款》,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戴晓霞、莫家豪、谢安邦主编:《高等教育市场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郭海:《大学内部财政分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岳经纶、郭巍青主编:《中国公共政策评论》(第1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田恩舜:《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模式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王建成:《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黄福涛主编:《外国高等教育史》(第二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李延保主编:《中国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报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郭卉:《权利诉求与大学治理:中国大学教师利益表达的制度运作》,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周光礼:《公共政策与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政治学引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岳经纶、郭巍青主编:《中国公共政策评论》(第4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张国兵:《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柯政:《理解困境:课程改革实施行为的新制度主义分析》,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包海芹:《国家学科基地政策扩散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吴合文:《高等教育政策工具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周光礼主编:《中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有效性研究——基于社会问责的视角》,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岳经纶、郭巍青主编:《中国公共政策评论》(第6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2014年度)》,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马健生等:《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国际比较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李康、李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英]马尔科姆·泰特:《案例研究:方法与应用》,徐世勇、杨付、李超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二)中文期刊
何瑞琨:《教育评估要从实际出发——日本大学导入合格鉴定方式的经验教训》,《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85年第5期。
王英杰:《八十年代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向》,《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89年第4期。
王宁:《知识分子:从立法者到阐释者》,《读书》1992年第12期。
许庆豫:《国外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机制——社会评价》,《上海高教研究》1993年第3期。
孙立平、王汉生、王思斌等:《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辛彦怀、张连盈:《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十年的回顾与思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王烽、霍雅玲:《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评估的发展趋势及其启示》,《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6年第4期。
李延成:《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一种高等教育管理与质量保障模式》,《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第6期。
王爱国:《发达国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措施纵论》,《教育研究》1998年第6期。
董秀华:《政府在高等教育评估中的职能与作用——个案与比较研究》,《比较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
刘一臬:《社会动员形式的历史反视》,《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4期。
郑永廷:《论现代社会的社会动员》,《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赵蒙成、周川:《高等教育质量:概念与现实》,《江苏高教》2000年第2期。
王占军、孙锐:《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演进趋势探析》,《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6期。
潘懋元:《走向大众化时代的高等教育质量——在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第六届学术年会开幕式上的发言》,《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第4期。
张应强:《高等教育质量观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江苏高教》2001年第5期。
龚放:《高等教育多样化与质量观的重构》,《中国高等教育》2001年第22期。
熊志翔:《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的形成及启示》,《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
赵婷婷:《从精英到大众高等教育质量观的转变》,《江苏高教》2002年第1期。
陈廷柱:《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基本策略:市场化》《江苏高教》2002年第1期。
王一兵:《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国外趋势和中国面临的战略选择》,《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
袁祖望:《运用市场竞争机制保障高等教育质量》,《高教探索》2002年第2期。
戚业国:《论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质量观》,《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房剑森:《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发展与中国的选择》,《现代大学教育》2002年第2期。
刘忠学:《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发展及现状分析》,《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李守福:《国外大学评价的几种模式》,《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第6期。
侯威、许明:《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概述》,《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武毅英:《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观》,《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田恩舜:《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及其运行机制》,《高教探索》2003年第1期。
卢乃桂、操太圣:《立法者与阐释者:大学专家在“校院合作”中角色之嬗变》,《复旦教育论坛》2003年第1期。
[美]伯顿·克拉克:《我的学术生涯(下)》,赵炬明译,《现代大学教育》2003年第1期。
卢乃桂、操太圣:《中国改革情境中的全球化: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现象透析》,《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第1期。
朱镜人:《英国高等教育质量理论研究述评》,《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
张济顺:《上海里弄:基层政治动员与国家社会一体化走向(1950—1955)》,《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李慧仙:《“精品课程”评审体系:问题与对策》,《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
王战军、廖湘阳、周学军:《中国高等教育评估实践的问题及对策》,《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
金顶兵:《英国高等教育评估与质量保障机制:经验与启示》,《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
孙立平:《社会转型:发展社会学新议题》,《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1期。
张民选:《关于高等教育认证机制的研究》,《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
