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8.《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0.《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
11.《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第4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
12.李萍:《现代道德教育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3.郑永廷等:《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4.焦国成:《公民道德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5.李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6.李龙、方云宝:《公民意识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7.冯留建:《公民意识新论》,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
18.沈明明等:《中国公民意识调查数据报告》﹙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9.陈永森:《告别臣民的尝试——清末民初的公民意识与公民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0.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21.翟振明:《有无之间:虚拟实在的哲学探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2.张明仓:《虚拟实践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3.刘文富:《网络政治》,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24.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2007年版。
25.蔡文之:《网络:21世纪的权力与挑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6.杨雄、毛翔宇:《网络时代行为与社会管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27.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8.宋元林:《网络文化与人的发展》,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9.刘森林:《追寻主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30.倪梁康:《自识与反思》,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31.高鸿:《数字化时代主体间性问题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32.曾令辉:《虚拟社会人的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3.夏勇:《人权概念起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4.范进学:《权利政治论:一种宪政民主理论的阐释》,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5.辛世俊:《公民权利意识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6.高铭暄、马克昌:《中国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7.高国希:《道德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8.李梅:《权利与正义:康德政治哲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39.信春鹰、吴玉章:《认真对待权利》,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40.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1.王绍光:《民主四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42.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3.袁峰、顾铮铮、孙珏:《网络社会的政府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4.赵可金:《全球公民社会与民族国家》,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45.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6.范宝舟:《论马克思交往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47.余英时:《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48.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49.沙莲香:《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0.彭兰:《网络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1.王四新:《网络空间的表达自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52.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3.周国文:《公民伦理观的历史源流》,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54.孟威:《网络互动:意义诠释与规则探讨》,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55.维之:《人类的自我意识》,现代出版社2009年版。
56.孟建、祈林:《网络文化论纲》,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57.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8.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9.郭道晖:《社会权力与公民社会》,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9年版。
60.杨仁忠:《公共领域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1.贾英健:《公共性视域——马克思哲学的当代阐释》,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2.俞可平:《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63.衣俊卿:《文化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4.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网络时代人类存在方式的变革》,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5.涂成林、史啸虎等:《国家软实力与文化安全研究:以广州为例》,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66.苏振芳:《网络文化研究——互联网与青年社会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67.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宗教、伦理与社会思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68.伍俊斌:《公民社会基础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69.[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编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0.[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朱志炎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
71.[美]阿尔夫·托夫勒、海蒂·托夫勒:《再造新文明》,白裕承译,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
72.[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等译,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73.[美]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何帆、肖莹莹、郝正非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
