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图书详情

首页

英文文献

我的书架

共 56 条记录

每页显示:
  • 中国古代哲学与合理哲学理性建设

    A Reflection on the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and the Foundation of Philosophy

    张连良

    2020-10-01

    978-7-5203-6868-1

    259千字

    14

    古代哲学 中国 文集

    本书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有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研究,主要论及:李大钊的早期思想及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接受与传播、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特征等。二是关于哲学基础理论的思考,主要论及:人类认识活动的心理机能问题、价值观念的本质及合理的价值观念的有机构成、合理的哲学理性特征和建设、生存论哲学的基本问题等。三是关于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主要论及:中国古代哲学存在与发展的内在逻辑、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观念的特征、中国哲学背景下的哲学发展、陆九渊、王阳明哲学研究等。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研究报告.2018

    邓纯东

    2018-10-01

    978-7-5203-3583-6

    254千字

    14

    马克思主义 发展 研究报告 中国 201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围绕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提出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环节,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包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新发展理念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和文化强国战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施精准扶贫和打赢扶贫攻坚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把党建工作作为政绩,总体国家安全观,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等等。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 中国儒学缄默维度

    The Tacit Dimension of Chinese Confucianism

    张昭炜

    2020-07-01

    978-7-5203-6634-2

    569千字

    38

    儒学 研究 中国

    中国儒学缄默维度是在语言关闭的缄默中,转向静的深度体证,具有渊与根两个特征,集约表达为“藏心于渊,美厥灵根”,诗意表达为“氤氲一气似初春”。本书从孔子观周见金人“三缄其口”开始,以方以智证成太极丸春结束,选取颜回、言偃、扬雄、周敦颐、朱熹、杨简、文天祥、王阳明及其后学胡直与万廷言、刘宗周、王夫之等重要儒者,溯源至孟子、《易传》、庄子、屈原四个先秦流派的展开与互动,围绕罕言与雅言、深静与真动、冲然与恬愉、主静与持敬、艺术大美与道德至善等重点问题,挖掘中国儒学缄默维度的深蕴及特质,并展望其在现代语境的展开,重写中国儒学史。

