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erhard,Wolfram,.
Franke,Herbert,,in:,Berlin:Colloquium Verlag,1980.
Franke,Herbert, 19.,in:,Wien:Verlag der Österrei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1990.
Franke,Otto,,Leipzig:Dieterich,1902.
Franke,Otto,,in:.Ges.Bd.77,1923.
Franke,Otto,,in:,vom 2.November 1906.Vergleich in:.
Franke,Otto,,in:,vom 8.März 1903.Vergleich in:.
Franke,Otto,,in:,5.Jahrgang,Berlin:Akad.-Verl.,1929.
Franke,Otto,,in: 21.August 1902.Zur Likin-Frage,in:Kölnische Zeitung,vom 2.November 1906.Vergleich in:.
Franke,Otto,,in:,Bd.ⅩⅦ,Teubner,Leipzig;Berlin,1914.
Franke,Otto,,in:,vom 23.November 1903.Vergleich in:.
Franke,Otto,,in: 15..,1904.:Ostasisatische Neubildungen.
Franke,Otto,,in:,vom 18.Juli 1906.Vergleich in:.
Franke,Otto,,in:,vom 31.Juli 1903.Vergleich in:.
Franke,Otto,,in: 6.Jahrgang,Berlin:Akad.-Verl.,1930.
Franke,Otto,,in:,Bd.19,1925.
Franke,Otto,,in:,vom 29.März 1904.Vergleich in:.
Franke,Otto,,in: Ⅴ,1925—1926(Leipzig 1928).
Franke,Otto,,Vortrag in der Deutschen Kolonial-Gesellschaft,Abteilung Berlin-Charlottenburg,25.Februar 1903.Vergleich in:.
Franke,Otto,,in:,vom 23.November 1894.
Franke,Otto,,in:,vom 12.November 1905.Vergleich in:.
Franke,Otto,,in:,vom 25.Februar 1906.Vergleich in:.
Franke,Otto,,in:,1904.
Franke,Otto,,In:,vom 10.November 1902.Vergleich:.
Franke,Otto,,in: 20..,1909.:Ostasisatische Neubildungen.
Franke,Otto,,in:,Bd.LⅩⅢ,1893.
Franke,Otto,,in: 5.Jahrg.,Berlin:Akad.-Verl.,1929.
Franke,Otto,,in:,vom 7.November 1906.Vergleich in:.
Franke,Otto,,In: 19..,1908.:Ostasisatische Neubildungen.
Franke,Otto,,in:,vom 2.Juni 1905.Vergleich in:.
Franke,Otto,,in:O(1888—1901)”Anhang,Nettetal:Steyler Verl.,2009.
Franke,Otto,,in:,vom 28.Juli 1911.
Franke,Otto,,in: Nr.7,1896.
Franke,Otto, 12.,in:,1913.
Franke,Otto,,in: ⅩⅩⅩ,1891,Ⅷ.:O Sagt an,Ihr fremden Lande“Ostasienreisen Tagbücher und Fotografien(1888—1901)”Anhang,Nettetal:Steyler Verl.,2009.
Franke,Otto,“”,in:,Bd.96,1942.
Franke,Otto,,Vortrag,gehalten in der Abteilung Berlin-Charlottenburg der Deutschen Kolonial-Gesellschaft,18.Februar 1904.Vergleich in:.
Franke,Otto,:,vom 9.Dezember 1899.
Franke,Otto,,in:,Bd.CXⅥ,1903.Vergleich in:.
Franke,Otto,,in:,vom 9.Mai 1907.Vergleich in:.
Franke,Otto,,in:,vom 15.April 1903.Vergleich in:.
Franke,Otto,,in:,Neue Folge Bd.7,1928.
Franke,Otto,Li Tschi. 16.,1937.
Franke,Otto, 26.Februar 1897 ,in: 1888—1901,Nettetal:Steyler Verl.2009.
Franke,Otto,,in:,vom 24.Januar 1898.
Franke,Otto,,in:,Berlin-Schäneberg,1910.
Franke,Otto,?,23.Februar 1905.:Ostasisatische Neubildungen.
Franke,Otto,,in:Kölnische Zeitung,vom 11.Dezember 1904.Vergleich in:.
Franke,Otto,,in:,vom 31.März 1903.Vergleich in:.
Franke,Otto,,in:,vom 11.November 1904.Vergleich in:.
Franke,Otto, 1898,in: 16..,1906.:Ostasisatische Neubildungen.
Franke,Otto,,in:,De.Ges.1914.
Franke,Otto,,in:,vom 22.Mai 1907.Vergleich in:.
