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图书详情

首页

英文文献

我的书架

共 8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 喧嚣的个体与静默的大众:广场舞中的当代中国社会生态考察

    黄勇军,米莉,徐海东,曹露,李超,张会,杨卓为,刘金,贾晓强

    2015-09-01

    978-7-5161-6269-9

    263千字

    31

    社会生活 研究 中国

    广场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当代中国存在着的、极为典型的“静默的喧嚣者”。一方面,它无疑喧嚣着,因为我们都看到、听到了;但是,它又处于一种静默的状态之中,因为,我们都对它熟视无睹。另一方面,作为个体组成的广场舞群体,其行为本身很是喧嚣,音乐、舞蹈、人数、行为,各个方面都带着一股子热闹劲,但是,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众群体,广场舞群体又是相当静默的,并没有明确的组织、没有明确的意志、没有明确的身份,更为关键的是,没有明确的法律意义上的权利与义务,当这一群体受到攻击时,很难以组织的方式,捍卫自己的权利与利益。近年来,广场舞与反对广场舞的人之间,对抗态势日趋激烈、极端,体现出身处“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急需构建的政治一社会结构:理性的现代公民、共识的现代观念、成熟的制度体系、有效的基层政府、自治的社会组织、公平的社会供给、务实的社区服务……

  • 中国共产党国家文化安全战略

    孙宁

    2016-08-01

    978-7-5161-8907-8

    203千字

    55

    中国共产党 文化 国家安全 国家战略 研究

    本书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国家文化安全负有不可推卸的重大使命和领导责任破题,梳理了党的历代领导人在国家文化安全思想上的理论发展脉络,聚焦我国当下文化安全状况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设先进文化视域下中国共产党的国家文化安全战略对策,强调文化安全重在建设,只有先进的文化才是安全的文化。对建设文化强国和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互动与认同:古典时期中国与希腊族群认同的比较

    魏孝稷

    2015-04-01

    978-7-5161-6021-3

    226千字

    40

    古典时期 希腊族群 中国

    本书以上古时期中国和希腊为中心,讨论了两大族群在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所经历的认同变迁问题。作者认为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族际大互动促成了华夏和希腊认同的文化转向。族际大互动之前,华夏和希腊的族群认同主要以血缘为标准,而族际大互动之后,文化标准成为族群边界的新的界标,形成了文化认同的传统,同时也产生了对他者的文化偏见意识。华夏与希腊的族群认同变迁除具有这种相似性之外,还具有差异性。华夏国家摒弃了认同的血缘标准,以文化标准为本位;希腊人采用的是文化、血缘兼具的复合标准,血缘标准的遗存表现出了种族主义的早期形态。华夏国家采用一体并立的思维方式认识自我和他者的关系,而希腊人采取的是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中希族群认同的差异分别为中华文明和希腊—西方文明带来不同的文化遗产。

  • 民族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建设:第二届中国—东盟民族文化论坛论文集

    Ethnic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The Paper Collection of The Second China-ASEAN Ethnic Cultural Forum

    李富强,徐昕

    2020-09-01

    978-7-5203-5642-8

    639千字

    17

    民族文化 文化遗产 中国、东南亚国家联盟 “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 文集

    中国—东盟民族文化论坛首创于2016年,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学者交流民族文化理念、寻求民族文化共识、增进相互理解与信任的重要论坛。2017年4月14—15日,第二届中国—东盟民族文化论坛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举行,来自中国、越南、泰国、柬埔寨、老挝、缅甸、澳大利亚、印度、葡萄牙等11国民族文化学者140多人出席会议,围绕“中国一东盟民族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本论文集是本届论坛的部分成果。

