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类
(战国)吕不韦,陈奇猷校释:《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战国)尸佼:《尸子》,《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影印本。
(战国)吴起:《吴子》,世界书局1935年版。
(西汉)伏胜:《尚书大传》,郑玄注,陈寿褀辑校,中华书局1985年版。
(西汉)焦延寿:《焦氏易林注》,尚秉和注,尚秉义校,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
(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63年版。
(西汉)刘安等:《淮南子集释》,何宁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
(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义证》,苏舆义证,钟哲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版。
(东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97年版。
(东汉)班固:《白虎通疏证》,(清)陈立疏证,吴则虞点校,中华书局1994年版。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校注》,张觉校注,岳麓书社2006年版。
(东汉)桓谭:《新辑本桓谭新论》,朱谦之校辑,中华书局2009年版。
(东汉)王符:《潜夫论笺校正》,(清)汪继培笺,彭铎校正,中华书局1985年版。
(东汉)王充:《论衡校释》,黄晖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校注》,王利器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
(东汉)袁康:《越绝书校释》,李步嘉校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东汉)王逸:《楚辞章句》,黄庚灵疏证,中华书局2007年版。
(吴)韦昭注:《国语》,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辑存》,徐宗元辑,中华书局1964年版。
(西晋)葛洪:《抱朴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东晋)王嘉撰,(梁)萧绮录:《拾遗记》,齐治平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
(东晋)郭璞注,(清)毕沅校:《山海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东晋)干宝:《搜神记》,汪绍楹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刘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校证》,陈桥驿校证,中华书局2007年版。
(梁)萧统编:《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梁)萧绎:《金楼子》,清知不足斋丛书本。
(梁)任昉:《述异记》,明汉魏丛书本。
(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北齐)刘昼:《刘子校释》,傅亚庶校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
(唐)魏徵等:《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
(唐)玄奘、辨机:《大唐西域记》,季羡林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
(唐)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唐)徐坚:《初学记》,中华书局1962年版。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
(唐)释道世:《法苑珠林校注》,周叔迦、苏晋仁校注,中华书局2003年版。
(唐)刘知几:《史通笺记》,程千帆笺记,中华书局1980年版。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苏鹗撰,吴企明点校《苏氏演义》外三种,中华书局,2012年。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王文楚等点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
(北宋)沈括撰,胡道静点校:《新校正梦溪笔谈》,中华书局1957年版。(北宋)李昉:《太平御览》,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北宋)李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
(北宋)张君房纂辑:《云笈七签》,蒋力生等校注,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
(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南宋)罗泌:《路史·后纪》,《四库备要》第44册,中华书局、中国书店1989年版。
(南宋)洪适:《隶释·隶续》,中华书局1985年版。
(明)徐宏祖:《徐霞客游记校注》,朱惠荣校注,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清)王先谦:《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中华书局1998年版。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8年版。
(清)徐文靖:《竹书纪年统笺》,《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清)陈嘉谟等辑:《王梓材撰本》,《世本八种》,中华书局2008年版。
(清)顾炎武:《日知录集释》,黄汝成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清)赵翼:《陔余丛考》,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华书局1985年版。
(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中华书局1934年影印。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版。
《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纬书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日〕服部千春:《孙子兵法校解》,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日〕吉川忠夫、麦谷邦夫编:《真诰校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郝懿行:《山海经笺疏》,巴蜀书社1985年版。