周雪光:《“逆向软预算约束”:一个政府行为的组织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方鸿琴:《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的院校审核》,《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
龙太江:《从“对社会动员”到“由社会动员”——危机管理中的动员问题》,《政治与法律》2005年第2期。
刘尧:《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历史与现状述评》,《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年第5期。
卢乃桂、罗云:《西方高等教育的企业化进路》,《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7期。
赵炬明:《中国大学与院校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8期。
阚阅:《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探析》,《高等农业教育》2005年第8期。
曾荣光:《从教育质量到质量教育的议论——香港特区的经验与教训》,《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第1期。
[德]赖因哈德·施拖克曼:《以机构质量保障代替项目评估?》,王乾坤译,《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第1期。
陈学飞:《理想导向型的政策制定——“985工程”政策过程分析》,《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第1期。
赵炬明:《精英主义与单位制度——对中国大学组织与管理的案例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第1期。
黄正林:《社会教育与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动员——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2期。
罗燕:《大学排名:一种高等教育市场指引制度的构建——新制度主义社会学的分析》,《江苏高教》2006年第2期。
李雪飞:《高等教育质量话语权变迁——从内部到外部的历史路径探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
孔繁斌:《政治动员的行动逻辑——一个概念模型及其应用》,《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陈潭:《政策动员、政策认同与信任政治——以中国人事档案制度的推行为考察对象》,《政治学研究》2006年第5期。
[日]金子元久:《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模式:来自日本的观察》,徐国兴译,《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5A期。
马陆亭:《试析我国高等教育投入制度的改革方向》,《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7期。
田恩舜:《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模式的建构策略》,《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7期。
上海市高等教育评估研究中心:《突出分类指导 实现模式创新——关于我国第二轮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整体方案的构想》,《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10A期。
胡弼成:《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进》,《教育研究》2006年第11期。
高耀明等:《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高校教学工作影响的调查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11期。
蓝劲松:《教学激励政策的反思——对中国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综合考察与分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2期。
卢乃桂、张永平:《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领域中的政府角色变迁》,《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第1期。
柯政:《学校变革的新制度主义解释》,《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第1期。
周济:《实施“质量工程”贯彻“2号文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中国大学教学》2007年第3期。
王佑镁:《国家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可及性评估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
田恩舜:《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模式论略》,《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年第4期。
陈学飞、茶世俊:《理论导向的教育政策经验研究探析》,《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第4期。
荀丽丽、包智明:《政府动员型环境政策及其地方实践——关于内蒙古S旗生态移民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崔瑞锋、张俊珍:《学术审计探析》,《外国教育研究》2007年第7期。
罗晓燕、陈洁瑜:《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美国NSSE“全国学生学习投入调查”解析》,《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第10期。
王欣、陈锡宝:《我国精品课程评审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10B期。
莫家豪:《新自由主义与亚洲高等教育发展——呼唤当代大学“公共意识”的回归》,《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11A期。
阎凤桥:《〈高等教育法〉 修订中有关高校与政府关系的法律分析》,《学园》2008年第1期。
郭朝红:《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总结经验、展望未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国际网络组织(INQAAHE)第八届双年会综述》,《江苏高教》2008年第2期。
赵婷婷、贾涛、黄照旭等:《北京高等教育质量状况的实证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年第2期。
费小冬:《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要素、研究程序和评判标准》,《公共行政评论》2008年第3期。
蒋凯:《全球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责任制》,《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
李奇:《试析美国本科教育质量评估中的问卷调查》,《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
张爽、曾又其、李辉:《欧盟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探析》,《中国大学教学》2008年第3期。
黄福涛:《本科教育质量保证研究——历史与比较的视角》,《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
邓万春:《动员式改革:中国农村改革理论与经验的再探讨》,《社会》2008年第3期。
胡炳仙:《权力集中与知识控制:“教育革命”时期的中国重点大学政策》,《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年第4期。
李明华:《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的变革趋势研究(上)》,《复旦教育论坛》2008年第4期。
李明华:《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的变革趋势研究(下)》,《复旦教育论坛》2008年第5期。
肖文明:《观察现代性——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新视野》,《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5期。
石中英、张夏青:《30年教育改革的中国经验》,《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章建石、张松青:《高校教师视角下本科教学评估成效的调查分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丁小浩、李锋亮、孙毓泽:《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30年——成就与经验、挑战与完善》,《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第6期。
俞佳君:《英国QAA 的建立与发展——兼论英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机制》,《煤炭高等教育》2008年第6期。
夏洪文、郑哲、李巧丹:《国家精品课程的可用性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第6期。
赵炬明:《超越评估(上)——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之设想》,《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第6期。
[西]米格尔·安吉尔·埃斯科特:《大学治理:责任与财政》,汪利兵、温从雷译,《教育研究》2008年第8期。
[美]威廉姆·耐特:《院校研究与质量保证——以美国高等教育为例》,刘智勇译,《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8期。
程星:《市场竞争中的高校评估及其范式的更新》,《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9期。