  • “人文演进”观绎论

    赖功欧

    2015-01-01

    978-7-5161-5511-0

    525千字

    9

    新儒学 研究 中国 现代

    本书是一本研究现代新儒家人文思想的专著。在笔者看来,现代新儒家作为中国现代学术史中的一个流派,其人文思想既有对传统的接续,又有与西方思想及其他各种思想派别的碰撞激荡;这使得新儒家这一极富学术功底的特殊学术群体,视野开阔,富有探索精神,愿与时俱进。故其人文思想中最具理论魅力与义理价值的部分,即为“人文演进”观;可以说,“人文演进”观是现代新儒家人文思想资源中的一座富矿。按本书的架构思路,设导论与上、下两部。“人文演进”的原理部分,放在“导论”中谈。然后上、下两部各有安排:上部主要论述除钱穆外的其他新儒家之人文思想,并将其置入新儒家如何以文化进化观应对现代化的主题之中,这一主题最能显现新儒家们既欲传承又想创新的心态。事实上,在现代化进程中,这一心态之所以具有代表性,其原因就在于当时的多重历史背景。首先,新儒家们的现代性思考,虽非全由“全盘西化”语境而激起;然而确切地说,新儒家的大多人物,又无不从中西文化的比较思维中获得自己的“现代”视角。其次,进化论的深入人心,也在一直不停地激荡着新儒家们的心灵。最后,现代新儒家与马克思主义的遇合,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的大事;以往学界过多地强调新儒家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甚至拒斥的一面,其实,现代新儒家中的一些人物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有过客观平和的探讨。此外,当时的救亡与启蒙,也是一重特殊的历史背景。因而百年来几代新儒家,就是这样一直处于多重思想交叉演进的历史中。其时,即便被人们视为文化保守主义者、文化守成主义者的新儒家大师,也大多自视为文化进化论者。但须知,现代新儒家人物又都是极富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学术大师。这点,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本书“下部”以钱穆为主。下部又作一“前言”,目的在以简单概说导引出有逻辑层次的“绎论”,以将钱穆的“人文演进”观逐层呈现。而在必要的地方,则与其他新儒家人物稍作对比,以扩其视界、富其内容。钱穆以其一生精耕细作的学术经历与广博深厚的学术涵养,对中国历史文化与思想有深刻的体验与较到位的把握;然而更重要的是,他一直自认是个貌似守旧而实为维新的学者。因而,“人文演进”观在其整个思想系统中实有极重要位置。虽然钱穆的“人文演进”观论述散见于各类题旨的文献与讲演中,但深入其思想中,则发现是可以理出逻辑线索的。此中最为关键的仍在钱氏本人一生都在努力揭示出中国思想文化演进的承续关系。熟悉钱穆文献的人都知道,钱穆极喜谈“演进”类的话题,是个喜作宏观史论且常以思想文化范畴来展开其全方位探讨的学者,这就大大强化了他对历史、文化、思想作深入的“演进”式探讨。因而,将钱穆视为中国“学术思想史”对钱穆的这一学术定位,见于季羡林、严耕望、余英时等多位学者的说法。季羡林说钱穆:“涉猎方面极广,但以中国思想史为轴心。”(季羡林:《人生絮语》,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20页)严耕望谓钱穆:“不论考评或通识论著,涉及范围皆甚广泛,如政治,如地理,亦涉及社会与经济,惟重心观点仍在学术思想。”(见李振声编《钱穆印象》,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余英时的说法更为直接:“钱先生的研究重点是中国学术思想史。”(见李振声编《钱穆印象》,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189页)大家,是恰当的。这一定位,季羡林、严耕望、余英时等学者的把握均十分到位。而将钱穆列于“现代新儒家”人物中,则为钱穆本人所未许,原因诚如其弟子余英时所言,主要是钱穆本人不愿“造成有形的学术壁垒”,“这和他生平不肯树立‘门户’的精神完全一致”。余英时:《钱穆与新儒家》,见李振声编《钱穆印象》,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195页。然而无论从学术史角度,还是从思想范畴划分,钱穆都应属于新儒家,在这点上,我完全赞同国内大多学者将钱氏列于现代新儒家范畴的做法。方克立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编辑“现代新儒学辑要丛书”时有一个说法:“我们是采取了广义理解的‘现代新儒学’和‘现代新儒家’概念,即超越了新儒家学者之间的师承、门户之见,把在现代条件下重新肯定儒家的价值系统,力图恢复儒家传统的本体和主导地位,并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融合、会通西学,以谋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现实出路的那些学者都看作是现代的新儒家。”见方克立主编《现代新儒学辑要》丛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总序第3页。本书对新儒家人物的选择不仅取方先生所说的那种“广义”概念,而且亦重视方先生所讲的新儒家是如何在“现代条件下”谋求中国文化出路的,故本书的“导论”及上下部,都可透见新儒家是如何以“人文”思想方案来应对现代的。当然作为思想方案本应有不断的对话互动。因而,方克立赞赏互动对话确为高明之见,他说:“在国内,主张马列、西化、儒家人文思想三者互动也是一种值得赞赏的积极的姿态。”方克立:《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1页。“人文演进”,虽仅属人文思想中之一“观”,然此“观”对新儒家却不可小视。大多现代新儒家人物都以此“观”而进至文化强国的理念,此诚为时代使然。新儒家们所处“现代化”进程如火如荼的时代,西方文化的冲击使他们苦苦思索中国文化的出路问题,钱穆言其一生都困于中西文化比较的问题中:“东西文化孰得孰失,孰优孰劣,此一问题围困住近一百年来之全中国人,余之一生亦被困在此一问题内。”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6页。然而必须看到的是,传统儒家的人文道德观仍是钱穆这一辈新儒家们的思想根基。但无论如何,这一时代的儒者已初具文化进化的理念,并坚信物质、制度层面的文化都不足以真正强国;必须进入精神层面的文化,才能利国强国。所以,他们无不关注文化的方方面面的问题。然而这其中对“人文演进”范畴涉猎最多,谈论最广且最有兴趣的学者当为钱穆。今天,文化强国已然成为我国的发展战略,而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问题,也被提到议事日程上。优秀传统文化诚然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并无可辩驳地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而新儒家们人文思想资源中的精髓,自然也是这传承体系中的一环。如何把握并客观对待,岂能等闲视之。本书契合了近年来我国关于文化自信、文化强国的价值指向,并在如何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及文明演进路向上作出了自己的思考。笔者确信,21世纪的今天,保持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尤其对学人而言,已不是可有可无之事,而是你能站在什么样的高度来保持这一自觉与自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待于此。

