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ppiness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a person'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Taking contemporary Chinese youth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book sorts out the ideological essenc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oncepts of happiness, explores the scientific interpretation of Marxist concepts of happiness, systematically discusses the content, principles, methods and paths of cultivating young people's concept of happiness, and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and useful reference for universities and all social forces to cultivate the concept of happiness more effectively.(AI翻译)
楼天宇:(著)
楼天宇,浙江省诸暨市人,浙江大学法学博士,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职业指导师,浙江省创业导师。现任浙江科技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浙江科技学院研究基地专家。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近年来,主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浙江省社科联等项目二十余项,在《浙江社会科学》等期刊发表相关论文二十余篇。多次获浙江省优秀教师、校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一)著作类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21、26、30、42、46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5]列宁:《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9]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11][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6卷),李秋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商务出版社2000年版。
[13][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14][美]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林方主编,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15][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16][美]弗洛姆:《为自己的人》,孙依依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17][美]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关山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18][美]弗洛姆:《对自由的恐惧》,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19][法]莫罗阿:《人生五大问题》,傅雷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
[20][苏]科恩:《自我论》,佟景韩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
[21][苏]涅尔谢相茨:《古希腊政治学说》,蔡拓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2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苗力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2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24][意]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25][美]爱因·兰德:《新个体主义伦理观》,秦裕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26][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7][法]维克多·孔西得朗:《社会命运》(第2卷),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28][美]尼古拉斯·怀特:《幸福简史》,杨百朋、郭之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
[29][苏]谢苗诺夫:《个性道德教育中的社会心理学问题》,常富英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
[30][美]杰弗瑞·戈比:《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张春波等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1][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梅艳译,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32][英]伯特兰·罗素:《罗素自传》(第1卷),胡作玄、赵慧琪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33][美]马丁·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洪兰译,万卷出版公司2010年版。
[34][美]泰勒·本·沙哈尔:《幸福的方法》,汪冰、刘骏杰译,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
[35][美]卡尔:《积极心理学——关于人类幸福和力量的科学》,郑雪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36][英]威廉·汤普逊:《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何慕李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37][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38][德]叔本华:《叔本华论说文集》,范进等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39][法]卢梭:《爱弥儿》(下),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40][英]威廉·葛德文:《政治正义论》(第1卷),何慕李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41][美]S.阿瑞提:《创造的秘密》,钱岗南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2][德]汉斯·萨克塞:《生态哲学》,东方出版社1991年版。
[43][法]罗曼·罗兰:《罗曼·罗兰文钞》,孙梁辑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44][奥地利]弗兰克:《活出意义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45][英]穆勒:《穆勒自传》,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46][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年版。