74.[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75.[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夏铸九、黄丽玲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76.[美]曼纽尔·卡斯特:《千年终结》,夏铸九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77.[美]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金吾伦、刘钢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8.[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9.[德]伊曼努尔·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80.[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81.[德]黑格尔:《逻辑学》﹙上﹚,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
82.[德]卡尔·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王德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83.[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84.[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王宪钿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85.[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86.[美]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竺乾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87.[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殷陆君编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88.[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
89.[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90.[英]休谟:《道德原则研究》,曾晓平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91.[英]约翰·密尔:《论自由》,许宝骙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92.[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93.[美]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94.[英]洛克:《政府论》﹙下﹚,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95.[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96.[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97.[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98.[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赵力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99.[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100.[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 行为合理性与社会合理化﹚,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01.[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郭官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102.[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103.[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04.[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后民族结构》,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05.[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06.[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107.[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
108.[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109.[德]尼克拉斯·卢曼:《信任》,瞿铁鹏、李强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110.[丹]丹·扎哈维:《主体性和自身性:对第一人称视角的探究》,蔡文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111.[英]德里克·希特:《何谓公民身份》,郭忠华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112.[英]莫里斯·罗奇:《重新思考公民身份》,郭忠华等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
113.[加拿大]威尔·金里卡:《自由主义、社群与文化》,应奇、葛水林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114.[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15.[印度]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6.[美]托马斯·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柯雄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17.[德]鲁道夫·冯·耶林:《为权利而斗争》,胡宝海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118.[美]乔治·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赵月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119.[英]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20.[德]奥特弗利德·赫费:《全球化时代的民主》,庞学铨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
121.[美]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黄维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22.[美]悉尼·胡克:《理性、社会神话和民主》,徐崇温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23.[美]罗伯特·达尔:《论民主》,李柏光、林猛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24.[英]戴维·赫尔德:《民主与全球秩序:从现代国家到世界主义治理》,胡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25.[美]劳伦斯·莱斯格:《思想的未来》,李旭译,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126.[美]劳伦斯·莱斯格:《代码2.0:网络空间中的法律》,李旭、沈伟伟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7.[美]霍华德·威亚尔达:《民主与民主化比较研究》,榕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8.[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导论》第4版,张华青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129.[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