黄怀信:《鹖冠子汇校集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
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黄怀信:《大戴礼记汇校集注》,三秦出版社2005年版。
李学勤主编:《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李学勤主编:《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李学勤主编:《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李学勤主编:《诗经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李学勤主编:《孟子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李学勤主编:《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李学勤主编:《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李学勤主编:《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李学勤主编:《尔雅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
汤炳正等:《楚辞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王利器:《文子疏义》,中华书局2000年版。
王利器:《盐铁论校注》,中华书局1992年版。
王贻梁、陈建敏撰:《穆天子传汇校集释》,华东师大出版社1994年版。
许维遹:《韩诗外传集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
杨伯峻:《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壹),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吴毓江撰,孙启治点校:《墨子校注》,中华书局1993年版。
诸祖耿:《战国策集注汇考》,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
著作类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卷3《上古时代》,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岑家梧:《图腾艺术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陈民镇:《中华文明起源研究——虞朝、良渚文化考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版。
杜正胜编:《中国上古史论文选集》,台湾华世出版社1979年版。
范牧主编:《河南民间文学集成南阳民间故事》,中原农民出版社1992年版。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葛英会:《古汉字与华夏文明》,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编:《马王堆汉墓帛书》(壹),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卷1,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编卷4,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编卷10,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年版。
韩玉祥主编:《南阳汉代天文画像石研究》,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
何介钧主编:《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
何光岳:《炎黄源流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胡厚宣:《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翦伯赞:《先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姜亮夫:《姜亮夫全集》第十七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荆门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上海文艺出版有限公司中西书局2010年版。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中西书局2011年版。
李学勤:《失落的文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李学勤:《文物中的古文明》,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李济:《中国文明的开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李玄伯:《中国古代社会新研》,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李则纲:《始祖的诞生与图腾》,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刘起
:《古史续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论文集编辑组:《纪念苏秉琦考古50周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吕思勉:《文字学四种》,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吕思勉、童书业编:《古史辨》第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马承源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潘定衡、杨朝文主编:《蚩尤的传说》,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潘定智等:《苗族古歌》,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齐思和:《中国史探研》,中华书局1981年版。
钱穆:《古史地理论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沈长云:《上古史探研》,中华书局2002年版。
