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he past 70 years, most of the research on folk tales has focused on the multiple values of folk tales, and while absorbing the stones of other mountains, it has also paid attention to local characteristics, forming multiple theoretical paths such as folk tale collection and rewriting, comparative research, genre research, cultural anthropology research, story morphological research, and folk history, presenting a tortuous trajectory forward. On the basis of extensive search and perusal of nearly 70 years of Chinese folk tale research works, this book focuses on in-depth analysis of typology, comparative research, cultural anthropology research, morphological research, collection research, and story science terminology system, and combines academic reviews and academic interviews to summarize the research track and achievements of Chinese folk tales while reflecting on the current dilemma of Chinese storytelling, and exploring the breakthrough road of future storytelling.(AI翻译)
漆凌云:(著)
漆凌云,男,江西宜丰人,1976年生,民俗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中国民俗学会理事,湖南省文艺人才“三百工程”人选,主要从事故事学、民间文学学术史研究,代表性论文有《性别冲突与话语权力——论建国前后牛郎织女传说的嬗变》《“母题”概念再反思——兼论故事学的术语体系》,在《民俗研究》《民族义学研究》《民间文化论坛》等刊物发表论文三十多篇。
著作
白秀峰:《蒙古族、达斡尔族人与异类婚配型故事比较研究》,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1年版。
毕桪:《哈萨克动物故事探析》,民族出版社2014年版。
毕桪:《哈萨克魔法故事探幽》,民族出版社2016年版。
蔡春华:《现世与想象——民间故事中的日本人》,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曹廷伟:《广西民间故事辞典》,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陈岗龙:《蟒古斯故事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陈岗龙:《蒙古民间文学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陈岗龙:《蒙汉目连救母故事比较研究》,昆仑出版社2016年版。
陈建宪:《神话解读——母题分析方法探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陈丽娜:《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2年版。
陈浦清:《中国古代寓言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陈泳超:《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辙》,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成风:《宁波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版。
程蔷:《骊龙之珠的诱惑——民间叙事宝物主题探索》,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
崔斯琴:《蒙古民间动物故事研究》,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1年版。
崔香:《中国朝鲜族的故事文本及多重文化记忆——以 〈黄龟渊全集〉 为例》,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
丁晓辉:《阿兰·邓迪斯民俗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董晓萍:《跨文化体裁学:新疆史诗故事群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8年版。
董晓萍:《现代民间文艺学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董晓萍:《钟敬文与中国民俗学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董晓萍等:《跨文化民俗志——钟敬文留日个案研究之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7年版。
段宝林:《立体文学论——民间文学新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段宝林:《民间叙事的立体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段宝林编:《笑之研究——阿凡提笑话评论集》,新疆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高有鹏:《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史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格日乐:《鄂尔多斯蒙古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顾希佳:《浙江民间故事史》,杭州出版社2008年版。
顾希佳:《中国古代民间故事长编》(六卷本),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顾希佳:《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郭俊红:《天鹅处女型故事》,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版。
过伟:《侗族民间叙事文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过伟:《中华民间文学民俗学二十六名家》,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胡景雯:《嘉义地区民间故事研究》,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
户晓辉:《返回爱与自由的生活世界:纯粹民间文学关键词的哲学阐释》,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黄桂秋:《水族故事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黄子奇编:《曹松叶民间文学民俗研究作品集》,北方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吉林省民间文艺研究会编:《民间故事的搜集和整理》,吉林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季羡林:《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贾芝:《民间文学论集》,作家出版社1963年版。