  • 大爱无边与公民之善: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和促进公民道德建设研究

    龚平;等

    2015-11-01

    978-7-5161-7295-7

    230千字

    22

    公民教育 社会公德教育 研究 中国

    抗震救灾中形成的抗震救灾精神,是对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展,是民族精神在当前时代的再现,抗震救灾彰显了中华民族精神,反映了公民道德建设的时代要求,丰富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涵,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必然有力地促进公民道德建设。关于自然灾害研究,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国内外地震滑坡灾害研究综述》《灾害学》2003年第4期,对地震灾害较严重的美国、意大利、希腊等国家在地震滑坡灾害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并与我国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对比;《抗震救灾中的国内外遥感群星》《国际太空》2008年第6期,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外多颗遥感卫星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大大加强了灾情监测与评估,为科学家研判汶川大地震灾情提供了支撑;《汶川地震灾后常见心理问题研究情况综述》《心理医生》2011年11月,汶川地震灾难发生后,国内外学者在不同时段,对受灾地区不同人群的心理问题进行了诸多研究,这些研究对推动灾难医学的发展,了解灾后心理问题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提供了宝贵经验。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应该说还有很多,反映了各国政府对抗震救灾工作的高度重视。但是,将抗震救灾精神与公民道德建设相联系进行研究,是我国当前才提出的新课题。本文的研究,以抗震救灾精神与公民道德建设为研究对象,将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与公民道德建设相结合,使传统道德与符合时代要求的新道德观念相融合,增强了道德建设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在抗击“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四川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在全国人民的帮助和支持下,经受住了特大灾难的冲击和严峻形势的考验,在灾难面前迸发出感天动地的道德力量,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为中华民族积淀了又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巨大痛苦,但他们也表现出了忍耐、沉着、无私、勇敢的精神。灾区的人民迅速团结在一起,积极组织自救他救;在生死关头,我们看到了一个个英雄的教师、母亲和孩子,他们有求生的勇气和意志,更有着崇高的人格和无私无畏的精神境界。他们徒手挖出自己的亲人,也努力救助陌不相识的人,许多人从废墟中逃生后立即投入到救灾工作中,配合救援人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给外地游客以及其他需要帮助的人以热情的帮助。从灾区人民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一致,抗震救灾,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一股伟大的力量正在凝聚,“我们都是汶川人!”“我们与你们在一起!”地震发生后,全社会立即紧急动员起来,从中央领导到广大群众,从企业家到普通员工,从海外华侨到港澳台同胞,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天真活泼的孩子,人们纷纷慷慨解囊争相捐款,莫不尽己所能,全国无数志愿者从祖国各地自发赶往灾区。这场难以预料、无法抗拒的浩劫使整个华夏民族的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紧紧连接在一起,全中国、全球华人都在为灾区通过不同的方式奉献着自己的爱心。面对这种态势,国际友人发出感叹:“难以置信,这些人民没有抱怨,只是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救济工作。”也让那些认为中国人是一盘散沙的人感到汗颜,言不复出。这次中华民族在“5·12”大地震面前表现出来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是对民族凝聚力的又一次考验,“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奋进的行动,又一次以雄辩的事实向全世界昭示:以民族精神凝聚起来的民族,具有一种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精神力量。它在关键时刻起着力扶危局的作用,正如人们所表达的心声:“地动天不塌!这是因为,在我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的脊梁。有了民族凝聚力,一个国家就能挺起脊梁,不为任何困难和灾难所压倒。在前进的道路上,尽管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挫折,甚至存在许多人力所无法征服的自然灾害,但都不会压垮我们的民族。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维系中华民族、凝聚炎黄子孙的坚强力量,也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强大的内在动力。民族凝聚力是一种思想整合力量,它作为浸润到每个国人血脉中的民族之魂,集中了民族思想、民族文化的精华,对其全体成员具有价值指向的吸引力。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和进步发展的精神支撑。在抗震救灾中,这种爱国主义突出表现为以人为本、一切为民,把人民的生命、人民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的时代精神。为了人民的生命,我们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民族凝聚力又可化为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全国大团结、大协作精神。中国革命历史上,出现过百万民众支援解放军、用独轮车推出一个新中国的感人故事。今天,在我们身边同样在演绎着一个个手拉手、心连心,团结拼搏奔未来的感人故事。“5·12”大地震带来的灾难现状是残酷的,但全国军民对灾区的火速支援,特别是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主义团结互助精神却让人温暖、令人赞叹。正是这种精神,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希望,激励人们擦干眼泪,奋勇前行,用信心去创造美好的新家园。人们常说“多难兴邦”。因为灾难能够激发民族求生存、求发展的本能。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都不希望灾难发生,但灾难一旦降临之后,要战胜灾难、化险为夷,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是其中的重要条件。每当灾难发生时,民族精神力量彰显、民族凝聚力增强,其道理也就在这里。灾难往往会激发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成为民族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转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精神支撑。一个没有精神支撑的民族,是没有灵魂的民族,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精神是国家之根、民族之脉。这次抗震救灾,进一步说明了民族精神对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升华,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中华民族精神既具有悠久的历史,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并且不断地充实与完善,使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实现了时代性和民族性的融合与统一。中国共产党历来都重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重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再次升华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抗震救灾精神集中体现和丰富发展了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积极动员,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百姓,都全力投入到抗震救灾斗争中,都把灾区人民的冷暖与安危和自己紧密联系,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爱心,充分表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和使命感。抗震救灾精神集中体现和丰富发展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突如其来的灾难,并没有吓倒伟大的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各族人民患难与共、同心协力,形成了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意识。抗震救灾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使全中国人民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紧密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最终取得了抗震救灾斗争的伟大胜利。抗震救灾精神集中体现和丰富发展了中华民族以人为本、珍爱生命的精神。地震发生后,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间明确提出:人的生命高于一切,要不惜代价抢救人的生命。广大军民把灾区群众的生命放到最高地位,最大努力地抢救人民的生命,处处体现着关爱生命、以人为本的精神,充分展示了以人为本、珍爱生命的精神。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成果。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在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实施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公民道德建设举措,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关心、参与道德建设的热情。在抗震救灾斗争中涌现出的一个个感人肺腑故事,产生的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就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成果,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必将更加有力地推动公民道德建设。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延续升华,是伟大的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集中体现。当前,社会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势必对传统文化产生巨大的冲击,对此,我们更应该珍惜在灾难中凝聚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把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与公民道德建设结合起来,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道德观念相融合。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丰富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涵,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必将更加有力地推动公民道德建设。抗震救灾精神是新时期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创造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力量,是助推中国梦实现的重要力量。发扬和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我们就能从容应对未来各种局面的挑战,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胜利,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就一定能早日实现!龚平2014年12月10日

跳转共17页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