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共 58 条记录

每页显示:
  • 风骨:中国现代文学学人素描

    Bones of Style: A Sketch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cholars

    宫立

    2021-05-01

    978-7-5203-8077-5

    296千字

    24

    中国文学 现代文学 文学研究

    文学研究是一种接力的事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同样也是如此。本书涉及了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影响非凡的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学人共计19人,既就学人各自的学术通路、专业成就和治学特点进行了富有深度的研究,从研究视野、心态、观念、方法等方面及时总结他们的学术思想,阐发他们的学术贡献;又关注学人著作的版本,学人的日记、书信,他人的回忆,以及作者与学人接触中的观察与感悟,把重心放在通过“历史的细节”,为“学”术研究背后的“人”作“素描”。书中各篇文章所体现和透露的详实的、具体的历史资料,无疑大大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记忆内涵。对中国现代文学史来说,其秘密并非显示在作品和研究论著之中,而往往深藏于当事人的生活境遇和生命意识之中,文学研究的途径就是进入当事人的学术生涯,感悟他们的思想脉搏,从中获取对于文学和学术的真切理解。文学研究的魅力就是触及和敞开围绕当事人的这些秘密。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作为作者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学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不惟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一定程度上还可能成为检索和观照当前文学史写作、甚至文学记忆的一面镜子。

  • 中国现代文学论争与文化政治:“民族形式”文艺争论及相关问题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Controversy and Cultural Politics: The “National Form” Literary Controversy and Related Issues

    毕海

    2017-11-01

    978-7-5203-0959-2

    295千字

    29

    中国文学 现代文学史 文学史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论争与文化政治》一书围绕中国现代文学史卜影响深远的“民族形式”文艺论争问题展开论述,探讨中闻现代文学论争与作家文学创作、文化政治建构之间的关系,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内涵和意义做出了全新的阐释,大大扩展了对中国现代文学论争和文学批评的理解。本书细致诠释了理论建构与文化实践之间的复杂关系:文学论争、文艺理论构建不但具有文化意义,更能通过文学、文化实践改变文化形态,改造社会生活,影响中国社会发腱进程。本书借鉴了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相关研究方法,不仅推进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相关领域的研究,也为文化研究、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社会史研究等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参照。

  • 中国现代小说叙事类型的初始建构

    The Initial Construction of Narrative Types in Modern Chinese Novels

    吴矛

    2017-10-01

    978-7-5203-0349-1

    321千字

    16

    小说研究 中国 现代

    《中国现代小说叙事类型的初始建构》在宽阔的历史语境中以影响较为深远的中国现代经典作家的小说代表作为解读对象,分阶段较为全面地考察了中国现代小说叙事类型的初始建构过程和叙事特点。

  • 中国现代诗歌内形式研究

    Research on the Internal Forms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

    薛世昌

    2018-08-01

    978-7-5203-3087-9

    330千字

    25

    诗歌研究 中国 现代

    本书以诗歌形式中的内形式为主要研究对象。全书共四篇。第一篇介绍诗耿内形式的基本概念及内形式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第二篇介绍诗耿内形式中的大内形式,为其后小内形式的探时先期铺垫。第三、四篇深人现代诗歌的文本内部,观察其内在构造的特点和规律。本书首提“小内形式”的诗学概念(与“大内形式”相对),并首提诗歌的“意节”概念(与传统诗学的“音节”及山分节形成的“形式节”相对)。本书认为:诗歌的小内形式主要由诗歌言说的三个基本义项(书中代号为A、B、C)构成其常型与变体;一个独立的“ABC组合”就是诗歌言说一个诗思涌动、三级递进而“推陈出新”的过程,这一过程形成一个诗歌的“意节”(即超越了目视所见之“形式节”以及耳听所获之“音节”而必须心想方能感知的意义节);诗歌的意节像诗歌“DNA”一样决定着诗歌文本“诗意”的存在。进人现代,诗体大解放等大潮涌动,诗歌的外形式以及音韵、格律甚至“新格律”等,均不再具有诗歌言说的规约力。诗歌艺术经诸多锻打之后仅存的普遍遵守,只剩下诗歌的小内形式。中国诗歌的形式建设,须告别外形式建设而步入内形式建设。

  • 现代中国文学整体化历史编撰研究

    Research on Historical Compilation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s a Whole

    张军

    2015-03-01

    978-7-5161-5684-1

    251千字

    14

    中国文学 现代文学史 文学史研究

    《现代中国文学整体化历史编撰研究》意在破除中国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之间的人为分割,将其视为有机整体加以研究并编撰成文学史。本书分为五部分。首先是前言,简述关于文学史、文学史学及文学史学史等概念,述说本书研究的缘起及依据,并概述本书叙述线索和章节布局。第一章 20世纪80年代末期及20世纪90年代初期是现代中国文学整体化历史编撰的尝试期。此时的文学史主体基本上就是将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予以整合,很多文学史的分期仍然是按照现代文学+当代文学来进行的。本章将对中国近、现、当代以及新时期几个时间界碑的由来予以知识学考察。第二章 2000年前后是现代中国文学整体化历史编撰的收获期。该时期倡导“重写文学史”学者的师辈们多编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他们的文学史主体主要由近代文学、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部分组成。本时期与“重写文学史”倡导者同代的学者编撰更多的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他们以审美的文学史观作为自己的文学史追求,在文学史经典及阐释上狠下工夫,动摇了原来革命文学史观指导下的文学经典的排序和名单。本时期还有学者提出“汉语新文学史”观,但在具体文学史编撰中并没有体现出这个文学史概念的优长,这是留给下一个时期文学史撰写者的任务。第三章 近十年来是现代中国文学整体化历史编撰的震荡期。本时期现代中国文学整体化历史编撰对之前“重写文学史”的理念与实践予以了反思,进而提出多样的文学史理念,并予以实践。大致包含几类:第一类是一些学者提出“现代中国文学史”概念,并进行了相应的文学史编撰;第二类是一部分学者开始着力打通“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内在联系,试图将原来断裂开来的文学史链条予以重新锻造,使其成为“通史”;第三类是一些文学史家进行的个人化文学史创新书写;第四类是一些文学史撰写者开始按照“汉语新文学史”理念进行文学史编撰,一些学者在海外华人文学入史方面取得不菲业绩,还有一部分学者以“民国文学史”的主题编撰“中国新文学史”;第五类是一些文学史撰写者为适应不同学生类别或者是实施教育教学改革而书写文学史,可谓“教学改革型”文学史。第四章 对现代中国文学整体化历史编撰予以整体反思,并提出自己建构现代中国文学整体化历史编撰的思路。

跳转共12页

置顶