江帆:《民间口承叙事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姜佩君:《澎湖民间故事研究》,里仁书局2007年版。
蒋成瑀:《故事创作漫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
蒋成瑀:《新故事理论概要》,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金洪汉:《古今中外故事论》,香港新世纪出版社1993年版。
金荣华:《民间故事论集》,三民书局2007年版。
金荣华:《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国口传文学学会2007年版。
金荣华:《中国民间故事与故事分类》,中国口传文学学会2003年版。
靖一民:《口头传统新档案——民间故事的录音整理与记忆书写类比文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年版。
康丽:《巧女故事》,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
康新民主编:《口传文艺研究十人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
赖彦斌、董晓萍:《数字故事民俗地图志》,学苑出版社2012年版。
黎亮:《中国人的幻想与心灵:林兰童话的结构与意义》,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
黎敏:《建国初十年民俗文献史》,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版。
李官福:《汉文大藏经与朝鲜古代叙事文学》,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李扬:《西方民俗学译论集》,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李扬:《中国民间故事形态研究》,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李扬:《中国民间故事形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梁庭望等主编:《中国民族文学研究60年》,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林继富:《汉藏民间叙事传统比较研究:基于民间故事类型的视角》,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版。
林继富:《民间故事》,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
林继富:《民间叙事传统与村落文化共同体建构》,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年版。
林继富:《孙家香故事讲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林继富:《宜昌民间故事家·孙家香》,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林继富、李敬儒:《靳景祥故事讲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林继富主编:《中国民间故事讲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刘波:《20世纪上半叶中国民间文艺学基本话语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刘魁立:《刘魁立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刘魁立等:《民间叙事的生命树》,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版。
刘守华:《比较故事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刘守华:《比较故事学论考》,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刘守华:《佛经故事与中国民间故事演变》,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刘守华:《故事学纲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刘守华:《略谈故事创作》,长江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刘守华:《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刘守华:《民间故事的艺术世界——刘守华自选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刘守华:《谈革命故事的写作》,湖北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刘守华:《一个蕴含史诗魅力的中国民间故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史》,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刘守华:《中国民间童话概说》,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刘守华、陈建宪编:《故事研究资料选》(内部资料),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湖北分会印1989年。
刘守华、黄永林主编:《民间叙事文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刘淑尔:《类型研究视野下的中彰民间故事》,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版。
刘锡诚:《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龙江莉:《云南民族民间故事类型及流变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吕微:《神话何为——神圣叙事的传承与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罗永麟:《论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马学良:《素园集:民族民间文学论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毛巧晖:《20世纪下半叶中国民间文艺学思想史论》,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
宁稼雨:《先唐叙事文学故事主题类型索引》,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彭懿:《幻想之门》,青岛出版社2017年版。
祁连休:《智谋与妙趣——中国机智人物故事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祁连休:《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祁连休:《中国民间故事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荣耀光:《兰州民间传说故事探析》,兰州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商鹏蓉、余强主编:《新故事研究文集》,华岳出版社1987年版。
