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类
(一)书籍
[1][美]埃里克·弗鲁博顿、[德]鲁道夫·芮切特:《新制度经济学:一个交易费用分析范式》,姜建强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2][美]安德鲁·马斯-科莱尔、迈克尔·D.温斯顿、杰里·R.格林:《微观经济学》,刘文忻等译,中国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美]奥利弗·威廉姆森:《市场与层级制:分析与反托拉斯含义》,蔡晓月等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美]奥利弗·威廉姆森、西德尼·温特编:《企业的性质:起源、演变和发展》,姚海鑫等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5][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萧琛主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
[6]曹振良等:《土地经济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7][美]查尔斯·沃尔夫:《市场或政府——权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谢旭译,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年版。
[8][美]丹尼斯·C.缪勒:《公共选择理论》,杨春学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9]樊勇明、杜莉等编著:《公共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10]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编:《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
[11]郭小聪:《政府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2]韩俊:《中国农村土地问题调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年版。
[13]何·皮特:《谁是中国土地的拥有者?——制度变迁、产权和社会冲突》,林韵然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4]洪名勇:《马克思土地产权制度理论研究——兼论中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与创新》,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5]胡亦琴:《农村土地市场化进程中的政府规制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年版。
[16]黄小虎:《土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17]蒋省三、刘守英、李青:《中国土地政策改革:政策演进与地方实施》,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
[18][美]科斯、哈特、斯蒂格利茨等著,[瑞]拉斯·沃因、汉斯·韦坎德编:《契约经济学》,李风圣主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美]雷利·巴洛维:《土地资源经济学——不动产经济学》,谷树忠等译,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0]李涛:《中国土地市场:运行机制、宏观调控和绩效评价》,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21]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2]罗光强、曾福生:《现代经济学高级教程》,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23][英]迈克尔·波拉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许泽民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4][美]曼昆:《经济学原理》(上),梁小民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25]曲福田、谭荣:《中国土地非农化的可持续治理》,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26][美]R.库特、T.尤伦:《法与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27][日]小林良彰:《公共选择》,杨永超译,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28][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唐日松等译,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
[29]杨小凯:《发展经济学——超边际与边际分析》,张定胜、张永生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30]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版。
[31]张合林:《中国城乡统一土地市场理论与制度创新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32]张慧芳:《土地征用问题研究——基于效率与公平框架下的解释与制度设计》,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33]张曙光:《博弈:地权的细分、实施和保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34]张五常:《佃农理论——应用于亚洲的农业和台湾的土地改革》,易宪容译,商务出版社2002年版。
[35]张五常:《经济解释》,易宪容等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36]张五常:《五常学经济》,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
[37]张晓山、李周主编:《中国农村改革30年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
[38]赵阳:《共有与私用——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经济学分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39]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国农业发展报告1995》,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版。
