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Price A B,“Social security for the disabled”,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Vol.39,No.2,1958,p.92.
[2]Dwyer D,Hu J,Vaughan D R,et al.,“Counting the Disabled:Using Survey Self -Reports to Estimate Medical Eligibility for Social Security's Disability Programs”,Journal of Economic & Social Measurement,Vol.28,No.3,2002,p.109.
[3]Rank M R,Hirschl T A,“The risk of developing a work disability across the adulthood years”,Disability & Health Journal,Vol.7,No.2,2014,pp.191-192.
[4]Godtland E M,Grgich M,Petersen C D,et al.,“Racial Disparities in Federal Disabilty Benefits”,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Vol.25,No.1,2010,p.32.
[5]Franklin J,“The Role of Physicians in the Disability Programs of the 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or The Care and Feeding of A Beneficent Monster”,Journal of Law Medicine&Ethics,Vol.6,No.3,2010,p.4.
[6]Miller W,Griffin R,“Adjudicating Addicts: Social Security Disability,The Failure to Adequately Address Substance Abuse,and Proposals for Change”,Administrative Law Review,Vol.64,No.4,2012,pp.967-991.
[7]Carney Ao T,Keyzer P,“Private Trusts and Succession Planning for the Severely Disabled or Cognitively Impaired in Australia”,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Vol.19,No.2,2007,pp.1-32.
[8]Creyke R,“Focusing on individual needs: Developing the law's mechanisms for mentally disabled and elderly people”,Inter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Review,Vol.46,No.1,2010,pp.79-96.
[9]Gale A,“Headed for a fall: over the Social Security disability fiscal cliff”,Missouri Medicine,Vol.110,No.2,2013,p.110.
[10]Wittenburg D C,Stapleton D C,Scrivner S B,“How raising the age of eligibility for social Security and medicare might affect the disability insurance and Medicare programs”,Social Security Bulletin,Vol.63,No.4,2000,p.17.
[11]Siano A K,Ribeiro L C,Santiago A E,et al.,“The influence of Social Security legislation changes on the profile of the granting of disability benefits for mental disorders”,Ciência & Saúde Coletiva,Vol.16,No.4,2011,p.2189.
[12]Goss S C,“The financial outlook for the Social Security Disability Insurance program”,Soc Secur Bull,2006,Vol.66,No.3,2006,pp.47-52.
[13]Yin N,“Partial Benefits in the Social Security Disability Insurance Program: A Policy Alternative to Foster Work among the Disabled”,Journal of Risk &Insurance,Vol.14,No.4,2008,pp.594-597.
[14]Michael D,“Chafetz Ph.D.Symptom validity issues in the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ve examination for social security disability”,Clinical Neuropsychologist,Vol.24,No.6,2010,pp.1045-1063.
[15]Grover C,“The end of an era? The resignation of Iain Duncan Smith,Conservatism and social security benefits for disabled people”,Disability & Society,Vol.31,No.8,2000,pp.1-5.
[16]Birkhoff G,“Recruitment in the Mental Health Treatment Study: A Behavioral Health/Employment Intervention for Social Security Disabled-Worker Beneficiaries”,Social Security Bulletin,Vol.74,No.2,2014,pp.27-46.
[17]Mccoy J L,Brown D L,“Health status among low-income elderly persons: rural-urban differences”,Social Security Bulletin,Vol.41,No.6,1978,p.14.
[18]Loyalka P,Zheng X,“The Cost of Disability in China”,Demography,Vol.51,No.1,2014,pp.97-118.
[19]Dimensions F S,“Empowering the rural disabled in Asia and the Pacific”,Work A Journal of Prevention Assessment & Rehabilitation,Vol.34,No.3,1997,p.34.
[20]Per Gunnar Edebalk,Mats Olsson,“Poor Relief,Taxes and the First Universal Pension Reform: the origin of the Swedish welfare state reconsidered”,Scandinavian Journal of History,Vol.35,No.4,2010,pp.391-402.
[21]Schwab J J,Warheit G J,“Mental health: rural -urban comparisons”,Mental Health &Society,Vol.1,No.5-6,1974,p.265.
[22]Shahid A,“The Socio-Legal Implications of Women's Work in the Informal Sector: A Case Study of Women Domestic Workers in Pakistan”,Law Social Justice & Global Development Journal,Vol.1,No.13,2009,p.234.