施爱东:《中国现代民俗学检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施立学:《关东故事学》,辽宁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舒伟:《中西童话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斯琴孟和、萨仁托雅:《蒙古民间故事类型学导论》,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
宋孟寅等编:《中国耿村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苏胜兴:《瑶族故事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邰银枝:《青海蒙古族民间故事类型研究》,民族出版社2014年版。
谭达先:《中国两千年民间故事史》,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谭达先:《中国民间寓言研究》,香港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天鹰:《中国民间故事初探》,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铁安:《蒙古民间魔法故事类型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涂石编:《民间故事搜集整理常识》,海峡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万桂红:《中国经典民间故事解析》,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万建中:《20世纪中国民间故事研究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万建中:《解读禁忌:中国神话、传说和故事中的禁忌主题》,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万建中:《中国民间散文叙事文学的主题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王丹:《刘德方故事讲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王丹:《宜昌民间故事家·刘德方》,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王国全:《新故事创作技法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王慧慧:《汉译佛经中的本生故事》,甘肃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王杰文:《表演研究:口头艺术的诗学与社会学》,学苑出版社2016年版。
王立:《中国古代文学主题学思想研究》,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王平凡、白鸿:《毛星纪念文集》,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
王青:《西域文化影响下的中古小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王汝澜等译:《域外民俗学鉴要》,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王文宝:《中国民俗研究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王寅明:《故事编讲新探》,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王远明等:《康巴藏族民间故事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韦苏文:《民间故事心理学》,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版。
乌日古木勒:《柳田国男民间文学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吴秋林:《中国寓言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吴翔之:《从 〈蛇郎〉 到 〈马兰花〉 ——三(两)姐妹故事在20世纪的演变》,阳光出版社2015年版。
夏明宇:《现代民间文学研究视域下的渝西民间故事》,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年版。
谢国先:《农民生活中的虚拟世界——都镇湾故事的性质与功能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09年版。
徐华龙:《中国民间故事及其技巧研究》,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5年版。
徐磊:《中国龙女故事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徐治堂、吴怀仁:《庆阳民间故事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许钰:《口承故事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杨初、黄宣林:《新故事十论》,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
杨可:《俄罗斯民间魔幻童话研究(俄文版)》,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杨荣国:《民间故事家:靳景祥》,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
于长敏:《中日民间故事比较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于敏:《云南人口较少民族民间故事的生态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禹尚列、许正勋:《朝鲜族民间故事研究》,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13年版。
袁学骏:《耿村民间文学论稿》,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袁学骏:《民间文艺论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
原源:《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张瑞文:《丁乃通先生及其民间故事研究》,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2年版。
张士闪、李松主编:《中国民俗文化发展报告2015》,山东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张文:《民间文学论集》,大众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
张正军:《文化寻根:日本学者之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张紫晨:《张紫晨民间文艺学民俗学论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赵景深:《民间文学丛谈》,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赵景深:《童话论集》,开明书店1927年版。
赵景深:《童话评论》,新文化书社1934年版。
赵景深:《童话学ABC》,世界书局1929年版。