[47][美]威廉·赫舍尔:《人是谁》,夏丏尊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8][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未来》,毕聿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9][英]罗素:《走向幸福》,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0][美]劳拉·E.伯克:《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从0岁到青少年》,陈会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51][英]约翰·密尔:《功用主义》,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18页。
[52][美]海伦·凯勒:《海伦·凯勒自传》,李琦译,新世界出版社2012年版。
[53]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54]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55]唐凯麟:《简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56]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7]孙英:《幸福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8]高兆明:《幸福论》,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
[59]高兆明:《道德生活论选》,河海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60]刘次林:《幸福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1]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幸福感理论与测评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2]孙金钰:《幸福新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3]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第2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4]吴潜涛、徐艳国主编:《建党90年来高校德育发展的历史轨迹》,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65]张国清:《社会治理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66]苏颂兴、胡振平主编:《分化与整合: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67]柳海民:《教育原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8]平章起、梁禹祥:《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9]高清海:《人就是“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0]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71]孙凤:《和谐社会与主观幸福感》,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72]俞可平主编:《中国治理变迁3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73]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74]陈志尚主编:《人学理论与历史》,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
[75]郑晓江:《穿透死亡》,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6]万斌:《万斌文集》(第1—4卷),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
[77]马建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78]陈望衡:《当代美学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9]刘小枫:《个体信仰与文化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80]于光远:《论普遍有闲的社会》,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81]李仲广、卢昌崇:《基础休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82]马惠娣:《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8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4]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5]郑文樾编选:《乌申斯基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86]潘允康:《家庭社会学》,重庆出版社1986年版。
[87]柴素芳:《大学生幸福观教育论》,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88]沙洪泽:《教育——为了人的幸福》,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89]赵汀阳:《论可能生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
[90]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91]风笑天:《社会变迁中的青年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92]安国启、邓希泉:《新世纪中国青年发展报告》,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版。
[93]岑国桢:《青少年主流价值观:心理学的探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94]韦政通:《伦理思想的突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5]樊和平:《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96]赵中立、许良英编译:《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年版。
[97]刘济良:《价值观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98]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9]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00]骆郁廷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101]朱小蔓:《情感德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02]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3]万美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4]张彦:《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湖南科学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06]邱吉等编著:《轨迹——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变迁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二)学术论文类