赵炬明:《超越评估(下)——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之设想》,《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
王晓莉、卢乃桂:《期望中的教师专业性:政策文本分析的视角》,《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第2期。
张妍:《本科教学评估对高校发展的影响研究——高校内部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
王汉生、王一鸽:《目标管理责任制:农村基层政权的实践逻辑》,《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2期。
王建华:《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管理的视角》,《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
唐贤兴:《政策工具的选择与政府的社会动员能力——对“运动式治理”的一个解释》,《学习与探索》2009年第3期。
史秋衡、吴雪:《英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制度变迁探析》,《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阎凤桥:《转型中的中国学术职业:制度分析视角》,《教育学报》2009年第4期。
刘玉照、田青:《新制度是如何落实的?——作为制度变迁新机制的“通变”》,《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4期。
黄宗智:《改革中的国家体制:经济奇迹和社会危机的同一根源》,《开放时代》2009年第4期。
韩映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政策目标分析》,《复旦教育论坛》2009年第5期。
喻恺、吴雪:《学生体验: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新内容》,《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第5期。
渠敬东、周飞舟、应星:《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王新凤:《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区域整合进展及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第10期。
赵婉莹:《高校“质量工程”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第17期。
黄福涛:《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国际趋势与中国的选择》,《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第1期。
蒋家琼、姚利民、游柱然:《英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及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
周光礼、张文静:《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七年回望——一个政策评价框架的初步运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
王友航、郝庆:《保障高等教育质量:中国政府在行动》,《高校教育管理》2010年第1期。
罗云:《“人民的大学”: 1949年新政权下中国大学身份之建构——以北京大学为个案》,《教育学报》(香港)2010年第1期。
柳亮:《高等教育问责制:内涵、缘起与实践》,《现代教育管理》2010年第2期。
狄金华:《通过运动进行治理:乡镇基层政权的治理策略》,《社会》2010年第3期。
李斌:《政治动员与社会革命背景下的现代国家构建——基于中国经验的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赵炬明:《高等教育研究科学化——对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发展的一点感想》,《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第4期。
王佑镁:《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教学有效性的调查研究》,《开放教育研究》2010年第5期。
屈琼斐:《美国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启示》,《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年第5期。
董泽芳、陈文娇:《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多样性与统一性》,《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6期。
张婕:《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及其改进——对117名地方高校领导的问卷调查》,《教育研究》2010年第8期。
张会敏、方向阳:《全面质量管理在高等教育应用中的哲学思考》,《当代教育科学》2010年第11期。
李奇:《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1期。
刘少雪:《我国近现代大学行政化管理模式的历史探索》,《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
周湘林:《本科教学评估中高校行为的制度分析》,《现代大学教育》2011年第1期。
赵叶珠:《学生参与: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的新维度》,《复旦教育论坛》2011年第1期。
柳亮:《“自愿问责制”:美国高等教育问责制发展的新动向》,《比较教育研究》2011年第2期。
周湘林:《本科教学评估制度有效性分析——基于模糊综合评价原理》,《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第2期。
周满生、褚艾晶:《成就、挑战与展望——欧洲高等教育区质量保证十年发展回顾》,《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年第2期。
沈伟、卢乃桂:《问责背景下的教育质量:何为与为何》,《全球教育展望》2011年第2期。
廖湘阳、王战军:《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观发展的现实背景与支持条件》,《江苏高教》2011年第3期。
折晓叶、陈婴婴:《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对“项目进村”案例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赵炬明:《美国大学教师管理研究(下)》,《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第6期。
柳亮:《高等教育问责:认识转换与发展构想》,《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第7期。
李祥云:《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基于武汉市9所高校的学生问卷调查》,《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第7期。
卢乃桂、李琳琳、黎万红:《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背景下学术工作的分层与分割》,《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第7期。
杨锐:《中国高等教育演化的若干启示——基于文化比较的视角》,《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第7期。
阎凤桥:《高等教育规模可持续扩张的制度保障—— 〈二十一世纪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到大众再到普及〉 读后感》,《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第9期。
阎光才:《我国学术职业环境的现状与问题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第11期。
史静寰、许甜、李一飞:《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学术现状研究——基于44所高校的调查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第12期。
周飞舟:《财政资金的专项化及其问题:兼论“项目治国”》,《社会》2012年第1期。
张斌:《仪式、象征权力与学术秩序——学术会议过程的社会学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1期。
鲍威、王嘉颖:《象牙塔里的压力——中国高校教师职业压力与学术产出的实证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年第1期。
阎凤桥:《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中的软预算约束问题分析》,《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12年第3期。
刘振天:《我国新一轮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总体设计与制度创新》,《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
蒋凯:《全球化时代的高等教育政策走向及其批判性分析》,《大学教育科学》2012年第3期。
钟涨宝、李飞:《动员效力与经济理性:农户参与新农保的行为逻辑研究——基于武汉市新洲区双柳街的调查》,《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3期。
余东升:《评估一流的本科教育:路径与价值——美国的经验及其意义》,《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
阎光才:《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及其构建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澳门理工学报》2012年第3期。
阎光才:《学术等级系统与锦标赛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年第3期。
张应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其后续效应》,《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12年第3期。