赵世瑜:《眼光向下的革命——中国现代民俗学思想史论(1918—1937)》,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郑土有:《问道民间世纪行——罗永麟》,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1年版。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编:《四位故事家及其作品研讨会论文集》(内部资料),1987年。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编:《民间文学搜集整理问题(一)》,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版。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湖北分会编:《笑话研究资料选》(内部资料),1984年。
钟敬文:《民间文艺新论集》,中外出版社1950年版。
钟敬文:《钟敬文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钟敬文:《钟敬文文集》(民间文艺学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钟宗宪:《民间文学与民间文化采风》,里仁书局2006年版。
周福岩:《民间故事的伦理思想研究:以耿村故事文本为对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周晓霞:《颠覆与顺从——读中国机智人物故事》,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
周忠元:《20世纪上半叶的“俗文学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周作人:《周作人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祝秀丽:《村落故事讲述活动研究 ——以辽宁省辽中县徐家屯村为个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祝秀丽:《聆听黑土地上的古儿——辽宁省辽中县徐家屯讲古儿习俗考察》,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译著
[德]维蕾娜·卡斯特:《成功解读童话》,晏松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俄]李福清:《东干民间故事传说集》,连树声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韩]孙晋泰:《韩国民族故事研究》,全华民译,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美]杰克·齐普斯:《冲破魔法符咒:探索民间故事和童话故事的激进理论》,舒伟主译,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版。
[美]阿兰·邓迪斯:《世界民俗学》,陈建宪、彭海斌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美]艾莉森·卢里:《永远的男孩女孩——从灰姑娘到哈里·波特》,晏向阳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美]艾伦·B.知念:《大人心理童话》,郭菀玲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美]艾伦·B.知念:《童话中的男性进化史》,陈宇飞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美]艾伦·B.知念:《拯救王子的公主——唤醒世界的女性童话故事》,舒伟、丁素萍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美]艾伦·奇南:《秋空爽朗——童话与人的后半生》,刘幼怡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美]贝特海姆:《童话世界与童心世界》,舒伟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美]布鲁诺·贝特尔海姆:《童话的魅力:童话的心理意义与价值》,舒伟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美]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郑建成、李倞等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美]凯瑟琳·奥兰斯汀:《百变小红帽——一则童话三百年的演变》,杨淑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美]斯蒂·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郑海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美]谢尔登·卡什丹:《女巫一定得死——童话如何塑造性格》,李淑珺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年版。
[日]河合隼雄:《日本人的传说与心灵》,范作申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日]河合隼雄:《童话心理学》,赵仲明译,南海出版公司2015年版。
[日]西村真志叶:《日常叙事的体裁研究——以京西燕家台村的“拉家”为个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日]西村真志叶:《中国民间幻想故事的文体特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日]伊藤清司:《中国、日本民间文学比较研究》(在华学术报告集),辽宁大学科研处编印,1983年。
[日]伊藤清司:《中国古代文化与日本——伊藤清司学术论文自选集》,张正军译,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瑞士]吕蒂:《童话的魅力》,张田英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瑞士]维蕾娜·卡斯特:《摆脱恐惧与共生的方法:童话的心理学分析》,朱刘华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年版。
[泰]谢冰玉:《神猴:印度“哈奴曼”和中国“孙悟空”故事在泰国的传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意]卡尔维诺:《论童话》,黄丽媛译,译林出版社2018年版。
期刊、报刊论文
安德明:《表演理论对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意义》,《民族艺术》2016年第1期。
安德明:《建设中国民间文化研究话语体系》,《民间文化论坛》2017年第1期。
安德明、杨利慧:《197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民俗学:成就、困境与挑战》,《民俗研究》2012年第5期。
安伟邦:《民间故事在儿童中》,《民间文学》1960年第5期。
朝戈金:《民俗学视角下的口头传统》,《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陈伯吹:《简说神话、传说与童话》,《语文学习》1958年第9期。
陈建宪:《故事类型的不变母题与可变母题——以中国洪水再殖型故事为例》,《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陈建宪:《略论民间文学研究中的几个关系——“走向田野,回归文本”再思考》,《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
陈建宪:《走向田野 回归文本——中国神话学理论建设反思之一》,《民俗研究》2003年第4期。
陈汝惠:《民间童话与神话、传说的区别及其传统形象》,《厦门大学学报》1956年第3期。
陈友康:《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实困境与未来出路》,《河北学刊》2009年第1期。
陈子艾:《民间文学现状研究四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5期。
程满麟:《我们喜欢这样的新故事》,《文学评论》1965年第2期。
