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ty in Western society, "individualization" is a social phenomenon that cannot be ignored. While contributing to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Western society, it also poses a challenge to the value of social community, and has the potential to transform stable society into a "risk societ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dividuals in Chinese society have gradually grown in interaction with the state, accelerating the process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and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congenital deficiency" of the individual itself has led to the existence of the phenomenon of "citizens without public morality". To cope with the modern tragedy of individual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ind a balance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community, and cultivate a civic spirit with publicity as the core of values. This book argues that contemporary Chinese citizens should have the spirit of value rationality, collectivism,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equal cooperation.(AI翻译)
杨四海:(著)
杨四海,1969年6月生,江苏盱胎人。南京理工大学法学博士,研究员,淮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兼职教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参编教材2部,发表学术论文近三十篇,其中部分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并完成省部级及厅级课题共3项;曾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及江苏省服务型政府建设基地、省级高校校外文科基地等项目的研究工作。
一 经典著作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建国以来毛泽东内部文稿》第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人民日报重要报道汇编》,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年版。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件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件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件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件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版。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马克思:《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出版社2018年版。
二 中文著作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A.H.季塔连科:《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黄其才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Brezinka W.:《教育目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成功:教育科学体系引论》,彭正梅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H.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T.H.马歇尔:《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郭忠华、刘训练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埃米尔·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渠东、付德根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艾伦·布卢姆:《美国精神的封闭》,战旭英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
安东尼·阿巴拉斯特:《西方自由主义的兴衰》,曹海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 2011年版。
安东尼·吉登斯等:《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郭忠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版。
奥斯勒、斯塔基:《变革中的公民身份:教育中的民主与包容》,王啸、黄玮珊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巴特·范·斯廷博根:《公民身份的条件》,郭台辉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0年版。
彼得·德怀尔:《理解社会公民身份:政策与实践的主题和视角》,蒋晓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彼得·哈里斯:《现代中国的公民概念》,郭台辉、余慧元译,载郭台辉《历史中的公民概念》,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布莱恩·S.特纳:《后现代文化/现代公民》,郭台辉译,郭忠华校,载巴特·范·斯廷博根《公民身份条件》,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布莱恩·S.特纳:《公民身份与社会理论》,郭忠华、蒋红军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陈华:《中国近代公民教育课程的孕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陈乐民、史傅德:《公民社会与启蒙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陈振明、桑克顿:《地方治理中的公民参与:中国与加拿大比较研究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程倩:《论政府信任关系的历史类型》,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
德里克·希特:《何谓公民身份》,郭忠华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德里克·希特:《公民身份——世界史、政治学与教育学中的公民理想》,郭台辉、余慧元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
