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张宝明
2015-01-01
978-7-5161-5322-2
289千字
《启蒙中国:近代知识精英的思想苦旅》从知识分子与启蒙命运这一角度切入,从启蒙与立人、文言与白话、思想与困窘、话语与权力、自由与正义等话题领域展开讨论,力图勾勒中国启蒙运动的复杂历史图景,在思想性、前瞻性、当代性中展现知识分子在立人路径的共识与歧义、价值选择的话语与权力、思想博弈的决绝与困窘,重新思考20世纪中国启蒙历史命运的起落沉浮。
刘鹏
2017-05-01
978-7-5203-0179-4
239千字
食品安全 安全管理 中国
本书力图将西方学术界中的政府监管与风险治理理论,与中国的食品安全治理改革和探索实践结合起来,展示和分析中国政府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由单纯的政府监管走向社会共治的过程和逻辑。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监管型政府的理论框架,包括对西方后设监管理论的梳理与评价、对中国监管型政府的总体分析等;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实践研究,主要涵盖了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历史变迁和绩效评估、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纵向配置等;食品安全治理的实践研究,包括了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的制度与流程、“地沟油”问题的社会共治等。
吕承超
2018-01-01
978-7-5203-2081-8
265千字
社会保障 研究 中国
社会保障是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能够保障公民维持基本生存,保障公民基本生活不受影响,能够增进公民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中国社会保障经历了初期缓慢发展阶段,现在正在快速发展、不断完善当中。然而,社会保障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体系不完善、区域差距大、城乡发展不均衡等现象,引起了学术界和相关部门的广泛重视。为此,本书基于非均衡时空视角,采用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等多种理论和方法,对中国社会保障发展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以期掌握中国社会保障发展现状、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雷振扬
2016-12-01
978-7-5161-9024-1
492千字
民族政策 中国 文集 民族发展
民族问题是人类社会与现代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正确地解决民族问题,关乎国家统一、社会发展、人民福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进入深刻的转型期,社会结构与利益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民族发展、民族关系等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近些年来,社会上、学术界出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质疑、争论,中国特色民族政策与民族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中国特色民族政策与民族发展问题探究》探讨了中国特色民族政策形成、发展的思想渊源与实践历程,总结了社会主义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经验与教训;阐述了新时期坚持与完善中国特色民族政策的重大意义与原则方法;重点研究了市场经济背景下,少数民族合法权益保障、帮助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民族法治建设、以法治思维与方法反对民族歧视等问题,从不同角度初步回应了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质疑。
钟君
2015-02-01
978-7-5161-5542-4
421千字
社会问题 研究 中国
钟君同志从“天人合一”哲学理念出发,以“自然之霾”与“社会之霾”的共通性为引,把问题做原点、从实践入手,以历史的视野、求真的精神和谨慎乐观的态度,对当代中国社会风险的逻辑与现实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学术探索,充分展现了一个青年学者的为民情怀和学术担当。社会风险研究是一个老话题,同时也是一个新话题。说它是老话题,是因为自人类社会产生之日起就始终存在风险问题,这也是国内外学术界始终关注的一个旧话题。说它是新话题,是因为在迎接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入推进,我们正面临着前所罕有的机遇与前所罕有的挑战,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新背景下,如何沉着应对、着力化解新形势新阶段的社会风险,成为摆在人们面前、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社会风险研究是一个理论课题,同时也是一个现实课题。说它是理论课题,是因为这项研究涉及社会风险的内涵、特征和生成演化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社会风险学说和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等基本问题,是一个理论性较强的课题。说它是现实课题,是因为这项研究以揭示当代中国社会形形色色的风险外壳为着力点,研究的主旨也是为化解社会风险提供政策支撑和决策依据,是一个现实性较强的课题。社会风险研究是一个“单一”领域的课题,同时也是一个“复合”领域的课题。说它“单一”,是因为这一课题的研究对象明确具体。