[40]周其仁:《湄潭:一个传统农区的土地制度变迁》,载文贯中《中国当代土地制度论文集》,湖南科技出版社1994年版。
(二)期刊
[1]曹泮天:《宅基地使用权隐形流转的制度经济学分析》,《现代经济探讨》2013年第4期。
[2]陈洪博:《城镇土地使用的双轨制及隐形市场》,《经济研究》1992年第3期。
[3]陈梅英、郑荣宝、王朝晖:《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进展与展望》,《热带地理》2009年第5期。
[4]陈锡文:《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几个重大问题》,《农业经济问题》2013年第1期。
[5]董兴志:《市场经济条件下隐形市场显形化探析》,《商》2012年第21期。
[6]樊纲:《灰市场理论》,《经济研究》1988年第8期。
[7]范怀超、陈涛:《城市隐形土地市场探讨》,《国土经济》1997年第4期。
[8]丰雷、蒋妍、叶剑平:《诱致性制度变迁还是强制性制度变迁?——中国农村土地调整的制度演进及地区差异研究》,《经济研究》2013年第6期。
[9]付青山、沈富春:《关于新时期土地隐形交易若干问题的分析与对策思考》,《国土资源导刊》2006年第6期。
[10]管清友、郝大明:《第四轮圈地潮袭来》,《资本市场》2013年第4期。
[11]郜永昌:《城市化进程中土地隐形市场法律规制研究》,《求索》2007年第10期。
[12]贺雪峰:《深圳土地利用的僵局与困境》,《中国老区建设》2013年第2期。
[13]黄少安:《关于制度变迁的三个假说及其验证》,《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14]黄少安:《制度变迁主体角色转换假说及其对中国制度变革的解释——兼评杨瑞龙的“中间扩散型假说”和“三阶段论”》,《经济研究》1999年第1期。
[15]黄少安:《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事实对“制度变迁主体角色转换假说”的证实》,《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16]黄贤金、尼克·哈瑞柯、鲁尔特·卢本、曲福田:《中国农村土地市场运行机理分析》,《江海学刊》2001年第2期。
[17]黄小虎:《关于农村非农用地进入市场问题》,《中国农村经济》1995年第2期。
[18]黄小虎:《进一步推进土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红旗文稿》2009年第15期。
[19]黄中显:《集体土地“隐形”市场的法律对策》,《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12期。
[20]冀县卿、黄季焜:《改革三十年农地使用权演变:国家政策与实际执行的对比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13年第5期。
[21]贾生华、张娟锋:《土地资源配置体制中的灰色土地市场分析》,《中国软科学》2006年第3期。
[22]金俭:《浅论土地隐形市场的法制化》,《法治论丛》1994年第3期。
[23]兰宜生:《国际灰市场的发展及其影响》,《国际贸易问题》2001年第4期。
[24]雷和平、刘永发:《城镇土地隐形市场亟需整顿》,《农业经济问题》1992年第7期。
[25]李怀:《制度生命周期与制度效率递减——一个从制度经济学文献中读出来的故事》,《管理世界》1999年第3期。
[26]李晓、徐友全:《集体建设用地隐性流转问题研究》,《中国土地》2005年第9期。
[27]刘圣欢:《集体所有制土地向城市房屋用地转换的制度分析》,《经济体制改革》2001年第6期。
[28]刘淑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与发展》,《经济与管理》2008年第10期。
[29]刘晓英、南灵:《城市土地隐形市场的浅要分析》,《特区经济》2005年第11期。
[30]罗迎新:《我国土地隐形市场的现状、危害及其对策》,《嘉应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31]倪绍祥、刘彦随:《区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及其可持续利用》,《农村生态环境》1999年第2期。
[32]聂辉华:《交易费用经济学:过去、现在和未来——兼评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管理世界》2004年第12期。
[33]钱忠好、马凯:《我国城乡非农建设用地市场:垄断、分割与整合》,《管理世界》2007年第6期。
[34]钱忠好、牟燕:《中国土地市场化改革:制度变迁及其特征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13年第5期。
[35]钱忠好、牟燕:《中国土地市场化水平:测度及分析》,《管理世界》2012年第7期。
[36]孙玉奎:《试探“隐形”土地交易》,《长白学刊》1992年第5期。
[37]唐丽娟:《浅析城市土地隐形市场状况及整改措施》,《交通科技与经济》2005年第1期。
[38]唐莹、王玉波:《土地财政驱动农村建设用地入市程度及区域调控政策》,《经济地理》2016年第2期。
[39]汪晖:《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征用:征用权与征地补偿》,《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2期。
[40]王万茂:《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资源配置的目标、原则和评价标准》,《自然资源》1996年第1期。
[41]王玉波:《农村建设用地入市影响土地财政区域效应》,《经济地理》2016年第5期。
[42]王玉堂:《灰色土地市场的博弈分析:成因、对策与创新障碍》,《管理世界》1999年第2期。
[43]文枫、鲁春阳、杨庆媛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进展》,《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第9期。
[44]文贯中:《市场机制、政府定位和法治——对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匡正之法的回顾与展望》,《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1期。
[45]吴晓燕、周京奎、王伟:《土地隐形流转、福利损失与市场模式选择——一个不对称信息框架下的博弈分析》,《广东商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46]吴易风:《产权理论:马克思和科斯的比较》,《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47]谢正峰、董玉祥:《我国城市土地优化配置研究演进与展望》,《经济地理》2011年第8期。
