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图书详情

首页

英文文献

我的书架

共 77 条记录

每页显示:
  • 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的生产效率研究

    Research on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Low Carbo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China

    田云

    2018-08-01

    978-7-5203-2503-5

    200千字

    18

    节能 农业经济发展 生产效率 研究 中国

    本书以低碳农业生产率为切人点,围绕其时序演变规律、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机理展开了系统性探索。研究发现:我国低碳农业生产率增长总体偏慢,且主要依赖于农业前沿技术的进步而非农业技术效率的改善;同时呈现较为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即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目前地区差距正逐步缩小并表现出分散化的区域集聚特征。影响我国低碳农业生产率变化的因素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但与产业结构调整关联不大;而生产实践中的低碳农业技术采纳与否主要受户主个人特征影响。在推进低碳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宏观政策体系与中观协同机制的构建与完善,也需关注农户低碳农业生产技术的选择偏好。

  • 中国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回顾与展望

    张清勇

    2018-12-01

    978-7-5203-3823-3

    60千字

    16

    农业用地 土地征用 土地制度 体制改革 研究 中国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在征地领域面临严峻挑战,征地制度改革亟待推进。本报告利用1949年以来历次征地法律法规制定过程的大量文本以及对立法关键人物的访谈记录,深入征地制度的变迁过程,回顾中国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的经过,探讨影响征地制度变迁的力量,讨论征地制度改革遭遇的阻力,对1999年以来三轮征地制度改革的进展进行描述和评价,比较细致地探讨了自2015年以来迄今仍在推动的新一轮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试点,并提出了让征地制度朝着改善的方向改革的一系列政策建议。

  • 中国“三农”研究.第四辑

    Agricultural,Rural and Peasant Studies in China No.4

    魏后凯,杜志雄,崔红志

    2020-07-01

    978-7-5203-6738-7

    261千字

    5

    三农问题 研究 中国

    该文集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乡发展一体化智库《研究专报》(2019)汇集而成,学者在大量实证调查的基础上,从不同维度和专业视角,对中国“三农”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其中,对某些重要的、热点的问题,进行了专题性研究,兼具理论研究与政策分析的特点。在体现学术研究原创性、前沿性的同时,也展现了社会科学研究国家队的建言献策作用。该文集的出版,对“三农”研究机构、地方政府和高等院校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冲突演变机理与治理机制研究

    杨磊

    2018-09-01

    978-7-5203-2664-3

    201千字

    7

    城市土地 土地管理 研究 中国

    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冲突现象十分普遍。学术界对土地冲突进行了广泛研究,鉴于中国农村土地产权的属性,产权理论是解释土地冲突根源的重要基础。田野调查表明,土地冲突有一个发生、扩散和转化的演变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与集体土地产权的模糊性有关,还与基层政府治理的情景有紧密联系。本书在产权理论的基础上,将治理因素融入土地冲突的分析中,构建起一个“产权一治理”相融合的制度分析框架,以土地冲突演变为“明线”,阐述基层政府、农民等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以基层政府的治理机制为“暗线”,厘清不同治理技术和手段在土地冲突演变中的作用机制,既解释了土地冲突演变的规律和特征,又呈现了基层政府在土地开发中的行为逻辑。

  • 中国转型期农村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王贤斌

    2016-03-01

    978-7-5161-7489-0

    226千字

    4

    农村 社会救济 研究 中国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与转轨,我国农村贫困问题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并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作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网”,农村社会救助对于改善农民生活、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公平、实现社会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书在实地调查和文献解读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实证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共性与特性分析相结合等方法,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我国转型期农村社会救助问题作一系统探讨,以期为完善农村社会救助政策、提高农村社会救助成效提供些许有益建议。全书共分为五章,其逻辑架构与简要论述如下:第一章为导论。本章首先阐明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对社会救助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就当前学术界关于农村贫困及其社会救助的研究文献进行简要的梳理与评析,介绍了本书的研究方法和相关实证资料的来源,同时说明了本书的研究思路与新意。第二章为社会救助的理论基础与农村贫困现状。本章系统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救助观和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关于社会救助指导思想的最新发展,并就转型期我国农村贫困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阐述与分析,以为我国农村社会救助政策的发展与完善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救助观涵盖广泛,涉及现代社会救助的基本内容。在实际探索中,他们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立足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从人的实际生活需要入手,对社会救助的基本观点进行了论述。在马克思主义社会救助观中,社会救助政策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对推动我国现阶段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多种有效救助措施,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大幅度缩减了农村贫困人口,但当前我国农村贫困问题依然存在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本章论述了农村贫困人口的规模、构成和空间分布,又着重分析了农村贫困问题的产生机制。研究认为,社会转型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政策与制度的变革是农村贫困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对农村贫困人群实施救助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应充分利用社会转型这个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农村社会救助事业。第三章为中国农村社会救助政策的实践与评析。本章首先简要阐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扶贫开发政策、五保供养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教育救助制度的发展过程,重点分析各个救助项目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弊端,并结合具体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鉴于农村低保制度在农村救助政策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本章从保障资金、保障对象、保障标准、退出机制、法律法规和组织保证等方面对这一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析,并提出应通过建立农村低保资金的筹措机制、加快农村低保制度的立法与配套改革、完善农村低保对象的甄别机制、合理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健全农村低保退出机制等方式来加以改进。同时,本章提出政府应注重农村社会救助政策的科学化、系统化、法制化和规范化建设,确立现代救助理念,提升公众救助意识,充分发挥救助对象的主体性作用,做好救助对象扩大后的认定工作,培育救助工作的多元化主体,合理界定各救助主体的权责,健全救助工作的评估与管理机构,建立综合性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在保障农村贫困群体基本生活的基础上,突出其发展性需求,彰显救助工作的人文关怀。第四章为农村社会救助的非政府组织介入。在如何消除农村贫困方面,本章提出非政府组织应积极参与农村社会救助。作为农村社会救助工作的重要社会主体,非政府组织在补充救助资金、提高救助效率和满足救助多样性需求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并且其救助模式也具有多种类型。由于我国非政府组织介入农村社会救助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地方,主要包括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运行经费短缺、专业人才匮乏、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其原因在于非政府组织的社会认可度和公信力较低、没有法律地位、自身结构不够合理,以及运作模式也不够成熟,因此我们应树立正确的理念与价值观、理顺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推进相关的法律体系建设、建立非政府组织救助应对机制、加强非政府组织的自身能力建设,以推动非政府组织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社会救助中的积极作用。第五章为完善我国农村社会救助面临的境况与对策。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章从整体性角度对如何完善我国农村社会救助政策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我国现阶段在经济、政治与社会条件以及实践经验等方面为农村社会救助政策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有利的因素,但由于受经济生活条件和社会发展程度的制约,我国现行的农村社会救助政策在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都面临着一些困境。为充分发挥农村社会救助保障农民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的重要作用,本章提出了实施农村社会救助的目标要求与基本原则,并从优化救助资源的供给系统、注重救助体系建设的衔接配套、健全救助管理体制与工作机制、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推进农村社会救助的法制化进程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研究表明:在社会转型期,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但其内容体系尚不完善、运行成效还有待提高,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社会救助政策体系意义重大,并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各级政府要确立的公平为核心的价值取向,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农村社会救助,以共同推进农村社会救助政策的发展与完善,提高农村社会救助的实施成效。 关键词:农村贫困 社会救助 政策体系 问题 建议

跳转共16页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