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卫:《试论内容分析方法》,《国际新闻界》1997年第4期。
曹德本、方妍:《关于文化价值观的宏观思考》,《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5期。
曹颖、王琨、秦燕:《感性消费广告诉求策略》,《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年第3s期。
陈保平:《纸张涨价 报业的压力与对策》,《传媒》2008年第9期。
陈林兴:《态度理论在企业广告策略中的运用》,《企业经济》2007年第3期。
陈秋萍:《广告文化功能与社会文化心理的相互影响》,《学术论坛》2006年第5期。
陈晓庆:《一个广告主的“中国元素”情结——访北京联宝讯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洪国基先生》,《广告人》2006年第9期。
陈晓云:《从消费需求的变化看我国企业产品营销观念的转变》,《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陈昕:《救赎与消费——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陈占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文化热之考察》,《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陈作平:《异构与同质:电视广告感性诉求与理性诉求初探》,《现代传播》1993年第2期。
程士安、黄建新、陈文轩:《世纪之交:中国广告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新闻大学》1997年第1期。
戴晓东:《一种现代主义的视角——《文化帝国主义》评介》,《美国研究》2003年第3期。
德国之声电台:《中国广告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二》,2008年1月21日,中国广告门户网(www.yxad.com/Article/HTML/11843.shtml)。
邓红:《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社会文化基本价值观之比较》,《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邓聿文:《要警惕居民高负债与消费主义》,《中国青年报》,转引自http://sym2005.cass.cn/file/2005053040476.html。
丁依囡:《正在崛起的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上海商业》2007年第5期。
范萍:《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文化理论”简析》,2007年4月3日,学术中华网。
冯丙奇:《北京地区市民报纸房地产广告图片主导性文化价值的转变——以〈北京晚报〉为例》,《现代传播》2006年第2期。
冯捷蕴:《中国大陆的文化价值观:以2004年网络广告内容分析为例》,《现代传播》2004年第5期。
冯捷蕴、吴东英:《广告话语的结构重叠和中国社会的变迁》,《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2007年第2期。
高亚春:《波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的研究及其理论意义》,《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8期。
高亚春:《消费社会的崛起——波德里亚对现代性的通俗性表达》,《兰州学刊》2006年第6期。
高亚春:《消费社会与马克思主义——波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期。
葛秀华:《英语广告中的美国社会文化》,《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年第7期。
《工商总局——对外开放伟大实践中的工商行政管理》,中国对外开放30周年回顾展宣传网(http://kaifangzhan.mofcom.gov.cn/)。
桂世河:《符号消费时代商品广告的本质功能》,《经济管理》2006年第9期。
郭贞:《海峡两岸都会区户外广告中价值观与广告诉求之比较研究》,《广告大观》(理论版)2007年第2期。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中国名牌战略发展报告》,《福建质量管理》2007年第3期。
韩佳蔚:《传统文化:中国现代广告成长的沃土》,《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何德珍:《从中国元素看中国式广告的崛起及发展策略》,《学术论坛》2007年第7期。
何辉:《当代广告学教程》,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何宁:《浅析中国广告与民族文化》,《文教资料》2007年8月下旬刊。
何修猛:《现代广告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贺建平、魏杰:《消费社会炫耀性消费与广告的意义建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学科版)2007年第5期。
贺雪飞:《以“商品”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广告文化附加值诉求动因探析》,《新闻界》2006年第4期。
胡亮:《外资重压下的危机 中国广告产业:羊与虎的博弈》,《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7月4日。
黄力之:《文化帝国主义与价值冲突》,《哲学研究》2004年第9期。
黄艳秋、杨栋杰:《中国当代商业广告史》,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蒋亦斌:《当代中国消费观念变迁的阶段和特点——以广告传播表现为视角》,《商场现代化》2006年7月中旬刊。
柯云路:《一个作家眼中的婚恋三十年》,2008年12月7日,柯云路的博客(blog.sina.com.cn/slblog_584662950100bt4s.html)。
李桂芳:《浅议广告的诉求方式》,《商场现代化》2006年1月中旬刊。
李景成:《从居住建筑仿欧陆风格谈中国住文化》,《南方建筑》2004年第2期。
李文政等:《春节流行显现中国软实力上升》,《人民日报》2009年2月4日。
李新家、冯强、王军、杨华辉:《消费主导型经济的特征及其理论意义》,《学术研究》2003年第12期。
李峥:《性在午夜公开——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时装》2003年第5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世界文化报告2000:文化的多样性、冲突与多元共存》,关世杰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林建胜:《文化的反应——分析台湾和美国的电视广告诉求》,硕士学位论文,台湾交通大学,1993年。
林语堂:《中国人》,郝志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
刘飞:《炫耀性消费——凡勃伦与布迪厄之比较》,《消费经济》2005年第6期。
刘泓:《广告社会学论纲——关于广告与社会互动关系的阐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卢嘉瑞:《消费主义在中国:表现、危害及治理》,《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5年第7期。
卢泰宏等:《中国消费者行为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陆扬:《萨义德与文化批评:警惕精英主义文化中的帝国主义》,《河北学刊》2004年第3期。
罗伯特·古德曼、史蒂芬·帕普森:《绿色营销与商品自我》,载吴琼、杜予《形象的修辞——广告与当代社会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罗慧:《消费主义的终极疯狂——论现代广告创意中的“拜物情结”》,《装饰》2005年第1期。