[23]廖娟:《残疾人就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残疾人研究》2014年第4期。
[24]高理想、罗遐:《农村残疾人就业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25]刘勇:《论我国残疾人就业促进法律制度的完善》,《政治与法律》2013年第4期。
[26]尚珂、梁土坤:《我国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华东经济管理》2013年第2期。
[27]徐晓海:《农村残疾人扶贫合作网络模式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12期。
[28]万海远、李超、倪鹏飞:《贫困残疾人的识别及扶贫政策评价》,《中国人口科学》2011年第8期。
[29]柳颖:《积极福利视角下的农村精准扶贫》,《内蒙古社会科学》2016年第5期。
[30]汪三贵:《中国新时期农村扶贫与村级贫困瞄准》,《管理世界》2007年第1期。
[31]刘冬梅:《对中国二十一世纪反贫困目标瞄准机制的思考》,《农业技术经济》2001年第9期。
[32]刘菁、时立荣:《福利企业萎缩的政策因素分析》,《人民论坛》2015年第10期。
[33]胡仕勇、梅紫:《公共服务状况对残疾人就业影响研究》,《调研世界》2015年第4期。
[34]代懋:《国外残疾人就业政策转型:从保障到融合》,《中国劳动》2014年第12期。
[35]王建军、刘诚、李哲:《全国农村贫困残疾人状况分析与精准扶贫对策》,《残疾人研究》2015年第2期。
[36]周晓:《论中国残疾人劳动权救助的法制保障》,《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
[37]许巧仙:《嵌入性视角下残疾人就业支持的制度困境》,《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38]周沛:《社会治理视角下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探略及发展路径分析》,《社会科学》2015年第8期。
[39]高圆圆:《农村特殊困难残疾人扶贫政策实证分析》,《残疾人研究》2015年第2期。
[40]尚坷、梁土坤:《新形势下的中国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年版。
[41]李宏:《从消极福利国家到积极福利国家——民主社会主义探索新福利制度》,《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1年第1期。
[42]许琳:《残疾人就业难与残疾人就业促进政策的完善》,《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43]马宇:《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44]吕学静、赵萌萌:《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的核心问题及国际经验借鉴》,《经济论坛》2012年第10期。
[45]张晖、王萍:《残疾人就业需求愿望与现实满足的影响因素研究》,《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46]李静、龚莹:《我国残疾人就业福利政策重构与耦合的国际经验与现实考量》,《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47]刘婧娇:《从形式平等到实质平等》,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4年。
[48]杨立雄:《中国残疾人社会政策范式变迁》,《湖北社会科学》2014年第11期。
[49]郑功成:《中国社会福利的现状与发展取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50]丁学娜、李凤琴:《福利多元主义的发展研究——基于理论范式视角》,《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51]王磊、周沛:《泰国残疾人赋权模式及启示——兼论我国现代残疾人社会福利模式构建》,《甘肃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
[52]王家峰:《后福利国家:走向积极多元的福利再生产》,《兰州学刊》2009年第9期。
[53]刘旭东:《积极福利的理念及体系建构》,《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54]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国外残疾人就业立法情况概述》,《中国残疾人》2007年第4期。
[55]方舒:《构建科学合理的社会政策——“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观的启示》,《理论导刊》2010年第9期。
[56]钱宁:《论全球化背景下社会福利理论的价值取向——对新自由主义和“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的反思》,《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57]彭华民、万国威:《从沉寂到创新:中国社会福利30年学术轨迹审视》,《东岳论丛》2010年第8期。
[58]杨伟国、陈玉杰:《美国残疾人就业政策的变迁》,《美国研究》2008年第3期。
[59]杨立雄:《中国残疾人福利制度建构模式:从慈善到社会权利》,《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60]彭华民、万国威:《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内地与香港的三维比较》,《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61]周沛:《积极福利视角下残疾人社会福利政策研究》,《东岳论丛》2014年第5期。
[62]周沛:《社会治理背景下中国残疾人福利模式构建——问题、逻辑及优化》,《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6年第5期。
[63]张建伟、胡隽:《中国残疾人就业的成就、问题与促进措施》,《人口学刊》2008年第3期。
[64]华丽:《2014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现代特殊教育》2015年第4期。
[65]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国外残疾人就业立法情况概述》,《中国残疾人》2007年第4期。
[66]章程:《社会质量视角下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困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5年。
[67]许康定:《论残疾人劳动就业权的法律保护》,《法学评论》2008年第3期。
[68]杨海坤:《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民土地权益维护的法律设计》,《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69]谢晖:《平等机会视角下的残疾人权益保障》,《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4期。
[70]王琴:《中部欠发达地区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的现状与对策思考》,《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71]葛忠明、杨彦:《残疾人权益保障研究现状与拓展》,《残疾人研究》2012年第4期。
[72]蒋瑞明、王兴平:《新型城市化背景下的残疾人就业空间研究——以南京市老城区为例》,《城市规划》2013年第8期。
[73]廖娟:《残疾人就业政策效果评估——来自CHIP数据的经验证据》,《人口与经济》2015年第2期。
[74]廖娟:《残疾人就业政策: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人口与经济》2008年第6期。
[75]廖娟、赖德胜:《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从分构到融合》,《人口与发展》2010年第6期。
[76]廖慈卿、罗观翠:《基于残障概念模式的残疾人就业政策目标评价》,《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77]宋相鑫:《人的发展视角下农村老年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4年。