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迪克:《网络社会:新媒体的社会层面》,蔡静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版。
杜时忠、张敏:《重构学校制度生活 培养现代公民精神》,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杜维明:《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
房宁:《中国政治参与报告》,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张理京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张沛等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
冯建军:《公民身份认同与学校公民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高丙中:《民间文化与公民社会:中国现代历程的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高丙中:《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与政治:见证公民性的成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郭于华等主编:《居住的政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郭忠华:《变动社会中的公民身份——与吉登斯、基恩等人的对话》,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郭忠华:《中国公民身份:历史发展与当代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郭忠华:《公民身份的核心问题》,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年版。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组:《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发展》(上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0年版。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修订版。
贺美德,鲁纳:《“自我中国”:现代中国社会中个体的崛起》,许烨芳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
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侯宜杰:《新民时代:梁启超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黄克武:《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霍普:《个体主义时代之共同体重建》,沈毅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基思·福克斯:《公民身份》,郭忠华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
简·梵·迪克:《网络社会——新媒体的社会层面》,蔡静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二版。
简·卢文格:《自我的发展》,韦子木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杰克·古迪:《西方中的东方》,沈毅译,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年版。
金观涛:《探索现代社会的起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金观涛、刘青峰:《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超稳定结构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变》,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雷升:《离开单位》,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黎鸣:《悲剧的源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李强:《自由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理查德·C.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孙柏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理查德·桑内特:《公共人的衰落》,李继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版。
林尚立:《建构民主——中国的理论、战略与议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基础与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6年版。
岭井明子:《全球化时代的公民教育: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的公民教育模式》,姜英敏译,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刘铁芳:《公共生活与公民教育:学校公民教育的哲学探索》,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陆学艺等:《201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马可·马尔蒂尼埃罗:《多元文化与民主:公民身份、多样性与社会公正》,尹明明等译,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马克斯·韦伯:《经济通史》,姚曾廙译,韦森校,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迈克尔·桑德尔:《金钱不能买什么:金钱与公正的正面交锋》,邓正来译,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
米格、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明恩溥:《中国人的素质》,林欣译,京华出版社2002年版。
莫里斯·罗奇:《重新思考公民身份——现代社会中的福利、意识形态和变迁》,郭忠华等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
尼克·史蒂文森:《文化公民身份:全球一体的问题》,王晓燕、王丽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尼克·史蒂文森编著:《文化与公民身份》,陈志杰译,潘华凌校,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诺贝特·埃利亚斯:《个体的社会》,翟三江、陆兴华译,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皮特·何、瑞志·安德蒙:《嵌入式行动主义在中国:社会行动的机遇与约束》,李婵娟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恐惧》,谷蕾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欧阳景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秦树理:《公民学概论》,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莎伦·R.克劳斯:《公民的激情:道德情感与民主商议》,谭安奎译,译林出版社2015年版。