罗纪宁:《中国消费者心理原型实证研究》,载卢泰宏等《中国消费者行为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骆建建、聂家昕:《符号消费理论研究——解析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北方论丛》2005年第4期。
吕萌:《媒介形态变化与电视文化传播》,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迈克尔·沙利文—特雷诺:《信息高速公路透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毛勒堂:《超越消费主义——论消费正义》,《思想战线》2006年第2期。
尼尔森梅花中国传媒库,www.mediasearch.cn。
潘小松:《美国消费主义的起源》,《博览群书》2004年第7期。
钱超英:《中国文艺美学与东方自然观》,2007年6月5日,钱超英博客(blog.sina.com.cn/slblog_4c7edf7d010008ml.html)。
钱杭园、胡晓春:《人性化诉求在广告中的应用》,《当代传播》2005年第5期。
容中逵:《文化自觉:当代中国教育应有之义——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理论述评及其启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年第9期。
邵琪:《欧美社会文化与广告的互动——从规范伦理到享乐主义》,《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9期。
《什么是绿色消费?》,2006年5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网站(www.zhb.gov.cn)。
盛慧:《天堂里的小资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2年版。
石勇:《“歧视性对比”、心理竞争与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天涯》2007年第6期。
陶东风:《广告的文化解读》,《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仝亚文、仝亚辉:《美国广告中的社会文化心理诉求》,《外国语言文学》2004年第1期。
99智商:《声色留痕——解读时装广告》,《时装》2002年第10期。
王莉莉、周庆行:《对中国超市价格策略制定步骤的分析》,《现代管理科学》2007年第6期。
王淑兰:《广告文化演变研究——社会篇》,《新闻知识》2006年第2期。
王锡苓:《传播学研究方法》,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王雅林:《从“生产型社会”到“生活型社会”》,《社会观察》2006年第10期。
王洋:《北大清华等高校十名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新民晚报》2006年12月21日。
王中江:《儒学与人类“共生”理念》,《北京日报》2001年8月27日。
吴辉:《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本土广告的意义》,《现代视听》2009年第2期。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上》,中信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徐毅儿:《中国成奢侈品消费避风港 将超过美国成最大市场》,《信息时报》2009年1月4日。
许长荣、朱秋德:《多难兴邦》,2008年12月17日,人民网(book.people.com.cn/GB/69399/1D7423/141300/141301/8536079.html)。
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闫宏宇:《广告本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背离》,《广告大观理论版》2006年第6期。
燕道成:《论消费意识形态建构中的广告》,《新闻大学》2005年第3期。
《羊城晚报品牌价值五年增长44%》,《羊城晚报》2008年6月4日。
杨立川:《文化全球化·中华传播习俗与当代中国广告传播》,《新闻知识》2007年第1期。
逸飞媒体:《亲爱的坏品味》,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余红:《新闻内容分析的信度和效度》,《华中科技大学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余虹、邓正强:《中国当代广告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版。
俞斌、金伟刚:《人均GDP一万美元意味什么?》,《今日早报》2003年1月16日。
御翔:《消费主义的中国味道 变革静悄悄》,2007年5月22日,金融界网站(news1.jrj.com.cn/2007-05-22/000002257537.html)。
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张殿元:《广告的历史诉求解析》,《新闻界》2002年第6期。
张红燕:《广告与社会潮流》,《中国广告》1999年第5期。
张鸿雁:《论中西文化价值观之异同》,《暨南学报》1995年第10期。
张纪群:《“流行”与广告诉求形式》,《广告大观》2001年第6期。
张金海:《中国广告产业发展三十年的制度检视》,转引自冯天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00—511页。
张锦帆:《跨文化交流中东西方价值观念差异的分析》,《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张晶:《广告与消费者心理——广告诉求方式的运用》,《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年第5期。
张太原:《社会主义时期北京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张伟胜:《传统人生哲学智慧散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张跣:《文化帝国主义》,《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8期。
张祥龙:《全球化的文化本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濒危求生》,《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赵明宇:《七成网民认同传统文化专家:不必夸大“消失论”》,2005年2月27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5-02/27/content_2623962.htm。
郑红娥:《消费社会研究述评》,《哲学动态》2006年第4期。
郑红娥:《中国的消费主义及其超越》,《学术论坛》2005年第11期。
郑红娥:《传统与转变——读〈中国城市消费革命〉》,《二十一世纪》2003年第4期。
中国广告猛进史课题组等:《中国广告猛进史1979—2003》,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
周李欢欢:《秉承与扬弃——中国传统文化之于广告创意》,《当代经理人》2005年第15期。
周蜜:《中英文版〈哈佛商业评论〉上广告体现的文化价值的对比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周文彰:《论文化价值观(上)》,《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第10期。
朱国华:《权力的文化逻辑》,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朱丽霞、周艳:《论中国民俗文化对广告创作的影响》,《经济师》2007年第8期。
朱四倍:《谁为传统文化的空心化负责?》,2007年10月9日,http://qiqihuanghuang.blog.sohu.com/66637883.html。
[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 海德格尔语要》,郜元宝译,远东出版社2004年版。
