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副刊》
《大地》
《大公报·文艺》
《地学杂志》
《东方杂志》
《华安》
《科学画报》
《联合画报》
《良友画报》
《鲁迅研究月刊》
《旅行杂志》
《生活》
《时代》
《时代公论》
《文风学报》
《文华》
《文学旬刊》
《文学杂志》
《文学周报》
《文艺月报》
《现代公路》
《小说月报》
《新文学史料》(1979—2006)
《新小说》
《宇宙风》
《杂志》
《中国青年》
《中国摄影》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中国现代文艺资料丛刊》(第一辑—第五辑)
《中华摄影杂志》
《中华文化》
阿英:《晚清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英]安德鲁斯:《寻找如画美:英国的风景美学与旅游,1760—1800》,译林出版社2014年版。
白春仁:《文学修辞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法]保罗·利科:《活的隐喻》,汪堂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德]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张旭东、魏文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德]本雅明:《作品与画像》,文汇出版社1999年版。
[美]布斯:《小说修辞学》,付礼军译,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蔡翔:《革命/叙述 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曹文轩:《小说门》,作家出版社2002年版。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陈永国:《视觉文化研究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英]戴维·洛奇:《小说的艺术》,王峻岩等译,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
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丁玲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美]段义孚:《逃避主义》,周尚意、张春梅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方锡德:《文学变革与文学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俄]弗·霍达谢维奇:《摇晃的三脚架》,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
高恒文:《周作人与周门弟子》,大象出版社2014年版。
高玉:《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葛浩文:《萧红传》,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耿占春:《隐喻》,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郭沫若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郭志刚、章无忌:《孙犁传》,十月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美]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美]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胡壮麟:《认知隐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季广茂:《隐喻理论与文学传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季广茂:《隐喻视野中的诗性传统》,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法]加斯东·巴什拉:《空间的诗学》,张逸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版。
姜异新:《一代文宗 刹那锦云——也是鲁迅,也是胡适》,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美]金介甫:《沈从文传》,符家钦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年版。
《瞿秋白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法]卡特林·古特:《重返风景:当代艺术的地景再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英]凯·安德森等:《文化地理学手册》,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李建军:《小说修辞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李欧梵:《李欧梵论中国现代文学》,上海三联出版社2009年版。
李杨:《抗争宿命之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42—1976)研究》,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李展:《黄鹂声声带血鸣——孙犁抗日小说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李自芬:《现代性体验与身份认同:中国现代小说的身体叙事研究》,巴蜀书社2009年版。
李宗刚:《父权缺失与五四文学的发生》,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厉梅:《塞下秋来风景异——抗战文学中的风景描写与民族认同》,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凌宇:《沈从文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刘洪涛、杨瑞仁编:《沈从文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龙迪勇:《空间叙事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视觉艺术心理学》,滕守尧、朱疆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 视觉艺术心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吕周聚:《中国现代诗歌文体多维透视》,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骆宾基:《萧红小传》,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马力:《中国现代风景散文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茅盾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
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年版。
[法]莫里斯·布朗肖:《文学空间》,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聂立申:《金代泰山名士稽考》,吉林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美]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英]齐格蒙特·鲍曼:《现代性与矛盾性》,邵迎生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美]P.D.却尔:《解释:文学批评的哲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