刘黎明、唐萌:《价值论视域中的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观探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朱家德:《自治—问责:法国高等教育转型与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中国高教研究》2012年第4期。
莫甲凤:《大学自治模式的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特点与启示》,《中国高教研究》2012年第4期。
张银霞:《新管理主义背景下西方学术职业群体的困境》,《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4期。
渠敬东:《项目制: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张应强:《从完善大学制度来抓高等教育质量》,《大学教育科学》2012年第5期。
钟凯凯:《大学评估运动:“组织化动员”的概念、特征与悖论》,《浙江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赵婷婷:《高等教育质量在中国的涵义及质量评价研究的趋势》,《大学教育科学》2012年第5期。
张丽:《构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内部机制的研究》,《江苏高教》2012年第5期。
史静寰:《以“学”为本的高教质量评价与改进:从教师做起》,《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张应强:《新中国大学制度建设的艰难选择》,《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年第6期。
张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进及其制度基础分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年第6期。
程星:《国际化、市场化的大学及其质量评估:一个不对称信息的视角》,《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年第6期。
胡淼:《高等教育外部质量评估模式的发展趋势——来自法国的经验》,《比较教育研究》2012年第7期。
郭卉:《如何增进教师参与大学治理——基于协商民主理论的探索》,《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7期。
阎光才:《研究型大学中本科教学与科学研究间关系失衡的迷局》,《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7期。
雷洪德:《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变化的特征及其成因》,《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7期。
鲍威:《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理论解释与扩张机制》,《教育学术月刊》2012年第8期。
周雪光:《运动型治理机制——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再思考》,《开放时代》2012年第9期。
王友航:《高等教育质量政策的话语策略》,《教育学术月刊》2012年第10期。
郭芳芳、史静寰:《区域认证中的学生评价:“奉子成婚”抑或“天作之合”? ——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研究》,《外国教育研究》2012年第10期。
徐永:《国家行动下学术创新策略的实践逻辑及其反思——基于大学学术生产的视角》,《教育发展研究》2012年第23期。
林梦泉、唐振福、杜志峰:《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近年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网络组织(INQAAHE)会议综述》,《中国高等教育》2013年第1期。
卢乃桂、王丽佳:《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性与教师责任》,《教师教育研究》2013年第1期。
陈家建:《项目制与基层政府动员——对社会管理项目化运作的社会学考察》,《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杨立军、颜晓红、李玉倩:《技术与文化的融合:构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路径》,《大学》(学术版)2013年第3期。
刘秀曦:《高等教育政策工具之探析:大学评鉴结果与政府经费分配之连结》,《教育研究与发展期刊》(台湾)2013年第3期。
刘振天:《论“过程主导”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年第3期。
叶敏、熊万胜:《“示范”:中国式政策执行的一种核心机制——以XZ区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为例》,《公共管理学报》2013年第4期。
肖毅:《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改革新动向研究》,《外国教育研究》2013年第4期。
陈欣、郝世文:《澳大利亚高等教育问责和质量保证:2007年之后的新举措》,《外国教育研究》2013年第4期。
李林倬:《基层政府的文件治理——以县级政府为例》,《社会学研究》2013年第4期。
阎凤桥、毛丹:《中国高等教育的机制转变与规模扩张》,《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13年第4期。
王诗宗、宋程成:《独立抑或自主:中国社会组织特征问题重思》,《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
刘振天:《高校教学评估何以回归教学生活本身》,《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第5期。
周光礼、黄容霞:《教学改革如何制度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特区在中国的兴起》,《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年第5期。
刘振天:《回归教学生活:我国新一轮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制度设计及其范式变革》,《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年第6期。
张妍:《本科教学评估的效果及其影响机制研究》,《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年第6期。
周光礼、马海泉:《教学学术能力:大学教师发展与评价的新框架》,《教育研究》2013年第8期。
唐小俊:《教育改革路径的反思与超越——基于社会行动伦理的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13年第9期。
罗云:《大学教师发展:从实践回归理论的探究》,《中国高教研究》2013年第9期。
苏永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的价值冲突与整合》,《中国高教研究》2013年第11期。
孙进:《德国高等教育认证——机构、程序与标准》,《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第12期。
徐永:《区域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形成机制及其检视:一个“国家行动”的解释框架》,《教育发展研究》2013年第19期。
沈伟:《基础教育质量保障概念辨析》,《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年第1期。
阎光才:《高等教育改革顶层设计的逻辑》,《中国高教研究》2014年第1期。
李军、田小红:《培养世界一流教师的中国追求——国家战略和制度转型的一个理性模式》,《教师教育学报》2014年第1期。
卡洛斯·阿尔伯托·托里斯:《新自由主义常识与全球性大学:高等教育中的知识商品化》,《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年第1期。
曾荣光:《教育政策行动:解释与分析框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年第1期。
[美]约翰·奥布雷·道格拉斯:《中国研究型大学的未来:领导者还是追随者?》,许心译,《大学教育科学》2014年第2期。
李艳辉、[俄]O.A.玛什金娜:《俄罗斯第三代高等教育国家标准:背景、框架、特点》,《高等教育研究》2014年第2期。
郭建如、周志光:《项目制下高职场域的组织学习、能力生成与组织变革》,《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年第2期。
黄海涛、常桐善:《美国高校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组织架构及其职能》,《高等教育研究》2014年第3期。
黄福涛:《大学与政府关系的再审思》,《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年第3期。
[澳]理查德·詹姆斯:《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和国家教学标准》,邢欢、叶赋桂译,《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年第3期。
樊佩佩:《动员视域下的“内生性权责困境”——以“5·12”汶川地震中的基层救灾治理为例》,《社会学研究》2014年第4期。
周雪光:《从“黄宗羲定律”到帝国的逻辑:中国国家治理逻辑的历史线索》,《开放时代》2014年第4期。
张应强、苏永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反思、批判与变革》,《教育研究》2014年第5期。
沈伟、孙岩:《教育问责背景下的校长领导力:内涵、结构与发展》,《教师教育研究》2014年第5期。
童康:《英国大学的自我评估:南安普顿大学的院系评估案例评析》,《教师教育研究》2014年第5期。
王丽佳、黎万红、卢乃桂:《教育质量保障视域中的问责网络建构:理据、实践与优化进路》,《复旦教育论坛》2014年第5期。
黄宗智、龚为纲、高原:《“项目制”的运作机制和效果是“合理化”吗?》,《开放时代》2014年第5期。
赵立莹、司晓宏:《国际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发展趋势及中国选择》,《高等教育研究》2015年第6期。
张应强、张浩正:《从类市场化治理到准市场化治理:我国高等教育治理变革的方向》,《高等教育研究》2018年第6期。
刘振天:《高校教学评估效能的特性及因应策略——一项基于数据、调查和观察的新发现》,《现代大学教育》2014年第6期。