[1]李政涛:《面向人类幸福的教育学——兼论教育学的基本价值》,《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1期。
[2]傅红春、黄芝华:《教育的幸福效应:方向·力度·速度·跨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3]王卫东、董标:《教育与幸福——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综述》,《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4期。
[4]檀传宝:《幸福教育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第1期。
[5]苗元江、余嘉元:《试论幸福教育的起点、核心、目标》,《教育评论》2001年第5期。
[6]高峰:《幸福教育:一种人性教育的回归》,《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第10期。
[7]罗敏:《幸福三论》,《哲学研究》2001年第2期。
[8]贺来:《有尊严的幸福生活何以可能》,《哲学研究》2011年第7期。
[9]朱林:《幸福的哲学新思》,《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10]刘汉洪等:《幸福八问——四位知名学者谈幸福》,《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年第1期。
[11]徐堃:《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幸福的真正源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0年第3期。
[12]冯光:《简论“幸福观是人生观的基础”》,《嘉兴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13]佟多人、张丹竹:《当代大学生幸福观嬗变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年第9期。
[14]柴素芳:《全国七所高校大学生幸福观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年第1期。
[15]李志强:《对成都地区青年农民工幸福观调查》,《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9期。
[16]陈昌兴、李俊奎:《农民工幸福观调查与分析——以浙江台州为例》,《调研世界》2011年第9期。
[17]陆烨:《青年幸福感追踪研究》,《当代青年研究》2013年第9期。
[18]王鹏、陈必华:《当代都市青年幸福感的哲学反思》,《探求》2013年第4期。
[19]林洪、孙求华:《中国国民幸福统计研究十年简史》,《统计研究》2013年第1期。
[20]袁正、郑欢、韩骁:《收入水平、分配公平与幸福感》,《当代财经》2013年第11期。
[21]张华:《改革开放30年青年思想信仰、价值观念的发展轨迹》,《当代青年研究》2008年第12期。
[22]李敏:《当代青年幸福观的时代诉求及培养》,《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23]代玉启:《幸福观教育:当前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年第1期。
[24]叶汝贤:《学习雷锋的幸福观》,《中山大学学报》1964年第1期。
[25]魏久明:《用奉献精神充实自己生活的人——回忆宣传张海迪的一些事》,《中共党史资料》2008年第4期。
[26]黄志坚:《谁是青年——关于青年年龄界定的研究报告》,《中国青年研究》2003年第1期。
[27]齐岳峰:《50年代幸福观:穿上“工装”倍儿幸福》,《小康》2012年第11期。
[28]谭畅:《60年代幸福观:唱着红歌干革命》,《小康》2012年第11期。
[29]刘建华:《70年代幸福观:过河时摸到了“石头”》,《小康》2012年第11期。
[30]罗屿:《80年代幸福观:时间就是金钱》,《小康》2012年第11期。
[31]曹伟:《90年代幸福观:市场改变了一切》,《小康》2012年第11期。
[32]吴端:《青年的崛起与近现代文明的形成》,《当代青年研究》2011年第3期。
[33]肖峰、陈英:《青年的多维意象及其哲学辨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
[34]黄敬宝:《青年被边缘化趋势加剧冲突》,《人民论坛》2012年第1期。
[35]连家明:《改革开放、就业与民生幸福》,《地方财政研究》2008年第11期。
[36]费孝通:《从文化反思到人的自觉》,《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6期。
[37]张婕等:《归因方式和幸福感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年第4期。
[38]沈建国:《论人的个性的哲学内涵》,《江西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
[39]周殿富:《论当代青年自我实现的特点、成因与效果》,《青年研究》1989年第2期。
[40]万斌、倪东:《马克思主义民主的科学形态》,《浙江学刊》1996年第6期。
[41]刘卓红、林俊风:《论全球语境下文化多元化的价值意蕴》,《岭南学刊》2002年第2期。
[42]张荣:《奥古斯丁的基督教幸福观辨正》,《哲学研究》2003年第5期。
[43]吴向东:《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年第1期。
[44]马建青:《“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整体性改革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2期。
[45]张志祥:《青年素质:提升的意义与发展取向》,《当代青年研究》2002年第4期。
[46]楼天宇:《儒家生命哲学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启迪》,《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47]楼天宇:《德育视阈下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内容及其实现途径》,《文教资料》2010年第12期。
[48]王坤庆:《精神教育内涵初探》,《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年第6期。
[49]殷文杰:《从“乐业”到“乐生”——当代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变革的正当性》,《现代教育管理》2013年第2期。
[50]刘旭东:《休闲:幸福生活与人的和谐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6期。
[51]罗伯特·斯特宾斯:《休闲与幸福:错综复杂的关系》,《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52]罗治林:《对当下电视娱乐节目失范的哲学思考》,《当代电视》2011年第1期。
[53]任海燕、傅红春:《幸福经济学在中国: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江海学刊》2012年第1期。
[54]齐英艳:《青年幸福观影响因素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5年第10期。
[55]吴冬梅:《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当代价值———兼论对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形成的作用和启示》,《社会科学家》2012年第3期。
[56]孙丹薇:《青年幸福观教育中的价值引导》,《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57]钟万林:《如何培养当代青年正确的幸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2期。
[58]林剑:《幸福论七题》,《哲学研究》2002年第4期。
[59]赖广昌:《“青年”一词的由来》,《文史博览》2011年第9期。
[60]吴烨宇:《青年年龄界定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2年第3期。