说它“复杂”,是因为社会风险的表现形态多样、涵盖领域众多,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要收放自如地驾驭,的确是一个难度不小的事情。在我看来,这本书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毛泽东曾指出,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作者之所以能够提出社会之“霾”并进行深入系统的思考,正是源自对社会矛盾与现实问题的正视与反思。社会有“霾”,则无人能逃、无处可逃、无法去逃,“如果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你到哪里寻找公平?如果诚信普遍缺失,你该相信谁?如果腐败成为一种规则,你是否只能跪拜强权;如果GDP成为唯一追求,你到哪里找寻美好的生态环境?如果民主法治成为形式,你向谁喊冤?如果民生困局积重难返,你该如何生存?如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你该如何与人交往?如果每个城市都过度膨胀,你该到哪里寻找世外桃源?”这一个个发人深省的诘问,无时不在敲响警惕社会之“霾”的鸣钟。这本书也体现出一个学者的为民情怀和正确的政治导向。治学就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这样的重大现实问题更是为国分忧、为民解难。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放在第一位,也是本书的重要特征。全书始终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剖析问题,对各领域社会风险的分析评价较为客观准确,特别是在剖析文化领域的社会风险时,对信仰真空、道德滑坡、意识形态淡化和“普世价值”蔓延的价值共识缺失问题,进行了旗帜鲜明、理直气壮、敢于亮剑的学术表达。这本书还有着较为缜密的逻辑框架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全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视域下,以当代中国社会风险和社会矛盾为研究对象,以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化解社会风险为目的,在科学界定社会风险概念和特征、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学说、辩证分析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的基础上,立足当前中国社会风险的实际状况、表现形式和原因症结,着力探索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的实现路径。科学方法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基于目前理论界对社会风险的判断和研究多为定性分析的状况,以及对中国社会矛盾的具体表现及其程度、社会风险的外壳及其可能的后果等事实性内容缺少定量实证研究的不足,全书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进行了较为客观系统的实证研究。此外,用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风险社会,用利益分析法即阶级分析法透视风险产生的原因,用辩证思维方法剖析社会矛盾与社会风险的内在关系,可以说,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随处可见。我认为,在该书中,作者语言犀利睿智、文风朴实活泼。像“自然之'霾'可怕,社会之'霾'更可怕”、“社会之‘霾’中的那些烟尘和沙土,隐约看得见,但又抓不着。明知很有毒,但又躲不开”等语言较为形象深刻。各章节题目都比较醒目、切中要害。作者也很注重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当今实际相结合,得出新的理论观点。坦率地讲,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和话语条件下,社会风险的内涵不尽相同。因此,学术界对“什么是社会风险”这个问题的争议比较大,始终没有哪个定义能够获得普遍的认同。作者尝试从抽象内涵和具体外延两个方面对社会风险进行界定,前者突出可能性、后者强调系统性,认为社会风险应该由社会风险源、社会风险外壳、社会风险熵、社会风险后果四部分构成。这四部分组合在一起,就勾勒出比较完整的社会风险概念。这或许为学术界更加准确理解和定义社会风险,提供了一个动态系统化思维的考察视角。化解社会风险需要“形而上”的哲学思考,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指导;同时也需要“形而下”的实践策略,需要宏观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社会治理、温暖型改革(即把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相结合的改革)这三根战略支柱有机、有效相融合,需要操作层面完善利益整合机制、社会流动机制、社会安全阀机制、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四大机制相衔接,这些都有创新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味道。研究社会风险问题难度大、涉及面广,本书作了初步探索和尝试,很多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钟君博士是中国社科院的科研骨干,年龄虽不大,却见识广、思维活跃、对不少问题有独到的见解,也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我很愿意与年轻人往来,从他们包括从钟君同志身上,经常能学到很多可贵的东西。马克思主义是忧患学说,它忧天、忧地、忧人民,但它更是乐观主义的学说,乐观的根本依据,按照中国的传统说法,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钟君同志的这本书即将付梓,希望我为书作个序。我借此谈了上述想法,衷心希望该书能对读者有所帮助。李慎明2015年1月30日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