邵龙宝、李晓菲:《儒家伦理与公民道德教育体系的建构》,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舒远招:《理性与激情》,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孙柏瑛、杜英歌:《地方治理中的有序公民参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孙龙:《公民参与:北京城市居民态度与行为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孙中山:《建国方略》,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檀传宝、默里·普云特:《培育好公民:中外公民教育比较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檀传宝等:《公民教育引论:国际经验、历史变迁与中国公民教育的选择》,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托马斯·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自由主义政体、传统政体和社会民主政体下的权利与义务框架》,柯雄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王绍光:《祛魅与超越》,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
王绍光:《波兰尼 〈大转型〉 与中国的大转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
王巍:《公民参与》,牛美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王小章、冯婷:《积极公民身份与社会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威尔·金里卡:《自由主义、社群与文化》,应奇、葛水林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威尔·金里卡:《多元文化的公民身份——一种自由主义的少数群体权利理论》,马莉、张昌耀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乌尔里希·贝克等:《自反性现代化》,赵文书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乌尔里希·贝克、伊丽莎白·贝克—格恩斯海姆:《个体化》,李荣山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吴威威:《公民责任探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夏伟东:《中国共产党思想道德建设史略》,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肖滨、郭忠华、郭台辉:《现代政治中的公民身份》,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肖滨主编:《中国政治学年度评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萧冬连:《国步艰难: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徐贲:《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全球正义和公民认同》,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
许纪霖:《当代中国的启蒙与反启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许纪霖主编:《共和、社群与公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阎云翔:《中国社会的个体化》,陆洋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
杨宝忠:《大教育视野中的家庭教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杨寿堪:《黑格尔之谜——新黑格尔主义论黑格尔》,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应奇、刘训练编著:《共和黄昏: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和共和主义》,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俞可平:《国家治理评估:中国与世界》,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9年版。
俞可平:《敬畏民意:中国的民主治理与政治改革》,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
俞可平:《社群主义》,东方出版社2015年版。
郁建兴、陈奕君:《让社会运转起来:宁波市海曙区社会建设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约翰·邓恩:《民主的历程》,林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约翰·格雷:《自由主义》,曹海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孙柏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张岱年:《文化与价值》,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张康之:《论伦理精神》,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张康之:《合作的社会及其治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张康之:《走向合作的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张康之、张乾友:《公共生活的发生》,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张康之、张乾友:《共同体的进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年版。
张品兴主编:《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郑永年:《中国改革三步走》,东方出版社2011年版。
郑永年:《技术赋权:中国的互联网、国家与社会》,邱道隆译,东方出版社2013年版。
郑永年:《民主,中国如何选择》,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8年版。
中华民国教育部教育年鉴编撰委员会编:《丙编教育概况: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开明书店1934年版。
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周翼虎、杨晓民:《中国单位社会》,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朱德米:《公共政治制定与公民参与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邹强:《中国当代家庭教育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三 学术论文
陈峰君:《威权主义概念与成因》,《东南亚研究》2000年第4期。
陈丽玲:《“中国人是集体主义的吗”:争议、分歧与解决》,《求索》2017年第6期。
陈剩勇、赵光勇:《“参与式治理”的研究述评》,《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8期。
陈晓运:《争取科技公民权:为什么邻避从抗争转向社会运动——以中国城市反焚事件(2009—2013年)为例》,《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
陈振明:《地方公共服务中的公民参与——中国与加拿大城市的案例分析与比较研究》,《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成有信:《现代教育的特点及其本质》,《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第6期。
程琥:《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法学杂志》2011年第S1期。
程倩:《以服务型政府建设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8期。
