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学术专著
(一)外文及译著
[1]Leo Tolstoy,War and Peace,trans.by Aylmer Maude,London: Oxford UP,1933.
[2]Link,Perry,The Uses of Literature: Life in the Socialist Chinese Literary System,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0.
[3]Reich,Wilhelm,The Mass Psychology of Fascism.trans.by Mary Boyd Higgins,the third edition,New York: The Noonday Press,twelfth printing,1942.
[4]Simgund Freud,Writings on Art and Literature,California: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5]Pierre Macherey,A Theory of Literary Production,Beijing:Taylor & Francis,Routledege,2006.
[6]See Richard Harland,Literary Theory from Plato to Barthes: An Introductory History,New York: St.Matin's Press,1999.
[7][奥]弗洛伊德:《性爱与文明》,滕守尧等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8][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9][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手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俄]别林斯基:《对民间诗歌及意义的总的看法》,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12][法]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历险》,李幼蒸译,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3][法]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董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版。
[14][法]泰纳:《英国文学史·序言》,杨烈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美]埃里希·弗洛姆:《寻找自我》,陈学明译,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
[16][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7][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
[18][秘鲁]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给青年小说家的信》,赵德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19][瑞士]荣格:《性格哲学》,唐译译,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
(二)中文专著
[1]阿城:《闲话闲说——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
[2]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段吉方:《20世纪西方文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4]冯唐:《女神一号》,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
[5]冯唐:《猪和蝴蝶》,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
[6]傅伟动、周阳山主编:《西方汉学家论中国》,正中书局1993年版。
[7]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海南出版社1996版。
[8]洪子诚:《问题与方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9]胡适:《胡适文存》,台北远东图书公司1953年版,第4册。
[10]胡宗健:《文坛湘军》,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11]加缪:《西西弗的神话》,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版。
[12]李建中、吴中胜:《〈文心雕龙〉导读》,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13]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李欧梵文化评论精选集》,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版。
[14]李清霞:《沉溺与超越——用现代性审视当今文学中的欲望话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5]李傻傻:《你是我的虚荣》,鹭江出版社2016年版。