130.[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徐湘林等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131.[美]菲利克斯·格罗斯:《公民与国家——民族、部族和族属身份》,王建娥、魏强译,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132.[美]理查德·斯皮内洛:《铁笼,还是乌托邦——网络空间的道德与法律》,李伦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3.[英]齐格蒙特·鲍曼:《个体化社会》,范祥涛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134.[德]马丁·海德格尔:《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丁耘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135.[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136.[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7.[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138.[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139.[瑞士]荣格等:《潜意识与心灵成长》,张月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140.[英]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舒炜光、卓如飞、周柏乔、曾聪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141.[美]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黑格尔和社会理论的兴起》,程志民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142.[德]阿诺德·盖伦:《技术时代的人类心灵——工业社会的社会心理问题》,何兆武、何冰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43.[德]赖纳·特茨拉夫主编:《全球化压力下的世界文化》,吴志成、韦幼苏、陈宗显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44.[德]乌尔里希·贝克:《全球化时代的权力与反权力》,蒋仁祥、胡颐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5.[加]文森特·莫斯可:《数字化崇拜:迷思、权力与赛博空间》,黄典林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46.[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7.[英]安德鲁·查德威克:《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任孟山译,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
148.[美]安德鲁·基恩:《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丁德良译,南海出版公司2010年版。
149.[美]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肖志军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50.[英]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刘燕南、李颖、杨振荣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51.[英]尼克·史蒂文森:《媒介的转型:全球化、道德和伦理》,顾宜凡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52.[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第2版,祝建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153.[美]尼尔·波斯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54.[英]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司艳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5.[英]戴维·英格利斯:《文化与日常生活》,张秋月、周雷亚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
156.[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王炜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57.[荷兰]吉尔特·霍夫斯泰德、格特·扬·霍夫斯泰德:《文化与组织:心理软件的力量》,李原、孙健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58.[美]乔纳森·弗里德曼:《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郭建如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59.肖峰:《信息主义:从社会观到世界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60.[美]保罗·莱文森:《新新媒介》,何道宽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61.[美]保罗·莱文森:《软利器》,何道宽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年6月21日。
2.李萍、钟明华:《公民教育——传统德育的历史性转型》,《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
3.顾海良:《“斯诺命题”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4.俞吾金:《创造性地推进马克思哲学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5.徐仲伟:《论我国网络文化中的非意识形态倾向与网络文化建设的主题把握》,《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7期。
6.许耀桐:《大力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求是》2009年第5期。
7.刘文富:《国外学者对网络政治的研究》,《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2期。
8.樊鹏:《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意识对国家稳定的影响》,《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2期。
9.马长山:《公民意识:中国法治进程的内驱力》,《法学研究》1996年第6期。
10.杨宜音:《当代中国人公民意识的测量初探》,《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2期。
11.李季:《学校教育与公民意识培养》,《教育研究》1997年第7期。
12.屠春友:《思维方式的虚拟性转换及其意义》,《哲学动态》2006年第7期。
13.冯军、王海波、丁振君:《从宪法视角看公民意识的内涵》,《人民日报》2008年3月26日。
14.章秀英、戴春林:《公民意识结构研究》, 《心理科学》2009年第3期。
15.张悦:《网络对传统思维方式的冲击》,《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16.宋连海:《公民意识的养成及其当代意义》,《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2期。
17.刘阿荣:《公民意识与民主政治的辩证发展——以台湾为例》,《学术研究》2009年第5期。
18.郑杭生:《从政治学、社会学视角看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内涵》,《学术研究》2008年第8期。
19.蔡文之:《国外网络社会研究的新突破》,《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
20.朱彩霞:《当代中国公民意识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0年。
21.常晋芳:《网络思维方式:人类思维方式第五次大变革》,《理论学习》2002年第1期。
22.李晓西、杨琳:《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财贸经济》2000年第6期。
23.万斌、章秀英:《历史镜像中的公民意识》,《浙江学刊》2010年第2期。
24.姜涌:《中国的“公民意识”问题思考》,《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25.胡弘弘:《论公民意识的内涵》,《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第1期。
26.俞睿、皋艳:《公民意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驱动力》,《求实》2006年第1期。
27.陈永森:《市场经济与公民意识》,《福建学刊》1997年第2期。
28.张民省:《公民意识与中国现代化》,《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29.杨义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公民意识教育路径探析》,《理论与现代化》2010年第3期。
30.李艳霞:《社会转型期中国公民意识的良性构建——以社会生活各领域关系为视角的分析》,《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1期。
31.闵素芬、胡穗:《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公民意识的缺失及提升途径》,《湖湘论坛》2005年第4期。