邓苗:《从故事形态学到故事学——普罗普故事学理论的意义、困境与出路》,《民俗典籍文字研究》2014年第2期。
丁晓辉:《母题、母题位和母题位变体——民间文学叙事基本单位的形式、本质和变形》,《民族文学研究》2013年第1期。
董均伦:《搜集整理民间故事的几点体会》,《民间文学》1958年第7—8期合刊。
董均伦、江源:《从 〈聊斋杈子〉 说起》,《民间文学》1959年第12期。
董均伦、江源:《关于刘魁立先生的批评》,《民间文学》1957年第8期。
董均伦、江源:《搜集整理民间故事的一些体会》,《新论语》1959年第8期。
董晓萍:《党指导民间文艺理论的发展历程——苏联理论与民间文艺研究之一》,《西北民族研究》2015年第1期。
董晓萍:《翻译与跨文化——解读(德)艾伯华 〈中国民间故事类型〉 的翻译经过、发现与意义》,《西北民族研究》2016年第2、3期。
董晓萍:《猫鼠型故事的跨文化研究——兼论钟敬文与季羡林先生关于同型故事的研究方法》,《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董晓萍、王邦维:《钟敬文中日印故事类型比较研究》(上下),《民俗典籍文字研究》2013年第1、2期。
段宝林:《二十世纪的笑话研究》,《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4期。
段宝林:《笑话的艺术》,《民间文学》1983年第10期。
段宝林:《赵景深先生与民间文学》,《新文学史料》2002年第1期。
方之:《大家都来搜集民间故事》,《民间文学》1958年第12期。
冯贵民:《长工地主故事的教育作用和艺术价值》,《民间文学》1965年第4期。
高丙中:《故事类型研究的中国意义——读祁连休先生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民俗研究》2007年第3期。
高丙中:《民俗学的中国机遇:根基与前景》,《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
高丙中:《文本与生活:民俗研究的两种学术取向》,《民族文学研究》1993年第2期。
高丙中:《中国民俗学的人类学倾向》,《民俗研究》1996年第2期。
高丙中、邹明华:《从比拟研究到个性研究——机智人物再认识》,《民间文艺季刊》1988年第2期。
高原:《对改写民间故事的一点意见》,《河北文艺》1950年第4期。
耿海英:《新时期普洛普的故事学在中国的接受与研究》,《广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贺学君:《从书面到口头:关于民间文学研究的反思》,《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4期。
贺宜:《从陈鹤琴著的“儿童故事”来看“活教育”的立场和观点》,《人民教育》1952年第1期。
户晓辉:《类型:民间故事的存在方式》,《民俗研究》2007年第3期。
户晓辉:《论顾颉刚研究孟姜女故事的科学方法》,《民族艺术》2003年第4期。
户晓辉:《麦克斯·吕蒂的童话现象学》,《民族艺术》2014年第4期。
户晓辉:《民间文学:转向文本实践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8期。
户晓辉:《民间文学本土化研究的限度问题》,《民族文学研究》2003年第1期。
黄永林:《追踪民间故事建构故事学体系——刘守华民间故事研究综述》,《民族文学研究》2019年第2期。
吉敏彦:《漫谈吉林长工斗地主的故事》,《民间文学》1965年第4期。
季羡林:《关于巴利文 〈佛本生故事〉》,《世界文学》1963年第5期。
贾芝:《民间故事采录新发展一瞥》,《民间文学》1984年第10期。
贾芝:《民间故事的魅力—— 〈中国民间故事选〉 二集序言》,《民间文学》1961年第12期。
贾芝:《谈各民族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搜集整理问题》,《文学评论》1961年第4期。
江帆:《口承故事的“表演”空间分析》,《民俗研究》2001年第2期。
金荣华:《“情节单元”释义——兼论俄国李福清教授之“母题”说》,《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敬文:《表现被压迫阶级的民间故事》,《光明日报》1950年4月29日。
康丽:《民间故事类型丛中的故事范型及其序列组合方式——以中国巧女故事为例》,《民族文学研究》2008年第1期。
康丽:《民间文艺学经典研究范式的当代适用性思考——以形态结构与文本观念研究为例》,《清华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
柯蓝:《杂谈搜集、研究民间故事》,《人民文学》1950年第6期。
李道和:《晋唐小说螺女故事考论》,《文学遗产》2007年第3期。
李丽丹:《关系研究的典范:论李福清的民间故事研究》,《民俗研究》2012年第6期。
李束为:《关于搜集与整理》,《文艺报》1949年7月14日。
李星华:《搜集民间故事的几点体会》,《民间文学》1959年第6期。
李翼等:《内蒙古民间的美谈和故事》,《说说唱唱》1954年第8期。
李寅等:《对兄弟民族的民间故事改写为戏剧的一些看法》,《民间文学》1959年第10期。
李岳南:《读 〈慎重地对待民间故事的整理编写工作〉 后的几点商榷》,《民间文学》1957年第1期。
李岳南:《民间寓言、笑话与儿童》,《儿童文学研究》1959年第2期。
李岳南:《由“牛郎织女”来看民间故事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北京文艺》1956年第8期。
林继富:《20世纪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的批评与反思》,《文化遗产》2008年第3期。
林继富:《“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研究的批评与反思》,《思想战线》2003年第3期。
林继富:《传承的恒固性与演述张力——一人多次讲述一个故事的传承考察》,《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4期。
林继富:《故事传统与个性叙事——多人一次讲述一个故事的传承考察》,《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
林继富:《中国民间故事搜集与讲述研究的意义》,《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林一白:《略论动物故事》,《民间文学》1965年第3期。
刘波:《谈谈民间故事的记录、整理及其他》,《民间文学》1959年第7期。
刘金:《怎样探索传说故事的来源》,《学术月刊》1964年第6期。
刘魁立:《关于中国民间故事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6期。
刘魁立:《论中国螺女型故事的历史发展进程》,《民族文学研究》2003年第2期。
刘魁立:《民间叙事的形态研究——历史、视角与方法简谈》,《民族艺术》2017年第1期。
刘魁立:《世界各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述评》,《民间文学论坛》1982年第1期。
刘魁立:《谈民间文学搜集工作——记什么?如何记?如何编辑民间文学作品》,《民间文学》1957年第6期。
刘魁立:《再谈民间文学搜集工作》,《民间文学》1960年第5期。
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 的方法论探索》,《思想战线》2003年第5期。
刘守华:《比较故事学引言》,《民间文学论坛》1994年第2期。
刘守华:《丁乃通:醉心于中国民间故事研究的美籍华人学者》,《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
刘守华:《故事村与民间故事保护》,《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5期。
刘守华:《关于民间故事类型学的一些思考》,《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
刘守华:《慎重地对待民间故事的整理编写工作——从人民教育出版社整理的“牛郎织女”和李岳南同志的评论谈起》,《民间文学》1956年第11期。