[日]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日]日村良夫:《风景学入门》,陈靖远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沈从文:《记丁玲》,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4年版。
《沈从文全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苏]M.巴赫金:《小说理论》,白春仁、晓河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美]苏贾:《后现代地理学》,王文斌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苏]斯维杰尔斯基:《空间与时间》,许国保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孙康宜:《剑桥中国文学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
《孙犁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孙亚:《隐喻与话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美]托马斯 L.贝内特:《感觉世界——感觉和知觉导论》,旦明译,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版。
《汪曾祺全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王喜绒等:《生态批评视域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第1—3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王晓明主编:《批评空间的开创: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
王自立、陈子善编:《郁达夫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魏建:《青春与感伤:创造社与主情文学文献史料辑》,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魏建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主流·历史档案书系》,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美]温迪·J.达比:《风景与认同:英国民族与阶级地理》,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
吴念阳:《隐喻的心理学研究》,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年版。
吴廷俊主编:《科技发展与传播革命》,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吴效刚:《现代小说:叙事形态与人本价值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英]西蒙·沙玛:《风景与记忆》,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萧红全集》,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版。
萧军:《侧面:从临汾到延安》,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3年版。
严家炎等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5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杨念群:《“感觉主义”的谱系:新史学十年的反思之旅》,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德]H.R.耀斯:《审美经验与文学阐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意]维科:《新科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郁达夫全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袁良骏编:《丁玲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英]R.J.约翰斯顿主编:《人文地理学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曾大兴:《文学地理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美]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读者、伦理、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德]占茨塔夫·勒内·豪克:《绝望与信心》,李永平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张爱玲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张沛:《隐喻的生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张屏瑾:《摩登·革命》,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张夏放:《旗帜上的风景》,中国台湾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版。
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上海良友图书社1935年版。
赵维森:《隐喻文化学》,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美]周蕾:《妇女与中国现代性》,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周作人:《谈龙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朱德发、魏建主编:《现代中国文学通鉴》(1900—2010)(上、中、下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朱德发、赵佃强编:《国语的文学 文学的国语——五四时期白话文学文献史料辑》,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朱德发:《中国现代纪游文学史》,山东友谊出版社1990年版。
吴晓东:《郁达夫与中国现代“风景的发现”》,《中国现代文学丛刊》2012年第10期。
吴晓东:《孤独的人才能真正发现风景》,《名作欣赏》2010年第13期。
丁帆:《新世纪中国文学应该如何表现“风景”》,《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丁帆:《在泥古和创新之间的风景描写》,《当代文坛》2012年第2期。
段义孚:《风景断想》,《长江学术》2012年第2期。
朱羽:《“社会主义风景”的文学表征及其历史意味——从〈山乡巨变〉谈起》,《文学评论》2014年第6期。
宏峰:《风景描写的发生——从〈老残游记〉谈起》,《艺术评论》2009年第6期。
马绍玺:《边地风景体验与西南联大诗歌》,《文学评论》2015年第1期。
刘海军:《现代小说自然描写的类型与艺术功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年第1期。
王卫平、陈广通:《中国现代小说中的风景呈现及其价值判断》,《文艺评论》2015年第7期。
邓招华:《“风景”的发现:国民性话语再思考——以鲁迅为中心》,《鲁迅研究月刊》2012年第12期。
