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图书详情

首页

英文文献

我的书架

共 8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 创学视域下的中国新文化理论建设研究

    赵四学

    2015-09-01

    978-7-5161-6899-8

    212千字

    12

    文化理论 理论研究 中国

    欣闻赵四学博士《创学视域下的中国新文化理论建设研究》(以下简称《创学新文化理论研究》)出版,这是哲学中首个书名冠有“创学”的著作,蕴意深刻,谨致祝贺!“创学”是什么学?其内涵和特点是什么?先从最近一次学术会议谈起。2015年7月,笔者参加了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的“国际中国哲学学会第十九届国际会议”,会议的主题是“中国哲学与当代世界”,海内外一百五十多位学界同仁共聚一堂,广泛交流中国哲学领域学术成果。在会下,笔者与国际中国哲学会的创办人、80岁的成中英教授多次交流,一致认为会上发表的论文虽多,但大多是对古哲先贤思想的解读或时下应用,面向未来的新理论探索非常少,令人慨叹。成教授近年倡导“中国哲学再创造”,认为“中国哲学的再创造,不但必须,而且自然可行,是人类发展自我实现的一个重要途径”成中英:《中国哲学需要“再创造”》,《社会科学报》2014年8月25日。。不过,受传统哲学研究范式的影响,学界应和者不多。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为什么中国哲学长期由“经学范式”主宰,而理论变革却被边缘化?这一创生力疲弱的现象,值得深思。20世纪70年代,海外学者林毓生曾提出“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creative transformation)。不过,林先生泛指“中国传统”,并没有提出具体的“创造性转化”的理论和方法。笔者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哲学,因此中国传统转化的核心是传统哲学的创造性转化。如果我们不拘泥“创造性转化”用语的表面,而追求其内在实质,则20世纪上半叶中国哲学家在传承基础上的新哲学探索,都属于广义的“创造性转化”。如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冯友兰的“贞元六书”、金岳霖的“论道”、张岱年的“天人五论”等都是对中国哲学“创造性转化”的宝贵探索。20世纪下半叶,台港及海外现代新儒家的理论建构有新的发展,形成新儒家三期的递进。海外学者成中英的“本体诠释学”、傅伟勋的“创造性诠释学”既是新哲学探索,也是新哲学的方法论。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一时期大陆中国哲学新理论探索长期停顿,80年代后,探索有所活跃,如张世英的“整体性”哲学、李泽厚的“情本论”哲学、张立文的“和合学”、董光璧的“当代新道家”等。不过总体而言,中国哲学研究仍以人物、学派、观点的论证为重点,新理论建构处于学术主流视野之外,更未能对社会大众产生应有影响。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化发展,中国哲学与文化更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通过中国传统哲学的再创造,推动新世纪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不仅是学术理论研究的需要,更是改革深化和精神重建的迫切需求。《创学新文化理论研究》一书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出版的。该书的思想基础是张岱年先生的“综合创造论”(以下简称“综创论”)。早在1935年,张岱年即提出了“综创论”,中心思想是“兼综东西两方之长,发扬中国固有的卓越的文化遗产,同时采纳西洋的有价值的精良贡献,融合为一,而成一种新的文化,但不要平庸的调和,而要作一种创造的综合”张岱年:《关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载《国闻周报》1935年3月18日。。到了20世纪40年代,张岱年进一步通过“天人五论”全面论述了他的“综创论”新哲学体系要点。80年代,方克立等学者在组织宏大的评论“新儒家”学术运动中,鲜明支持并深入研究了“综创论”思想,对推动这一理论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刘鄂培等一批学者也为综创理论建设做出了各自贡献。以张岱年为代表的“综创论”,成为我国新文化理论探索中最富生命力的思潮之一。笔者自1990年起有幸在张岱年老师指导下从事“综创论”研究,1995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比较系统地探讨了以“创造”为核心的新哲学理论框架,1999年出版“古道今梦”系列专著(由《新精神》《新认识》《新思维》三卷组成,约60万字)。张岱年、蒙培元、刘大椿三位学者分别为三卷写序。张岱年在序中评价拙作时指出:在认真评价儒、道、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以《周易大传》生生日新为源,转化形成以“创”为主导的中华新精神,并将“创”作为核心范畴,融入中华文化内核。认为“创”是现代精神的标志,较“仁”更能体现人的本质,由此,提出了将“仁学”等传统思想转化提升为“创学”的新观点。张岱年:“序”,载刘仲林《新精神》,大象出版社1999年版。这是张老师对“创学”内涵精练而权威的概括。21世纪以来,笔者及有关教师、研究生等组成的学术团队,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等为平台,在“创学”理论探索和大众实践普及方面默默耕耘、不懈努力,取得了一批有独到探索意义的成果。《创学新文化理论研究》就是这批成果之一,该书的第六章对“创学”来源和含义作了较为详细的解读。笔者觉得,“创学”的特色可简要概括为四点:(1)跨学科的视野和方法。“创学”研究尝试突破中国传统哲学泛道德化的局限,在中西、文理、古今、凡圣四大会通的跨学科背景下拓展哲学新境。(2)“道”的古今通贯。“道”是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的最高追求,“创学”继承这一思想,通过对道的“本体与境界”合一追求,实现古今之道的贯通。(3)从“仁学”到“创学”的转化。继承张岱年等中国哲学家“天人合一”的广义创造观,与现代西方创造学说结合,建设中西会通的“创学”理论。(4)落脚在大众实践亲证。贯彻先哲“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把“创造之道”落实到百姓大众生活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行合一”,造就21世纪新人。以上四点联系起来就是跨学科—承道统—启新命—同修行,具体来说,“创学”是以“跨学科”拓新为视野,“道统”传承为主线,“创造”觉悟为追求,“大众”亲证为落脚点形成的以“创造之道”为核心的中西会通新哲学。2010年11月21日,由笔者发起,中国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主办、安徽省图书馆协办的“中华文化大学”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各界人士400多人参加,新华社等多家媒体作了报道。中华文化大学以“大学之道”的修行为宗旨,“承道统、启新命、同修行”为定位,坚持开放性和公益性,推动大学学子与社会大众同学共修,成为“创学”的大众实践基地。接着,陆续创办“中华文化大学网”(http://zhwhdx.ustc.edu.cn)、骨干学员学习班、在线网络视频课堂等,通过中华文化大学的基础教程《中华文化精修入门》《中西会通创学入门》,形成较为完整而多样化的“创学”教学传播实践体系。2014年,由笔者主讲的“中华文化精髓修养”课入选由教育部评选的“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四学博士不仅参与了创学理论研究而且积极参加大众化实践活动,在“中华文化大学”的普及教学、志愿者服务中都活跃着四学的身影,《创学新文化理论研究》就是在这一环境下产生的。这种新理论与大众实践密切结合的探索并不多见,应是该书首个特点。再者,该书系统地梳理了中国“综创论”的思想来源、历史传承、近代发展,不仅包括“综创论”的思想,也包括了马哲、科哲、儒家、道家、易家以及士林哲学思想,充分体现了“综创论”兼容并包的特点。另外,该书对“创学”的提出、具体内涵、思想特点进行了细致阐述,很好地呈现出创学“跨学科—承道统—启新命—同修行”的特点。综上所述,该书对中国新哲学文化探索,特别是“创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而重要的贡献。当然,由于中国哲学新理论探索长期被边缘化,“创学”理论研究如“逆水行舟”,加之“创造”本身的复杂性,中西会通的跨学科性,“创学”的建设尚处在初级阶段,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待深入研究。从这个角度说,《创学新文化理论研究》在理论深入性、原创性上有待加强,相信随着四学博士这部处女作出版,会有更加精深的“创学”研究著述问世。开放的“创学”欢迎各界人士加入探索!创造是人的最高本性,是真善美的结晶,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一切进步改革的根本是人的创造力解放,市场经济从“外学”层面触及了问题的一半,而东西文化会通将从“内学”触及另一半。冲破千年经学范式桎梏,中国哲学再创造、中华文化启新命,前进!加油!刘仲林2015年8月22日于月树书屋