刘守华:《世纪之交的中国民间故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刘守华:《试论民间童话里的传统形象》,《华中师范学院学报》1960年第2期。
刘守华:《谈动物故事的艺术特点》,《民间文学》1962年第3期。
刘守华:《现代童话创作中幻想与现实结合问题》,《江汉学报》1962年第3期。
刘守华:《一组民间童话的比较研究》,《民间文学》1979年第9期。
刘铁梁:《个人叙事与交流式民俗志:关于实践民俗学的一些思考》,《民俗研究》2019年第1期。
刘锡诚:《论民间故事的幻想》,《学术研究》1980年第4期。
刘锡诚:《民间故事的文化人类学考察》,《江西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
刘晓春:《从“民俗”到“语境中的民俗”——中国民俗学研究的范式转换》,《民俗研究》2009年第2期。
刘宗迪:《超越语境,回归文学——对民间文学研究中实证主义的反思》,《民族艺术》2016年第2期。
刘宗迪:《从书面范式到口头范式:论民间文艺学的范式转换与学科独立》,《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
吕微:《“内在的”和“外在的”民间文学》,《文学评论》2003年第3期。
吕微:《故事类型划分的经验与标准》,《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吕微:《母题:他者的言说方式—— 〈神话何为〉 的自我批评》,《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第1期。
马学良、白庚胜:《中国民间故事分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民族文学研究》1993年第1期。
毛巧晖:《1949—1966年童话的多向度重构》,《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
毛星:《不要把幻想和现实混淆起来——试答关于几篇民间故事的疑问》,《民间文学》1956年第4期。
毛星:《从调查研究说起》,《民间文学》1961年第4期。
孟慧英:《民间故事家能力评析》,《民间文艺季刊》1986年第2期。
裴永镇:《故事家故事的搜集方法浅论》,《民间文学论坛》1985年第3期。
乔翁:《如何对待民间故事》,《黑龙江文艺》1955年第6期。
饶游龙:《谈谈民间故事的搜集、记录和整理》,《华南师范学院学报》1960年第2期。
施爱东:《告别田野》,《民俗研究》2003年第1期。
施爱东:《故事学30年点将录》,《民俗研究》2008年第3期。
施爱东:《顾颉刚故事学范式回顾与检讨——以“孟姜女故事研究”为中心》,《清华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孙正国:《叙事学方法:一段历程,一种拓展——关于20世纪民间故事叙事研究的回顾与思考》,《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谭达先:《试论汉民族民间童话的思想内容和几个典型人物》,《中山大学学报》1957年第2期。
谭正壁:《“雪精”的故事——一个古侠神话故事的探索》,《民间文学》1963年第2期。
陶阳:《单纯与繁乱——从 〈巧媳妇〉 到 〈画中人〉》,《民间文学》1963年第6期。
陶阳:《关于记录、整理及再“创作”问题》,《民间文学》1959年第8期。
万建中:《20世纪中国故事学的不足与出路》,《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11期。
万建中:《从文学文本到文学生活:现代民间文学学术转向》,《西北民族研究》2018年第4期。
万建中:《近二十年来中国故事学研究评述》,《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
汪玢玲:《天鹅处女型故事研究概观》,《民间文学论坛》1983年第1期。
王丹:《民间故事类型研究法述评》,《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王丹:《民间叙事传统研究的新视角—— 〈民间叙事传统与故事传承〉 述评》,《民族文学研究》2008年第2期。
王仿:《介绍 〈中国动物故事集〉》,《民间文学》1962年第3期。王晦:《谈民间故事里的狐狸》,《民间文学》1955年第12期。
王杰文:《“语境主义者”重返“文本”》,《青海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王旭:《从“笑话研究”到“笑话学”——基于研究成果的分析与展望》,《民俗研究》2016年第1期。
王尧、刘魁立:《生命树·林中路——“民间叙事的形态研究”问答、评议及讨论》,《民族艺术》2017年第1期。
王作栋:《从村落到社会——中国农民故事家刘德培故事活动简论》,《民间文学论坛》1995年第1期。
蔚刚:《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民间文学》1959年第7期。
蔚刚:《民间故事中的幻想和艺术魅力》,《民间文学》1964年第4期。
魏同贤:《新故事的普及和提高》,《学术月刊》1965年第11期。
魏同贤:《新故事的政治意义和艺术特色》,《文史哲》1965年第5期。
乌力汗:《赫哲族民间故事研究综述》,《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吴一虹:《我国民间故事的分类研究》,《民间文学论坛》1986年第4期。
许钰:《民间故事讲述家及其个性特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
阎云翔:《民间故事的表演性》,《民间文学》1985年第7期。
杨利慧:《表演理论与民间叙事研究》,《民俗研究》2004年第1期。
杨利慧:《语境、过程、表演者与朝向当下的民俗学——表演理论与中国民俗学的当代转型》,《民俗研究》2011年第1期。
杨知勇:《民间故事大同小异的由来》,《民间文学》1981年第2期。
依初:《漫谈长工和地主的故事》,《民间文学》1964年第3期。
袁学骏:《耿村民间文学与民俗事象发掘经过与结果》,《民间文学论坛》1991年第6期。
月朗:《中国人类学派故事学比较研究发微》,《民间文学论坛》1986年第4期。
岳永逸:《故事流:历史、文学及教育——燕大的民间故事研究》,《民族艺术》2018年第4期。
张帆:《怎样看待这样的传统故事》,《民间文学》1965年第4期。
张静:《西方故事学转型与民族志故事学的兴起——以琳达·德格的“以讲述者为核心的叙事表演研究”为中心》,《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张琼洁:《论民间故事价值的多层级结构》,《河北学刊》2018年第1期。
张士杰:《从搜集整理民间故事说起》,《河北文学》1962年第5期。
张士杰:《搜集整理民间故事也必须学习毛泽东思想》,《民间文学》1960年第3期。
张士杰:《我对搜集整理的看法》,《民间文学》1959年第12期。
张休:《别具特色的少数民族的民间讽刺故事》,《民族团结》1962年第2期。
张余:《论钟敬文与民间故事比较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张志娟:《西方现代中国民俗研究史论纲(1872—1949)》,《民俗研究》2017年第2期。
赵家萍:《漫谈民间故事及其他》,《艺术生活》1951年第4期。
郑硕人:《民间故事的流传和变异》,《民间文艺集刊》1981年第1集。
钟敬文:《三十年来我国民间文学调查采录工作的历程、方式、方法及成果》,《社会科学辑刊》1989年第2、3期。
钟敬文:《谈谈民俗学的理论引进工作》,《清华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钟敬文:《一位外国学者对中国民俗学的贡献——詹姆森教授的〈中国民俗学三讲〉 中译本序》,《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
钟敬文:《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形成与发展》,《文艺研究》1984年第6期。
钟敬文:《中日民间故事比较泛说》,《民间文学论坛》1991年第3期。
周福岩:《民间故事研究的方法论》,《社会科学研究辑刊》2001年第3期。
周福岩:《民间故事与意识形态建构——对民间故事观念研究的思考》,《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