[16]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17]梁启超:《治国学杂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
[18]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19]马笑泉:《迷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
[20]茅盾:《关于“乡土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21]聂茂:《民族寓言的张力》,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22]潘光旦:《日本德意志民族性之比较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2年版。
[24]荣沁:《从〈晋祠〉到〈觅渡〉》,辽海出版社1999年版。
[25]沈从文:《阿金》,上海开明书店1943年版。
[26]沈念:《时间里的事物》,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
[27]盛可以:《时间少女》,四川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
[28]孙桂荣:《消费时代的中国女性主义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29]孔志国编著:《文化的盟约——当代文化问题十二讲》,团结出版社2003年版。
[30]田耳:《天体悬浮》,作家出版社2014年版。
[31]田耳:《一个人张灯结彩》,作家出版社2008年版。
[32]田耳:《衣钵》,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
[33]田耳:《长寿碑》,花城出版社2015年版。
[34]王德威:《如何现代,怎样文学?——十九、二十世纪中文小说新论》,麦田出版社1998版。
[35]季羡林等编著:《大国方略——著名学者访谈录》,红旗出版社1996年版。
[36]王润华:《沈从文小说新论》,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
[37]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第1卷。
[38]徐曙玉:《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39]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0]尤西林:《美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41]于怀岸:《青年结》,金城出版社2010年版。
[42]于怀岸:《远祭》,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43]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44]郁达夫编著:《中国新文学大系》,良友印刷图书公司1935年版。
[45]张承志:《黑骏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6]张清华:《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47]张贤亮:《小说中国》,陕西旅游出版社1997年版。
[48]中共党史人物研究室:《中共党史人物传》,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9]钟子翱、黄安祯:《刘勰论写作之道》,长征出版社1984年版。
二 期刊
[1]阿城:《棋王》,《上海文学》1984年第7期。
[2]陈进武:《生存的冒险与时代的叩问》,《新文学评论》2015年第3期。
[3]陈利群:《使命意识·骨感神韵·质感风范——从〈北妹〉看盛可以长篇小说创作》,《批评与阐释》2012年第5期。
[4]陈忠实:《关于〈白鹿原〉的答问》,《小说评论》1993年第3期。
[5]邓友梅:《烟壶》,《收获》1984年第1期。
[6]冯克利:《哈耶克的知识论与权力限制》,《天涯》2000年第4期。
[7]郭欣:《意象、语言、故事和主题的复现——论李傻傻创作中的“反复”叙述》,《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8]郭艳等:《70后写作与先锋文学》,《广州文艺》2016年第5期。
[9]韩少功:《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第4期。
[10]何向阳:《历史时刻,与生命时刻》,《创作与评论》2008年第5期。
[11]贺绍俊:《“文学湘军五少将”的硬汉精神——兼及70年代出生作家的“重”》,《理论与创作》2008年第5期。
[12]贺绍俊:《后文革征象的冷叙述》,《芙蓉》2003年第2期。
[13]洪治刚:《代际视野中的“70后”作家群》,《文学评论》2011年第4期。
[14]黄德海:《驯养生活》,《南方文坛》2015年第1期。
[15]黄发有:《激素催生的写作——“七十年代人”小说批判》,《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16]黄志刚:《都市的乡土守望者》,《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17]霍俊明:《尴尬的一代:中国70后先锋诗歌》,《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18]康逸:《个人愿望的替代性满足——从弗洛伊德的文艺观看王朔的〈顽主〉》,《赤峰学院学报》2014年第12期。
[19]刘宝田:《〈银行档案〉的语言魅力》,《创作与评论》2009年第1期。
[20]刘宝田:《生活矿藏的个性化开掘——评马笑泉诗集〈三种向度〉》,《创作与评论》2012年第12期。
