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刘志明 李鸿训 杨斌艳
2017-06-01
978-7-5203-0678-2
148千字
不发达地区 旅游业发展 研究报告 中国
扶贫减贫是个世界级问题。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扶贫减贫事业,不仅关系上亿国人的生活与命运,其经验和教训也有着全球性意义。过去的三十多年,中国的扶贫减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解决了两亿多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联合国提出的将贫困水平在2015年之前降低一半的千年发展目标,在世界各国中,人口多、底子薄的中国率先完成了任务。这也为全世界各国的扶贫工作带来有益的经验。联合国《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显示,中国极端贫困人口比例从1990年的61%,下降到2002年的30%以下,率先实现比例减半。2014年又下降到4.2%,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政府为缓解农村贫困问题所做出的种种决策和取得的杰出成就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赏,也为其他国家的扶贫工作做出示范。中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和政策举措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一,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扶贫开发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建设强化扶贫机构,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加强监督力度。做到扶贫资金用之有效,真正地用在贫困地区民众身上;第三,国家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与“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措施,全面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广大贫困群众受益良多;第四,国家不断加大科技扶贫的工作力度,致力于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普及农业科学知识,有效地改变了贫困地区落后的生产方式。但总体来看,我国的贫困形势依然严峻。云南、贵州、广西、河南、四川等省、自治区的贫困人口都超过了500万。虽然整体的贫困发生率下降,但部分省、自治区的贫困发生率仍在15%以上。而贫困人口分布的区域大多比较分散,对于扶贫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在这种大背景下,因地制宜,精准扶贫就成为新时期扶贫的主导方向与发展策略。精准扶贫是与粗放扶贫相对的概念,其实质就是将扶贫的政策和资源真正落实到贫困人群身上。而旅游扶贫则是产业扶贫和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贫困地区大多处于连片山区、有非常优质的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在我国832个国定贫困县中现有397个4A级和5A级国家风景名胜区。迄今为止,已有一批贫困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脱贫致富。2016年国务院出台的《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将旅游扶贫作为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强调要依托贫困地区特有的人文资源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而国家旅游局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提出:到2020年,要通过引导和支持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使约1200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这代表着旅游产业在脱贫攻坚战中的重要的产业地位。旅游扶贫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依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由于人们所处位置和看问题角度的不同,往往难以形成共识,在推广过程中,也不免出现诸多偏差。这也成为阻碍旅游扶贫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此,有必要组织跨行业、跨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政府部门、旅游企业的人士参与对旅游扶贫发展的全面研究。通过总结国内外的各种案例、各地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探索我国旅游扶贫发展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形成旅游扶贫的全面评价体系,把软硬件评价有机集合起来,推动旅游扶贫进入良性发展轨道。本书是构建中国旅游扶贫发展指数的首次尝试,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扶贫开发服务有限公司、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新华指数等机构及相关专家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编者2017年4月2日
中国—东盟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2018-03-01
978-7-5203-4157-8
181千字
自由贸易区 区域经济发展 研究 中国、东南亚国家联盟
本刊围绕中国—东盟研究领域,重点关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致力于中国-东盟理论研究与政策分析的有机融合,一年四辑(季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辑设置了特稿、国别研究、政治政策、会议与文献等栏目,对相关领域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观察、研究与展望,并提出了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王钰
2020-07-01
978-7-5203-1686-6
208千字
中国经济 经济增长 关系 经济结构 研究
本书首先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增长过程进行系统分析,依据中国制度变迁的时点和经济周期的划分,将中国经济增长阶段进行切分,并重点对1992年以来的经济增长基于供给结构进行了分解,目的在于探究中国经济平稳增长的机理、过程和结果。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4年进行分税制改革、金融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后,中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平稳的增长阶段,获得了10%以上的平均增长速度。但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国内经济增长减速,结构性问题凸显。从供给结构的角度,经过系统研究,分析了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得出以下五点主要结论。(1)与改革开放前相比,中国经济增长的平稳性先表现为波动性降低,再分周期逐步表现为增长获得了稳定的趋势。国际金融危机后,经济增长从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向主要依靠投资驱动转变。(2)通过对中国经济增长机制的分析发现,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是在经济分权制度激励下地方政府、企业形成投资偏好后博弈均衡的结果,而非一般均衡的产物。地方政府在乘数—加速原理作用下,企业在“干中学”和“模仿—套利”机制作用下,形成较强的投资偏好,并在财政政策的直接参与和货币政策的协同下,促进投资不断增加。但从长期看,由于资本本身具有投入的不可逆性以及资本快速深化会带来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作用,无论从微观角度还是宏观角度看,过度投资的结果都将导致“投资悖论”现象的出现。(3)从供给结构角度侧重分析了1992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可以明显地发现,虽然随着经济的平稳增长,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就业结构的调整明显慢于增加值结构的调整,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改进较快,可以有效地支撑未来产业结构调整,而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效率改进则相对较慢,可能会影响未来三次产业的进一步优化。