王彬彬:《关于萧红的评价问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8期。
许子东:《浪漫派?感伤主义?零余者?私小说作家?—郁达夫与外国文学》,《中国比较文学》1985年第1期。
王晓明:《“乡下人”的文体和城里人的理想—论沈从文的小说创作》,《文学评论》1988年第3期。
贺桂梅:《知识分子、女性与革命——从丁玲个案看延安另类实践中的身份政治》,《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第3期。
杨联芬:《孙犁:革命文学中的“多余人”》,《中国现代文学丛刊》1998年第4期。
孟悦:《叙事与历史》(上),《文艺争鸣》1990年第5期。
孟悦:《叙事与历史》(下),《文艺争鸣》1990年第6期。
孟悦:《视角问题与“五四”小说的现代化》,《中国现代文学丛刊》1986年第1期。
刘进才:《乡村风景的发现与乡土空间的重构——从文学地理学视角看鲁迅及其影响下的乡土小说》,《鲁迅研究月刊》2016年第5期。
张箭飞、林翠云:《风景与文学:概貌、路径及案例》,《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傅元峰:《风景之死——1990年代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文学与自然》,《扬子江评论》2006年第1期。
傅元峰:《自然景物叙写与中国现代小说诗性现代化》,《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傅元峰:《物质文明浸染中的文学及其风景》,《扬子江评论》2007年第5期。
傅元峰:《风景与审美——1980年代小说特质再探讨》,《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闫立飞:《风景叙写的现代性—中国现代小说风景叙事模式与观念的形成》,《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唐宏峰:《风景描写的发生——从〈老残游记〉谈起》,《艺术评论》2009年第2期。
张箭飞:《风景感知和视角——论沈从文的湘西风景》,《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李政亮:《风景民族主义》,《读书》2002年第2期。
金春平:《风景叙事与小说主体的现代性理念流变——以新时期到新世纪的西部边地小说为中心》,《当代作家评论》2014年第3期。
石现超:《自然描写的兴盛与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石现超、徐建华:《自然描写与中国现代抒情小说》,《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李长中:《空间的伦理化与风景的修辞——以当代人口较少民族文学为中心的考察》,《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张必瑜:《有国无家的地理想象》,《台湾文学研究集刊》2010年第8期。
张英进:《电影〈紫日〉中的风景和语言》,《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第6期。
薛熹祯:《中国现代小说的新“版图”——从鲁迅、张恨水论中国现代小说中的风景与民俗》,《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洪治纲:《文学:记忆的邀约与重构》,《文艺争鸣》2010年第1期。
施畅:《从场景到风景 巴金叙述中的都市想象》,《上海文化》2012年第4期。
葛红:《文化视阈的隐喻阐释》,《宁夏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陈德志:《隐喻与悖论:空间、空间形式与空间叙事学》,《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
傅修延:《论音景》,《外国文学研究》2015年第5期。
傅修延:《论聆察》,《文艺理论研究》2016年第1期。
傅修延:《听觉叙事初探》,《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王敦:《声音的风景:国外文化研究的新视野》,《文艺争鸣》2011年第1期。
施畅:《真实的风景和风景的政治——中国电影海外批评的当下取径》,《文艺研究》2004年第4期。
张建英:《丁玲小说中的乡村风景描写》,《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厉梅:《抗战文学中的风景描写与民族认同》,《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厉梅:《抗战文学中风景描写的精神分析》,《晋阳学刊》2011年第6期。
喻学才:《文学与风景》,《社会科学家》1996年第6期。
李裴:《小说自然背景的形态——小说空间论之二》,《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
黄晓华:《中国小说修辞的历史视域》,《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王志明:《环境描写与小说空间》,《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3期。
泓峻:《从日记体、书信体小说看五四时代的一种写作伦理》,《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黄继刚:《“风景”背后的景观——风景叙事及其文化生产》,《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田美丽:《张爱玲小说中的月亮意象》,《中州学刊》2002年第6期。
李子:《月光下的传奇:张爱玲的月光意象解读》,《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何振球:《风景这边独好——学习毛主席诗词中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江苏师院学报》1978年第2期。
[日]藤田梨那:《郭沫若新诗创作的历史意义——风景、内心世界的发现与言文一致的摸索》,《励耘学刊(文学卷)》2014年第1期。
徐静:《失落后的选择——论沈从文作品中的自然描写及其审美追求》,《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
张森:《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自然》,《中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1期。
姜燕、程诺:《〈边城〉的自然景物描写与古典和谐美》,《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臧玉超:《沈从文小说的情景叙事》,《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王丽鹃:《简论沈从文自然描写的现实意义》,《中州学刊》2010年第5期。
杜英:《风景、抒情及其他:1949年前后的沈从文》,《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第5期。
许宗元:《沈从文新论——沈从文与旅游文化》,《江淮论坛》2003年第6期。
陈力君:《现代文学中杭州形象的解读与反思》,《中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3期。
徐美恒:《鲁迅小说中的风景描写艺术》,《西部学刊》2016年第6期。
曾军、柳青:《叙事中的风景》,《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哈迎飞:《论中国现代作家的灵魂思考及文学书写——从鲁迅、周作人到杨绛》,《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张卫中:《孙犁文化身份辨析》,《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梁慕灵:《从〈沉沦〉看郁达夫的个体及国家意识》,《现代中文学刊》201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