[德]齐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费勇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
[法]尼古拉·埃尔潘:《消费社会学》,孙沛东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法]热拉·拉尼奥:《广告社会学》,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加]弗兰克·秦格龙编:《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基础》,邱泽奇,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毕聿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美]爱德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美]保罗·福塞尔:《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梁丽真等译,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美]比尔·盖茨:《未来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张理京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美]杰克逊·李尔斯:《丰裕的寓言:美国广告文化史》,任海龙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美]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范静哗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美]南茜·埃特考夫:《漂亮者生存:关于美貌的科学》,盛海燕等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年版。
[美]苏特·杰哈利:《广告的符码》,马姗姗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美]托马斯·翰:《Shopping 大解码——购物文化简史》,梅清豪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美]托斯丹·邦德·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美]托斯丹·邦德·凡勃伦:《有闲阶级论》,朱登译,南海出版公司2007年版。
[英]A.J.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
[英]安德斯·汉森等:《大众传播研究方法》,崔保国等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英]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Barbara Mueller.“Reflections of Culture:An Analysis of Japanese and American Advertising Appeals.”,Vol.27,No.3,August 1986.
Barbara Mueller.“Standardization vs.Specialization:An Examination of Westernization in Japanese Advertising.”,Vol.32,No.1,1992.
Carolyn A.Lin,“Cultural values reflected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television advertising.”,Vol.30,No.4,Winter 2001.
Cheng Lu Wang,Terry Bristol,John C.Mowen & Goutam Chakraborty,“Alternative Modes of Self-Construal:Dimensions of Connectedness-Separateness and Advertising Appeals to the Cultural and Gender-Specific Self.”,Vol.9,No.2,2000.
David K.Tse,Russell W.Belk & Nan Zhou,“Becoming a Consumer Society:A Longitudinal and Cross-Cultural Content Analysis of Print Ads from Hong Kong,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and Taiwan.”,Vol.15,No.4,March 1989.
David M.Potter,:(2),Chicago &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4.
Hong Cheng & John C.Schweitzer,“Cultural values reflected in Chinese and U.S.television commercials.”,Vol.36,No.3,May/June 1996.
Hong Cheng,“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Cultural Values Manifest in Advertising:A Content Analysis of Chinese Television Commercials in 1990 and 1995.”,Vol.74,No.4,December 1997.
Hong Cheng.“Reflections of cultural values:A content analysis of Chinese magazine advertisements from 1982-1992.”,Vol.13,No.2,1994.
Jyh-shen Chiou.“The effectiveness of different advertising message appeals in the Eastern emerging society:using Taiwanese TV commercials as an example.”,Vol.21,No.2,2002.
Katz,Helen and Wei-Na Lee.“Ocean Apart:An Initial Exploration of Social Communication Differences in U.S.and U.K.Prime-Time Television Advertising.”,Vol.11,No.1,1992.
Nan Zhou and Russell W.Belk.“Chinese consumer readings of global and local advertising appeals.”,Vol.33,No.3,2004.
Nancy D.Albers-Miller & Betsy D.Gelb,“Business advertising appeals as a mirror of cultural dimensions:a study of eleven countries.”,Vol.25,No.4,Winter 1996.
Ramaprasad Jyotika,Wu Lei & Gao Dandan,“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Content of Advertising-Its Application to the Specific Case of Chinese Television Commercials.”,Vol.5,No.1,1995.
Richard W.Pollay.“Measuring the Cultural Values Manifest in Advertising.”,Vol.6,No.1,1983.
Rokeach Milton,,New York:Free Press,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