Franke,Renata, 1888—1901,in:,2005.
Franke,Wolfgang, 50 ,in:.H.Martin und M.Eckhardt(Hrsg.),Bochum,1997.
Franke,Wolfgang,,in:,Vol.1,1948.
Hsü Dau Lin,Rez.: 1930,in:,1931.
Latourette,Kenneth,Ⅰ.,in:,来源于:www.Jstor.org。
Jäger,Fritz,,in:,1933Ⅸ.
Jäger,Fritz,,in:,1944.
Jäger,Fritz,(),in:,Vol.99(1945—1949)1950.
Leutner,Mechthild,,in:,Ruhr-Universität Bochum,1997.
Schindler,Bruno,— 70. 27. 1933,in:,1933 Ⅸ.
Breysig,Kurt,,Berlin,1905.
Farber,Ernst,,Gaupp Hongkang,1873.
Franke,Herbert,,Wiesbaden,1968.
Franke,Otto, 1894—1914.,Braunschweig und Hamburg,1923.
Franke,Otto,,Leipzig,1903.
Franke,Otto,,Berlin:Walter de Gruyter & Co.,1954.
Franke,Otto,.1.,Berlin und Leipzig,1930.
Franke,Otto,.2.Ⅰ:.Berlin und Leipzig,1936.
Franke,Otto,.3..1.2,Berlin und Leipzig,1937.
Franke,Otto,.4.Ⅱ:,Berlin und Leipzig,1948.
Franke,Otto,.5..4,Berlin und Leipzig,1952.
Franke,Otto,,Aus dem Chinesischen übersetzt und mit Erklärungen versehen,Hamburg,1913.
Franke,Otto,,Hamburg,1911.
Franke,Otto,,Hamburgische Universität,Abhandlungen aus dem Gebiet der Auslandskunde,Bd.1,1920.
Franke,Renata Fu-Sheng und Franke,Wolfgang, 1888—1901,Nettetal:Steyler Verl.2009.
Franke,Wolfgang, 1912—1950,Dortmund:project verlag,1997.
Franke,Wolfgang, 1950—1998,Dortmund:project verlag,1999.
Grube,Wihelm,,Leipzig:Amelang,1909.
Herder,Johann Gottfried,,Riga und Leipzig,1787(Sämtliche Werke ⅪⅤ.Hrsg.Von Bernhard Suphan.Hildesheim,1967).
Keller,Helga,/bearbeitet von Helga Keller;herausgegeben und mit Registern versehen von Hartmut Walravens,Wiesbaden:Harrassowitz,2001.
Meyer,Eduard,,Bd.1,Erste Hälfte,Stuttgart/Berlin 1910,3.Auflage.
Reichwein,Adolf, 18.,Berlin,1923.
Schott,Wihlem,,Berlin:Druckerei d.Königl.Akademie d.Wissenschaften,1854.
Walravens,Hartmut, 16. 18..
Wihelm,Richard,,Darmstadt,1922.
Wihelm,Richard,,Berlin,1926.
Wilhelm,Richard,,Jena,1910.
Chavannes,Eduoard, Ⅰ,Paris:Adrienne-Maisonneuve.
Forke,Alfred,,Berlin:G.Reimer,1911.
Franke,Otto,,in:,August,1892.
Franke,Otto,,in:The China Review Bd.ⅩⅪ,1895.
Groot,De,,1892—1907.
Kracke,E.A., Ⅴ. Ⅳ.,in:,来源于:www.Jstor.org。
Schiffer,Wihelm, Ⅴ. Ⅳ.,in:,来源于:www.Jstor.org。
Theunissen,Beatus,,in: Ⅻ,1947,来源于:www.Jstor.org。
Tschen Huan tschang,,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1911.
van der Sprenkel,Otto Berkelbach,.
Wieger,Léon,,Mission de Hien-hien,1902.来源于:www.Jstor.org。
Wilhelm,Hellmut,,in:,8,1949.
Wittfolgel,Karl August, Ⅱ. Ⅰ. Ⅲ.Ⅰ Ⅱ,in:,1938.
Franke,Otto,,In:,Neue Serie 3.Jahrg.1897.