从不同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看,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但其投入的增长率明显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表现出粗放的特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虽然呈现一定的波动状态,但从不同产权组织形式的工业企业技术进步的情况看,技术进步是正的。而通过对技术进步来源的分解发现,技术进步主要来源于规模和效率,缺乏纯技术进步,说明没有发生创新驱动。(4)在未来向创新驱动转变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利用信贷扩张引诱投资,导致物质资本跨期错配,使局部产能过剩,金融危机后,随着外需的大量减少,有整体性产能过剩的趋势;投资的“干中学”招致了模仿套利和过度竞争,压抑了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在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过程中,缺少创新型人才产生的机制和环境,使创新基础薄弱。(5)中国选择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其合理性和进步性,扩大了经济主体的经济自主性,也是追赶型国家受初始要素禀赋的制约、突破“贫困陷阱”的要求,是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中间过程。由于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不完全和不均衡,后端的产品市场的市场化进程较快,前端的要素市场仍未从计划经济中“脱胎”,处于指令或半指令状态,同时市场化改革快于市场的制度和机制建设,在不健全的制度和不完善的市场中,地方政府有机会利用生产要素市场,扭曲要素价格,使要素偏离市场机制而配置。此外,在可竞争的市场中,引入“竞争机制”却缺少规范的竞争秩序,使市场的协作性降低,恶性竞争加剧,使过度进入的企业被压制在极小的利润空间中,古典式竞争的结果是产业集中度降低,企业技术创新受阻。因此建议:未来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和机制建设,协调人力资本投资和物质资本投资的关系,加强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宏观调控的能力和水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供给结构,使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本书是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正确处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研究”(12&ZD038)和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对中国不同发展阶段减排目标的碳排放权分配机制研究”(14BJL1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并感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促进高校内涵发展定额学术骨干培养计划——后备学科带头人项目的资助。
郑新立 江小涓
2018-09-01
978-7-5203-2778-7
596千字
工业经济 中国 文集
本书是对中国工业经济学会知名学者的生平、求学经历、著作、论文以及学术观点等内容的介绍,包括吴岐山、戴伯勋、张一民、金祖钧、邬义钧、吴家骏、李悦、赵国良等人。
刘国新
2015-04-01
978-7-5161-5939-2
258千字
城市化 制度建设 研究 中国
城镇化是一个人口、社会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动的伟大历史过程,我国正处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过程中,如何完成和走好这一历史过程是摆在全国人民以及广大专家、学者面前的一个艰巨任务。城镇化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发展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制度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城镇化从本质上说,是在现实的制度选择所赋予的制度约束框架内对人口、土地、劳动和资本等经济要素进行再整合并逐步向城镇集聚的过程。当相关的制度内容与城镇化发展要求同步,亦或超之于前时,就会推动和加速城镇化的发展,反之,则会延缓甚至阻碍城镇化的发展。因此,对存在缺陷的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相关制度及其内容进行创新,就成为了当前实现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为避免研究中的泛泛而述,本书选择了以回顾和考察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制度变迁为起点,以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经验教训和制度启示为借鉴,以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趋势为基本价值取向,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在分析和研究中,主要选取了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为研究和创新的重点。这主要是因为,土地制度创新是实现我国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的基础和前提,农民只有摆脱了土地制度对其人身自由的束缚,有了离开土地的自由裁量权和自由选择权,才有可能向城镇地区转移,实现农民市民化;户籍制度创新是顺利实现我国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的核心所在,城镇化的核心因素是人,没有人,城镇化就无从谈起;就业制度创新是实现我国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的关键,农民离开了土地,进入了城镇,能否在城镇中安定下来,关键就取决于能否在城镇中找到维持其本人及其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工作岗位;社会保障制度创新是实现我国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目标的制度保障,没有适合农民市民化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市民化的进程必然要受到阻碍。只有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农民市民化的社会保障制度,给其以真正的市民待遇及制度保障,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农民市民化的后顾之忧,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第一章主要是阐述城镇化和制度的概念及相关理论,以厘清这些概念在本书研究中的具体含义。并对马克思、恩格斯在城镇化发展与制度关系问题上的主要思想,对以往西方学者和国内学者关于中国城镇化制度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和归纳总结。属于基础理论部分。第二章主要是从制度角度回顾我国所走过的城镇化道路,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阶段性和具体制度变迁的过程及制度绩效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明确现存制度的缺陷和不足。属于纵向分析问题部分。第三章主要是对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的制度经验和主要经验教训进行考察和总结,以期对我国城镇化在进一步发展中查找、弥补制度不足,推进制度创新有所启示。属于横向考察、借鉴部分。第四章主要是从分析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出发,明确城镇化发展的未来价值取向和基本创新原则,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我国城镇化进一步发展中对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进行创新的基本结构。属于创新的战略选择部分。第五章主要是从创新的角度研究和阐述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如何破除原有城乡二元制度结构壁垒,消除城乡差别,促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的问题。属于解决问题部分。 关键词:城镇化;制度;制度绩效;制度创新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