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专著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成思危主编:《复杂性科学探索》,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8年版。
程颐:《伊川易传》第2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
郭为潘:《科技时代的人文教育》,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7年版。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主编:《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金耀基:《大学之理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黎先耀:《智慧的星光——诺贝尔自然科学家获奖者文萃》,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
马明华、涂争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论》,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么加利:《走向复杂:教育视角的转换》,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钱源伟:《社会素质教育概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涂又光:《论人文精神: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汪青松等主编:《杨叔子院士文化素质教育演讲录》,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文雪:《在确定与不确定之间——复杂性的教育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吴彤:《自组织方法论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谢昭新、张器友:《大学语文与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许国志:《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第2版),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张华:《研究性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张金福:《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朱小曼:《情感教育论纲》,南京出版社1993年版。
[比利时]普利高津、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曾庆宏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比利时]普利高津、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曾庆宏、沈小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比利时]伊利亚·普利高津:《确定性的终结:时间、混沌与新自然法则》,湛敏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德]H.哈肯:《协同学导论》,西北大学科研处1981年版。
[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德]黑格尔:《逻辑学》,梁志学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德]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张庆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德]克劳斯·迈因策尔:《复杂性中的思维》,曾国屏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法]埃德加·莫兰:《方法:天然之天性》,吴泓缈、冯学俊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法]埃德加·莫兰:《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法]埃德加·莫兰:《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陈一壮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法]埃德加·莫兰:《复杂性思想导论》,陈一壮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法]埃德加·莫兰:《迷失的范式:人性研究》,陈一壮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法]勒内·托姆:《突变论:思想和应用》,周仲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美]阿尔文·托夫勒、海蒂·托尔勒:《再造新文明》,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
[美]杜威:《确定性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傅统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美]盖尔曼:《夸克与美洲豹》,杨建邺、李湘等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
[美]米歇尔·沃尔德罗普:《复杂:诞生于秩序与混沌边缘的科学》,陈玲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美]欧内斯特·L.博耶:《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乔治·萨顿:《科学史与新人文主义》,陈恒六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美]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吴晓辉、钱程译,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英]托马斯·亨利·赫胥黎:《科学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二 期刊
常青:《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表现及对策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11年第13期。
陈向明:《什么是行动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年第2期。
陈雅芳:《追赶国际趋势,改革高校课程体系》,《中国高等教育》2002年第21期。
陈一壮:《论法国哲学家埃德加·莫兰的复杂思想》,《中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陈一壮:《试论复杂性理论的精髓》,《哲学研究》2005年第6期。
董平:《对改革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的思考》,《前沿》2007年第6期。
杜海峰、李树茁、朱正威、白萌:《公共管理与复杂性科学》,《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方锦清:《令人关注的复杂性科学和复杂性研究》,《自然杂志》2002年第24期。
高平叔:《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葛红兵:《论人文精神的实质——兼及大学人文教育问题》,《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龚爱蓉:《高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郭齐家:《论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现代价值》,《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
郭齐智:《重建人文与语文教改》,《语文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4期。
过仕明、邸舂姝:《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途径分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第12期。
何惠:《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胡弼成:《国外理工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的发展趋势》,《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0期。
胡智勇:《对高校艺术教育的思考》,《艺术教育》2008年第5期。
黄伟:《体验式教学活动的五种类型》,《思想政治课教学》2004年第9期。
黄悦:《校园文化建设与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黄运平等:《知识、能力、品格与素质的关系及对人才培养的启示》,《中国高等教育》2012年第3期。
计卫舸:《“非遗”资源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发现与利用》,《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第2期。
贾甚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21期。
简尚高:《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实施方法研究》,《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姜海燕:《构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07年第12期。
蒋士会、郭少东:《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探微》,《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月。
蒋旋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背景、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教育探索》2007年第11期。
金秀芳:《洪堡人文主义理想在德国大学中的体现》,《德国研究》2001年第1期。
金耀基:《人文教育在大学中的位序》,《文汇报》2002年9月29日。
李成明:《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历史发展》,《东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李红秀:《体验性教学实践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学理论》2009年第32期。
李会春:《中国高校通识课程设置现状研究》,《复旦教育论坛》2007年第4期。
李枭鹰:《复杂性视域中的高等教育预测观》,《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第2期。
李艳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职业技术》2005年第1期。
厉建刚:《动态评价在高职学生人文素质评价中的应用》,《高教论坛》2007年第3期。
梁俊仙、乔颖丽:《从市场需求看管理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提高》,《继续教育研究》2011年第12期。