刘振天:《中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及评估市场完善化》,《高教发展与评估》2014年第7期。
周雪光:《中国国家治理及其模式:一个整体性视角》,《学术月刊》2014年第10期。
张应强:《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对高等教育改革进行改革》,《中国高教研究》2014年第10期。
许杰:《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成效、问题与对策——基于试点院校的探索实践》,《教育研究》2014年第10期。
梁金霞:《探索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办法 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研究报告》,《中国高教研究》2014年第10期。
赵炬明:《建立高校治理委员会——关于中国高校治理制度改革的设想》,《中国高教研究》2014年第11期。
袁益民:《“管办评分离”改革与教育质量保障》,《高教发展与评估》2016年第1期。
赵炬明:《论新三中心:概念与历史——美国SC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一》,《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年第3期。
刘学东、汪霞:《荷兰高等教育认证发展研究》,《教育研究》2016年第9期。
苏永建:《体制化的技术治理与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高等教育研究》2017年第3期。
苏永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历史演进、全球扩散与发展趋势》,《高等教育研究》2017年第12期。
(三)学位论文
贺利:《英国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证体制变革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胡炳仙:《中国重点大学政策:历史演变与未来走向——基于新制度主义的政策分析》,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徐岚:《中国大陆大学教师的学术责任建构:两所研究型大学之案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香港中文大学,2008年。
魏军:《改革开放30年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政策的文本分析》,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丁丽军:《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研究——以AUQA质量审核为例》,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高迎爽:《法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历史研究(20世纪80年代至今)——基于政府层面的分析》,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周湘林:《中国高校问责制度重构——基于本科教学评估的新制度主义分析》,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孟维岩:《青年志愿者社会化动员方式研究——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方鸿琴:《我国高校质量保障体系一般模式构建与质量审计》,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张斌:《学术场域的政治逻辑——一项关于学术权力的社会学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四)中文报纸文章、网络资料
唐景莉:《用“质量工程”引导带动本科教改——访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中国教育报》2007年3月1日第2版。
唐景莉:《坚定迈出提高质量新步伐——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进展综述》,《中国教育报》2008年11月12日第1版。
朱建华:《百位高校名师九成头顶“官衔”》,《长江日报》2009年9月11日第8版。
石中英:《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中国教育报》2012年11月6日第1版。
刘振天:《摆正“教学中心地位”高校必须彻底去行政化》,《光明日报》2014年4月1日第13版。
王鑫昕、李梓汐:《周鼎一声吼“青椒”齐喊疼》,《中国青年报》2015年1月5日第9版。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简介》,http://www.pgzx.edu.cn/modules/zhongxingaikuang.jsp?type=0。
二 英文文献
(一)英文图书
Barnett,R.Improving Higher Education: Total Quality Care[M].London: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Open University,1992.
Beck,U.Risk Society: Toward a New Modernity[M].London: Sage Publications,1992.
Diana Green(Ed.).What is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M].Milton Keynes: SRHE 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1994.
Doherty,G.D.(Ed.).Developing Quality Systems in Higher Education[M].London: Routledge,1994.
Vroeijenstijn,A.I.Improvement and Accountability: Navigating Be-tween Scylla and Charybdis[M].London: Jessica Kingsley,1995.
Harvey,L.,Knight,P.T.Transforming Higher Education[M].Buckingham: SRHE 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1996.
Trowler,P.Academics Responding to Change: New Higher Education Frameworks and Academic Cultures[M].Buckingham,UK:SRHE/Open University Press,1998.
Henkel,M.Academic Identities and Policy Change in Higher Education[M].London,UK: Jessica Kingsley,2000.
Morley,L.Quality and Power in Higher Education[M].Maidenhead: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 & Open University Press,2003.
Tight,M.Researching Higher Education[M].Buckingham: SRHE 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2003.
Clark,B.R.Sustaining Change in Universities Continuities in Case Studies and Concepts[M].Maidenhead: 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 & Open University Press,2004.
Burke,J.C.Achieving Account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Balancing Public,Academic,andMarket Demands[M].San Francisco:Jossey-Bass,2005.
Forest,J.J.F.,Altbach,P.G.(eds.).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Higher Education[M].Dordrecht,Netherland: Springer,2006.
Djelic,M.-L.,Sahlin-Andersson,K.Transnation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al Dynamics of Regulation[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Kogan,M.,Bauer,M.,Bleiklie,I.,Henkel,M.(Eds.).Transforming Higher Education: A Comparative Study(Second Edition)[M].Dordrecht: Springer,2006.
Deem,R.,Hillyard,S.,Reed,M.Knowledge,Higher Education,and the NewManagerialism: The ChangingManagement of UK Universities[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Tight,M.,Huisman,J.,Mok.K.H.,Morphew,C.C.The Routledg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Higher Education[M].London:Routledge,2009.
Pan,S.Y.University Autonomy,The State,and Social Change in China[M].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09.
Portnoi,L.M.,Rust,V.D.,Bagley,S.S.Higher Education,Policy and the Global Competition Phenomenon[M].New York: PalgraveMacmillan,2010.
Shin,J.C.,Toutkoushian,R.K.,Teichler,U.University Rankings Theoreti cal Basis,Methodology and Impacts on Global Higher Education[M].Springer,2011.