董仲舒:《春秋繁露·楚荘王第一》卷一,见《春秋繁露校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范宁:《春秋谷梁传集解》序,金陵书局1868年版。
范祥雍笺证:《战国策笺证》卷三,《秦策·卫鞅亡魏入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十八,《科场禁约》,岳麓书社1996年版。
蒋礼鸿撰:《商君书锥指》卷三,《靳令·第十三》,中华书局1986年版。
梁启雄:《韩子浅解》第八篇,《杨权》,中华书局1960年版。
梁启雄:《韩子浅解》第五十二篇,《人主》,中华书局1960年版。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
邬国义等:《国语译注》卷六,《齐语》,《管仲对桓公以霸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朱熹:《朱子全书》(第七十册),《朱子语类》卷九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陈焕章等:《孔教会请愿书》,《孔教会杂志》第1卷第6号,“丛录”。
[德] 福克司:《德国汉学家福兰阁教授逝世》,《燕京学报》1947年6月。
[德]福兰阁:《中国历史学的要质》,朱炳荪译,《中德学志》第一卷第一期,北平中德学会1939年版。
[德]福兰阁:《现下在德国之中国学》,杨丙辰译,《中德学志》第一卷第二期,北平中德学会1939年版。
[德]福兰阁:《现下在德国之中国学》,杨丙辰译,《中德学志》第一卷第三期,北平中德学会1939年版。
[德]福兰阁:《十六世纪中国之思想斗争》,程明洲译,《中德学志》第一卷第四期,北平中德学会1940年版。
[德]福兰阁:《莱布尼茨与中国》,关琪桐译,《中德学志》第二卷第一期,北平中德学会1940年版。
[德]福兰阁:《中国治外法权史》,胡隽吟译,《中德学志》第二卷第二期,北平中德学会1940年版。
[德]福兰阁:《十一世纪中国文官职务的改革》,李相显译,《中德学志》第二卷第三期,北平中德学会1940年版。
雷晓彤:《简论“中国文化传播史研究”》,《2007中国传播学高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年12月。
李强:《清末立宪:从思潮到运动的百年纪念》,《长江论坛》2008年第5期。
李雪涛:《论福兰阁1899年的朝鲜旅行日记》,《当代韩国》2010年第3期。
李雪涛:《清水一片光照人——追忆傅吾康教授》,《汉学研究通讯》2008年2月。
李雪涛:《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上、下),《读书》2010年第7、8期。
茅海建:《日本政府对于戊戌变法的观察与反应》,《历史研究》2004年第3期。
谭渊:《百年汉学与中国形象——纪念德国专业汉学建立一百周年》,《德国研究》2009年第4期。
王维江:《20世纪德国的汉学研究》,《史林》2004年第5期。
袁定基:《论莱布尼茨以及孟德斯鸠和卢梭的“中国观”》,《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5期。
张国刚:《从外交议员到汉学教授——德国汉学家福兰阁传》,李学勤主编《国际汉学漫步》(下),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周宁:《蓦然回首:废除科举百年祭》,《书屋》2005年第5期。
1.译本
[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第一卷:形式与现实》,吴琼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日]东亚同文会编:《对华回忆录》,胡锡年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英]F.H.欣斯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十一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组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法]伏尔泰:《风俗论》(上册),梁守锵等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法]伏尔泰:《哲学辞典》,王燕生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德]格奥尔格·G.伊格尔斯:《德国的历史观》,彭刚、顾杭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
[美]顾立雅:《孔子与中国之道》,高专诚译,大象出版社2000年版。
[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德]莱布尼茨著,[德]李文潮、张西平主编:《中国近事:为了照亮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法]梅谦立、杨保筠译,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
[意]利玛窦、[法]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美]芮恩施:《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李抱宏、盛震溯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英]汤因比:《历史研究》,刘北城、郭小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德]夏瑞春编:《德国思想家论中国》,陈爱政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著作
蔡元培:《对于新教教义之意见》,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
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扩张史》,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
耿龙明、何寅:《中国文化与世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顾颉刚讲授,刘起釪笔记:《春秋三传及国语之综合研究》,巴蜀书社1988年版。
胡适:《胡适留学日记》(上),安徽教育出版集团、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康有为:《春秋董氏学》,中华书局1990年版。
李雪涛:《日耳曼学术谱系中的汉学:德国汉学之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版。
刘正:《海外汉学研究:汉学在20世纪东西方各国研究和发展的历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全集》第三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德]马汉茂、汉雅娜著,张西平、李学涛主编:《德国汉学:历史、发展、人物与视角》,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
莫东寅:《汉学发达史》,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
宁骚:《民族与国家——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
王守中:《德国侵略山东史》,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许倬云:《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易兰:《兰克史学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张国刚:《明清传教士与欧洲汉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张国刚:《德国的汉学研究》,中华书局1994年版。
张西平:《传教士汉学研究》,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
张西平:《中国与欧洲早期宗教和哲学交流史》,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
朱谦之:《中国哲学对于欧洲的影响》,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