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图书详情

首页

英文文献

我的书架

图书结果 全文结果

图书

搜索“樊义红” 共 1 条记录
  • 文学的民族认同特性及其文学性生成:以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为中心

    樊义红

    2016-07-01

    978-7-5161-8515-5

    268千字

    3

    小说研究 中国 当代

    民族文学的(身份)认同问题是近年来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的话题。这种(身份)认同尤以其中的民族(身份)认同最有探讨的意义和空间。民族文学特别是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中的民族认同现象丰富而复杂,这对我们探究民族文学的异质性(相对于汉族文学)和规律性都具有潜在的启示意义,而以往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而言都很欠缺。面对学术界对“民族文学”概念各持己见、莫衷一是的现状,首先区分出广义的民族文学和狭义的民族文学概念很有必要,而后者是本书主要关注的研究对象。认同理论经历了从本质的认同论到建构的认同论的发展历程,较为可取的认同论是综合了二者的特点但又以建构的认同论为主。民族认同建立在认同的基础之上但又有自己的特点。将认同和民族认同理论引入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和民族文学研究有其必要性、合理性和多重意义。民族文学的很多元素都参与了对民族认同的建构,其中尤以“文学性”的几个方面如语言、叙事、文体和形象对民族认同的建构最为隐秘和复杂,也最具理论研究的价值。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中,语言对民族认同的建构包括母语写作、非母语写作和双语写作;叙事对民族认同的建构包括第一人称复数转向、多重视角、平行对话结构、宗教文化叙事和叙事者干预;文体对民族认同的建构包括抒情性、重述神话史诗、文化展示性书写和文体转型;形象对民族认同的建构包括民族英雄形象、民间英雄形象和民族文化形象这三类特殊的人物形象,以及由我者形象和他者形象所构成的几种关系模式:对话模式、对比模式、冲突模式和镜像模式。语言、叙事、文体和形象对民族认同的建构都有其特定的机制、策略、原因、意义和限度等。对这几方面的研究也启发了我们对于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的语言、叙事、文体和人物形象,文学本身的语言、叙事、文体和形象层面,以及认同和民族认同的理论反思。以上的研究引导我们发现了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和民族文学的一种特殊性质:“民族认同特性。”它不同于民族文学的民族性、文化性和审美性但又与其密切相关。它有其特定的内涵但又是动态发展的。民族认同特性的发现具有多重意义。可从两个大的方面考察这种民族认同特性生成的原因,一方面,文学是建构认同和民族认同的重要手段,这为民族认同特性的生成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是民族文学作家的民族认同建构,这使得民族认同特性生成的可能性成为了现实。这方面又可以分为民族文学作家自发的民族文化传达和自觉的民族文化建构两种情况。前者主要生成了一种显性的民族认同特性,后者则生成了一种显性和隐性兼备的民族认同特性。而自觉的民族文化建构又与三种民族认同的危机有关:汉族文化和文学的话语压力;现代性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挑战;全球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同质化威胁。民族认同特性也昭示了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和民族文学的文化特色,这启发我们从民族文学理论与批评建设的目的出发,探讨对民族文学进行文化研究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多重价值等。 关键词:民族文学;当代少数民族小说;民族认同;建构

跳转共1页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