  • 中国传统哲学纲要

    李存山

    2008-12-01

    978-7-5004-7487-6

    438千字

    15

    哲学 中国 研究生 教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是经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批准于1978年建立的我国第一所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生院,其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1998年江泽民同志又题词强调要“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办成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基地”。在党中央的关怀和各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在院党组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已拥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哲学、法学、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等9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6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7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自主设置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专业学位2个,是目前我国人文和社会科学学科设置最完整的一所研究生院。建院以来,她已为国家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其中绝大多数已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有的已成长为国家高级干部,有的已成长为学术带头人。实践证明,办好研究生院,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文和社会科学人才,不仅要有一流的导师和老师队伍、丰富的图书报刊资料、完善高效的后勤服务系统,而且要有高质量的教材。20多年来,围绕研究生教学是否要有教材的问题,曾经有过争论。随着研究生教育的迅速发展,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迈上了规范化轨道,故而教材建设也随之提上议事日程。研究生院虽然一直重视教材建设,但由于主客观条件限制,研究生教材建设未能跟上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组织和实施具有我院特色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工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工程”的一项基本任务,就是经过几年的努力,先期研究、编写和出版100部左右研究生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材,力争使全院教材达到“门类较为齐全、结构较为合理”、“国内同行认可、学生比较满意”、“国内最具权威性和系统性”的要求。这一套研究生重点教材的研究与编写将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学科分类相衔接,以二级学科为主,适当扩展到三级学科。其中,二级学科的教材主要面向硕士研究生,三级学科的教材主要面向博士研究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的研究与编写要站在学科前沿,综合本学科共同的学术研究成果,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坚持学术性和应用性的统一,强调原创性和前沿性,既坚持理论体系的稳定性又反映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既照顾研究生教材自身的规律与特点又不恪守过于僵化的教材范式,坚决避免出现将教材的研究与编写同科研论著相混淆、甚至用学术专著或论文代替教材的现象。教材的研究与编写要全面坚持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5月19日我院向中央常委汇报工作时对我院和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提出的要求,即“必须把握好两条:一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指导思想。老祖宗不能丢。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二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推进理论创新”。为加强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工程的领导,院里专门成立了教材编审领导小组,负责统揽教材总体规划、立项与资助审批、教材编写成果验收等等。教材编审领导小组下设教材编审委员会。教材编审委员会负责立项审核和组织与监管工作,并按规定特邀请国内2-3位同行专家,负责对每个立项申请进行严格审议和鉴定以及对已经批准立项的同一项目的最后成稿进行质量审查、提出修改意见和是否同意送交出版社正式出版等鉴定意见。各所(系)要根据教材编审委员会的要求和有关规定,负责选好教材及其编写主持人,做好教材的研究与编写工作。为加强对教材编写与出版工作的管理与监督,领导小组专门制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工程实施和管理办法(暂行)》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工程编写规范和体例》。《办法》和《编写规范和体例》既是各所(系)领导和教材研究与编写主持人的一个遵循,也是教材研究与编写质量的一个保证。整套教材,从内容、体例到语言文字,从案例选择和运用到逻辑结构和论证,从篇章划分到每章小结,从阅读参考书目到思考题的罗列等等,均要符合这些办法和规范的要求。最后,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大批量组织研究和编写这样一套研究生教材,在我院是第一次,可资借鉴的经验不多。这就决定了目前奉献给大家的这套研究生教材还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不足、疏漏甚至错误。在此,我们既诚恳地希望得到广大研究生导师、学生和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更热切地欢迎大家对我们的组织工作以及教材本身提出批评、意见和改进建议,以便今后进一步修改提高。-2582005年9月1日于北京

跳转共12页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