邓泉国:《农村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兴起的背景与动因比较》,《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1期。
杜鸿林、赵壮道:《国内外集体主义思想研究综述》,《道德与文明》2011年第3期。
恩佐·科伦波:《多元文化主义:西方社会有关多元文化的争论概述》,郭莲译,《国外理论动态》2017年第4期。
冯建军:《古典共和主义公民身份与公民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第6期。
冯建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何为》,《教育研究》2018年第2期。
冯莉:《当代中国社会的个体化趋势及其政治意义》,《社会科学》2014年第12期。
傅慧芳:《中国公民意识的本土特质》,《东南学术》2012年第5期。
甘永宗、池忠军:《村民自治与农民公民精神培育》,《兰州学刊》2011年第9期。
高丙中:《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状态——基于公民性的评价》,《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2期。
高丙中:《“公民社会”概念与中国现实》,《思想战线》2012年第1期。
耿步健:《关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历史考察和再认识》,《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7年第5期。
龚群:《论建构主义的合理性》,《社会科学辑刊》2014年第4期。
郭广银、王月清:《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理论学刊》2017年第4期。
郭倩倩、秦龙:《政治冷漠与积极公民重塑》,《探索与争鸣》2016年第3期。
郭于华:《心灵的集体化:陕北骥村农村合作化的女性记忆》,《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郭忠华:《公民身份的研究范式——理论把握与本土化解释》,《学海》2009年第3期。
何增科:《葛兰西市民社会思想述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3年第2期。
何增科:《试析我国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挑战》,《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何增科:《理解国家治理及其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年第1期。
黄爱宝:《生态型政府构建与生态公民养成的互动方式》,《行政学研究》2007年第5期。
简·帕库尔斯基、斯蒂芬·马可夫斯基:《全球化、移民和多元文化主义:欧洲和澳大利亚的经验》,冯红译,《国外理论动态》2016年第1期。
蒋永甫:《行政吸纳与村庄政治的“塌陷”——村民自治制度的运行困境与出路》,《政治学研究》2011年第6期。
杰拉德·德兰迪、郭忠华:《“世界主义”共同体如何形成——关于重大社会变迁问题的对话》,《学术月刊》2011年第7期。
金萍华:《社会化媒体中的“日常环境抗争”——以“PM2.5”新抗争剧目建构为例》,《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金生鈜:《国民抑或公民:教育中的人如何命名》,《高等教育研究》2014年第5期。
景跃进:《“市民社会与中国现代化”学术讨论会述要》,《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3年第5期。
景跃进:《村民自治与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之路》,《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景跃进:《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 有感》,《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李娜:《生态公民的意蕴及其养成路径探析》,《理论导刊》2014年第10期。
李翔海:《中国文化现代化历程的哲学省思》,《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丽莎·G.斯蒂尔、斯科特·林奇:《中国人对幸福的追求: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中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和主观幸福感》,谭金可译,《国外理论动态》2014年第5期。
林毅夫:《经济发展与中国文化的复兴》,《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刘林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灵魂》,《江海学刊》2008年第6期。
刘铁芳:《公共生活与公民教育:学校公民教育的内涵与目标》,《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刘训练:《古典共和主义公民身份理论的兴衰》,《天津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马奔、李珍珍:《后常规科学视野下转基因技术决策与协商式公民参与》,《江海学刊》2015年第2期。
马格达莱纳·莱辛斯卡:《移民与多元文化主义:欧洲的抵制》,宋阳旨译,《国外理论动态》2016年第1期。
马晓燕:《中国城市社会管理公众参与的实践分析》,《甘肃理论学刊》2013年第2期。
倪明胜:《公民网络抗争动员:从概念建构到关键性议题反思》,《天津社会科学》2017年第4期。
皮家胜:《是集体主义之谬还是个人主义之殇——就 〈我就是我,而不是我们〉 与刘军宁先生商榷》,《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年第6期。
秦亚青:《建构主义:思想渊源、理论流派与学术理念》,《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3期。
上官酒瑞:《从解放政治走向生活政治——关于中国发展中政治的一种分析》,《中国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1期。
邵龙宝:《中国社会的信仰问题及其实质》,《江汉论坛》2015年第4期。
沈奕斐:《个体化视角下的城市家庭认同和女性崛起》,《学海》2013年第2期。
沈跃跃:《贯彻落实“三个注重”扎实推进家庭文明建设》,《求是》2015年第13期。
施雪华:《当前中国社会管理的成就、问题与改革》,《学习与探索》2013年第3期。
谭建光、周宏峰:《中国志愿者:从青年到全民——改革开放30年志愿服务发展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第1期。
檀传宝:《何为“公民意识”?——中国“公民意识”概念的官方定义及其特征分析》,《全球教育展望》2015年第5期。
唐凯麟:《集体主义与社会公正论纲》,《道德与文明》2004年第4期。
田毅鹏:《转型期中国社会原子化动向及其对社会工作的挑战》,《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
田毅鹏:《转型期中国城市社会管理之痛——以社会原子化为分析视角》,《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12期。
佟新、马丹:《非婚生活方式与对美好生活的建构》,《南京社会科学》2014年第11期。
王爱云:《试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身份社会的形成及其影响》,《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第12期。
王斌:《我国网络社会的个体化及其治理》,《人文杂志》2016年第2期。
王坤庆:《论精神与精神教育——一种教育哲学视角的当代教育反思》,《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王诗宗、宋程成:《独立抑或自主:中国社会组织特征问题重思》,《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
王文岚、黄甫全:《我国公民教育课程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究》2008年第11期。