周福岩:《民间故事与意识形态问题——对民间故事思想研究的思考》,《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第1期。
祝鹏程:《2014民间文学研究年度报告》,《民间文化论坛》2015年第1期。
祝鹏程:《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民俗学:热点回顾与现状反思》,《民俗研究》2019年第2期。
祝秀丽:《中国民间故事讲述活动研究史略》,《民俗研究》2003年第1期。
祝秀丽:《民间故事重复律的分类、结构与表演》,《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1期。
紫晨:《一本值得欢迎的故事集——评 〈劳模嫁女〉》,《文学评论》1965年第2期。
紫晨:《怎样看民间故事》,《北京日报》1955年11月6日。
[美]丹·本·阿莫斯:《民俗中到底有母题吗?》,张举文译,《民间文化论坛》2018年第4期。
[日]中岛健藏:《新民间故事》,《民间文学》1963年第4期。
[日]西村真志叶:《反思与重构——中国民间文艺学体裁学研究的再检讨》,《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2期。
[苏]A.托尔斯泰:《〈俄罗斯民间故事〉 序》,《民间文学》1957年第1期。
[苏]高尔基:《论民间故事—— 〈一千零一夜〉 俄译本序》,刘锡诚、昌仪译,《光明日报》1962年6月20日。
[苏]高尔基:《谈故事》,孟昌译,《民间文学》1956年第5期。
硕士学位论文
陈建宪:《民间故事与宗教文化》,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1987年。
陈宜安:《安徒生童话与民间故事》,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1998年。
代茜:《20世纪前期中国童话研究史初探》,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何杰:《民间故事和白话小说的叙事模式比较》,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1995年。
蒋明智:《民间童话与儿童审美心理》,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1994年。
李靖:《神圣光环的背后——论“妻子/丈夫得而复失”主题故事中的女性形象》,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1997年。
林继富:《中国怪孩子型故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1999年。
刘晓春:《灰姑娘故事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1994年。
刘旭平:《唐代狐精故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1999年。
麻元凤:《试论中国民间机智人物故事》,硕士学位论文,湘潭大学,1999年。
[韩]朴美爱:《华北预知未来型故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1999年。
森桂子:《中日马头娘故事及其信仰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1995年。
舒燕:《论猿猴抢婚故事的起源及演变》,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1991年。
孙秀梅:《同一母题故事类型情节多样性的民俗原因》,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大学,1997年。
孙正国:《中国虎故事的类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1997年。
陶范:《中日异类婚故事初探》,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1994年。
王丽:《论巧女故事的妇女观》,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1993年。
巫新华:《论“四兽图”和“四兽因缘”故事的来源和流传》,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1994年。
吴新杰:《论故事家的传承渠道及其影响》,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1991年。
熊和平:《论龙女故事的特色和价值》,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1997年。
杨秋丽:《中国民间故事近三十年研究回顾与总结——以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硕士学位论文,湘潭大学,2013年。
赵丙祥:《兄弟分家析产故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1997年。
周爱明:《论狐妻故事的传统文化精神》,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1989年。
周北川:《解难题——一个著名故事的母题解析》,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1998年。
周超:《刘守华民间故事研究述评》,硕士学位论文,湘潭大学,2014年。
周春:《当代中国乡村的民间故事讲述活动——以湖北省丹江口市伍家沟村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日]高木立子:《中国分手的夫妻再逢型故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1998年。
博士学位论文
白秀峰:《蒙古族、达斡尔族人与异类婚配型故事比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大学,2009年。
包爱梅:《科尔沁蒙古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陈丽娜:《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华大学(台湾),2009年。
陈曲:《中国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动物报恩故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崔斯琴:《蒙古族动物故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大学,2010年。
格日乐:《鄂尔多斯蒙古民间故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大学,2015年。
海英:《新疆蒙古族民间故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北民族大学,2008年。
韩慧光:《蒙古族宝物故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
纪军:《唐代胡人故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贾放:《普罗普故事学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
金花:《蒙藏 〈尸语故事〉 比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大学,2015年。
金毅:《中朝日继母型故事比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延边大学,2014年。
赖彦斌:《民俗地图与数据库——主要基于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原始数据的民俗地图与数字故事民俗地图试探》,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