Schuetze,H.G.,Mendiola,G.Á.State andMarket in Higher Education Reforms: Trends,Policies and Experience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M].Sense Publishers,2012.
Zou,Y.H.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Organizational and Educational Perspectives[M].Aalborg: River Publishers,2013.
(二)英文期刊
Levin,H.M.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Accountability in Education[J].The School Review,1974,(3).
Neave,G.On the Cultivation of Quality,Efficiency and Enterprise: An Overview of Recent Trends in Higher Education in Western Europe,1986-1988[J].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1988,23(1/2).
Elton,L.Account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Danger of Unintend-ed Consequences[J].Higher Education,1988,17(4).
Darling-Hammond,L.Teacher Professionalism and Accountability[J].The Education Digest,1989,55(1).
Harvey,L.,Green,D.Defining Quality[J].Assessment &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1993,18(1).
Sachs,J.Strange Yet Compatible Bedfellows: Quality Assurance and Quality Improvement[J].Australian Universities' Review,1994,37(1).
Neave,G.The Politics of Quality: Developm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in Western Europe 1992-1994[J].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1994,29(2).
Trow,M.Managerialism and the Academic Profession: The Case of England[J].Higher Education Policy,1994,7(2).
Van Vught,F.A.,Westerheijden,D.F.Towards a General Model of Quality Assessment in Higher Education[J].Higher Education,1994,28(3).
Kells,H.R.Building a National Evaluation System for Higher Education: Lessons from Diverse Settings[J].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1995,20.
Shore,C.,Roberts,S.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Panopticon Paradigm: Quality Assessment as“Disciplinary Technology”[J].Higher Education Review,1995,27(3).
Barr,R.B.,Tagg,J.From Teaching to Learning: A New Paradigm fo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J].Change,1995,(6).
Thune,C.The Alliance of Accountability and Improvement: The Danish Experience[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1996,2(1).
Owlia,M.S.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A Survey[J].Total QualityManagement,1996,7(2).
Hansen,W.L.,Jackson,M.Total Quality Improvement in The Classroom[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1996,2(3).
Barrett,R.“Quality”and the Abolition of Standards: Arguments Against Some American Prescription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1996,2(3).
Trow,M.Trust,Markets and Account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J].Higher Education Policy,1996,9(4).
Askling,B.Quality Monitoring as an Institutional Enterprise[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1997,3(1).
Middlehurst,R.Quality Enhancement for Accountability and Transformation: A Framework for the Future[J].Tertiary Education andManageraent,1997,3(1).
Baldwin,G.Quality Assurance in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 The Case of Monash University[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1997,5(1).
Bauer,M.,Henkel,M.Responses of Academe to Quality Reforms in Higher Educa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and and Sweden[J].Tertiary Education andManagement,1997,3(3).
Frazer,M.Report on the Modalities of External Evalu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 1995-1997[J].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1997,22(3).
Thune,C.The European Systems of Quality Assurance: Dimensions of Harmonis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J].Higher EducationManagement,1998,10(3).
Wahlén,S.Is there a Scandinavian Model of Evalu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J].Higher EducationManagement,1998,10(3).
Dill,D.D.Evaluating the Evaluative State: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1998,33(3).
Harman,G.Quality Assurance Mechanisms and Their Use as Policy Instruments:Major International Approaches and the Australian Experi ence Since 1993[J].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1998,33(3).
Zumeta,W.Public University Accountability to the State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Time for a Rethinking?[J].Policy Studies Review,1998,15(4).
Macpherson,R.J.S.Accountability in City Schools: Theory and Practice in Urba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J].Education and Urban Society,1998,30(4).
Bogue,E.G.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Evolution of Systems and Design Ideals[J].New Directions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1998,99(Fall).
Stanley,E.C.,Patrick,W.J.Quality Assurance in American and British Higher Education: A Comparison[J].New Directions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1998,99(Fall).
Gaither,G.H.The Future Dynamics of Quality Assurance: Promises and Pitfalls[J].New Directions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1998,99(Fall).
Westerheijden,D.F.Where Are the Quantum Jumps in Quality Assurance?Development of A Decade of Research on A Heavy Particle[J].Higher Education,1999,38(2).
Fuller,S.Making the University Fit for Criti cal Intellectuals: Recovering From the Ravages of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J].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1999,25(5).
Vidovich,L.,Porter P.Quality Policy in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 of the 1990s: University Perspectives[J].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1999,14(6).
Nilsson,K.-A.,Wahlen,S.Institutional Response to the Swedish Model of Quality Assurance[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0,6(1).
Billing,D.,Thomas,H.The International Transferability of Quality Assessment Systems for Higher Education: The Turkish Experience[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0,6(1).
Salter,B.,Tapper,T.The Politics of Governance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Case of Quality Assurance[J].Politi cal Studies,2000,48(1).
Romzek,B.S.Dynamics of Public Accountability in an Era of Reform[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2000,66(1).
Newton,J.Feeding the Beast or Improving Quality?: Academics' Perceptions of Quality Assurance and Quality Monitoring[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0,6(2).
Mok,K.H.Marketizing Higher Education in Post-Mao 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2000,20(2).
Mok,K.H.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A Study of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Hong Kong and Singapore[J].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2000,44(2).
Brennan,J.,Shah,T.Quality Assessment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Experiences From 14 Countries[J].Higher Education,2000,40(3).