王一川:《王韬——中国最早的现代性问题思想家》,《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王纵横:《哲学与当代中国的消费社会问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乌尔里希·贝克、邓正来等:《风险社会与中国——与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的对话》,《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5期。
乌尔里希·贝克等:《风险社会与中国——与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的对话》,《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5期。
吴兴唐:《“威权主义”评析》,《红旗文稿》2012年第4期。
肖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民权利成长的历史轨迹和结构形态》,《广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
徐勇:《村民自治的成长:行政放权与社会发育——1990年代以来中国村民自治发展进程的反思》,《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许纪霖:《寻求自由与公道的社会秩序——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一个考察》,《开放时代》2000年第1期。
许瑞芳、叶方兴:《积极公民:一种公共性的分析理路》,《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
许瑶:《威权主义:概念、发展与困境》,《国外理论动态》2013年第12期。
薛晓阳:《公民德育的德性化诠释及危机与认识——公民教育在德育政策层面的价值设计和政策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第1期。
阎云翔:《社会自我主义:中国式亲密关系——中国北方农村的代际亲密关系与下行式家庭主义》,《探索与争鸣》2017年第7期。
杨才林:《论民国时期的公民概念及其公民教育》,《历史教学》2010年第10期。
杨华:《私密生活的兴起与农村年轻女性的个体化构建》,《中国青年研究》2018年第7期。
杨萌、尚智丛:《科技公民身份视域下的科技争议》,《自然辩证法研究》2018年第2期。
杨四海、程倩:《T.H.马歇尔社会权利理论的困境与公民身份的责任转向》,《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杨四海、程倩:《社会个体身份演化与公民意识的成长》,《学海》2017年第2期。
叶汝贤、黎玉琴:《公民社会、公民精神和集体行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6年第3期。
应星:《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四个个案的比较研究》,《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2期。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若干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6期。
俞可平:《中国治理变迁30年(1978—2008)》,《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3期。
郁建兴、刘大志:《互联网与中国公民社会研究:反思与展望》,《哲学研究》2011年第5期。
袁方成:《民主治理如何可能——从村民自治到社区自治的考察》,《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袁洪亮、沈成飞:《“新民”思想新论》,《史学集刊》2010年第5期。
曾妮、班建武:《生态公民的内涵及其培育》,《教育学报》2015年第3期。
张岱年:《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党的文献》2006年第1期。
张广利等:《个体化视野下的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演化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18年第4期。
张海柱:《科技论争与公民参与:环境风险研究中的公民身份议题》,《公共行政评论》2017年第5期。
张康之:《论新型社会治理模式中的社会自治》,《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9期。
张康之:《论主体多元化条件下的社会治理》,《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张康之:《地域、领域与领域融合——探讨人类社会治理的历史背景问题》,《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
张康之、张乾友:《领域融合与公共生活的重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张文显:《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上),《法制与社会发展》2016年第2期。
郑薇:《当代多元文化主义的发展及其未来——兼论霍尔身份政治学的当代价值》,《国外理论动态》2017年第4期。
朱建刚:《大陆公民社会的能力建设:话语与实践》,《台湾社会研究季刊》2009年。
庄文嘉:《跨越国家赋予的权利?对广州市业主抗争的个案研究》,《社会》2011年第3期。
邹诗鹏:《马克思对利己主义的批判》,《社会科学战线》2016年第11期。
四 英文著作与论文
Alasdair Macintyre,Is Patriotism a Virtue?The Lindley Lecture,Lawrence:The University of Kansas,1984.
Anthony Giddens,Politics,Sociology and Social Theory,Cambridge:Polity Press,1995.
Carter April,The Political Theory of Global Citizenship,NY:Routledge,2001.
Carter,Stephen L.,Civility:Manners,Morals,and the Etiquette of Democracy,New York:Basic Books,1998.
Charles Jones.Global Justice:Defending Cosmopolitani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Charles R.Beitz,“International Liberalism and Distributive Justice:A Survey of Recent Thought”,World Politics,Vol.51,No.2,1999.
Chen J.,“Transnational Environmental Movement:Impacts on the Green Civil Society in China”,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No.19,2010.
Corry Olaf,“What Is(Global)Polity?”,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Vol.36,No.4,2010.
Crick Bernard,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and the Teaching of Democracy in Schools:Final Report of the Advisory Group on Citizenship,London:Qualification and Curriculum Authority,1998.
David Miller,“Against Global Egalitarianism”,The Journal of Ethics,No.1/2,2005.
Engin F.Isin,“Citizenship After Orientalism”,in Engin F.Isin and Bryan S.Turner ed.,Handbook of Citizenship Studies,London:Sage Publication Ltd,2002.