[78]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农村经济》2014年第6期。
[79]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80]廖娟:《中国残疾人教育收益率研究》,《教育学报》2015年第1期。
[81]邢芸、汪斯斯:《残疾人就业:教育、残疾程度和性别的影响》,《教育与经济》2016年第6期。
[82]吕学静、赵萌萌:《经济增长对残疾人就业的影响分析》,《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83]刘婧娇、宋宝安:《农村残疾人就业保障问题研究——以东北为例》,《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84]王豪:《积极福利视角下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郑州大学,2017年。
[85]廖慧卿、罗观翠:《从国家到市场——中国大陆残疾人集中就业政策变迁(1949—2007)》,《学习与实践》2010年第10期。
[86]刘振杰、常为民、严少军:《农村残疾人生活状况调查——以河南省部分贫困地区为例》,《残疾人研究》2015年第1期。
[87]朱恒顺:《我国残疾人权利保障的理念更新与制度重构》,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6年。
[88]汤潇:《经济转型与残疾人就业的社会援助》,《残疾人研究》2012年第3期。
[89]宋相鑫:《对农村残疾人规范化就业服务的探索》,《理论与改革》2013年第6期。
[90]张浩淼:《残疾人“量体裁衣”式个性化就业服务研究——以成都市青羊区为例》,《兰州学刊》2013年第12期。
[91]刘振杰:《农村残疾人社会福利权益支持研究——基于河南、山东等农业人口大省的实地调研》,《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92]吴国宝:《农村小额信贷扶贫经验及其启示》,《改革》1998年第4期。
[93]张微:《农村残疾人就业社会支持体系研究——基于武汉城市圈13县区市的调查》,《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94]李静:《多中心治理视域下农村残疾人就业创业支持主体研究》,《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6年第5期。
[95]彭华民、齐麟:《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发展与转型:一个制度主义分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0期。
[96]祝萍:《优势视角下残疾人劳动就业问题研究》,《东岳论丛》2014年第5期。
[97]梁德友、周沛:《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三个向度》,《河南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
[98]傅珊:《离婚案件中残疾人权益保障研究——以立法论为视角的思考》,《残疾人研究》2012年第12期。
[99]赖勤学、颜慧萍:《促进残疾人就业的税收政策探讨》,《税务研究》2015年第8期。
[100]金中坤、潘镇:《税收减免对福利企业用工的经济效应分析》,《税务与经济》2016年第1期。
[101]张歌:《养老服务产业与居家养老的关系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18年第3期。
[102]穆光宗:《丧失和超越:寻求老龄政策的理论支点》,《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年第8期。
[103]闫蕊:《美国残疾人居住及相关服务制度的演变》,《残疾人研究》2011年第4期。
[104]郭士征、张腾:《中国住房保障体系构建研究——基于“三元到四维”的视角》,《广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105]庞永红:《英国福利制度的伦理考量及启示》,《道德与文明》2010年第6期。
[106]张品、彭军:《老年人和残疾人居住环境色彩的研究》,《包装工程》2003年第1期。
[107]关信平:《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国民政》2015年第7期。
[108]韩广富、王丽君:《当代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历史经验》,《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09]韩广富:《中国共产党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史纲的逻辑构建》,《理论学刊》2012年第6期。
[110]穆颜杰:《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社会制度公平与分配公平》,《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111]郑功成:《残疾人社会保障:现状及发展思路》,《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112]安扬、李彦熹:《我国农村残疾人扶持事业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1年第7期。
[113]钟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残疾人扶贫应该怎么办》,《中国残疾人》2013年第5期。
[114]宋马林、金培振:《地方保护、资源错配与环境福利绩效》,《经济研究》2016年第12期。
[115]王欣:《云南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云南财经大学,2018年。
[116]刘海军:《中国农村贫困成因研究综述》,《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第25期。
[117]陈琪、励建安:《对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分析》,《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3年第5期。
[118]戴红、薛慧:《北京市宣武区康复对象对社区康复服务的需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年第12期。
[119]赖晓龙:《河源市农村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7年。
[120]钱鹏江:《残疾人就业之现状》,《中国残疾人》2004年第7期。
[121]杨俐:《残疾人权利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9年。
[122]王雪梅:《残疾人就业问题与就业保障政策思考》,《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123]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残疾人事业研究中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残疾人事业笔谈》,《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124]陈素敬:《福利三角与残疾人幸福感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2018年。
[125]党建强、常广玲:《构建和谐社会呼唤树立新的残疾人观》,《中国特殊教育》2005年第6期。
[126]周林刚:《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11年第2期。
[127]赵萌萌:《从保障生活到促进发展: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价》,博士学位论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128]陈功、吕庆喆:《2010年度全国残疾人状况及小康进程监测报告》,《残疾人研究》2011年第1期。
[129]矫昊含:《积极福利视域下农村残疾人精准扶贫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7年。
[130]余向东:《残疾人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安徽大学,2011年。
[131]仇志娟:《公共治理视角下的灾残人口社会救助体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