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战国)孟子等:《四书五经》,中华书局2009年版。
[2](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宋)朱熹注:《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97年版。
[4](东汉)班昭:《女诫》,《后汉书·列女传第七十四》,中华书局1965年版。
[5](清)张伯行:《学规类编》,《四库存目丛书·子部第24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
[6](清)陈芳生:《训蒙条例》,载王晫、张潮辑《檀几丛书二集》卷十三(清刊本)。
[7](清)王晫、张潮编撰:《檀几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8](清)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4年版。
[9](清)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10](清)龙文彬:《明会要》,中华书局1956年版。
[11]《大明律》,怀效锋点校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2]《大明会典》,《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13]沈顺葵译注:《传习录》,广州出版社2001年版。
[14]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
[15]《清实录》,中华书局1987年版。
[16]《清朝通典》,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17]《清朝通志》,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18]《清朝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19]《清朝续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20]《光绪清会典》,中华书局1991年版。
[21]《光绪清会典事例》,中华书局1991年版。
[22]李逸安译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中华书局2009年版。
[23](明)吕德胜、吕坤、(清)张伯行:《小儿语·续小儿语·养正类编》,见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24]翟博主编:《中国家训经典》,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
[25]鲁毅编著:《学规菁华》,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6]邓洪波编著:《中国书院学规》,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7]《钦定学政全书》,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一编),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
[28]孟宪承编:《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
[29]孟宪承编:《中国古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30]舒新城编:《近代中国教育史料》(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中华书局1928年版。
[31]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32]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33]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34]朱有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35]朱有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36]朱有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37]朱有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8]璩鑫圭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39]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0]璩鑫圭、童富勇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思想)》,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1]李桂林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42][日]多贺秋五郎:《中国宗谱の研究》,日本学术振兴会发行,日本昭和五十六年版。
[43]《大公报》(影印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44]《教育世界》(1901—1908),教育世界社。
[45]《教育杂志》(1909—1948),商务印书馆。
[46]《东方杂志》(1904—1948),商务印书馆。
[47]《中华教育界》(1912—1950),中华教育界社、中华书局。
[48]《国闻报汇编》,见台北文海《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三十三辑。
[49]经世文社编:《民国经世文编·教育》,见台北文海《近代中国史料丛刊》。
[50]《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家范典、交谊典、闺媛典),齐鲁书社2006年版。
[51]《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68本《子部·杂家类》(皇朝仕学规范、续家训);第14本《史部·传类》(女范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版。
[52]檀作文译:《颜氏家训·曾国藩家训》,中华书局2008年版。
[53]范源廉、沈颐、董文编著:《中华初等小学修身教科书》,中华书局1913年版。
[54]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全二册),中华书局2013年版。
[55]方钧编著:《新式修身教科书》,中华书局1916年版。
[56]陈东原等编:《教育杂志索引》(1—25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57]吴美瑶等编:《教育杂志(1908—1948)索引》,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
[58]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教育·体育),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59]陆费逵:《教育文存》,中华书局1922年版。
[60]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
[61]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教育新法令》,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62](清)学部、礼部辑:《奏定文学堂冠服章程》,清光绪(1875—1908年)铅印本。
[63](清)学部辑:《学部奏定增订学堂管理通则》,清宣统元年(1909年)铅印本。
[64]康有为著,章锡琛、周振甫校点:《大同书》,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
[65]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
[1][法]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2][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3][法]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增订版)》,余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法]爱弥儿·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李康译,渠东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英]布莱恩·特纳:《身体与社会》,马海良、赵国新译,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6][英]克里斯·希林:《文化、技术与社会中的身体》,李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7]汪民安编:《身体的文化政治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黄金麟:《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1895—1937)》,联经出版社2000年版。