Galston,William A,Liberal Pluralism:the Implications of Value Pluralism for Political Theory and Practice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Held,David,“Cosmopolitanism:Globalisation Tamed?”,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No.29,2003.
Hite etc.,In Search of Civil Society:Market Reform and Social Change in Contemporary China,Oxford:Clarendon Press,1996.
Jessica C.Teets,“Let Many Civil Societies Bloom:the Rise of Consultative Authoritarianism in China”,The China Quarterly,No.26,2013.
Kerry J.Kennedy,“Student Constructions of Active Citizenship:What Does Participation Mean to Students?”,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Vol.55,No.3,2007.
Kukathas,Chandran,The Liberal Archipelago:A Theory of Diversity and Freedo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Lawrence Blum,“Recognition,Value,and Equality:A Critical of Charles Taylor’s and Nancy Fraster’s Accounts of Multiculturalism”,Constellations,No.1,1998.
Macedo,Stephen,Liberal Virtues:Citizenship,Virtue,and Community in Liberal Constitutionali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Maurice Roche,Exploring the Sociology of Europe,London:Sage,2009.
Onyx,J.,Kenny S.and Brown,k.,“Active Citizenship: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Social Policy and Society,Vol.11,No.1,2011.
Ossman S.,“Introduction”,InS.Ossman ed.,Places We Share:Migration,Subjectivity,and Global Mobility,Lanham,MD:Lexington,2007.
Rawls,Political Liberalis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
Robert Culp,“Rethinking Governmentality:Training,Cultivation,Cultural Citizenship in Nationalist China”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65,No.3,2006.
Engle S.H.,Anna S.Ochoa,Education for Democratic Citizenship,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88.
Scott Kennedy,The Business of Lobbying in China,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5.
Seymou Martin Lipset,“Some Social Requisites of Democracy: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No.53,1959.
Spires Anthoy J.,“Contingent Symbiosis and Civil Society in a Authoritarian State:Understanding the Survival of China’s Grassroots NGOs”,America Journal of Sociology,No.1,2011.
Steven P.Camicia,“Citizenship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a Global Age:Politics,Policies,and Practices in China”,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Vol.8,No.3,2013.
Stuart Hall,“The Multicultural Question”,The Open University Pavis Papers in Social and Cultrual Research,No.4,2001.
Tan T.W.,“Moral Education in Singapore:a Critical Appraisal”,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No.1,1994.
Tebble,Adam James,“What Is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Political Theory Vol.30,No.2,2002.
Thomas Heberer,“Evolvement of Citizenship in Urban China or Authoritarian Communitarianism?Neighborhood Development,Community Participation,and Autonomy”,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Vol.18,No.61,2009.
Thomas Janoski,“Citizenship in China:a Comparison of Rights with the East and West”,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Association of Chinese Political Studies,No.19,2014.
Thomas W.Pogge,“Cosmopolitanism and Sovereignty”,Ethics,Vol.103,No.1,1992.
Yang GuoBin,“The Internet and Civil Society in China:A Preliminary Assessment”,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No.12,2003.
五 网络文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407/xxgk_171904.html,2010年7月29日。
申亚欣:《三句话读懂习近平的家国情怀》,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1006/c1001-27664791.html,2015年10月6日。
王人博:《中国如何构建现代国家》,http://www.aisixiang.com/data/74858.html,2014年5月9日。
王锡梓:《参与式治理:“微观民主”与“大国治理”》,http://finance.ifeng.com/opinion/zjgc/20111208/5226185.Shtml,2015年4月30日。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的讲话》,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809/t20180910_348145.html,2018年9月10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http://www.gov.cn/xinwen/2015-05/31/content_2871051.htm.,2015年5月31日。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http://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1116/c1001-23560979.html.,2013年11月16日。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http://cpc.people.com.cn/n/2014/1028/c64387-25926125.html,2014年10月28日。
《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25/201404/xxgk_167213.html,2014年4月3日。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