32.梅岩:《论和谐社会建设中公民意识的构建》,《青海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33.黄海昀、王素平:《构建我国公民意识生成机制的探析》,《河北法学》2003年第3期。
34.马长山:《伦理秩序、法治秩序与公民意识》,《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35.胡穗、李屏南:《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公民意识教育的紧迫性和途径》,《科学社会主义》2004年第6期。
36.魏健馨:《论公民、公民意识与法治国家》,《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1期。
37.卢爱国:《论公民意识培育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学术论坛》2005年第12期。
38.刘雪松:《儒家文化传统与法治社会中的公民意识塑造》,《北方论丛》2005年第2期。
39.金艳:《我国公民意识培养的现实基础分析》,《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4期。
40.刘泽华:《从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的转变》,《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
41.马小泉:《地方自治:晚清新式绅商的公民意识与政治参与》,《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
42.刘保刚、郑永福:《近代中国公民权利意识演变的历史考察》,《史学月刊》2007年第8期。
43.石培玲:《梁启超视野中的民族国家与公民意识》,《社科纵横》2004年第5期。
44.高峰:《美国人公民意识的演进》,《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45.吴军民、齐耀铭:《法国青少年的公民意识与公民教育》,《青年研究》2000年第8期。
46.潘玉良:《当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分析》,《青年研究》2000年第3期。
47.何保建:《网络世界观——网络青年意识核心问题》,《中国青年研究》2004年第7期。
48.余源培、孟文静:《意识形态在网络时代》,《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12期。
49.杨文华:《网络文化的意识形态渗透及其应对》,《理论与改革》2010年第6期。
50.张瑞红、孙振京:《新时期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理论导刊》2010年第10期。
51.刘忠厚:《信息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探》,《理论学刊》2009年第2期。
52.张九海:《在虚拟与现实之间——网络世界的思维特征分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53.田建华:《网络时代思维方式的变革》,《新疆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54.仇小敏:《略论网络时代的思维方式》,《新疆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55.陈志良、桑业明:《论虚拟思维方式》,《东岳论丛》2004年第1期。
56.魏钢:《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思维方式的嬗变》,《探索》2003年第4期。
57.王冬梅:《公民意识教育的三个维度》,《政工研究动态》2007年第21期。
58.蒋海升:《网络:公民意识崛起的重要平台》,《政工研究动态》2008年第13期。
59.朱彩霞:《网络——中国公民意识崛起的动力》,《理论导刊》2009年第12期。
60.唐亚林:《公民意识建构的共识基础》, 《探索与争鸣》2013年第8期。
61.张福建:《参与和公民精神的养成:弥尔﹤代议政府论﹥的一种解读》,《东吴政治学报》2005年第21期。
62.彭兰:《现阶段中国网民典型特征研究》,载杜骏飞编《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第3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3.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载李惠斌、薛晓源编《全球化与公民社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4.何增科:《全球公民社会引论》,载李惠斌、薛晓源编《全球化与公民社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5.[美]曼努埃尔·卡斯特利斯:《信息技术与全球资本主义》,载威尔·赫顿、安东尼·吉登斯编《在边缘:全球资本主义生活》,达巍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66.[美]保罗·A.沃尔克:《全球金融的海洋》,载威尔·赫顿、安东尼·吉登斯编《在边缘:全球资本主义生活》,达巍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67.[德]乌尔里希·贝克:《在一个失控的世界中过属于自己的生活:个人化、全球化与政治》,载威尔·赫顿、安东尼·吉登斯编《在边缘:全球资本主义生活》,达巍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68.[美]提姆·鲁克:《应对数字鸿沟:计算机世界里的严峻现实》,梁枫编译,载李惠斌、薛晓源编《全球化与公民社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9.[英]布赖恩·特纳:《文化公民身份的理论概要》,载[英]尼克·史蒂文森编《文化与公民身份》,陈志杰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70.[英]布赖恩·特纳:《公民身份理论的当代问题》,载布赖恩·特纳编《公民身份与社会理论》,郭忠华、蒋红军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71.[英]理查德·福尔克:《全球公民身份的构建》,载[英]巴特·范·斯廷博根编《公民身份的条件》,郭台辉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72.陈联俊:《网络社会中群体意识的发生与引导》,《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2期。
73.陈联俊:《网络社会中公民意识个体发生机制的归因分析》,《理论与改革》2010年第3期。
74.陈联俊、李萍:《网络社会中的“网络公民”及其教育》,《学术论坛》2009年第5期。
75.陈联俊:《网络社会中公民意识的缺失与培养》,《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76.陈联俊:《虚拟社会关系:虚拟社会的逻辑起点》,《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77.陈联俊:《网络社会中国家意识的消解与重构》,《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3期。
78.陈联俊、李萍:《网络社会青年公民意识状况的实证调查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13年第3期。
1.R.Plant,“citizenship and rights”,in R.Plant and N.Barry,Citizenship and Rights in Thatchers Britain:Two Views,London:IEA Health and Welfare Unit,1990.
2.K.R.Popper,J.C.Eccles,The Self and its Brain,N.Y.,Heidelberg,1977.
3.Tim Jordan,Cyberpower:The Culture and Politics of Cyberspace and the Internet,London and New York:Taylor& Francis Group,2003.
4.Hayek,Study in Philosopy,Politics and Economics,Routledge & Kegan Paul,1967.
5.Mesthene,Emmanuel G.,“The Role of Technology in Society”,in William B.Thompson ed.,Controlling Technology,New York:Prometheus Books,1991.
6.Bourdieu,“The Forms of Capital”,In G.Richardson,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New York,Greenwood Press,1986.
7.Robert Redfield,The Prim itive World and Its Transformations,Ithaca,NY:Great Seal Books,1963.
8.Bernard Ostry,The Cultural Connection,Toronto:McClelland and Stewart,1978.
9.Tara Lynne Fikes,Electronic Democracy and Citizen Participation:The Challenge of the Digital Divide,Ann Arbor:ProQuest Information and Learning Company,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