Mulgan,R.“Accountability”: An Ever-expanding Concept?[J].Public Administration,2000,78(3).
Yorke,M.Developing a Quality Culture in Higher Education[J].Tertiary Education andManagement,2000,(6).
Tam,M.Measuring Quality and Performance in Higher Education[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1,7(1).
Gosling,D.,D' Andrea,V.Quality Development: A New Concept for Higher Education[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1,7(1).
El-Khawas,E.Who's in Charge of Quality: The Governance Issues in Quality Assurance[J].Tertiary Education andManagement,2001,7(2).
Vidovich,L.That Chameleon“Quality”: The Multiple and Contradictory Discourses of Quality Policy in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J].Discourse: Studies in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ducation,2001,22(2).
Biggs,J.The Reflective Institution: Assuring and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J].Higher Education,2001,41(3).
Billing,D.,Temple,P.QualityManagement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Universities: A Perspective on ChangeManagement[J].Perspectives: Policy and Practice in Higher Education,2001,5(4).
Hendry,G.D.,Dean,S.J.Accountability,Evaluation of Teaching and Expertise in Higher Education[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Academic Development,2002,7(1).
Lomas,L.Does the Development ofMass Education Necessarily Mean the End of Quality?[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2,8(1).
Newton,J.Views From Below: Academics Coping With Quality[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2,8(1).
Rhoades,G.,Sporn,B.Quality Assurance in Europe and the U.S.:Professional and Politi cal Economic Framing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 cy[J].Higher Education,2002,43(3).
Vidovich,L.Quality Assurance in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 Globalisation and“Steering at a Distance”[J].Higher Education,2002,43(3).
Jeliazkova,M.,Westerheijden,D.F.Systemic Adaptation To A Changing Environment: Towards A Next Generation of Quality Assurance Models[J].Higher Education,2002,44(3/4).
Stensaker,B.Trance,Transparency and Transformation: The Impact of External Quality Monitoring on Higher Education[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3,9(2).
Ball,S.J.The Teacher's Soul and the Terrors of Performativity[J].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2003,18(2).
Hodson,P.,Thomas,H.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 Fit for the New Millennium or Simply Year 2000 Compliant?[J].Higher Education,2003,45(3).
Koch,J.V.TQM: Why is Its Impact in Higher Education so Small?[J].The TQMMagazine,2003,15(5).
Altbach,P.G.Globalisation and the University: Myths and Realities in an Unequal World[J].Tertiary Education andManagement,2004,10(1).
Harvey,L.,Newton,J.Transforming Quality Evaluation[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4,10(2).
Huisman,J.,Currie,J.Account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J].Higher Education,2004,48(4).
Coates,H.The Value of Student Engagement for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Assurance[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5,11(1).
Jones,J.,De Saram,D.D.Academic Staff Views of Quality System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A Hong Kong Case Study,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5,11(1).
Webb,P.T.The Anatomy of Accountability[J].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2005,20(2).
Brunetto,Y.,Rod,F.-W.Academics' Responses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Quality Agenda[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5,11(2).
Schofer,E.,Meyer,J.W.The Worldwide Expan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J].American Sociologi cal Review,2005,70(6).
Rice,R.E.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U.S.Experience[J].New Directions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2006,133(Spring).
Anderson,G.Assuring Quality/Resisting Quality Assurance Academics' Responses to“Quality”in Some Australian Universities[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6,12(2).
Minelli,E.,Rebora,G.,Turri,M.,Huisman,J.The Impact of Research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in Universities: Comparing an Italian and a Dutch Case[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6,12(2).
Rosa,M.J.,Tavares,D.,Amaral,A.Institutional Consequences of Quality Assessment[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6,12(2).
Minelli,E.,Rebora,G.,Turri,M.,Huisman,J.The Impact of Research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in Universities: Comparing an Italian and a Dutch Case[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6,12(2).
Harvey,L.Impact of Quality Assurance: Overview of a Discussion Between Representatives of Ex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Agencies[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6,12(3).
Watty,K.Want to Know About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Ask an Academic[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6,12(3).
Hoecht,A.Quality Assurance in UK Higher Education: Issues of Trust,Control,Professional Autonomy and Accountability[J].Higher Education,2006,51(4).
Houston,D.TQMand Higher Education: A Criti cal Systems Perspective on Fitness for Purpose[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7,13(1).
Danø,T.,Stensaker,B.Still Balancing Improvement and Accountability?Developments in Ex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in the Nordic Countries 1996-2006[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7,13(1).
Pan,S.Y.Intertwining of Academia and Officialdom and University Autonomy: Experience from Tsinghua University in China[J].Higher Education Policy,2007,20(2).
Filippakoua,O.,Tapper,T.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Thinking Beyond The English Experience[J].Higher Education Policy,2007,20(3).
Yang,R.,Vidovich,L.,Currie,J.“Dancing in a Cage”: Changing Autonomy i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J].Higher Education,2007,54(4).
Stensaker,B.Outcomes of Quality Assurance: A Discussion of Knowledge,Methodology and Validity[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8,14(1).
Houston,D.Rethinking Quality and Improvement in Higher Education[J].Quality Assurance in Education,2008,16(1).