[21]刘恪:《冷漠的微笑——论田耳的小说》,《理论与创作》2006年第3期。
[22]刘梦溪:《社会变革中的文化制衡——对五四文化启蒙的另一种反省》,《二十一世纪》1992年第4期。
[23]龙慧萍:《他者的本土——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24]鲁敏:《伴宴》,《中国作家·文学》2009年第1期。
[25]鲁之洛:《从生活中发出的冷峻而清醒的呼喊——读马笑泉小说创作的文学价值》,《文学界·专辑版》2007年第5期。
[26]马笑泉:《敲开魏源的门》,《长江文艺》2012年第2期。
[27]马笑泉:《我之散文观》,《回族文学》2007年第1期。
[28]马叙:《乡村深处的药味——读谢宗玉》,《布老虎散文·夏之卷》2006年第3期。
[29]聂茂:《底层人物的现实困境与命途隐喻——论田耳的〈一个人的张灯结彩〉及其他》,《理论与创作》2008年第1期。
[30]聂茂:《民族精神的追寻与反思——马笑泉〈巫地传说〉及其他》,《创作与评论》2013年第21期。
[31]彭明伟:《当两个“鲁蛇”同在一起:田耳的欲望之翼》,《南方文坛》2014年第6期。
[32]乔良:《灵旗》,《解放军文艺》1986年第10期。
[33]沈念:《安克雷的冬天》,《出离心》2015年第4期。
[34]盛可以:黄伟林、刘铁群等:《盛可以小说创作对谈录》,《河池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35]盛可以:《手术》,《名作欣赏:鉴赏版》2004年第9期。
[36]盛可以:《小说需要冒犯的力量》,《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年第1期。
[37]石峤:《保持向生活发问的勇气——论谢宗玉和他的小说〈伤害〉》,《小说评论》2009年第4期。
[38]舒文治:《“迷鸟”的梦乡之旅——沈念散文的美学追求》,《湖南文学》2015年第7期。
[39]谭五昌:《审美的偏移——盛可以小说之我见》,《文坛关注》2007年第2期。
[40]唐朝晖:《神秘力量的丧失》,《青年文学》2007年第1期。
[41]田耳:《“文学湘军五少将”创作谈》,《理论与创作》2008年第5期。
[42]田耳:《蝉翼》,《青年文学》2007年第7期。
[43]万忆,孙锦卉:《对话田耳:一个非传统作家的传统写作(上)》,《文化与传播》2014年第1期。
[44]王春林:《现实批判与人性的深度勘探》,《文艺评论》2014年第7期。
[45]王衡:《剖析文化裂变的精神隐患关注底层人们的生命过程本身》,《名作欣赏》2008年第20期。
[46]王琦:《情欲化社会的话语分裂——盛可以小说论》,《南方文坛》2014年第4期。
[47]魏微:《日常经验:我们这代人写作的意义》,《坐公交车的人》2015年第5期。
[48]吴玉杰:《谢宗玉乡土散文的双重叙述》,《文艺争鸣》2008年第4期。
[49]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文学评论》2001年第5期。
[50]肖涛:《喧嚣中的寂寞——评田耳的小说〈一个人张灯结彩〉》,《作家杂志》2010年第3期。
[51]谢有顺:《散文写作要有精神根据地》,《理论与创作》2008年第5期。
[52]谢宗玉:《豆娘》,《文苑》2008年第12期。
[53]谢宗玉:《父品·母品》,《都市美文》2004年第1期。
[54]谢宗玉:《家族的隐痛》,《青春》2010年第7期。
[55]谢宗玉:《兄弟于怀岸和他的打工文字》,《厦门文学》2012年第4期。
[56]徐怀中:《爬行者的足迹》,《解放军文艺》1980年第4期。
[57]徐勇:《“风蚀地带”的文学写作》,《创作与评论》2014年第8期。
[58]徐仲佳:《无爱时代的困惑与思考——关于盛可以的写作》,《南方文坛》2003年第5期。
[59]阎真等:《从个体的有限出发,抵达无限》,《文学界》2005年第5期。
[60]於可训:《新世纪长篇小说创作述评》,《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61]于怀岸:《白夜》,《芙蓉》2007年第1期。
[62]于怀岸:《一粒子弹有多重》,《上海文学》2007年第1期。
[63]于一爽:《70后作家为什么没能成为中流砥柱?》,《江南》2016年第6期。
[64]翟文铖:《“70后”作家成长小说论》,《文艺争鸣》2014年第12期。
[65]张建安:《冷硬和苍凉:一种别样的美学形态——马笑泉“愤怒青年”系列中篇小说论》,《湖南文学》2007年第5期。
[66]张建安:《浅谈“壮美”与“优美”两大诗学形态——以马笑泉诗歌为例》,《创作与评论》2006年第2期。
[67]张丽军:《未完成的审美断裂:中国70后作家群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第2期。
[68]张翔武、沈念:《为了不再恐惧平庸的生活》,《文学界·专辑版》2007年第5期。
[69]张辛欣:《在同一地平线上》,《收获》1986年第6期。
[70]张艳梅:《“70后”作家小说创作的几个关键词》,《上海文学》2014年第7期。
[71]张颐武,刘心武:《九十年代文坛的反思与回顾》,《大家》1996年第2期。
[72]张元珂:《“70后”作家的成长与成长叙事》,《沂河》2013年第3期。
[73]朱爱莲:《八〇后文学创作特色评析》,《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第6期。
三 报纸
[1]曹霞:《70后:最后的文人写作》,《北京日报》2016年3月10日。
[2]陈希我、刘淼:《盛可以凶猛》,《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5月21日。
[3]郭艳:《全球视阈中的中国“70后”作家群体》,《文艺报》2016年10月14日。
[4]贺绍俊:《“文学湘军五少将”的硬汉精神》,《文艺报》2006年9月13日。
[5]黄尚恩:《70后作家用作品成为文学的中坚力量》,《文艺报》2014年6月18日。
[6]聂茂:《作为民族寓言的当代文学》,《文艺报》2009年2月14日。
[7]邱振刚:《70后作家的现代性写作:重新面对世界?》,《中国艺术报》2016年6月24日。