石如金:《苗族创世纪史话》,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宋兆麟:《民间性巫术》,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
苏秉琦主编:《中国远古时代》,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孙作云:《孙作云文集》,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谭其骧:《长水集续编》,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唐作藩:《上古音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王国维:《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61年版。
王晖:《古史传说时代新探》,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卫聚贤:《山海经的研究》,《古史研究二集》,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3册《神话编·诗经编上》,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谢希恭主编:《襄汾陶寺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徐显之:《山海经探原》,武汉出版社1991年版。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科学出版社1960年版。
杨军、张乃和:《东亚史》,长春出版社2006年版。
尹达:《尹达史学论著选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于沛主编:《20世纪中华学术经典文库·历史学:史学理论卷》,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俞伟超、汤惠生:《古史的考古学探索》,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
袁珂:《神话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张宏彦:《中国考古学十八讲》,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张宏彦编:《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张新斌主编:《黄河流域史前聚落与城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张振犁:《中原神话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
张之恒编:《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瑶山》,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
郑杰祥:《夏史论丛》,齐鲁书社1985年版。
周到:《周到艺术考古文集》,大象出版社2004年版。
周勋初:《当代学术研究思辨》,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周延良:《夏商周原始文化要略》,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画像石全集》,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委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河南卷》,中国ISBN中心2001年版。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委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四川卷》,中国ISBN中心1998年版。
中国《山海经》学术讨论会编辑:《〈山海经〉 新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
钟敬文:《钟敬文学术论著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朱士光主编:《黄帝故里故都历代文献汇典》,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版。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奥〕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杨庸一译,台湾志文出版社1985年版。
〔德〕马克思:《摩尔根 〈古代社会〉 一书摘要》,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翻译组译,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美〕摩尔根:《古代社会》,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日〕贝冢茂树:《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日文),东京宏文堂1946年初版。
〔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和宗教》,李安宅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期刊类
安志敏:《试论文明的起源》,《考古》1987年第5期。
曹亚萍:《小麦的起源、进化与中国小麦遗传资源》,《小麦研究》2008年第3期。
晁福林:《论古史重构》,《史学集刊》2009年第4期。
陈德安:《浅释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的“边璋”图案》,四川大学博物馆、中国古代铜鼓研究学会:《南方民族考古》第三辑,四川科学技术
出版社1990年版。
陈梦家:《古文字中之商周祭祀》,《燕京学报》第19期。
陈民镇:《不要把考古与传说轻易挂钩——也说石峁古城》,《光明日报》2013年4月15日第15版。
陈显丹、陈德安:《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第5期。
程鹏、朱诚:《试论良渚文化中断的成因及其去向》,《东南文化》1999年第4期。
戴应新:《回忆石峁遗址的发现与石峁玉器》(上),《收藏界》2014年第6期。
邓聪、王方:《二里头牙璋(VM3: 4)在南中国的波及——中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和扩散》,《考古学研究》2015年第5期。
董豫、栾丰实:《大汶口文化晚期社会组织形态的思考——来自DNA和稳定同位素的证据》,《考古》2017年第7期。
杜正胜:《考古学与中国古代史研究——一个方法学的探讨》,《考古》1992年第4期。
方向明:《琮·璧 良渚玉文明因子的接力与传承》,《大众考古》2015年第8期。
高江涛、何努:《陶寺遗址出土铜器初探》,《南方文物》2014年第1期。
高伟:《石峁遗址:拂去历史尘土,重绽迷人光芒》,《陕西日报》2015年10月16日第13版。