[48]徐勇:《地租理论与土地调控》,《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49]杨继瑞、任啸:《农地“隐形市场化”:问题、成因与对策》,《经济纵横》2002年第4期。
[50]叶玉国:《论土地隐形市场的表现、成因、危害和对策》,《杭州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51]易健雄:《论隐形市场行为及其影响》,《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52]张鹏:《奥运隐形市场行为基本法律问题辨析》,《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年第5期。
[53]张琦:《关于中国土地市场化的思考》,《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83期。
[54]赵森、何远山:《城市经济中的土地隐形市场初探》,《石油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55]中央党校课题组:《当前我国征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发展研究》2009年第4期。
[56]周建设:《埋伏式营销》,《企业管理》2005年第12期。
[57]周玲、杨钢桥:《土地隐形市场的经济学分析》,《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4年第1期。
[58]周其仁:《农地产权与征地制度——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重大选择》,《经济学》(季刊)2004年第1期。
[59]周雪光:《“关系产权”:产权制度的一个社会学解释》,《中国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2期。
[60]朱国华、李雪静:《隐形市场显形化理论研究:以衍生品市场为例》,《财贸经济》2008年第2期。
[61]朱明芬、常敏:《农用地隐形市场特征及其归因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1年第11期。
[62]朱有志、向国成:《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历史启示》,《中国农村经济》1997年第7期。
(三)学位论文
杜法峥:《天津市河北区土地隐形市场治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5年。
(四)报纸
[1]林毅夫:《有效市场也需要有为政府》,《金融时报》2013年11月27日。
[2]降蕴彰:《闲置宅基地入市试点在即 合规小产权房有望转正》,《经济观察报》2013年5月31日。
[3]吴喆华:《张家界以森林公园为名违规建设高尔夫球场:政府支持土地廉价》,《中国广播网》2013年6月29日。
(五)辑刊
刘宪法:《“南海模式”的形成、演变与结局》,《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2010年第8期。
二 英文类
(一)著作
[1]Jeffrey C.Williams,The Economic Function of Futures Markets,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2]N.Gregory Mankiw,Principles of Economicis,Chicago: The Dryden Press,1998.
[3]William A.Niskanen,Bureauracy and Representatiue Gouernment,Chicago: Aldine-Atherton,Inc.,1971.
(二)期刊论文
[1]Benabdallah S.,Wright J.R.,“Multiple Subregion Allocation Models”,Journal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uelopment,ASCE,Vol.1,1992.
[2]Demsetz.H,“Towards a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American Economic Reuiew,Vol.5,1967.
[3]Edward Vassallo,Kristin Blemaster and Patricia Wemer,“An International Look at Ambush Marketing”,Intellectual Property Journal,Vol.22,2009.
[4]George C.S.Lin and Samuel P.S.Ho,“The Sate,Land System,and Land Development Processes in Contemporary China”,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Vol.95,No.2,2005.
[5]Loren Brandt,Scott Rozelle and Matthew A.Turner,“Local Government Behavior and Property Rights Formation in Rural China”,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Vol.2,2004.
[6]P.O.Sullivan,P.Murphy,“Ambush Marketing: The Ethical Issues”,Psychology & Marketing,Vol.15,1998.
[7]Shouying Liu,Michael Carter and Yang Yao,“Dimensions and Diversity of Property Rights in Rural China: Dilemmas on the Road to Further Reform”,Worid Deuelopment,Vol.26,1998.
[8]Tomlin C.D.,Johnston K.M.,“An Experiment in Land Use Allocation with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Technical Papers ACSMASPRS Annual Conuertion,1998.
[9]T.Thien Thu,R.Perera,“Intermediate Levels of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Emerging Housing Market in Ho Chi Minh City,Vietnam”,Land Use Policy,Vol.28,2011.
[10]Wei Hu,“Household Land Tenure Reform in China: Its Impact on Farming Land Use and Agro-Environment”,Land Use Policy,Vol.3,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