[8]盛可以:《让语言站起来》,《姑苏晚报》2003年3月5日。
[9]宋庄:《70后作家何以成熟太晚?评论家:在夹缝中生存》,《工人日报》2011年5月27日。
[10]田耳:《我不要“名气越来越大,写得越来越差”》,《羊城晚报》2015年11月15日第4版。
[11]王春林:《2013年长篇小说:70后作家克服历史感不足之局限》,《山西日报》2013年12月25日。
[12]王朔:《王朔访谈录》,台湾《联合报》1993年5月30日。
[13]王晓君:《70后作家的困惑与突围》,《新华书目报》2013年10月29日。
[14]叶梦:《遍地药香入梦来》,《文艺报》2007年2月15日。
四 网站
[1]尘衣:《暴烈中张扬温情——读马笑泉〈愤怒青年〉》(http://bbs.tianya.cn/post-no16-70159-1.shtml)。
[2]陈涛:《70后作家无法割舍“纯文学”心结无论如何被嘲弄》(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2/04-20/3835348.shtml)。
[3]二〇一三年度图书选题分析小组:《二〇一三年度全国图书选题分析报告》(http://www.chiaxwcb.com/2013-03/18/content_265330.htm,2013-03-18/2014-5-1)。
[4]高丹、竹君:《小说〈迷城〉:在县城怎么谈政治》(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
[5]胡磊:《乡村不能承受之重》(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cb4c5f0100mgtu.html)。
[6]匡国泰:《金丝雀黄》(http://blog.sina.com.cn/s/blog_c2944b0d0101y359.html)。
[7]李晓林:《青春之结》(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c948210100smfd.html)。
[8]刘宝田:《穿越时空的魅力——读马笑泉长篇小说〈巫地传说〉》(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203b730100fq7z.html)。
[9]刘宝田:《〈水中少年〉阅读笔记》(http://blog.sina.com.cn/s/blog_caee76180101e4xd.html)。
[10]刘淼:《城市角落里的愤怒青年——简评马笑泉中篇小说〈愤怒青年〉》(http://blog.sina.com.cn/s/blog_caee76180101e4x8.html)。
[11]刘志坚:《大气文章长精神——读马笑泉的散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caee76180101dthb.html)。
[12]马笑泉:《一份自信》(http://blog.sina.com.cn/s/blog_caee76180101drqw.html)。
[13]人民网:《收获:以10万发行量领跑纯文学期刊》,2013年6月(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3/0614/c172318_21837960.html)。
[14]田爱民:《现实湘西与现代寓言》(http://blog.sina.com.cn/)。
[15]王晓利:《“忧郁的晴朗”——谢宗玉散文现象》(http://blog.tianya.cn/post-196465-9450283-1.shtml)。
[16]谢宗玉:《玩仇时代》(http://www.nfncb.cn/2014/sub_0217/87719.html)。
[17]谢宗玉:《我为什么要写〈与子书〉?》(http://blog.tianya.cn/post-196465-64449695-1.shtml)。
[18]于怀岸:《1976年的蛤蟆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c948210100smdj.html)。
[19]于怀岸:《落雪坡》(http://www.docin.com/)。
[20]雨亭:《深处,我看到剑柄上的那隐约的蓝——读马笑泉散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caee76180101drr6.html)。
[21]张建安:《神秘而充满生命力的世界——评马笑泉〈巫地传说〉》(http://blog.sina.com.cn/s/blog_caee76180101dtgw.html)。
[22]张建安:《为草根立传,替人性存档——评马笑泉的〈银行档案〉》(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08/2008-12-18/68847.html)。
[23]赵良田:《70后作家何去何从》(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77e2220102w4op.html)。
[24]中国出版网:《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传统纸质媒介和新兴媒介的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http://www.chuban.cc/ztjj/yddc/2015yd/201504/t20150422_165755.html)。
五 学位论文
[1]李运静:《盛可以论》,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2年。
[2]王嫚茹:《挣扎在爱与痛的边缘——盛可以小说中的女性命运解读》,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8年。
[3]王佩:《鲁迅、余华创作之比较》,硕士学位论文,中南大学,2013年。
[4]李新:《新世纪文学中的底层叙事》,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