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龚平;等
2015-11-01
978-7-5161-7295-7
230千字
公民教育 社会公德教育 研究 中国
《大爱无边与公民之善--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和促进公民道德建设研究》以抗震救灾精神与公民道德建设为研究对象,将抗震救灾精神作为重要的精神财富,把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与公民道德建设结合起来,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道德观念相融合,不断增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杨四海
2020-12-01
978-7-5203-7334-0
388千字
公民教育 研究 中国
在西方社会的现代性发展中,“个体化”是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它在为西方现代社会的建构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对社会共同体价值构成了挑战,并且有可能使稳定社会步入“风险社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个体在与国家的互动中逐步成长,加速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然而,个体本身的“先天不足”,导致了“无公德公民”现象的存在。应对个体发展的现代之殇,需要在个体与共同体之间寻找一种平衡,培育以公共性为价值核心的公民精神。本书认为,当代中国公民应当具有价值理性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公共参与精神及平等合作精神。
刘国平
2021-01-01
978-7-5203-7643-3
541千字
国际政治 研究
面对以往全球治理中的问题,面对当前国际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本书以新的视角,即德性的视角,来重新研究、思考、认识新时代全球治理中的问题、方向和美好未来。着重分析论述新时代全球治理德性信仰、德性宗旨、德性原则、德性秩序和美好愿景。本着认识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客观规律,着重在对过去的认识进行检验基础上,探讨真理,寻找新的方向。
廖加林
2015-06-01
978-7-5161-6274-3
353千字
社会公德 研究 中国 现代
本书从宏观的角度为当代中国道德生活的变迁和道德建设的努力方向提供了一种合理的解释和有价值的思考。既从公共性的理论谱系去研究了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道德的价值诉求及社会结构基础,又从公共性的实践谱系去探究了当今社会道德实践的新模式。把握住了伦理学理论范式、中心视城和它的生活基础三者的内在关联,特别提倡和推崇尊重、宽容、信任和积极参与等体现公共精神的道德价值,并分析论证了我们的价值系统和行为模式因此而调整的哲学基础和价值基础。首次提出应从政治维度和社会维度去把握公共生活中公民道德的观点,也厘清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同时使用的“公德”与“社会公德”这两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并从一种德性的生成论视角论证了现代人从正当到崇高的道德追求的可行性。
陈联俊
2015-04-01
978-7-5161-5919-4
264千字
互联网络 影响 青年 教育 公民教育 研究 中国
互联网技术构建了虚拟的网络社会,青年成为影响网络社会发展的重要群体,加强网络社会青年公民意识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本书既对青年在网络社会中公民意识的发生起点、发生内容、发生本质、发生困境等问题进行探索性理论研究,同时通过实证抽样调查,把握青年在网络社会中公民意识的基本状况,分析其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的引导方向,加强青年价值观教育,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