Filippakoua,O.,Tapper,T.Quality Assurance and Quality Enhance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Contested Territories?[J].Higher Education Quarterly,2008,62(1/2).
Van Kemenade,E.,Pupius,M.,Hardjono,T.W.More Value to Defining Quality[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8,14(2).
Umemiya,N.Regional Quality Assurance Activity in Higher Education in Southeast Asia: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Forces[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8,14(3).
Tilak,J.G.B.Higher Education: A Public Good or a Commodity for Trade?[J].Prospects,2008,38(4).
Gvaramadze,I.From Quality Assurance to Quality Enhancement in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J].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2008,43(4).
Ewell,P.T.Assessment and Accountability in America Today: Background and Context[J].New Directions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2008,Fall(Assessment Supplement 2007).
Keller,C.M.,Hammang,J.M.The Voluntary System of Accountability for Accountability and Institutional Assessment[J].New Directions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2008,(Fall,Assessment Supplement 2007).
Brittingham,B.Accreditation in the United Statdes: How Did We Get to Where We Are?[J].New Direc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2009,(Spring).
Darling-Hammond,L.Recognizing and Enhancing Teacher Effectiveness[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cuational and Psychologi cal As sessment,2009,(3).
Cheng,M.Academics' Professionalism and Quality Mechanisms: Challenges and Tensions[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9,15(3).
Harvey,L.,Williams,J.Fifteen Years of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10,16(1).
Rozsnyai,C.The Quality Volution[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10,16(1).
Sarrico,C.S.,Rosa,M.J.,Teixeira,P.N.,Cardoso,M.F.Assessing Quality and Evaluating Performance in Higher Education: Worlds Apart or Complementary Views?[J].Minerva,2010,48(1).
Met calfe,J.F.University and Business Relations: Connecting the Knowledge Economy[J].Minerva,2010,48(1).
Lai,M.H.Challenges to the Work Life of Academics: The Experience of a Renowned University in the ChineseMainland[J].Higher Education Quarterly,2010,64(1).
Melo,A.I.,Sarrico,C.S.,Radnor,Z.The Influence of PerformanceManagement Systems on Key Actors in Universities[J].PublicManagement Review,2010,12(2).
Wang,L.Higher Education Governance and University Autonomy in China[J].Globalisation,Societies and Education,2010,8(4).
Suspitsyna,T.Accountability in American Education as a Rhetoric and a Technology of Governmentality[J].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2010,25(5).
Nikel,J.,Lowe,J.Talking of Fabric: A Multi-dimensional Model of Quality in Education[J].Compare: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10,40(5).
Wang,L.Exploring the Potential Rationale for the Privat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Education,2011,31(4).
Stensaker,B.Accredit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Moving Towards the US Model?[J].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2011,26(6).
Fletcher,R.B.,Meyer,L.H.,Anderson,H.,Johnston,P.,Rees,M.Faculty and Students Conceptions of Assessment in Higher Education[J].Higher Education,2012,64(1).
Rowlands,J.Accountability,Quality Assurance and Performativity:The Changing Role of the Academic Board[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12,18(1).
Zou,Y.H.,Du,X.Y.,Rasmussen,P.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Organisational or Educational?A Content Analysis of Chinese University Self-evaluation Reports[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12,18(2).
Rosa,M.J.,Sarrico,C.S.,Amaral,A.Academics' Perceptions on the Purposes of Quality Assessment[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12,18(3).
Eaton,J.S.The Future of Accreditation[J].Planning for Higher Education,2012,40(3).
Engebretsen,E.,Heggen,K.,Eilertsen,H.A.Accreditation and Power: A Discourse Analysis of a New Regime of Governance in Higher Education[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12,56(4).
El-Khawas,E.Quality Assurance as a Policy Instrument: What's ahead?[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13,19(2).
Ramírez,G.B.Studying Quality Beyond Techni cal Rationality: Politi cal and Symbolic Perspectives[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13,19(2).
Shah,M.The Effectiveness of External Quality Audits: A Study of Australian Universities[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13,19(3).
Li,L.L.,Lai,M.H.,Lo,N.K.Academic Work within a Mode of Mixed Governance: Perspectives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 in the Research Context of Western China[J].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2013,14(3).
Trullen,J.,Rodríguez,S.Faculty Perceptions of Instrumental and Improvement Reasons Behind Quality Assessments in Higher Education:The Roles of Participation and Identification[J].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2013,38(5).
Vukasovic,M.Institutionalisation of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Focusing on Institutional Work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Disciplinary Differences[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14,20(1).
Kinser,K.Questioning Quality Assurance[J].New Direc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2014,168(Winter).
(三)学位论文
Zhao,J.M.TheMaking of A Chinese University: A Case Study of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A Key Chinese Univtersity Circa 1995[D].Montreal: Faculty of Education,McGill University,1998.
(四)会议报告
Jones,G.A.Governing Quality: Positioning Student Learning as a Core Objective of Institutional and System-Level Governance[R].Keynot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gher Educa tion Student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in a Globalizing Time,Hosted by the Institute of Education,TsinghuaUniversity,Beijing,China,October 27-28,2013.
(五)网络资料
European University Association.Quality Culture in European Universities:A Bottom-up Approach.[EB/OL].(2014-01-24).http://www.eua.be/eua/jsp/en/upload/Quality_Culture_2002_2003.1150459570109.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