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姚望
2016-01-01
978-7-5161-7455-5
206千字
农民利益 研究 中国
本书探讨了转型期中国农民非制度化表达的主要表现,阐述了非制度化利益表达的危害,深刻分析了非制度化利益表达产生的原因,并从完善与拓展农民利益表达渠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等方面,提出了构建和谐、减少或防正农民非制度化利益表达的措施。
邓大才
2020-11-01
978-7-5203-6798-1
258千字
三农问题 研究 中国
作为一个“三农”大国,农民问题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热点。国内外学者对于农民问题的研究著作汗牛充栋,概括起来分为两大学派: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理性小农学派,以马克思为代表的集体化学派。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农民无法依法个人解决自己的问题,必须走集体化、合作化的道路。21世纪初,中国“三农”发展到一个瓶颈,“三农”问题的矛盾越来越多,本书作者从农民与社会、农民与市场、改革传统农民以及研究农民学的方法四个方面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缓解这些矛盾的看法。这些看法不是从政策角度来研究“怎么办”,而是从事实层面讨论和解决中国农民面临的实际问题。
苗珊珊 许增巍 徐永金
2015-08-01
978-7-5161-6804-2
193千字
粮食问题 研究 中国
粮食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粮食安全直接影响其他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国际粮食安全形势严峻,全球正面临着30年来最为严重的粮食危机。中国是人口大国,粮食安全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由于我国粮食价格出现了频繁且剧烈的波动,粮食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导致生活成本不断提高,进而影响不同层次主体的福利变化。第一,采用定性分析法考察我国粮食生产现状及主产区、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粮食产量、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价格的变动趋势。在分区基础上,建立了粮食供给和需求模型,估计三大区域粮食供给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和价格需求弹性,在对三个产区粮食供给和需求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借鉴Minot和Goletti(2000)提出的农作物价格变动的福利效应模型,对我国三大区域粮食价格波动中的福利效应进行测算和分解。第二,对粮食价格波动中微观主体农户福利效应的变动进行量化分析,考察城镇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粮食价格波动的福利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粮食价格波动对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不同影响及其机理,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第三,考察农户对粮价波动的行为响应,探讨粮食价格波动—农户福利变化—农户种粮行为这一链条的作用机制,测算农户短期和长期对价格、成本、单产纯收益等因素变化刺激反应的灵敏程度,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价格与收益因素对粮食作物的影响,分析粮价波动对农户种粮积极性的影响。第四,在理论探索和实证分析基础上,考察粮食价格波动原因,分别探讨封闭与开放条件下技术进步导致粮食价格波动的内在机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农产品贸易政策的不断放开,我国粮食进出口量大大增加,本书分析关税变动对政府、消费者和生产者等不同主体福利变动的影响。最后,对政策调控的有效性进行分析,考察政府调控粮食价格波动的手段(或选择组合)及各种调控手段的有效性;设计不同的政策模拟情景,考察区域补贴政策、粮食直补、财政投入政策等对区域政府粮食行为和农户生产行为及其粮食供给的影响,探讨政府调控政策的激励强度和调控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下调控政策优化的途径和方案。
北京物资学院城市农产品流通研究所 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城市农产品流通研究所
2021-04-01
978-7-5203-8003-4
315千字
城市 农产品流通 流通产业 产业发展 研究报告 中国 2020
《中国城市农产品流通发展报告(2020)》由北京物资学院农业物流研究所与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共同策划,由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协助调研,北京物资学院组织专家撰写完成,是我国第一套全面系统成批次研究城市农产品流通问题的专业研究报告。本报告主要由第一章至第六章的6个专题报告、第七章至第十章的4个东北主要城市农产品流通研究报告组成。
邓国取等
2015-08-01
978-7-5161-6365-8
376千字
农业 自然灾害 风险管理 研究 中国
本书主要由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相关理论评述、农业巨灾风险影响分析、农业巨灾风险分散研究和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设计四个大的部分总计十章构成。第一部分是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相关理论评述。农业巨灾是一个全球共同面临的难题,我国农业巨灾长期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尽管我国正在积极探索农业巨灾风险分散管理,但还是存在许多问题。农业巨灾是一个相对事件,结合国内外通行做法,采用专家咨询法,在调研231个有效样本后认为,基于受灾农户、农业保险公司或政府的农业巨灾度量标准分别是一次性灾害累计损失超过其总资产、赔付能力和GDP的50%、30%和1‰的为农业巨灾,否则就是一般性农业灾害。本书是从宏观视角对农业巨灾风险分散进行研究,所以采用了年度农业自然灾害损失超过当年GDP的1‰就视为农业巨灾。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又称农业巨灾风险转移,是农业巨灾风险处理的一种选择方式。一般情况下,发生农业巨灾后,农户可选择风险降低、风险自留和风险分散三种方式进行风险处理。农业风险分散方式主要有财政救助、社会捐赠、农业保险和再保险、巨灾准备金和巨灾金融衍生产品等。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是指涉及政策、市场、风险转移工具等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具体地说是农业巨灾风险管理主体为了减轻农业巨灾损失,依照国家政策和市场条件,将农业巨灾风险合理地在保险市场、资本市场和政府之间进行分散的机制。第二部分是我国农业巨灾风险及其影响系统分析。首先对我国农业巨灾情况进行了系统描述,主要包括历年农业巨灾直接经济损失及占GDP的比例等情况、历年农业巨灾主要灾种直接经济损失情况、历年农业巨灾其他情况,如受灾人口、死亡(含失踪)人口、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和农作物成灾面积等,并且总结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的特征。其次,利用投入产出模型从损失量角度对农业巨灾损失进行评估分析,结果表明:农业巨灾对我国的GDP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并不大;农业巨灾的关联损失与直接损失同等重要;由农业巨灾引起的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部门总产出的损失占农业巨灾损失的92.68%,其关联损失与直接经济损失相当;农业总产值损失对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产业部门的影响有所差异,对制造业的影响最大。