[61]李光奇:《青年年龄划分标准管见》,《青年研究》1991年第5期。
[62]冷熙亮:《14岁至35岁:当代青年的年龄界限》,《中国青年研究》1999年第3期。
[63]顾保国:《论青年人的担当与社会认知》,《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
[64]邓希泉:《中国青年人口与发展统计报告》,《中国青年研究》2015年第11期。
[65]邓希泉:《新世纪中国青年发展报告》,《中国青年研究》2012年第4期。
[66]胡小武:《青年的住房压力与社会稳定的探讨》,《中国青年研究》2014年第10期。
[67]史瑾:《儿童幸福之比较研究》,《当代学前教育》2008年第6期。
[68]孙春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幸福观分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年第1期。
[69]闵小益:《改革开放与青年群体的发展变化》,《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70]邵爱国、闫国军:《压力与困惑:新生代蓝领工人如何稳定就业》,《中国就业》2011年第9期。
[71]共青团中央研究室:《向张海迪学习什么》,《青年研究》1983年第6期。
[72]葛扬、贾春梅:《廉租房供给不足的事实、根源与突破路径》,《经济学家》2011年第8期。
[73]乔志君:《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的思想源泉、基本内涵与实践路径》,《观察与思考》2015年第10期。
[74]聂立清、郑永廷:《人的本质及其现代发展——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再认识》,《现代哲学》2007年第2期。
[75]麻惠丽:《马克思主义人的价值理论与当代青年的成才》,《宁夏党校学报》2000年第3期。
[76]曹凤珍:《幸福异化:一种研究幸福问题的新视角》,《理论导刊》2016年第7期。
[77]何云峰:《培育青年人的核心价值观须以马克思劳动幸福观为根基》,《青年学报》2014年第4期。
[78]韩振峰:《人民幸福:中国梦的根本价值追求》,《党政论坛》2013年第10期。
[79]佘双好:《从说理教育到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7期。
[80]王跃生:《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81]王艳萍:《幸福经济学研究新进展》,《经济学动态》2017年第10期。
[82]陈庆超:《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论争与反思——基于“哲学—政治”张力的视角》,《哲学动态》2017年第10期。
[83]徐晓宁:《新时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新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年第12期。
[84]陈学明、毛勒堂:《美好生活的核心是劳动的幸福》,《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1期。
[85]何志玉:《新时代人民美好休闲生活及意义》,《贵州社会科学》2018年第12期。
[86]王路阳:《共在存在论:一个中国哲学的新解法》,《哲学动态》2018年第12期。
[87]何云峰:《论劳动幸福权》,《社会科学家》2018年第12期。
[88]徐雪野:《亚里士多德和孔子幸福伦理比较——兼论传统“德福关系”的现代启示》,《学术交流》2018年第12期。
[89]张国顺:《财富观变革中的幸福张力》,《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年第12期。
[90]高延春:《习近平幸福观的人学透析》,《湖南社会科学》2020年第4期。
[91]高惠珠:《论马克思生态哲学视域中的劳动幸福》,《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
[92]张莉:《马克思体面劳动观的价值逻辑与实践指引》,《山东社会科学》2020年第7期。
[1]于晓权:《马克思幸福观的哲学意蕴》,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8年。
[2]李水石:《马克思幸福观及其当代价值》,博士学位论文,大连海事大学,2014年。
[3]杨洪兴:《幸福的根据——关于生命幸福观的探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9年。
[4]王刚:《中国传统幸福观的历史嬗变及其现代价值》,博士学位论文,黑龙江大学,2008年。
[5]邓先奇:《社会幸福论》,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6]刘孝菊:《马克思恩格斯幸福社会理论及现实意义》,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13年。
[7]肖冬梅:《幸福能力及其培育》,博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2012年。
[8]杨珍妮:《生态幸福观教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9]付喜凤:《心理疏导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10年。
[10]王畅:《以人为本指导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辽宁大学,2014年。
[11]李梅:《西方传统幸福理论批判——兼论马克思幸福理论及其当代中国实践》,博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2年。
[12]徐凤莉:《当代中国人幸福观的变迁与培育》,博士学位论文,辽宁大学,2015年。
[1]B.S.Frey.:,Cambridge:MIT Press,2008.
[2]Julia Anna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3]Robert E.Lane.,Bosto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0.
[4]Bertrand Russell.,London:George Allen and Unwin LTD,2009.
[5]Nodding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6]John Kekes.,Ithaca and 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5.
[7]Darrin M.McMahon.:,US:Atlantic Monthly Press,2005.
[8]Bradburn N.M..-,Chicago:Aldine,1969.
[9]Martin Seligman.:,New York:The Free Press,2002.
[10]Geoffrey Godbey.:,,PA:Venture Publishing,Inc.,2008.
[11]Wilson W..Correlates of Avowed Happiness,,1967,67(2).
[12]Diener E,Suh E..Ag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An International Analysis,,1998,17(5).
[13]Daniel M.Havbron.Two Philosophical Problems in Study of Happiness,,2000,1(2).
[14]Veenhoven,R.False Promise of Happiness,,2009,1(10).
[15]Martin E.P.Seligman,Mihaly Csikszentmihalyi.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2000,55(1).
[16]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Proposal for National Index,,2000,1(7).
[17]Constance Penley and Andrew Ross.Cyborgs at Large:Interview with Donna Haraway,,2000,8(10).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