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周志山 孙定建 向德彩
2018-12-01
978-7-5203-3826-4
207千字
社会主义建设 研究 浙江 生态环境建设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第40个年头。40年来,浙江一直被看作改革开放的前沿桥头堡,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还是在民生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政治上,浙江努力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总书记在浙江时的“八八战略”、“法制浙江”、“平安浙江”、“文化浙江”、“两富浙江”等战略方针,干在实处,勇立潮头,敢为人先。40年来,浙江全面确立市场经济地位,从依赖农民工人口红利到智能制造的转型,发展外向型经济,2018年全省GDP总量达到5万多亿(人民币),人均收入在全国名列前茅,真正做到了富可敌国。浙商遍及全球,“浙江人”成为创业、勤劳致富的代名词。近年来,浙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带领下,主动开展“五水共治”,大打环境保卫战,让天空变得更蓝,让河水变得更清,让新农村变得更加亮丽。杭州、宁波等城市成为全国十大最有竞争力、最适宜于居住的城市。杭州的高科技、宁波的制衣与电器、台州的制造业、义乌和温州的商贸等等,创造了名震全国的现代经济发展新典范。全面开展新农村建设、特色小镇建设,开展生态县,使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如今的浙江农村风貌堪比西欧的乡村,正成为城市人休闲之好去处。县县通高速,市市有高铁,家家有小车,人人住洋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浙江的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反映浙江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编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浙江的实践”系列丛书,分别从浙江的社会治理、工业强省、科技强省、智能制造转型、特色经济、新农村发展、生态建设、城镇化建设、特色小镇建设、农村文化礼堂、基层党组织建设、平安浙江、海上浙江等领域,分期分批地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变化与发展,向国内外展示浙江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中共金华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也十分关心本丛书的编写,从2018年开始,与我们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支持浙江师大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建设。在此,对各级关心我们学科建设的领导、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我们自身研究水平的限制,以及长期来深居高校不熟悉社会的制约,在编写本丛的过程中一定存在许多不足,冀希大家不吝指教,多提宝贵建议、意见。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共金华市委宣传部特邀研究员郑祥福 章秀英
赵剑英
2020-10-01
978-7-5203-5032-7
202千字
经济特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研究 深圳
深圳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深圳40年来波澜壮阔的创新发展历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缩影。本书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法治建设、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建设、国际化建设等方面系统梳理和提炼了深圳特区40年来的创新做法和发展经验,深刻阐释了深圳经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内在联系,即深圳经验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此基础上,本书还就深圳40年后再出发,开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征程进行了展望。
李君如
2015-08-01
978-7-5161-6769-4
892千字
体制改革 研究 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全面深化改革(首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坛2014)》以中共十八大和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方位地分析了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和意义。论文集集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众多专家学者的努力研究成果,从当代中国的主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难点和着力点问题、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民主政治与法治国家问题、现代文化建设与中华文化发展问题、社会分层与社会公平问题、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问题、政党政治与党的现代化建设、当代中国与世界等九个方面全面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积极地参考和启示。
陶一桃 魏建漳
2018-11-01
978-7-5203-3104-3
302千字
改革开放 研究 深圳 1978-2018
深圳改革开放40年,是一个伟大国家的伟大而不平凡的变革历史的缩影,是一个国家、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大起来的辉煌历史实践。站在深圳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节点,本书重温深圳改革开放的历史起点与国家转型的重大历史使命,回顾深圳改革创新的阶段历程及逻辑演变,从三大要素市场(劳动、资本、土地)、两大主体(国有企业和创新创业企业)、两大体制(开放型经济和行政体制改革)共七个层面出发,深度剖析深圳市改革开放40年经济领域改革创新的实践探索及历史贡献。深圳市在建设以人为本的竞争性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始终走在全国前列,沿着以改革开放为宗旨创办经济特区的道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为世界提供了中国经验。继往开来走进新时代,深圳提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型城市发展目标,勇担中国现代化的命运与全球现代化的命运交汇点的新历史责任,唯有坚守改革创新精神,方能持续引领现代化。
李培林
2013-01-01
978-7-5161-2058-3
401千字
社会转型 社会发展 中国 文集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对建设和形成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进程中,根据党中央关于把中国社会科学院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高殿堂、党中央和国务院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的职能定位,努力推进学术研究制度、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2006年建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即是践行“三个定位”、改革创新的产物。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是一项学术制度,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领导下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章程》运行的高端学术组织,常设领导机构为学部主席团,设立文哲、历史、经济、国际研究、社会政法、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学部委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生荣誉。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主持进行了学部委员增选、荣誉学部委员增补,现有学部委员57名(含已故)、荣誉学部委员133名(含已故),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养深厚、贡献突出、成就卓著的学者。编辑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专题文集》,即是从一个侧面展示这些学者治学之道的重要举措。《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专题文集》(下称《专题文集》),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主持编辑的学术论著汇集,作者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荣誉学部委员,内容集中反映学部委员、荣誉学部委员在相关学科、专业方向中的专题性研究成果。《专题文集》体现了著作者在科学研究实践中长期关注的某一专业方向或研究主题,历时动态地展现了著作者在这一专题中不断深化的研究路径和学术心得,从中不难体味治学道路之铢积寸累、循序渐进、与时俱进、未有穷期的孜孜以求,感知学问有道之修养理论、注重实证、坚持真理、服务社会的学者责任。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启动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作为实施创新工程的重要学术平台,需要在聚集高端人才、发挥精英才智、推出优质成果、引领学术风尚等方面起到强化创新意识、激发创新动力、推进创新实践的作用。因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编辑出版这套《专题文集》,不仅在于展示“过去”,更重要的是面对现实和展望未来。这套《专题文集》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出版资助项目,体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学部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这套《专题文集》给予的学术评价。在这套《专题文集》付梓之际,我们感谢各位学部委员、荣誉学部委员对《专题文集》征集给予的支持,感谢学部工作局及相关同志为此所做的组织协调工作,特别要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为这套《专题文集》的面世做出的努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专题文集》编辑委员会2012年8月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