最后,以GMM模型为基础,利用我国1949—2013年农业巨灾直接损失的数据,在对面板数据处理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回归分析,研究了我国农业巨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一是教育水平、健康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和贸易开放度对经济发展总体为正影响,但影响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政府预算和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总体为负影响,并且影响显著,唯一有点差异的是政府预算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不太显著。二是总体看来,我国农业巨灾对GDP影响为正但并不显著,旱灾对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负影响,洪灾对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影响,地震对GDP、农业和服务业为负影响,台风对GDP和服务业为负影响,但并不显著,台风对工业发展产生正影响,对农业发展产生负影响。第三部分是我国农业巨灾风险分散研究。首先,对我国农业巨灾风险分散现状进行了分析。刻画了包括我国防灾减灾法律和规划、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农业保险和再保险、巨灾准备金和防灾减灾国际合作等在内的政策;总结出了财政主导模式、财政支持模式和多层次分析分散等我国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历史模式演变;在描述我国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情况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存在着农业巨灾损失总体补偿很低、农业巨灾风险分散主体分散比例不尽合理、农业巨灾风险分散主体风险分散方式增长差异较大、农业巨灾风险分散的主体不足等问题。其次,我国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拟合分析及责任测算。根据我国目前农业巨灾风险分散的现状,建立巨灾损失救助金额和农业巨灾损失、财政支出、农业保险和社会救助之间的拟合模型,刻画出它们的数量关系,研究表明:虽然农业巨灾损失的影响较大,但两者也没有呈现明显的线性关系,这说明我国每年财政救灾支出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稳定机制;社会救助水平与国家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只要国家经济保持稳定的增长,再辅以制度的完善和社会文化的引导,社会救助在农业巨灾面前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我国农业巨灾保险相对于发达国家,赔付额所占经济损失比例过低,即使在我国农业巨灾总救助金额中也不占主导地位,说明我国的农业巨灾保险业水平很低,但也看到其迅速增长的潜力。假定在目前的理想状态下,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再保险和准备金在农业巨灾分散中的责任进行测算,结论是在现在的农业保险政策下,当农作物投保率达到80%、保障水平为70%时,我国农业巨灾的保障水平为:1.6×保费收入+650亿准备金+ 500亿社会救助。如果保费收入为估算的平均值550亿元,则总体保障水平可达2000亿元,按照2013年的灾害损失总额5000亿元来计算,保障水平为40%。相对于发达国家的80%以上的灾害损失保障水平,我国的保障水平还是较低,但考虑到我国的自然条件、人口总量、人均经济状况等因素,这样的保障水平基本上是一个较为理想的状态。最后,我国农业巨灾风险分散行为分析。本书以三家农业保险企业的72个营销服务部或代办处作为调研样本,实证分析了农业保险企业参与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共生合作动因、共生合作方式、互动关系、共生合作满意度和共生合作效益等,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研究了农业保险企业参与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共生合作的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农业巨灾风险分散环境、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意识、农业巨灾风险分散能力和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方式等对农业保险企业参与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共生合作的行为选择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合作伙伴特质、互动关系和信用制度等对农业保险企业参与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共生合作的行为选择有影响,但不显著。另外,本书以河南省洛阳市、陕西省咸阳市、湖北省孝感市和浙江省金华市的12个县(市) 的36个自然行政村的655个农户作为有效样本,实证分析了受灾农户参与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共生合作的共生合作动因、共生合作方式、共生合作密切程度、共生合作满意度和共生合作效益等,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研究了受灾农户参与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共生合作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业巨灾风险分散环境、受灾农户特征、农业巨灾风险分散能力、互动程度与依赖程度、风险分散方式对受灾农户参与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共生合作的行为选择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意识、农业巨灾风险分散经济效益、合作伙伴特质对受灾农户参与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共生合作的行为选择也有显著的影响。第四部分是我国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共生机制设计。首先,基于生物学中的“共生”视角,以共生理论为基础,强调应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共生系统,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共生系统是由共生单元、共生关系和共生环境三要素所构成。其次,通过对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共生行为模式和组织模式演进分析,指出我国农业巨灾风险共生行为模式除了完善现有的建立在信誉和政策基础之上的财政拨款、社会救济、保险补贴、税收优惠等行为外,更应该通过契约和股权建立农业巨灾风险互惠共生行为模式,并指出演进路径;我国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共生组织模式应该向连续共生模式和一体化模式发展,实现共生组织由“虚拟共生组织”向“实体共生组织”转变。最后,我国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共生机制和路径设计,认为该机制由共生政策机制、共生组织机制、共生行为机制和其他共生机制四个部分构成,强调结合我国农业巨灾风险及分散现状,综合共生理论和路径依赖理论,设计了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实现路径。 关键词:农业巨灾;农业巨灾风险;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设计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