  • 喧嚣的个体与静默的大众:广场舞中的当代中国社会生态考察

    黄勇军,米莉,徐海东,曹露,李超,张会,杨卓为,刘金,贾晓强

    2015-09-01

    978-7-5161-6269-9

    263千字

    22

    社会生活 研究 中国

    广场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当代中国存在着的、极为典型的“静默的喧嚣者”。一方面,它无疑喧嚣着,因为我们都看到、听到了;但是,它又处于一种静默的状态之中,因为,我们都对它熟视无睹。另一方面,作为个体组成的广场舞群体,其行为本身很是喧嚣,音乐、舞蹈、人数、行为,各个方面都带着一股子热闹劲,但是,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众群体,广场舞群体又是相当静默的,并没有明确的组织、没有明确的意志、没有明确的身份,更为关键的是,没有明确的法律意义上的权利与义务,当这一群体受到攻击时,很难以组织的方式,捍卫自己的权利与利益。近年来,广场舞与反对广场舞的人之间,对抗态势日趋激烈、极端,体现出身处“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急需构建的政治一社会结构:理性的现代公民、共识的现代观念、成熟的制度体系、有效的基层政府、自治的社会组织、公平的社会供给、务实的社区服务……

  •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价值观研究

    On the value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mass culture

    陶东风,孙士聪,胡疆锋

    2020-05-01

    978-7-5203-5932-0

    521千字

    7

    群众文化 文化研究 中国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价值观研究”(批准号11&ZD022)的结项成果,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价值观进行了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内容包括:大众文化价值观的基础理论研究;大众文化价值观的生成、传播、接受机制的研究;大众文化价值观的分类主题(如财富观、婚姻观、性恋观、权谋观、暴力观、偶像观、时尚观等)研究;当代大众文化价值观的比较研究。本书在深入反思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价值误区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了大众文化价值观与现代人类价值共识的融合方式与转化途径。

  • 中国共产党国家文化安全战略

    孙宁

    2016-08-01

    978-7-5161-8907-8

    203千字

    39

    中国共产党 文化 国家安全 国家战略 研究

    本书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国家文化安全负有不可推卸的重大使命和领导责任破题,梳理了党的历代领导人在国家文化安全思想上的理论发展脉络,聚焦我国当下文化安全状况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设先进文化视域下中国共产党的国家文化安全战略对策,强调文化安全重在建设,只有先进的文化才是安全的文化。对建设文化强国和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中国越学.第十二辑

    汪俊昌,潘承玉

    2021-05-01

    978-7-5203-7891-8

    348千字

    13

    文化史 研究 浙江

跳转共17页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