顾颉刚:《鸟夷族的图腾崇拜及其氏族集团的兴亡——周公东征史事考证四之七》,《史前研究》2000年9月。
顾颉刚、刘起
:《尚书·甘誓校释译论》,《中国史研究》1979年第1期。
郭静云:《牙璋起源刍议——兼谈陕北玉器之谜》,《三峡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郭物:《从石峁遗址的石人看龙山时代中国北方同欧亚草原的交流》,《中国文物报》2013年8月2日第6版。
郭永秉:《从上博楚简 〈容成氏〉 的“有虞迥”说到唐虞传说的疑问》,《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韩建武:《石峁遗址出土玉器补遗》,《收藏家》2016年第2期。
韩康:《石峁人面纹琮式玉镯的介绍及其相关问题探讨》,《收藏界》2013年第9期。
何观洲:《〈山海经〉 在科学上之批判及作者之时代考》,《燕京学报》1930年第7期。
黄文山:《中国古代社会的图腾文化》,《新社会科学》1934年创刊号。
李学勤:《中国青铜时代与古代文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8月29日第A05版。
刘式今:《从墓葬发掘试探我国父系氏族社会的发展与解体》,《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1期。
龙西江:《再论藏汉民族的共同渊源——青藏高原古藏人之古象雄(古支那)、西女国中的“嘉”(夏)部落与中原夏王朝的亲属渊源关系》,《西藏研究》2004年第2期。
逯宏:《黄帝族源地新考》,《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栾丰实:《太昊和少昊传说的考古学研究》,《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2期。
骆继光:《图腾崇拜及其产生根源》,《世界宗教研究》1987年第3期。
裘锡圭:《杀首子解》,《中国文化》1994年第1、2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队:《陕西神木县石峁城址皇城台地点》,《考古》2017年第7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队、神木县文体局:《陕西神木县石峁遗址后阳湾、呼家洼地点试掘简报》,《考古》2015年第5期。
邵安定等:《陕西神木县石峁遗址出土壁画制作材料及工艺研究》,《考古》2015年第6期。
沈长云:《石峁古城是黄帝部族居邑》,《光明日报》2013年3月25日第15版。
孙周勇等:《石峁遗址2015年考古纪事》,《中国文物报》2015年10月9日第5版。
孙周勇、邵晶:《瓮城溯源——以石峁遗址外城东门址为中心》,《文物》2016年第2期。
唐志辉:《从东周秦汉典籍引用看 〈山海经〉 的成书》,《兰台世界》2014年第8期。
万群:《从汉语史角度看 〈山海经〉 的成书年代》,《中国典籍与文化》2013年第2期。
汪俊:《〈山海经〉 无“古图”说》,《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汪宁生:《仰韶文化葬俗和社会组织的研究——对仰韶母系社会说及其方法论的商榷》,《文物》1987年第4期。
王晖:《周代天神形象与黄帝部落图腾考》,《西安联合大学学报》1999年第2卷第1期。
王晖、何淑琴:《从 〈诗经·周颂·臣工〉 看周先祖后稷在中国农史上的重要贡献——兼论大小麦在中原种植的最早时代》,《人文杂志》2009年第5期。
王明达:《浙江余杭反山良渚墓地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1期。
王珏、张文潇:《揭开陕西石峁遗址的秘密:宏大的石砌城墙与大量的石峁玉器,显示出石峁遗址在北方文化圈中的核心地位》,《人民日报》2014年7月22日第12版。
王清:《大禹治水的地理背景》,《中原文物》1999年第1期。
王玉亮:《冀西北地区与人文始祖黄帝》,《河北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王震中:《关于古代文明起源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年第2期。
王震中:《陶寺与尧都:中国早期国家的典型》,《南方文物》2015年第3期。
卫惠林:《中国古代图腾制度论证》,《民族学研究集刊》1943年总3期。
吴文祥、葛全胜:《夏朝前夕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及大禹治水真相》,《第四纪研究》2005年第25卷第6期。
吴文祥、刘东生:《4000aB.P.前后降温事件与中华文明的诞生》,《第四纪研究》2001年第21卷第5期。
向桃初:《三星堆文化的形成与夏人西迁》,《江汉考古》2005年第1期。
徐峰:《石峁与陶寺考古发现的初步比较》,《文博》2014年第1期。
徐利斌等:《公元前2500年:中国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的汞记录》,《第四纪研究》第28卷,2008年第6期。
徐文堪:《关于W.B.亨宁及吐火罗人起源问题的研究》,《西北民族研究》1992年第2期。
许顺湛:《“仰韶”时期已进入父系社会》,《考古》1962年第5期。
荀洁:《红山文化与黄帝事记》,《赤峰学院学报》2010年第11期。
杨伯达:《牙璋述要》,《故宫博物院院刊》1994年第3期。
杨堃:《图腾主义新探——试论图腾是女性生殖器象征》,《世界宗教研究》1988年第3期。
张怀通:《谁的石峁:石峁古城系上古西夏都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3月18日A05版。
张佳:《神木县石峁遗址考古有新发现:墙体上有菱形眼纹,石雕人面深目高鼻》,《西安晚报》2015年10月11日第03版。
张锟:《论陕北地区发现的玉器》,《文物世界》2012年第2期。
张涛:《“产翁制”的出现与母权制向父权制的转变》,《民俗研究》1995年第4期。
张兴成:《论黄帝族的图腾崇拜》,《社科纵横》1995年第5期。
张振犁:《“浮戏”本是伏羲山,华夏文明此有源——新密市浮戏山考察记》,《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赵建兰:《石峁遗址首次出土半米多长玉器》,《中国文化报》2013年12月19日第3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祭祀区大型建筑基址2003年发掘简报》,《考古》2004年第7期。
周振鹤:《被忽视了的秦代 〈水经〉 ——略论 〈山海经海内东经附篇〉 的写作年代》,《自然科学史研究》1986年第1期。
朱乃诚:《良渚的蛇纹陶片和陶寺的彩绘龙盘——兼论良渚文化北上中原的性质》,《东南文化》1998年第2期。
朱巍:《汉代画像石“人首龙神交尾”考释》,《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
〔德〕W.B.亨宁:《历史上最初的印欧人》,徐文堪译注,《西北民族研究》1992年第2期。
〔俄〕T.V.加姆克列利则、V.V.伊凡诺夫:《历史上最初的印欧人:吐火罗人在古代中东的祖先》,杨继东译,徐文堪校,《西北民族研究》1998年第1期。
〔英〕泰勒:《对图腾制及其相关的现代理论的几点看法》,《皇家人类学研究院学报》1899年总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