黎亮:《林兰民间童话的结构形态与文化意义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李官福:《佛经故事对朝鲜古代叙事文学的影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延边大学,2003年。
李丽丹:《18—20世纪的中国异类婚恋故事的叙事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李琼:《中国民间故事学史》,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
林继富:《民间叙事传统与故事传承:以湖北长阳都镇湾土家族故事传承人为例》,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刘建华:《维吾尔幻想故事叙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16年。
刘淑珍:《中国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民间灵物故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刘文杰:《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童话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外国语大学,2006年。
刘雪玉:《20世纪满—通古斯语族异类婚故事集成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8年。
穆昭阳:《中国民间故事搜集整理史研究——以1949—2010为例》,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4年。
娜敏:《鄂温克族狩猎故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彭懿:《格林童话的产生及其版本演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权娥麟:《汉魏晋南北朝寓言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0年。
热孜娅努日:《回鹘文 〈常啼菩萨求法故事〉 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仁增:《蒙藏民间故事类型比较研究——以青海蒙藏生活故事为例》,博士学位论文,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任志强:《中国古代狐精故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4年。
萨仁托雅:《新疆卫拉特蒙古“机智女性故事”类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北民族大学,2008年。
赛罗:《中国和斯里兰卡的“异类婚”故事比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施爱东:《论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学科创立和学术转型:以中山大学民俗学运动为中心》,博士学位论文,中山大学,2002年。
石松:《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6年。
舒伟:《中西童话的本体论比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曙光:《巴林蒙古族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北民族大学,2013年。
孙亚敏:《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儿童文学中的老人角色》,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孙正国:《媒介形态与故事建构》,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大学,2008年。
邰银枝:《青海蒙古族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铁安:《蒙古民间魔法故事类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大学,2005年。
万建中:《中国民间散文叙事文学中的禁忌主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1999年。
王晶红:《中国异类婚口传叙事类型的地域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王曼利:《从传统故事讲述人到现代故事家:丰国需故事讲述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4年。
王旭:《民间笑话的表演、传承与地方社会:山西万荣笑话的民族志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16年。
闻如:《斯里兰卡与中国民间幽默故事比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乌力汗:《赫哲族民间故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乌日汉:《蒙古族民间机智人物故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大学,2012年。
徐磊:《中国龙女故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山大学,2011年。
徐佩:《俄罗斯民间故事中的世界图景》,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外国语大学,2010年。
张琼洁:《当下河北地区民间故事活动价值发生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18年。
张瑞芳:《先唐动物故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0年。
张瑞文:《丁乃通先生及其民间故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文化大学(台湾),2011年。
张雪骄:《白马人民间故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15年。
张莹:《民间故事家的成长史——以辽宁回民故事传承人杨久清为个案》,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
郑炳润:《敦煌讲唱文学中佛教故事类作品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1999年。
周晓霞:《颠覆与顺从——再读中国机智人物故事》,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祝秀丽:《辽宁省中部乡村故事讲述人活动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
[日]高木立子:《河南省异类婚故事类型群初探》,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00年。
[日]上田五月:《日本羽衣仙女传说研究——兼与中国羽衣仙女传说的比较》,博士学位论文,江西师范大学,2017年。
[泰]谢玉冰:《印度“哈奴曼”和中国“孙悟空”故事在泰国的流传》,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越]黄氏草棉:《越南灰姑娘型童话碎米细糠故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