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过常宝
2016-04-01
978-7-5161-8389-2
483千字
官制 研究 中国 古代 古代史 史籍
上古巫史不分,史官凭着宗教仪式中的文献活动取得话语权力。自西周到西汉中期,史官、君子和儒士通过对文献的载录、继承、阐释和经典化,构建了具有裁判社会功能的原史文化传统。在这一传统中,周公摄政和制礼作乐、春秋史官的微言大义、孔子整理六经和设帐课徒、诸子的各鸣一端、董仲舒的天人理论、司马迁的《史记》著述等,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书通过对原史文化中的撰述观念、载录和传播方式的研究,梳理了这一时期经典文献的生成过程、文体形态、叙述方法等,并掲示出不同文献所承担的文化功能。本书综合研究了上古多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经典文本,理论体系完整,见解独特,为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和上古文献提供了新的视角。
郭声波
2018-01-01
978-7-5203-1769-6
286千字
羁縻政策 研究 中国
本书运用历史政治地理圈层结构理论,论证中国古代在边疆民族地区设置的羁縻府州、土官土司政区不仅是中国古代的民族自治区,也是国家边缘区圈层。全书分四章。第一章阐述了历史政治地理圈层结构理论的基本观点。第二章以唐宋西域、西南地区几处羁縻府州建置沿革为例,还原了民族自治政区的形成过程。第三章以唐、宋、元、明、清云贵高原及其周边地区从羁縻府州建置到土官土司建置的演变为例,证明古代边疆民族自治政区始终作为国家政治地理边缘圈层而存在的历史事实。第四章从地名学、历史地理学、民族学及社会文化等方面考察了川滇民族走廊及其附近地区羌、夷、蛮、獠诸族群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演变,从一个侧面反映多民族国家实行多轨行政的必要性。
张昭炜
2020-07-01
978-7-5203-6634-2
569千字
儒学 研究 中国
中国儒学缄默维度是在语言关闭的缄默中,转向静的深度体证,具有渊与根两个特征,集约表达为“藏心于渊,美厥灵根”,诗意表达为“氤氲一气似初春”。本书从孔子观周见金人“三缄其口”开始,以方以智证成太极丸春结束,选取颜回、言偃、扬雄、周敦颐、朱熹、杨简、文天祥、王阳明及其后学胡直与万廷言、刘宗周、王夫之等重要儒者,溯源至孟子、《易传》、庄子、屈原四个先秦流派的展开与互动,围绕罕言与雅言、深静与真动、冲然与恬愉、主静与持敬、艺术大美与道德至善等重点问题,挖掘中国儒学缄默维度的深蕴及特质,并展望其在现代语境的展开,重写中国儒学史。
付希亮
2019-12-01
978-7-5203-5291-8
383千字
中国历史 研究 三皇五帝时代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弄清中华文明起源的时间、地点、族群、过程、动力机制和五帝时代的历史,对于增强中华民族软实力、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我们要弄清那段历史却并非易事。本书运用文化人类学图腾理论对《山海经》进行解读,考察了传世、出土、民族等文献记载和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成果,首次简略地勾勒出中华文明起源和五帝史发展的轮廓。
雷永强
2017-11-01
978-7-5203-1237-0
307千字
儒家 音乐教育 古文献学 研究 中国 先秦时代
“乐之所由来者尚矣”。先秦儒家乐教思想的演进可征之于儒家乐教文献。本书基于文献与思想史相结合的视角,对先秦儒家乐教文献进行了较系统、全面的考证和解读。据《尚书·尧典》载,舜作为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的首领,已经有意识地在氏族内部“典乐”以教育“冑子”。周公对这种源自远古时代作为“事神之道”的“礼乐之具”进行改造,“制礼作乐”、弘扬乐教,体现了周人制度理性和人文精神的萌芽。孔子自觉地担当起古文道统的传承与延续,针对先王乐教的形式化或具文化倾向进行了大量的纠偏补正工作,他主张“成于乐”,即通过音乐教化以成人、成德,实现了儒家乐教的内在转向,并努力重建传统文化经典与生活的联系。自孔子倡导儒家乐教以来,一直为后儒所坚守,孟子应之,荀子和之,不断演进,推动了儒家乐教理论的系统化,历史地形成了儒家的乐教传统。儒家乐教文献可分为应用性乐类文献、述乐类文献以及论乐类文献,内容丰富,是研究先秦社会人们生活情态的宝贵史料。先秦儒家乐教文献的生成与思想观念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统一性,它经由感性的情感表达,到理性的反思,再到制度层面的定型;从心得体会式的只言片语到乐类文献的生成、结集与传播。作者认为,文献是思想的载体,思想是文献的灵魂与生成动力,二者互济互成。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