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高群
2018-09-01
978-7-5203-2841-8
228千字
蔬菜产业 产业发展 研究 中国
本书给出了一种新的评估鲜活农产品调控政策效果的方法,并构建了涵盖蔬菜全产业链的政策发展与效果评价体系。本书主要内容为:系统梳理了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具体内容和演变轨迹,从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两个维度解析了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影响因素;基于事件分析法与目标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评估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对市场价格的作用效果;基于差分模型展开年度产业调控政策对蔬菜市场价格影响的案例分析;在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国际观察与先进市场化手段借鉴吸收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蔬菜产业调控的政策选择。
罗湖平
2018-08-01
978-7-5203-1946-1
328千字
土地资源 资源配置 研究 中国
本书在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下,沿着资源配置效率改进路径,系统考察中国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取向中的治理结构效率和制度环境效率状况,发现并尝试揭示中国土地隐形市场的形成机理及其生成规律;结合“接地气”式的社会实践考察,重新界定中国语境下的土地隐形市场概念,系统梳理其现实形态,并对特殊地域上尤为凸显的土地隐形市场形态及其形成机理进行实证分析;总结提出中国土地资源配置效率追求下“制度环境优化一治理结构优化一土地行政优化”的三阶优化路径、土地隐形市场双重效应下的疏堵结合路径以及土地行政分层分类实施下的刚柔相济路径,由此分层分类分阶段地推进中国土地隐形市场显形化。
魏后凯
2018-03-01
978-7-5203-1794-8
201千字
三农问题 研究 中国
该文集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乡发展一体化智库《研究专报》(2016)汇集而成,学者们在大量实证调查的基础上,从不同维度和专业视角,对中国“三农”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其中,对某些重要的、热点的问题,进行了专题性研究,兼具理论研究与政策分析的特点。在体现学术研究原创性、前沿陛的同时,也展现了社会科学研究国家队的建言献策作用。这本研究成果出版,对“三农”研究机构、地方政府和高等院校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李学桃
2015-12-01
978-7-5161-6967-4
398千字
土地所有权 研究 中国 1905~1949
鸦片战争以来,土地公有思想勃兴。此后,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与梁启超开展了土地国有论战。论战结束后,无政府主义者继续阐发土地公有的思想;革命党人的土地国有思想则出现分化,孙中山晚年最终提出“耕者有其田”的思想。国民党继承了孙中山土地国有的思想,“第三党”则在继承的同时,还提出由土地“农有”向土地国有过渡的方案。1935年,阎锡山提出土地村公有的主张,引起土地公有与土地私有思想的大讨论,也出现了以土地农有为过渡、最终实现土地国有的思想。抗战爆发前后,土地农有思想兴起;此后,国民党的土地问题专家与学者也提出土地农有的主张。这些主张,不仅强调实现土地农有,还包含在土地农有基础上或开展合作经营或最终向土地国有过渡的内涵。
北京物资学院城市农产品流通研究所,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
2015-04-01
978-7-5161-5596-7
443千字
城市 农产品流通 流通产业 产业发展 研究报告 中国 2014
“无农不稳。”农业,是人类的命脉。无论古今中外,都是事关世界上每个国家生存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业和其他产业相比,属于弱势产业。农产品是由农民这个弱势群体生产又覆盖每个人日常生活的特殊商品。群众对食品安全和价格的稳定性要求很高,这是完全正常的。因此,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和骨干产品批发市场是具有公益性的设施和市场。世界上发达的经济体都高度重视农产品的流通和基础设施建设。他们在国内生产有政策支持、出口有补贴、进口有国内技术标准和价格保护。美、欧、日等西方国家的政府从中央到地方都以多种方式由财政投资建设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和批发市场,同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与企业的作用,引领并主导农产品流通健康发展和市场供应稳定。出于对市场经济认识的片面性,我们一度把为数众多的农产品流通和批发业态几乎全部交给了市场,然而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难以满足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我们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领域抓得既稳又好,但是,在小商品领域却带来市场不稳,出现了“姜你军”、“蒜你狠”、“豆你玩”的调侃。当前,在国家更加重视民生的时期,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不断提高,“柴米油盐酱醋茶”自然就成了每天都会出现在生活中的“国家大事”。我国是农产品生产大国,蔬菜、水果、水产品及部分肉类等农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这么大产量的农产品最终要依赖流通才能实现其价值。城市农产品流通体系是影响农产品流通成本和效率的关键和重点。我国农产品流通成本高、流通效率低的问题与城市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完善有很大关系。目前我国设市城市有660个,其中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特大型城市3个,500万—1000万人口超大型城市20多个,100万—500万人口大城市则有数百个。因此,建立完善的城市农产品流通体系已成为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成为社会资源的决定性配置手段,城市农产品流通逐渐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主导,农贸市场、菜市场以及连锁超市为城市农产品零售主渠道的流通网点。与此同时,城市农产品流通企业的组织形式呈现出多元化和规模化的特点,质量安全和品牌意识逐步增强。简言之,我国农产品流通基本上形成了以批发市场、集贸市场、连锁超市为主要渠道,以农民经纪人、运销商贩、中介组织、加工企业为主体,以产品集散、现货交易为基本流通模式,以原产品和初加工产品为营销客体的基础流通格局,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但在城市农产品流通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一些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区位分布不合理、功能趋同;农产品流通环节保鲜手段落后,冷链运输占比低,缺乏品质标准化,难以实施行之有效的质量安全监管;专业化的农产品物流企业少,运营成本高等。近期,商务部与国家相关部委连续发文推动公益性农产品基础性设施和重点骨干批发市场的建设,表明了国家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又会同北京物资学院联合组建了“中国城市农产品流通研究所”,并完成了首个研究成果《中国城市农产品流通发展报告(2014)》。这些都让我们看到,我国农产品流通领域建设,正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路上,迈着坚实的步伐大踏步前进。消费者满怀期待。希望这些研究成果,最终惠及全体消费者!2014年12月1日于北京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