林悦、王玲:《大学生创新素质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第11期。
刘劲杨:《穿越复杂性丛林——复杂性研究的四种理论基点及其哲学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刘来丁、杨黎米:《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大有可为——以外国文学教学为个案》,《四川省情》2003年第11期。
刘巧芝:《浙江省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综合评价与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第4期。
刘少雪:《美国著名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概况》,《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4期。
鲁洁:《教育: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教育研究》1998年第9期。
梅苏蔓:《中国人文教育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文教资料》2006年第7期。
孟鑫:《应用系统论的整体突现原理推进高校学生素质教育》,《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6期。
米展:《高校发展的自组织机制初探》,《江苏高教》2002年第1期。
苗东升:《复杂性研究的现状与展望》,《系统辩证学学报》2001年第4期。
聂荣鑫:《复杂性:学校低效管理研究新视角》,《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1期。
潘旭明:《复杂性科学研究述评》,《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第6期。
任海燕:《浅谈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改进》,《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第27期。
孙琳:《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教育理论研究》2011年第3期。
孙琳、肖兰英:《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教育理论研究》2010年第11期。
唐海德、李枭鹰:《复杂性视域中的教育选择》,《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10期。
唐晓萍:《从威廉姆·E.多尔的控制理论看美国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及趋势》,《中国高教研究》1999年第2期。
田洁:《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继续教育研究》2010年第11期。
涂宏斌、郭霖:《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湖北教育》2006年第9期。
万风华:《美国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特色及其启示》,《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王滨:《美国大学人文教育课程评述与启示》,《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王大中:《正确处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第1期。
王克:《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探索》,《高教探索》2004年第1期。
王晓红:《关于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思考》,《中国电力教育》2003年第3期。
尉天骄:《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三个认识误区》,《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吴传飞:《现代汉语改革与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吴彤:《科学哲学视野中的客观复杂性》,《系统辩证法学报》2001年第9期。
吴毅华:《缺乏学术大师的大学——对中国当代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反思》,《学习月刊》2007年第16期。
伍育琦:《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职业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
肖海平、付波:《体验式教学:素质教育的理想选择》,《教育理论研究》2004年第1期。
燕艳:《高职高专大学语文的改革势在必行》,《职业教育研究》2005年第8期。
杨小微:《从复杂科学视角反思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年第3期。
杨跃民:《高校人文教育:问题与建议》,《理论探讨》2005年第6期。
杨中楷、刘永振:《从简单性到复杂性》,《系统辩证学学报》2002年第4期。
叶澜:《世纪初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断想》,《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第1期。
永华:《运用耗散结构理论指导学校德育》,《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
于立东:《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第5期。
余国政:《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原则性理念探析》,《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3期。
余海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模式探索》,《思想教育研究》1999年第5期。
月人、孙晖:《陕西广播电视大学人文素质教育面面观》,《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曾昭络:《关于系统论在高等学校管理中应用的若干思考》,《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6期。
张华夏:《决定论究竟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
张华:《研究性教学:教学改革的方向》,《基础教育课程》2011年第12期。
张鹏:《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德育走向》,《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张汝伦:《人文精神寻思录》,《读书》1994年第3期。
赵剑民:《素质教育视野中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青年探索》2004年第1期。
赵景筱:《论耗散结构的成人高等教育系统》,《继续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
赵明河:《大众传播时代的校园阅读与学习型图书馆》,《图书馆杂志》2011年第7期。
赵士英、洪晓楠:《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辩证关系》,《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第10期。
赵四亮、李毅:《浅谈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2004年第2期。
周洪林:《通向诺贝尔奖之路——美国名牌大学的经验》,《复旦教育》1998年第3期。
朱怡:《高校岗位津贴制实施过程复杂性分析和对策探索》,《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3期。
朱云东、钟玉琢:《混沌基本理论与教学设计发展的新方向》,《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第5期。
朱正伟:《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7期。
[德]赫尔曼·外尔:《德国的大学和科学》,袁钧译,《科学文化评论》2004年第2期。
[美]小威廉·多尔、唐娜·杜伊特:《复杂性思维:存在关系之中》,张光陆译,《全球教育展望》2011年第5期。
高等教育司:《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1998年第2号文件。
三 论文
陈莎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管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南大学,2010年。
陈文逸:《我国高校人文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10年。
董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黄永军:《自组织管理原理与大学发展之道》,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
李金奇:《被学科规训限制的大学人文教育》,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李战海:《耗散结构理论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中学化学学习过程中自组织学习的研究与实践》,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1年。
马世娜:《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大学,2012年。
张春梅:《用自适应的遗传算法求解大学课表安排问题》,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大学,2014年。
张宏斌:《中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四 外文
Allison Y.Takao,Gregory,Kelly,“Assessment of Evidence in University Students' Scientific Writing”,Science & Education,2003,12(4).
Donald,Janet G,Denison,D.Brian,“Quality Assess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Student Perceptions of Quality Criteria”,Journal of Higher Eduation,2001,72(4).
John Wiley& Sons Ltd,Complexity Theory and the Philosopy of Education,West Sussex,2008.Laurent Poupard,Novel Mathematical Processing Method of Nocturnal Oximetry for Creening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Sleep Apnoea Syndrome,Sleep and Reathing,2011.
MarkMason,What Is Complexity Theory and What Are Its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 Change,MarkMason,2007.
Nicholas Rescher,Complexity,A Philosophical Overview,News Brunswick: 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