[9]闫旭蕾:《教育中的“肉”与“灵”——身体社会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德]诺贝特·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王佩莉、袁志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
[12]李宏图选编:《表象的叙述——新社会文化史》,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13]李安宅:《〈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4]游鉴明:《超越性别身体:近代华东地区的女子体育(1895—1937)》,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5]陈东原:《中国教育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36年初版,1980年台四版。
[16]马镛:《中国家庭教育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7]毛礼锐、瞿菊农、邵鹤亭:《中国古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18]周德昌:《中国教育史·明清分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9]熊承涤:《中国古代学校教材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0]苏云峰:《中国新教育的萌芽与成长(1860—192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1]董宝良、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2]崔乐泉:《中国近代体育史话》,中华书局1998年版。
[23]许义熊等:《中国近代体育思想》,启英文化1996年版。
[24]体育史编写组编:《体育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25]李相勗:《训育论》,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26]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
[27]常建华:《宗族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8]阎爱民:《中国古代家教》,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9]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0]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通史》,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1]李银河:《性的问题》,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32]刘达临:《中国古代性文化》,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3]张仁善:《礼·法·社会——清代法律转型与社会变迁》,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34]毕诚:《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35]杜维明:《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36][德]诺贝特·埃利亚斯著,斯蒂芬·门内尔、约翰·古德斯布洛姆编:《论文明、权力与知识——诺贝特·埃利亚斯文选》,刘佳林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7]刘再复、林岗:《传统与中国人》,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
[38]杨念群、黄兴涛、毛丹主编:《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上、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9]严元章:《中国教育思想源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版。
[40]张学智:《明代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美]CharlotteFurth(费侠莉):《再现与感知——身体史研究的两种取向》,蒋竹山译,台北:《新史学》1999年第10卷第4期。
[2]汪民安:《尼采、德勒兹、福柯:身体和主体》,“文化研究”网站(www.culstudies.com)“身体时尚”栏目,2003年。
[3]侯杰、姜海龙:《身体史研究刍议》,《南方论丛》2004年第3期。
[4]应星:《身体政治与现代性问题》,载于杨念群、黄兴涛、毛丹主编《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新图景》(下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黄俊杰:《中国思想史中“身体观”研究的新视野》,《现代哲学》2002年第3期。
[6]章立明:《中国身体研究及其人类学转向》,《广西民族研究》2008年第2期。
[7]耿之矗:《由静到动:晚清(1840—1904)身体教育的萌始》,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07年。
[8]何芳:《清末学堂中的身体规训》,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何芳:《人之身体的教育关注》,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09年。
[10]钟艳攸:《明清家训族规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台湾师范大学,2003年。
[11]陈彩燕:《“通过身体的教育”和“针对身体的教育”辨析》,《体育学刊》2007年第14期。
[12]曾承志、赵歌、王建军:《清末学校体育制度探骊——从“尚文轻武”到“文武兼修”》,《体育文化导刊》2006年第11期。
[13]张之沧:《论身体教育》,《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14][日]大熊广明:《学者笔下的近代体育史》,《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15]余新忠:《防疫·卫生·身体控制——晚清清洁观念和行为的演变》,见黄兴涛主编《新史学(第3卷):文化史研究的再出发》,中华书局2009年版。
[16]赵方杜:《论传统儒家思想中的身体观念》,《兰州学刊》2011年第6期。
[17]姚丽:《从中国传统族规家训看封建宗族教育》,《当代教育论坛》2009年第9期。
[18]伍小涛:《身体的规训——侗族的款、歌、仪式和其他》,《寻根》2010年第3期。
[19]郑永福、吕美颐:《关于近代中国“女国民”观念的历史考察》,《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20]姚霏:《中国女性的身体形塑研究(1870—1950)——以“身体的近代化”为中心》,《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21]姚霏:《近代中国女子剪发运动初探(1903—1927)——以“身体”为视角的分析》,《史林》2009年第2期。
[22]张德安:《身体的争夺与展示——近世中国发式变迁中的权力斗争》,《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七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23]余新忠:《晚清“卫生”概念演变探略》,《新世纪南开社会史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4]张仲民:《晚清出版的生理卫生书籍及其读者》,《史林》2008年第4期。
[25]余新忠:《晚清的卫生行政与近代身体的形成——以卫生防疫为中心》,《清史研究》201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