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共 6 条记录

每页显示:
  • 中国土地资源配置中的隐形市场研究

    Study on the Invisible Market in the Allocation of Land Resources in China

    罗湖平

    2018-08-01

    978-7-5203-1946-1

    328千字

    47

    土地资源 资源配置 研究 中国

    本书在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下,沿着资源配置效率改进路径,系统考察中国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取向中的治理结构效率和制度环境效率状况,发现并尝试揭示中国土地隐形市场的形成机理及其生成规律;结合“接地气”式的社会实践考察,重新界定中国语境下的土地隐形市场概念,系统梳理其现实形态,并对特殊地域上尤为凸显的土地隐形市场形态及其形成机理进行实证分析;总结提出中国土地资源配置效率追求下“制度环境优化一治理结构优化一土地行政优化”的三阶优化路径、土地隐形市场双重效应下的疏堵结合路径以及土地行政分层分类实施下的刚柔相济路径,由此分层分类分阶段地推进中国土地隐形市场显形化。

  • 中国战略十二讲

    Twelve Lectures on Chinese Strategy

    门洪华

    2021-03-01

    978-7-5203-7783-6

    253千字

    51

    国家战略 研究 中国

    中国崛起与世界转型并行,推动新的战略时代展开,中国战略走向成为世界的关注重心。本书从这一背景出发,立足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视角,着眼于中国国家战略体系的建构,从国家战略、地区战略和全球战略三个维度,深入剖析新时代中国面临的国家建设目标、外部环境激变和全球战略使命,探究中国如何基于战略思想创新,积极塑造战略机遇期,在对外开放、国家安全、“一带一路”、地区合作、全球治理等领域实现战略优化,积极应对处于演变中的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从而展现并引领读者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多彩图景,清晰勾勒出以融入-变革-塑造为核心支柱的新时代中国战略框架。本书系上海市教委本科重点课程、同济大学创新创业优质课程、同济大学精品通识课程《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配套教材,可供政治学、战略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的教学研究和相关部门决策参考之用。

  • 中国共产党国家文化安全战略

    National Cultur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孙宁

    2016-08-01

    978-7-5161-8907-8

    203千字

    59

    中国共产党 文化 国家安全 国家战略 研究

    本书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国家文化安全负有不可推卸的重大使命和领导责任破题,梳理了党的历代领导人在国家文化安全思想上的理论发展脉络,聚焦我国当下文化安全状况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设先进文化视域下中国共产党的国家文化安全战略对策,强调文化安全重在建设,只有先进的文化才是安全的文化。对建设文化强国和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中国海外投资国家风险评级报告.2020(英文)

    Report of Country-risk Rating of Overseas Investment from China(2020)

    张明 王碧珺

    2020-06-01

    978-7-5203-6707-3

    201千字

    43

    海外投资 风险评价 研究报告 中国 2020 英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海外投资国家风险评级体系(CROIC)从中国企业和主权财富的海外投资视角出发,构建了经济基础、偿债能力、社会弹性、政治风险、对华关系五大指标共42个子指标,通过大量数据量化评估了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方面面临的风险。2019年评级报告共包含57个国家,2020年评级将其扩充至114个国家。新增的57个国家包括14个发达国家和43个发展中国家,涉及亚洲、欧洲、非洲、南美等地区。特别分析了2020年中国海外投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风险评级结果。本评级体系试图通过提供风险警示,为企业提高海外投资成功率提供参考。

  • 科技政策透镜下的中国

    China under the Len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李侠

    2020-06-01

    978-7-5203-6399-0

    238千字

    11

    科技政策 研究 中国

    所谓的政策透镜是指:由于政策制定的理论、方法与流程已经很成熟,把政策制定的五阶段模型整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政策检测工具,用来分析不同阶段、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政策,根据所要分析的政策的具体目标展开分析。政策透镜可以大限度地放大政策的问题域及其内在机理,能及时地发现问题,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信息,从而实现政策制定者与受众之间的广泛联系,以及信息的及时反馈,并为防止政策在各个环节出现偏差提供一种预警机制和潜在的纠偏机制,最终为科技政策质量的提升服务。基于这个目的,笔者把该书取名为《科技政策透镜下的中国》,主要目标有两个:其一,用政策透镜审视当下中国各主要科技领域的各项具体政策,揭示其利弊得失,以尽新时代公民之责任;其二,政策透镜越完善,对政策制定流程的合理化以及质量提升的帮助越大。由于政策问题的异常复杂性,普通人已经无法全面理解政策,而政策透镜的放大作用有助于公众理解政策并在运行中减少其运行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政策越清晰质量也越好。科技政策自其诞生以来(从1963年正式命名算起),距今也不过57年的历史,这也就意味着作为检视工具的政策透镜,本身仍很不完善,这需要有更多的学者与专家投身到这个领域,构建与完善透镜的架构与精准度,并借助于政策透镜为社会提供更准确与清晰的政策内容的解释与说明工作。  基于上述理念,《科技政策透镜下的中国》利用政策透镜检视了中国四个领域内的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政策,既包括议题的设置、工具的选择,也包括政策执行以及评价等。这四个领域主要包括文化、科技评价、人才及产业。每个领域内的政策分析包含了政策的各个阶段或侧面的问题,希望通过多个视角去对一个领域的问题进行细节放大,从而达到清晰理解这个领域的目的,并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执行、反馈、评估提供客观独立的意见。

跳转共2页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